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考试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就是课外现代文阅读,要提高课外现代文阅读能力,做题是一个重要的方法,推荐《初中课外现代文拓展阅读精练》一书,这本书,分文体编写,文章全部来自全国各地中考题,不分地区。本人对每篇文章都有视频讲解,需要的可以私信。下方有购买书的链接。
初中课外现代文阅读
今天有位准初一男孩的妈妈,请我推荐给儿子几本书,说,孩子很贪玩。
自然要读经典了,教育部最新推荐的首先都要读……
“但是初中会涉及到物理化学,有一套《数理化通俗演义》,作者梁衡,一点都不枯燥,特别适合男孩子读,会让他对于数理化感兴趣。
此外,趁这个假期,让孩子多研究研究地理历史也挺有意思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在小学大语文的基础上,让知识结构丰富些,厚重些,对他将来的发展有好处。”
那位妈妈立马下了单,并截图过来~
《数理化通俗讲义》是由著名作家梁衡编写的。他创造性地采用中国特有的通俗文学体裁——章回小说的形式,生动地介绍了几千年来中外科学家、发明家探索科学真理的艰辛历程。
这是一部难得的科普佳作,极具阅读价值。
作者尝试藉文学之力,引起大家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章回小说的形式,推演自然科学的发展史,回回精彩,篇篇动人。
这是百度百科的推荐,不知帮多少孩子圆了科学梦!
个人以为,更难能可贵的是,一本讲数理化的书,黄仁宇主张的”大历史观“,却贯穿书中,让读者可以穿越时空,去对比古今中外的科学故事。正适合小升初这个假期读。
不知别人是怎样读的,记得当年,是朗读下来的,激情洋溢、妙趣横生……
#读书##数理化通俗演义#
《西方家庭学校原版教材与经典读本•英国学生文学读本(第1册)》以英文原版形式出版,图文并茂。编写体例统一严谨,包括生词、课文、语音、拼读练习、词汇解释等,同时还附加了单词拓展练习,《西方家庭学校原版教材与经典读本•英国学生文学读本(第1册)》是一套完整的英语学习教材。这些选文,体现了英国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西方国家的道德价值观念。《西方家庭学校原版教材与经典读本•英国学生文学读本(第1册)》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全面了解西方社会的很好途径。<br>第一册难易程度相当于小学高年级阶段,此后各级在词汇量和阅读量上逐步提高,选篇的文体也有所变化。《西方家庭学校原版教材与经典读本•英国学生文学读本(第1册)》可以伴随学生从小学直至高中或大学阶段。同时也适合成人英语学习者提高英语阅读水平使用,让众多国内读者在了解西方文学的同时,也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br>从文章所涉内容来看,包括有故事、童话、传记、诗歌、旅游、历险、历史、自然、科学等。每课列出了重难点词汇并附以英文注释,加强原文阅读,是提高阅读英语水平的一个最好途径之一。相信《西方家庭学校原版教材与经典读本•英国学生文学读本(第1册)》,能让读者深受其益。<br>ThissetofexcellentreadersoriginatesfromtheBritishschooltextbooks.Itcontainshundredsoflessonswithbeautifulillustrations,whichbringusinterestingstories,fairytales,andmasterpiecesbysomegreatauthors.AllthetextsaremodelEnglishforChineseEnglishlearners.<br>SpellingListsandWordExercisesareappendedtothelessons,astoaidinthesystematicteachingofspelling,andalsoinelementarywordbuilding.NotesandMeaninginthetextisdesignedtohe
