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厚积薄发出处和典故,古人颠覆认知的十大神级智慧

关于【厚积薄发出处和典故】,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厚积薄发出处和典故:古人颠覆认知的十大神级智慧
  • 2、厚积薄发出处和典故,厚积而薄发

1、厚积薄发出处和典故:古人颠覆认知的十大神级智慧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传承于世的精华!

传统文化是历史遗产演化现实的根源!

传统文化以道为根,以儒为干、以释为叶,是以儒、释、道三教合一、三位一体的体系文化,三教此消彼长、兼济互补。静心定神阅读和学习文化典藉,汲取智慧,启发思维,必然有益于我们完善人格、提升心性、升华境界。

厚积薄发出处和典故,古人颠覆认知的十大神级智慧

智慧一:道法自然,为而不争

“道法自然”语出《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用顶真文法将天、地、人乃至宇宙的深层次规律进行了精辟的涵括和阐述。“道法自然”揭示了天地宇宙的特性,囊括了世间万物的属性,指出包含天、地、人在内的宇宙万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客观事实。“道法自然”告诫我们观天之道、执天之柄、把握规律,依律行事。

“为而不争”语出《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为而不争”告诉我们要依道而行、洞察先机,做事要为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样就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事成之后,不矜不持,功成身退,身不居功。

厚积薄发出处和典故,古人颠覆认知的十大神级智慧

智慧二:天道酬勤、厚德载物

“天道酬勤”是后人的引申,意思是自强不息的努力和奋斗合乎天道,一定能获得对应的回报,因为用词恰当,表意精准,成为常用成语。该成语的本意与《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接近,据传,唐代大家韩愈曾为人题词“天道酬勤”。后人附会,遂有意创造天道酬勤、地道酬善、商道酬信、业道酬精、人道酬诚等说法,多有流传。

“厚德载物”语出先秦《易经·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句话中天与地均指天理天道,意思是:作为君子,应当以宽厚的德性承载万物,这句话体现了古人对自身道德修养的追求,以及天、地、人与自然一体之仁的理念和追求。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在几千年文明发展中逐步烙印到炎黄之子的血脉与骨骼中,树立了诸多德才兼备的做人理念、德智兼备的治国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属性。

厚积薄发出处和典故,古人颠覆认知的十大神级智慧

智慧三:止于至善、修身为本

“止于至善”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南宋朱熹将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成为大学的三纲领,意思是所谓大学问的遵旨,就在于追求、达到和保持极致的境界,多被引用来形容个人品德修养。朱熹的解读流传千载,被大多数人接受和传播,但是止于至善很可能是一种错误的解读。

“止”在《大学》中多次出现,是停止、停顿的意思,朱熹用后世的引申义将其解读为到达,联系下文,这里的“止”依然应该解读为停止,应当是定、静、安、虑、得“五意合一”的综合,“至”是极致,纯粹的意思,“善”是完美、周全的意思,儒家思想秉持中正平和,“止于至善”意思就是在极致和完美之前停止和停顿,确保思想和行为持中守正,至和善本身就是两种极端,与儒家核心思想不符。

“修身为本”语出《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朱熹注:壹是,一切也,这句话意思是是说上至天子,下至平民,一切人都要把修身作为做人的根本条件。大学有三纲领和八条目的说法,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的先决条件是前面四目,格、致、诚、正一层一层递进,是向内求;而修身的后置作用是后三目,也就是齐、治、平,是向外放。只有在格、致、诚、正的各个方面都有精深和完整的修炼,才可以说是修身达到一定的境界,也只有修身达到一定境界,才能够在齐、治和平的事功上取得成就。

厚积薄发出处和典故,古人颠覆认知的十大神级智慧

智慧四:君子慎独、素位而行

“君子慎独”语出《礼记·中庸》,原文为“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里的“独”,指个人独处,不在人前、不为人知;“慎”指小心、谨慎、警惕。

