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五化”融合育新人】“在易老师的课堂上,我们认识到了道德和法律并不是一个个生硬的知识点,而是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威严公正地弹奏出我们的一生。”在深圳市龙华区外国语学校学生刘淦眼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易媛媛通过模仿秀、戏剧课堂等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把思政课弹奏成美妙的“育人乐章”。
近年来,深圳市龙华区以积极德育为抓手,强化党建引领,通过打造思政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促进思政课教学教研智能化深度融合、构建思政课教学生活化实践范式、推动思政课建设制度化、助力思政课品牌化等“五化”融合,构建了“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一体化育人格局。
党建“火车头”领航全员育人
在新学期思政第一课上,龙华区民治中学校长莫怀荣讲述喀喇昆仑山戍边英雄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致敬英雄、爱家爱国。为发挥党政领导班子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头雁效应,龙华区建立思政第一课制度,龙华区委区政府、教育局、教科院领导以及学校党组织书记和校长,走进思政课堂,为学生讲大势、传大道。

“为切实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龙华区建立教育部门‘一把手’推门听思政课制度,建立定期研判机制,每学期开展一次思政课建设专题研究。”龙华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玉玺介绍说,龙华区委教育工委领导对全区学校实行包片负责,教育局班子成员深入调研思政课堂开展情况,为一线教学把脉问诊。
龙华区教育局副局长段先清是思政课教师出身,他到观澜第二中学推门听课时,指导思政课教师授课要力求做到有趣、有情、有料、有序。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龙华区着力做好党建引领下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锻造忠诚可靠、能为善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该区根据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科组团队不同的成长需求,分层分类开展培英、精英以及群英计划等“三英”计划,护航不同层级教师的专业成长。受益于此,该区思政课教师姜宇、王朝明等入职才一年半的时间,就夺得深圳市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

为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从思政课教师单科作战转向全员育人,龙华区在职称评聘、荣誉评奖等方面建立专项选拔制度,引导全体教职工争挑“思政担”。该区还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邀请抗疫一线工作者等社会人士站上讲台,开设抗疫、爱国教育等课程。龙华区高级中学教育集团很多学生家长是医生、志愿者等,他们曾在抗疫一线英勇奋战,学校就引导家长、学生共同“备课”,及时分享战疫故事。
纵横贯通推进思政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
近年来,民治中学等9所中小学校将汉字作为新时代德育工作的一座“富矿”,开发《汉字德育读本》。其中,龙华区民顺小学“汉字德育”课程通过解汉字、听故事、吟诗词、导行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快乐成长。
“汉字德育”课程作为学科核心素养拓展课程,属于龙华区三级课程中的拓基课程。近年来,龙华区把思政课纳入龙华未来课程“三级五类”的基本式课程框架,将思政课教学规范纳入广东省中小学学科教学规范(小学)研究项目。该区教师王敬芬带队编写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规范。

“我区着力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完善课程体系,推动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王玉玺介绍说,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龙华区优化学校课程设置顶层设计,打造思政德育共同体,建立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各课程密切配合、必修课选修课相互协调的课程体系,实现各学段思政教育工作互融共进。2020年5月,龙华区中小学12个年级线上线下同上“举理想信念之旗,践爱国爱党之行”思政大课堂,广东省优质课比赛特等奖获得者游文意与一线抗疫“逆行者”共同开讲,一起“烹制”爱国主义课程“大餐”。为促进思政教育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龙华区将思政课纳入十二年一贯制通识教育课程,建立面向一到十二年级学生的思政大课堂。不同学段线上或线下“同上一堂课”,已成为龙华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新常态。
龙华区还以教研为抓手,推进中小学思政课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段先清表示,该区面向全区选拔领军教师,组建课堂教学育人、中高考命题、论文课题研究团队三个核心团队,通过线上思政教研模式,实现思政课区级集体教研,构建开放共融的“大思政”格局。该区教科院将思政课纳入主要学科管理,在活动型课堂构建、科研型科组打造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实现月月有主题、见实效。目前,龙华区正逐渐形成公办学校带动民办学校、学科优势学校带动周边学校,思政课共奔优质路的良好态势。#思政课#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