当年,胡玫筹拍《雍正王朝》时,把“李卫”让给了没背景、没名气、非名校毕业的赵毅出演,结果,把投资方给惹怒了。
《雍正王朝》最初是由一篇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时任海南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辑的苏斌在某一天乘坐飞机时,读了这篇由二月河编写的小说,大受震撼,便决定要和这本书的作者好好谈一谈。
出于敏锐的编辑创作意识,激动得苏斌急不可耐地想与同样从事出版工作的好友刘文武分享这个想法。
恰好二人对《雍正王朝》的想法一拍即合,便一同前往与作者交谈。
见过面之后,双方聊得都很愉快,最终以15万元的价格完成了电视改编权的购买。
一部电视剧能否大获成功,最根本的还是“剧本如何诠释整个故事”。
刘和平是那个年代数一数二的著名编剧,定下主要目标之后,他便开始着手编写剧本。
却没想到写完之后,苏斌的要求和不满接踵而至。
为了更好地完成剧本编写,刘和平也毫无怨言,根据苏斌的反馈和要求改了一版又一版,最终历时两年零七个月完成了剧本的编写。
苏斌又开始对导演进行“海选”,有许多像陈凯歌、张艺谋这样的导演作为候选。
胡玫既是女导演,又是其中最不出名的,任谁也不会考虑她。
可偏偏其他人不愿意拍这种历史题材,胡玫在读完小说之后,就决定要抓住这个机会。
她毛遂自荐,用自己对这本书的喜爱和对历史的热爱打动了苏斌。
在不知道结果之前,胡玫还曾经放话:“我有自信把历史拍好,就算你们不找我拍,也不能随便找个导演把这部戏霍霍了。”
或许正是因为胡玫的认真和热情打动了苏斌,成为总导演之后,他对整部戏从选角到呈现也有着非常大的话语权。
在《雍正王朝》中有许多著名的演员,但也存在许多意外的“偶然”。
像主演唐国强是因为原定主演张丰毅临时辞演,饰演康熙的焦晃老师也是多次上门才找来的。
但最为意外的,还是饰演李卫的演员赵毅,甚至都引起了投资商的不满。
这部戏从原著、编剧班子、导演班子到演员都备受瞩目,几乎所有人都期待并认为这部戏会大获成功。
因此当胡玫选用一个非科班出身,且没有任何背景的赵毅来演一个在剧中份量较多的角色时。
不仅身边的人提出了反对,投资商们知道之后更是纷纷提出意见:“难道这演员是你的亲戚吗,为什么非用他不可呢?”
其实,胡玫与赵毅此前完全是陌生人,赵毅虽然是艺术世家出身,但家中大多人都是戏曲专业。
因为深知其中的苦,便再也不愿让自己的孩子从事这个行业,赵毅却是偶然走上了演戏这条路,形式不同但同根同源。
赵毅属于一条道走到黑的演员,他当时没有名气,也没有人能为他背书,只能自己一个又一个的跑剧组、试戏,希望能有个角色演演就行。
慕名前去《雍正王朝》试戏时,他根本没抱希望,甚至看人太多了想着下次再来吧。
没想到有个大哥拉住他,说:小兄弟,来都来了,一起过来试试吧。
胡玫便是如此偶然的情况下选到了赵毅这个演员,虽然名气不大,也并非科班出身,可他在塑造角色上自有一套,尽管受到许多争议,赵毅最终还是用演技使他们折服了。
在《雍正王朝》中,占笔墨很重的李卫一角被赵毅演得活灵活现,也因此赵毅打开了知名度。
他不再需要每天跑剧组演龙套,可以开始演男主戏了。
大宅门、走四方、家有儿女新传等剧作陆续播出,赵毅的演技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虽不是科班出身,但靠着对演员的热爱和对角色的打磨,赵毅也得过许多演技奖,备受称赞。
在如今流量为王的网络化时代,也许很少人还记得像赵毅这样的老戏骨,不过他的演技精湛,早已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并不缺角色演。
2022年,已经45岁的赵毅生活得非常滋润。
虽然他仍旧单身,但在事业上,他不断拓展自己的可能性,除了演戏还向小品进军,观众们对他塑造的角色颇为喜爱,期待他更多的作品。#头条创作挑战赛#
(小小说) 换教材记
(李金斗)
本学期一开学,宋主任就说你编写专供艺术体育专业使用的外研社出版的新教材英语教程大纲吧,我说,我没有书。他说马上给你。三天内快递就把一至四册的《E英语教程》寄回来给我啦。我忙乎了半个月,终于编写好了大纲和思政内容。此后就是下载课件,起早贪黑的的备课,本学期结束前终于把1-4册的课备好了!
