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苏轼的介绍】,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关于苏轼的介绍:苏东坡:真正的人生,从四十岁开始
- 2、关于苏轼的介绍,苏轼的简介
1、关于苏轼的介绍:苏东坡:真正的人生,从四十岁开始
作者:洞见ciyu
人间有味是清欢。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说,苏东坡的人生,是从四十岁之后开始的。
四十岁之后,在不如愿的命运里,苏轼所行是崎岖的道路,所见是辽阔的风物。
“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后半生活出来的滋味,比前四十年更韵味深长。
01
- 四十岁以后,更清醒。
熙宁九年的中秋节,41岁的苏轼和同僚畅饮于超然台上。
每逢佳节倍思亲。
推杯换盏间,苏轼已是醉眼朦胧,他见九天银光乍泄,不由思念起弟弟苏辙。
当初,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苏轼自求外放,希望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以期多相聚。
可事与愿违,因公务缠身,兄弟俩七年未曾团聚。
亲人隔山河,皓月当空洒,苏轼借酒意,挥墨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生的悲欢离合难有定数,惟愿他们多喜乐,长安宁。
少年莽撞,总想离家执剑走天涯,可是等到一定年纪,愈发觉得家是颠沛生活最好的归宿。
元丰1080年,45岁的苏轼被贬黄州,一家人随迁。
世间没有绝对的得失,失之东隅者,往往能收之桑榆。
之前,官务的繁忙,吏事的挤压,让苏轼疏于陪伴家人。
当远离于权力斗争的漩涡,苏轼感受到了久违的天伦之乐。
他领到一块废弃的荒地,命名为东坡。
苏轼夫妇都是农家出身,可识百谷、可辨草木,他们日出而作,一起去田地里锄禾浇水;日落而息,在屋内升起炊烟。
苏轼有大把的时间陪伴孩子,白天他携孩子漫游江岸,夜坐无事,与长子苏迈联句为乐。
人间有味是清欢。
芸芸众生的我们,为名为利疲于奔命,却忘了宜室宜家,便是人间难得的欢愉。
走过半生的苏轼,终于悟透了这一点。
人生际遇本就起起落落,真正归一个人所有的,是灯火摇曳的温暖,是柴米油盐的充实。
02
- 四十岁以后,更淡然。
贬谪,是一场没有期限的惩罚。
千年的贬黜史里,有人因苦旅颠簸,形容枯槁,有人因仕途不得志,心似灯灭。
苏轼却不然。
朝堂之上既然留不住,那便去看山看海。
他在临皋亭外,听呼啸不停的涛声;在赤鼻矶畔,看郁郁苍苍的山容林相。
山水间,木石中,苏轼不言苦难,把难捱的日子过出了另一番风情。
有一次,他和好友三人从东坡学堂回临皋亭。
仰见明月朗朗,俯视人影绰约,景致清逸。
他们一边悠然散步,一边行歌互答,好不快活。
一位友人突然说道,今天傍晚,打捞到一条状似松江之鲈的鲜鱼,可惜没有酒。
一句话便把大家的酒兴提了起来。
苏轼兴冲冲回家,跟夫人打了声招呼,带了酒过来。
既已有酒有肴,于是一伙三人趁兴,泛舟于江上。
这只是苏轼生活的一个缩影。
独自一人时,苏轼会摄衣登上崖顶,仰天长啸,或游于赤壁,唱一曲归来未晚。
若有朋友拜访,便一起聚在东坡雪堂,在灯下清歌唱和,在花前沉醉忘世。
四十多岁的苏轼,活成了许多中年人理想中的样子。
许多中年人,因工作皱了眉,因生活折了腰,日子过得沉甸甸的。
可无论如何,一个人再忙再苦,都不应失去对生活的热爱。
若汲汲于痛苦,痛苦便无处不在。
去捕捉无处不在的美好,去拥抱伸手可及的风景,我们的生活自会变得精彩而辽阔。
03
- 四十岁以后,更包容。
苏轼曾说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人情反复,世路崎岖。
苏轼这一生交人无数,有人谤他,有人帮他,但无论何种人,相逢一笑泯恩仇。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掀起变法运动。
苏轼与他政见不合,认为改革太过激进,多次上书抨击。
由此,权倾朝野的王安石,百般打压苏轼。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乌台诗案发生时,许多同僚噤若寒蝉。
王安石却为苏轼仗义执言,力谏道:“岂有盛世而杀才士乎?”