意思是:君子独处之时,哪怕无人看见,也要保持警惕和谨慎,哪怕无人听到,也要保持不为和敬畏。人内心不当的情欲很容易在隐晦之处出现,不好的意念也容易在细微之时显露,所以君子不能因为无人知晓就放松准则,应当更加警惕慎重,防微杜渐,及早克制不正当的欲望、不好的意念。慎独是儒家核心的道德观念和修养法门,是一种高深的境界,有一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慎独,那就是“不欺暗室”,在现代社会,“慎独”更指目标清晰、方向明确、谨身立世、特立独行的精英境界。

“素位而行”语出《礼记·中庸》,原文是“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意思是:君子安于自己的身份地位做事,不抱怨、不放弃、不生非分之想。身份富贵,就以富贵行事,生活困苦,就从困苦的层次做起;生存在边远地区,就以边民的习俗生存,处于苦难之地,就以患难的角色做事。所以,无论处于什么情况,君子都持中守正、本分安己、随遇而安、坦然自得。

“素位而行”的含义接近《大学》所说的“知其所止”,也可以理解为安守本分,或者说安分守己。素位而行是对现状的积极适应和处置,是就自己的角色行自己的事。就像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所说:“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素位而行,心态怡然,才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才能持续积累,慢慢进步,最终水到渠成,赢得成功。

厚积薄发出处和典故,古人颠覆认知的十大神级智慧

智慧五: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原文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意思是:一个人能识别其他人,说明他有智力;一个人能看清自己,才算得上是聪明。一个人能战胜别人,说明他有力量;一个人能战胜自己,说明他强大不可力敌。一个懂得满足的人内心充实,物质丰富,一个坚持力行的人肯定持有坚定的志向。一个能坚持本分的人别人对他的认可就长久,一个虽身死却留有精神财富的人,可以看做是永垂不朽。

现实中,我们要看清楚别人通常比较简单,但是要看清楚自己却比较艰难。“知人者智”,就是看懂人性、读懂人心,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自知者明”,就是自我省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驱动。人有千面,物有万象,人生能做到知人知己,才会有备而行,无往不利。

厚积薄发出处和典故,古人颠覆认知的十大神级智慧

智慧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原文简单易懂,老子连续使用了大树、高台和远行三个比喻:合抱的大树从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泥土堆积起来,漫长的路程从脚下开始出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我们常用的一句成语,比喻远大的目标应当从起点开始做起,从基础开始做起,唯有逐步进行,不断积蓄才能最终成功,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蕴含着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很简单,但是实践起来却并不容易。千里之行是理想和志向,始于足下是决心和恒心。有了远大理想,方能高瞻远瞩,走对方向;有了决心和恒心,方能坚韧不拔,笃行不辍。

厚积薄发出处和典故,古人颠覆认知的十大神级智慧

智慧七:水滴石穿、厚积薄发

“水滴石穿”语出东汉班固《汉书》《枚乘传》:泰山之管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意思是:泰山的滴水能滴穿岩石,细细的井绳可以磨断井上的栏杆。水并不是给石头打眼的钻子,井绳也不是用来拉开木料的锯子,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是天长日久不停地摩擦,才导致这样的结果。

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相传宋朝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申台府自劾,崇阳人至今传之。

翻译过来就是:宋朝的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一次他看见一名小吏从府库慌张走出,头巾下藏了一文钱。张乖崖下令拷问此人,小吏不服:一文钱算什么,你来打我呀,你也就能打我一顿,还能杀了我?张乖崖大怒:亲自那笔写下判文: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然后亲自拿起剑,走到堂下将小吏斩首杀死,然后向省级主官自首认罪,这个故事被崇阳百姓流传至今。

水滴石穿是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集细微的力量,长期坚持以成就难能的成果。与现代的量变思维、复利思维类似,比喻长期微小的努力,最终也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

“厚积薄发”语出宋代苏轼的《送张琥》,原文是“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翻译过来是:你应当抛开已有的成绩和浮名,务必专注和勤学。在学习方法上,应该广泛涉猎和阅读,同时慎重思考和判断,在学识的积累方向尽量要多,但是向别人转述所学必须精妙、准确。我也只能告诉你我自己的这些治学经验了。