就在上周我到办公室的时候,突然发现办公桌上出现了8大本外教社出版的专供艺术体育专业使用的《新起点大学英语教程》,其中包括四本综合教程和教师用书各四本,视听说和教师用书各四本。我感到奇怪,就问怎么回事。主任说下学期艺术学院需要换教材,就用这个,这是领导的意思。我就把前面干的活都说了,领导说谁让你提前备课了,那个教研室统一用外研社的,我们统一用外教社的。我简直无语了。心想,一个艺术学院就几百个学生还用两套教材!
后来每次见到宋主任就问:“艺术教材还换不换了?”回答:“不换了。”一连问了三次,均答:“不换了”。于是,放心下载课件,备课。终于又备完了第一单元。顺便说一下,前天晚上下载课件忙到夜里近12点。
昨天晚上睡得早,今天醒来的早,4点钟醒来看了下手机,有新消息提醒,一看,是宋主任昨晚10:30发的语音信息,内容是:昨天上午11点多,领导说艺术学院人少,还用《E英语教程》教材吧。
我彻底无语了!
常言道: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变得比翻书还快!
这次领导换教材不是和六月的天一样吗?随意性太大了!让当兵的不知道如何是好!
(作者 李金斗)
《西方家庭学校原版教材与经典读本•英国学生文学读本(第3册)》以英文原版形式出版,图文并茂。编写体例统一严谨,包括生词、课文、语音、拼读练习、词汇解释等,同时还附加了单词拓展练习,《西方家庭学校原版教材与经典读本•英国学生文学读本(第3册)》是一套完整的英语学习教材。这些选文,体现了英国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西方国家的道德价值观念。《西方家庭学校原版教材与经典读本•英国学生文学读本(第3册)》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全面了解西方社会的很好途径。<br>第一册难易程度相当于小学高年级阶段,此后各级在词汇量和阅读量上逐步提高,选篇的文体也有所变化。《西方家庭学校原版教材与经典读本•英国学生文学读本(第3册)》可以伴随学生从小学直至高中或大学阶段。同时也适合成人英语学习者提高英语阅读水平使用,让众多国内读者在了解西方文学的同时,也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br>从文章所涉内容来看,包括有故事、童话、传记、诗歌、旅游、历险、历史、自然、科学等。每课列出了重难点词汇并附以英文注释,加强原文阅读,是提高阅读英语水平的一个最好途径之一。相信《西方家庭学校原版教材与经典读本•英国学生文学读本(第3册)》,能让读者深受其益。<br>ThissetofexcellentreadersoriginatesfromtheBritishschooltextbooks.Itcontainshundredsoflessonswithbeautifulillustrations,whichbringusinterestingstories,fairytales,andmasterpiecesbysomegreatauthors.AllthetextsaremodelEnglishforChineseEnglishlearners.<br>SpellingListsandWordExercisesareappendedtothelessons,astoaidinthesystematicteachingofspelling,andalsoinelementarywordbuilding.NotesandMeaninginthetextisdesignedtohe
读书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一书在手,囊括历史精华!汲取无穷智慧!