最终,苏轼活下来了。
被无情打压过,又被予以援手过,种种是非恩怨,谁能道得清,说得尽。
苏轼作出了选择:只记人恩、不记人过。
被征召回京师时,他途径金陵,特地去看望王安石。
一杯浊酒下肚,前尘往事烟消云散。
那段时间,他们一起天天出游,或观赏山川美景,或谈论古今,惺惺相惜。
人来人往,皆是缘分使然。
遇到对的人,志同为朋,道合为友。
遇到错的人,那就懂得放下,解脱自己的心。
昔年好友章惇屡次陷害苏轼,最后把他流放到海南,可后来遇赦北归时,苏轼没有报复,反叮嘱他好好养病。
昔日同事沈括曲解附会他的诗词,上告朝廷,为乌台诗案埋下伏笔。可时隔多年相见后,苏轼还礼貌地写了一篇《书沈存中石墨》,夸赞沈括的功绩。
飞鸟与鱼不同路,从此山水不相逢。
人生这一场盛宴,人聚人散,无须怨恨,无须耿耿于怀。
因为路过生命的每一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
04
- 四十岁以后,更坚定。
苏轼从小就跟着母亲程夫人读书。
读到《范滂传》时,程夫人讲述范滂气节清高,为民谋福的故事。
苏轼便立志以范滂为榜样,做一个为生民立命的好官。
自从走上仕途之路,无论得意时,还是落魄时,他都未忘记这个初衷。
1077年,40岁的苏轼担任徐州知州。
走马上任三个月,黄河决口,洪水呼啸而来,徐州有被吞没之危。
苏轼就站在城墙上,手拿工具、脚穿草履,与军民筑起一道千丈长堤。
徐州保住了,百姓将这道“救命堤”称作苏堤,感念苏轼的善举。
后半生,苏轼漂泊不定,即使在最黯淡的低谷期,他仍胸怀天下事。
在黄州时,他听闻岳鄂民间流行“溺婴”的恶俗,便成立“育儿会”,捐钱捐粮,救活无数弃婴。
惠州生产力落后,他改良农具,教授先进的插秧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儋州文化凋敝,他办学堂,兴儒学,培养出岛上第一位举人和进士。
居朝堂之上,就献安邦定国之策;处江湖之远,便躬身为民。
苏轼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光辉,直至暮年都从不曾熄灭。
他经历世态炎凉后,仍锐气不减,遭受挫折后,仍不向平庸低头。
这大抵就是人到中年的最好状态:
命运重锤一次次把我们击倒,可我们会再站起来,再出发,矢志不移地去成为想要成为的人。
▽
就如林语堂的评价:“苏轼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苏轼用后半生教会我们:日子的好坏不在于生活的环境,而在于你对生活的感受。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点个赞吧,看开一点,想开一点,把生活的一切都当成曼妙的风景。
2、关于苏轼的介绍,苏轼的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关于苏轼的介绍?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苏轼的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赠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虽赞同政治应该改革,但反对操之过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后任吕惠卿,因此招来新党爪牙李定横加陷害;后来又因苏轼反对“尽废新法”,受到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斥退,终生当不了宰相。由于苏轼在新旧党争中两边不讨好导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云戏称为“一肚皮不合时宜”。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书;绍圣年间因新党的章惇为相,又加贬谪至儋州(海南岛)。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遇赦北归时病卒于常州(今苏州),时年65岁。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苏轼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在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诗词双绝
词: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词:与苏词一样,苏诗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不同于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狭小的生活场景,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热爱美食
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总结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本文关键词:关于苏轼的介绍300字,关于苏轼的介绍资料600字,关于苏轼的介绍视频,关于苏轼的介绍200字,关于苏轼的介绍词。这就是关于《关于苏轼的介绍,苏东坡:真正的人生》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