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1958年-1964年期间设计的计算机通常被称为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第二代电子计算机采用晶体管逻辑元件及快速磁芯存储器,运算速度从每秒几千次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主存储器的存储量则从几千位提高到10万位以上。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的体积不断缩小,功能不断增强。与此同时,计算机软件技术也有了较大发展,提出了操作系统的概念;编程语言处了汇编语言外,还开发了ADA、FORTRAN、COBOL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使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晶体管计算经历了大范围的发展过程,从印刷电路板到单元电路和随机存储器,从运算理论到程序设计语言和编译程序,不断的革新使晶体管计算机日臻完善。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的计算机TRADIC。1955年,美国在“宇宙神”(Atlas)洲际导弹上装备了以晶体管为主要元件的小型计算机。他们为晶体管计算机全面替代电子管计算机准备了技术条件。
1958年,IBM公司制成了第一台全部使用晶体管的计算机RCA501。1959年,IBM公司又生产出全部晶体管化的计算机IBM7090。1961年,世界上最大的晶体管计算机ATLAS安装完毕。1964年,中国制成了第一台全晶体管计算机441-B。
只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已经生产了3万多台晶体管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300万次。第二代计算机较之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具有速度快、寿命长、体积小、重量轻、耗电量小等优点。汇编语言使用更加普遍,并出现了一些列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使编程工作更加简化。应用领域已经拓展到信息处理及其他科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