一直以来,都想好好学习一下中国的历史,想着从中国有历史记载的年代开始追中溯源。在家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了一本中国史。这本书在家平躺了好久,却从来没有认真的好好阅读,为了更好的找到自己想知道的、最需要知道的、最应该知道的中国历史知识,全视野的了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丰富自己想要了解的历史知识,培养和开阔文化视野,从而更好的应对人生挑战!给自己设立一个很大的目标。从今天开始每天抄书,这样既能做到认真阅读同时还能认识一些生僻的字。还能更好的了解和记住相关的历史知识。一举多得。
前言
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曾说:“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又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曲折而厚重,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使得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很难找到读史的入门之径,对中国历史的面貌缺乏清晰的认识。如何在短时间内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历史,感悟历史,是我们编写本书的初衷。
为了帮助读者迅速掌握中国历史概貌,我们按照一定的历史分期,以时间为序,将中国历史进程划分为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州一统、离析与交融、乾坤变幻、王朝更迭六大篇章,勾勒出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系统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全景展现了从传说时代到清朝灭亡的历史。同时,书中还设置了大事记、历史关注、相关链接等多个知识板块,或纵向深入,或横向延展,都以方便读者理解中国历史为出发点。
这本书还精心选配了数百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战争示意图、名人画像等,与文字内容互为补充与诠释,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座真实立体的历史博物馆,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历史。简洁精要的文字,配以多元化的图像,打造出一个立体直观的阅读空间,使读者获得图与文赋予的双重享受。
本书所选取的人物和事件,在保证史料可靠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还原历史真相,不戏说、不恶搞,适于想要快速了解祖国历史的一般读者阅读。
在这里,我们用一本小书来解读中国历史,将鲜活的历史人物、丰富的多元文化呈现于读者面前。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在轻松愉悦中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增长知识和胆略,提高历史修养,进而用世界胸怀和历史眼光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抄书第一天,于2023年2月15日家中。希望通过这次读书让自己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更加自律。持之以恒!
《西方家庭学校原版教材与经典读本•英国学生文学读本(第2册)》以英文原版形式出版,图文并茂。编写体例统一严谨,包括生词、课文、语音、拼读练习、词汇解释等,同时还附加了单词拓展练习,《西方家庭学校原版教材与经典读本•英国学生文学读本(第2册)》是一套完整的英语学习教材。这些选文,体现了英国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西方国家的道德价值观念。《西方家庭学校原版教材与经典读本•英国学生文学读本(第2册)》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全面了解西方社会的很好途径。<br>第一册难易程度相当于小学高年级阶段,此后各级在词汇量和阅读量上逐步提高,选篇的文体也有所变化。《西方家庭学校原版教材与经典读本•英国学生文学读本(第2册)》可以伴随学生从小学直至高中或大学阶段。同时也适合成人英语学习者提高英语阅读水平使用,让众多国内读者在了解西方文学的同时,也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br>从文章所涉内容来看,包括有故事、童话、传记、诗歌、旅游、历险、历史、自然、科学等。每课列出了重难点词汇并附以英文注释,加强原文阅读,是提高阅读英语水平的一个最好途径之一。相信《西方家庭学校原版教材与经典读本•英国学生文学读本(第2册)》,能让读者深受其益。<br>ThissetofexcellentreadersoriginatesfromtheBritishschooltextbooks.Itcontainshundredsoflessonswithbeautifulillustrations,whichbringusinterestingstories,fairytales,andmasterpiecesbysomegreatauthors.AllthetextsaremodelEnglishforChineseEnglishlearners.<br>SpellingListsandWordExercisesareappendedtothelessons,astoaidinthesystematicteachingofspelling,andalsoinelementarywordbuilding.NotesandMeaninginthetextisdesignedtohe