英语和编程完全可以变成选修课,没有必要成为主课,进入社会很少能用到!只有专业的人才用到!
参考消息《参考消息》官方账号美媒称中国家长对编程课反应冷淡:他们更愿让孩子学英语
张伯礼院士曾经建议将中医药文化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西医临床医学以后要学中医。
经过庚子年的疫情,中医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信任,尊重。然而,我们也看到中医传承的一些不足。而从孩子抓起中医知识的普及,显得尤为重要与可贵。

为此,张伯礼院士提出了关于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建议。中医药课程进中小学,现在已经编写了《读本》了,西医的临床医学以后要学中医,要加100个学时,并且从选修课转为必修课,作为一个中国的医生应该懂中医!
目前浙江、河北、北京等多地中医教材将纳入课堂,不光这些地区将中医教材进入课堂,接下来在国务院的力推之下,越来越多的省市会陆续把中医药纳入中小学课程当中。未来,中医药教材将出现在全国小学、初中和高中生的教科书上。
始终相信中医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82年中专毕业参加教育工作,85年参加全省专科起点本科统一招生入学考试,考入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专科起点本科函授班。由于没有读过大学,特别珍惜函授学习的机会。85年暑假入学,学的课程,寒假考试。以后每年寒暑假都去大学集中面授,并参加考试。大多时候是安排在学校学生寝室住宿,在学校食堂吃饭。有时安排在离学校比较近的旅店,吃饭就得自己解决。那时候局里十分重视提升职工学历,在大学进修学习的,都给报销学费。当年我们学费,企业学校的学员每年350元,路费,旅费,都给报销,每天好像还有点出差补助。我们是师院第一次招的专科起点本科函授生,学校非常重视,授课教师都是学校有名望的教授、副教授、讲师。使用的教材大多是授课教师自己编写的教材,学校印刷厂印刷,也有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许多教材,现在还保存着。30多年过去了,当时开的很多课程都有深刻的印象,如《古代汉语》《说文解字概论》《史记艺术美研究》《汉语语法学史》《古文论概论》《学术论文写作指导》。学校开的选修课也有很前卫,也有新意。这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有一定的帮助。函授学习那三年,每天完成本职工作后,其余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每门课程都认真做学习笔记,临近考试提前2个月多月开始复习,教材得看2-3遍,重点内容强化记忆,由于平时准备充分,每门课程考试都顺利通过,大多90多分,只有两门课程没有考好,将近80分。没有补考学科。88年7月,取得本科学历。当时没有在职研究生教育,如果有,还会继续学习。在师范学院函授学习三年,开阔了视野,提升专业水平。皇甫修文老师讲授的《学术论文写作指导》对我影响挺大。尤其是他开课时说的第一句话,“三十年前我函授毕业”,给了我们学员极大的鼓励。赵永大老师发在《中国语文》通讯上的文章,对我也有一定的影响。工作之余,自己也尝试撰写教研文章,投给报刊后,大多石沉大海,后来有一篇短文被吉林省教育学院主办的《教学研究》(内部期刊)采用,当时给两本样刊,稿费20元。这篇短文的发表,给了我坚持写教研文章的动力。后来陆续有文章在期刊报纸上发表,现在被中国知网收录70多篇。其中有十几篇发在核心期刊上。早期写的一些文章没有上网,估计有20多篇。现在有时间还会琢磨写点东西,也偶有发表。八十年代的函授学习,很正规,学员确实能学到很多知识,也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函授毕业后,大中专毕业生工资高定一级,工资涨到了84元。如果不参加函授学习,学历没有办法提升,也不能评高一级职称。三年的函授学习生活,令人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