在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观点。
认为人的理性行为受三个因素限制:1.一个人掌握的信息量 2.一个人的认知能力 3.做决策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1.我常讽刺“逻辑”大师的根本原因在此,依据少量信息作出的逻辑分析就像摇骰子,过程是一个黑箱,没有严谨推导的逻辑只能称为“思路”。有很多事前看起来推导成立的逻辑分析,但事实却和分析得出的结论相反。原因在于他们是先有立场,再去寻找论据,就像是辩论,正反双方都可以找到论据去支撑观点。如果本就是死多头,在寻找观点的过程中,会无意识忽略利空,所见信息全部是支撑着做多的。(这里可以延展到“反身性”,这样的人多资金多了,市场会受他们影响而无视利空,继续上涨)
总结:缺乏足够信息输入,会有不自知的非理性,会有更乐观的预期而忽视风险。只接受并寻找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形成信息茧房。
修正:1.信息源:平台(推、dao社区、讯息网站、tel等)/语言(纯英文)/工具(讯息、数据、kol、实用)/技术发展(黑客松、程序员交流的平台)等等。2.自己动笔主动记录,记录发生在当下的事件,对价格的影响,持仓费率多空比市场情绪等。3.从客观数据出发,区分价值回归与情绪投机,我个人重视基本面能否支撑形成fomo情绪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没什么好说的…
3.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越少越容易不理性。90%的散户做决策因为博主看好/心血来潮/刻舟求剑,很少有人通过客观的数据作出个人独立的分析。其实没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我认为解决办法在于:控制损失并且降低盈利预期。即先确定好投入crypto的上限,再确定这笔钱打算玩多久。可能对学生党1~2w一年已经是极限了。工作的10~20w差不多。再切割成不同部分,每笔投资最高10%,相当于给自己10次投资的机会,弹性控制。再将预期降低,以此减少操作频率,如翻倍必定走成本收,剩下的收益分2.3次出,再留10%~20%暴涨几十倍卖。
不控制损失,会降低成功率;不控制单次预期,会降低长期收益。
恭喜你被选为“头条小组第一届辩论赛”优秀辩手本次活动分为4个辩题每参加一个辩题就有机会获得百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