强烈向大家推荐文史作家刘勃解读《世说新语》的历史随笔——《世说俗谈》,大家一起上车读懂魏晋的风流与苍凉。
该书由得到电子书独家首发。刘勃以讲段子的形式且非常接地气地来解读《世说新语》中各种知名人物,如阮籍、嵇康、王羲之等人的行为和思想。全书分为“汉魏易代与始畅玄风”“竹林七贤”“中朝的浮华与梦幻”“江河之异”“绕不过去的老贼”)五大章节,刘勃以《世说新语》文本为基础,参照《晋书》等相关历史资料进行精准考据,将魏晋时期的诸多名士放进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解读,并展开多重线索的想象与推理,以更多元的视野来诠释魏晋时期的风流与苍凉。
为什么强推这本书呢?大家知道,它是南朝刘宋的临川王刘义庆编纂的小说集。书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东汉末到东晋的名士的。全书不太关心历史大事件,是对名士言行的非常琐碎的记录。按理说,这样一本既不成体系,格调也显得并不高端的书,很容易在时间的洪流中堕入历史尘埃。但事实上,这本书从诞生以来总是备受推崇,读书人就几乎没有不喜欢它的。写诗作文,也都喜欢用《世说新语》里的典故。李白崇拜谢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他的梦想就是学谢安谈笑间平定安史之乱。苏轼的诗词也经常喜欢cue阮籍、嵇康。中学时期我们都要背的辛弃疾的词,“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说的是什么事?“八百里分麾下炙”,为什么八百里竟然是一头牛?都要看《世说新语》才明白。换句话说,不懂《世说新语》,那读唐诗宋词还有后世的其它文学作品,就都会比较困难。连刻薄出名的鲁迅对《世说新语》都极为称赞;直到今天,教育部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里,《世说新语》排在了“初中学段文学类书目”的第二名。
除了文人,历史学家对《世说新语》也很重视。今天的历史学家更看重年代上的接近性。同样是一部《史记》,写黄帝、蚩尤的部分,就不是上古史的可靠史料,因为司马迁距离黄帝比我们距离司马迁还远;但《史记》写刘邦、项羽,尤其是写汉武帝时代的部分,那就史料价值极高。同样的道理,《世说新语》是晋朝灭亡不久后就编成的,《晋书》是晋朝灭亡两百多年后的唐朝人编写的,因此《世说新语》是更原始的资料。古代小说的内容通常不涉及重大主题,但也不是可以随意虚构的。古代写小说其实像是我们今天发微博或者短视频,说的可能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是不怎么正经的看法,但是如果完全瞎编,是要被骂的。所以《世说新语》虽然有很多无意识的虚构成分,但可信的史料也很多,尤其是和写晋朝历史的正史《晋书》比,很多时候《世说新语》反而有很多优点。
重点来了,在学习传统文学时,这部书是绕不开的关卡,它是我们了解魏晋文化、历史的一扇窗户。简而言之,考试很容易考到啊,有太多考点了。但现实是,《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千五百年前魏晋名士的故事,隔了这么久,我们能读得懂吗?我知道肯定很多大人都没读懂,包括我,或是没读过,何况是中学生。幸运的是,现在有了这本刘勃老师的《世说俗谈》,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为我们介绍魏晋风度有多么迷人,还会带我们从关掉美颜和瘦脸的角度,讲一讲这种风度背后的社会基础究竟是什么,看到当时历史场景可能是残酷的,甚至是血淋淋的,但也许有时候,正是在当时残酷的历史背景下,才显得人格之美尤其可贵。看见历史的阴阳两面,才能照见真实的人生,真正读懂那段风流与苍凉的历史。
《世说俗谈》有料!有趣!有用!强烈推荐给大家,别犹豫了,快到得到APP去一睹为快吧!!
(文稿内容来源于“得到”APP)
读书不如抄书
70年代前期,万马齐喑,多数人无书可读。那时候的民间写作很有意思,通常以手抄本的方式秘密流通。
我就读过一个手抄本,《一双绣花鞋》。记得是从同村一个比我大五岁的人那里借来的。那时候纸张金贵,手抄本上抄得密密麻麻的。
我像搞地下工作那样偷偷地读完了一本。好像还读过另一本,叫《少女之心》,说是黄色小说,其实搁现在压根儿不算什么。
古人抄书是很寻常的,那时候刻印一部书很不容易,售价也高。记得《儒林外史》里的马二先生马纯上,就是靠编写《三科程试墨卷》拿稿费生活的,当然他刻不起这书,是书贾刻了售卖的。
至于儒家经典、古代文人的集子,抄写的人就更多了。一来抄写的成本低,只要有纸有笔有墨就可以了,二来抄写的过程比阅读给人的印象更深,抄一遍真的胜过读十遍。
当然,传抄不免有误,甚至会脱漏一两行。唐代的诗,到了宋代就有不少异文了。所以清代的校雠学特别兴盛。
我最近也喜欢用小行书抄诗词和短文。前一阵子用仿古色洒金纸抄了一些,有不少朋友喜欢。一个老朋友收到我的字后立即拿去装裱了,挂在他雅致的书房里(见图3),看上去还真有点味道。
当然这味道主要来自纸、来自装池、来自他的雅室,与拙字关系不大。
今天又抄了二纸,并贴上朋友的书房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