厚积薄发的一般用于学识或者力量的积攒过程,是指多多积蓄,慢慢放出,越是艰难的事业,越需要经历长期缓慢的积累,这样才能在恰当的时候施展作为。

厚积薄发出处和典故,古人颠覆认知的十大神级智慧

智慧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海纳百川”出自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有容乃大”则出自《尚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这两句话的并排使用,则是民族英雄林则徐首倡,他写给自己的一副自勉联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多用来形容豁达大度、胸怀宽阔、兼收并蓄、气象万千,这是一个人有格局、有修养的表现。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把身边如意或者不如意的种种得失看淡一些、看开一些、看远一些,就会发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境界并非妄念。

厚积薄发出处和典故,古人颠覆认知的十大神级智慧

智慧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语出《孟子·离娄上》第四章,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翻译过来是:“爱别人却不被亲近,应该反问自己的仁爱是否到位;管辖别人却结果不佳,应该反问自己的才智是否匹配;以礼待人却得不到别人回应,应该反问自己是否诚心用礼。只要行为达不到预期效果,就应该自我反省,并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本身做到德正身正行正,百姓自然就会归服。《诗经》上说:“经常审视自己,确保行为合乎天理,就会积累更多美好。”

反求诸己是一种格局、一种思维、一种能力和一种习惯,遇到问题首先审视自己,才能更好地找到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好问题。所谓“小人无错,君子常过”,遇事求己,格局会更大,思维更敏捷,能力会更强。

厚积薄发出处和典故,古人颠覆认知的十大神级智慧

智慧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并非古语,其出处可以追溯到《华严经》,后人对经文理解、释义和解读之后,归纳概括而来。相关经文如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

何谓初心?初心并非最初或者最早的心念、初是本、元的意思,是人内心深处最真切、最质朴、最长久和最坚定的发愿、志向或者理想。在人生的修行苦旅中,世间的纷扰苦恼会不断侵染初心,而我们需要用恒心、毅力、智慧和行动去呵护、坚守初心,如此这般,初心才会引导我们穿越红尘俗事,远离喧嚣嘈杂,抵达理想的光明之地。

传承文化才能继往开来,善用智慧方可与时俱进,我们必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历久弥新的智慧转变为我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中华民族才能够从历史一直走向未来。

2、厚积薄发出处和典故,厚积而薄发

最近,常常听到一种观点,关于如何成功,如何成事,如何成为厉害的人?

厚积薄发出处和典故,古人颠覆认知的十大神级智慧

那就是长时间的坚持做一件你喜欢的事情,不必在意其他,就长时间的坚持,时间会给你答案,这也是很多现在已经成功、成事的人所证明过得最有效的途径。

厚积薄发出处和典故,古人颠覆认知的十大神级智慧

这让我想起来一个成语,厚积薄发,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厚积薄发,意思是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出自《送张琥》。

其实人生就是不断蓄力的过程。

厚积薄发出处和典故,古人颠覆认知的十大神级智慧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太多诱惑、套路、各种消费主义陷阱、针对性方案对我们进行着物理及魔法攻击、稍微意志力不强,就很容易让人失去方向,肆意横向发展,但其实纵观古今中外,成大事者皆是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个领域的人。

厚积薄发出处和典故,古人颠覆认知的十大神级智慧

所以,朋友,当你在迷茫时,不如静下心来想一想,什么是自己喜欢的事情,长期专注的去付出时间,与其同行,人生短短几个秋,莫让空虚染白头!

与君共勉之!

作者简介:宫虽晓,专注于复盘练习,成长记录,财会知识学习交流,阳明心学推崇者,中国亿万平民百姓中的一枚,争取做有趣的人!

本文关键词: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厚积薄发的典故的由来,厚积薄发的出处,厚积薄发意思?,厚积薄发前一句是什么意思。这就是关于《厚积薄发出处和典故,古人颠覆认知的十大神级智慧》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207733/
1
上一篇 痴线是什么意思,痴线一词什么意思(全员“精神病”出神入化)
下一篇 蔬菜种植技术大全,蔬菜种植技术技巧(11个种菜小技巧丨简单)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