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野圭吾的恶意故事有多反转】,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东野圭吾的恶意故事有多反转:东野圭吾《恶意》:超越常理的背后,是复杂诡谲的人性
- 2、东野圭吾的恶意故事有多反转,东野圭吾幻夜雪穗后半生
1、东野圭吾的恶意故事有多反转:东野圭吾《恶意》:超越常理的背后,是复杂诡谲的人性
文 | 麻辣兔头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利用两天半时间,拜读完了日本著名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的经典三部曲——《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恶意》,读完大呼过瘾,又觉意犹未尽。一旦沉浸在东野圭吾的小说中,犹如置身于危险的黑夜,很惊险、刺激,又略感压抑。
《恶意》是东野圭吾在1996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畅销书作家日高在出国的前一夜在自家别墅中被杀害,警方很快锁定了嫌疑人,但随着调查的深入,负责侦破此案的加贺刑警发现正在陷入嫌疑人精心策划的圈套,经过多方调查走访,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凶手的作案动机让人感到无边的寒意。
作为一部推理小说,全书采用了一种特别的叙事方式——“手记体”形式,用第一人称不定式内聚焦型叙述,由两个不同的叙述者(嫌疑人和主办刑警)用手写的记录描述出整个事件。他们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自己对其他人物的理解,并记述自己的感受。在逻辑和推理的碰撞中,让整个案件的脉络慢慢清晰起来。
多重角度的“手记体”叙事,让故事更加的丰富饱满,人物更加立体,人性刻画得更突出。东野圭吾推出的《恶意》,不仅体裁上别具一格,构思也很巧妙,创作技巧已日臻成熟,步入佳境。
《恶意》深刻揭示了复杂阴暗的人性,故事一波三折,东野圭吾的小说永远能让你猜到凶手,却猜不到作案动机,而作案动机里就隐藏着复杂诡谲的人性,让人不寒而栗。对于人性的探讨和揭露是东野圭吾小说永远的主题。
我们从两方面来解析这部作品:
一、后真相时代:大众是狂热盲目的,比起实际的真相,他们更愿意相信由自身认知和情感想象创造出的“真相”,给事件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① 什么是“后真相时代”呢?
官方定义是指:客观事实并不比情感共鸣和个人信仰对民意的影响大。说直白一些,就是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在认知和情感上相信的事实。
那么,这就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制造谣言或伪相,误导民意,调整并转移人们的舆论矛头。
因为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每当一个热点事件发生,不到几分钟就传遍全网,引发各大媒体、个人自媒体的疯狂转发,并配以自己的见解。
但越来越多的热点事件,剧情不停地反转再反转,让之前义愤填膺站队的人纷纷遭到打脸,他们自以为在维护正义,实际上却被谣言谎言误导。
我们越来越明白,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真相时代”,而“人人都是自媒体,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时代,更是让人们在发现真相之路上扑朔迷离,如入迷宫,很可能出现“三人成虎”、以讹传讹的现象,而猜忌和造谣还会给当事人造成很大的困扰。
每个人都在发表自己的看法,但逃不开自己的局限认知,对于目前已披露出的热点事件的部分事实,加上搜索些不知真假的小道消息,再将自身认知和思维糅合,创造出自己想要相信的“真相”,并以此主观认为的“真相”去指责错的一方。殊不知,客观的真相可能还在很远的地方,网络暴力正对受害者进行着二次伤害。
② 《恶意》中对“后真相时代”的描述
日高作为畅销书作家,突然在家里被杀害,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报纸、电视台纷纷加以报道,电影圈的娱乐记者们也密切关注着案情发展。
刑警们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确定了日高的好友野野口修是杀人凶手,在寻找他的作案动机时,竟意外发现野野口修是日高的“影子作家”,也就是幕后写手。日高不仅将野野口修的原创小说占为己有,还威胁他继续为之创作小说,野野口修忍无可忍才将其杀害。
毕竟还没定案,刑警并没有向外界宣布案情进展,但还是有部分媒体和记者知道了这一爆炸性新闻。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一向对文艺界名人的丑闻喜闻乐见,于是电视台、媒体记者纷纷打电话到日高妻子家里质问情况。
日高名声一落千丈,读者们大骂他虚伪无耻,并强烈要求把日高获得的文学大奖收回。野野口修的舅舅甚至还找了律师,要求日高妻子退回所有小说版税。
为此,日高妻子感到悲哀的愤怒,“我不甘心的是,在世人嘴里,我先生的死成了自作自受、罪有应得。连那个自称野野口修舅舅的人,也一点歉意也没有。”
此时,日高的妻子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舆论暴力,世人没有给她辩驳的机会。
《乌合之众》中有一段话很贴切:
昨天受群众拥戴的英雄一旦失败,今天就会受到侮辱。当然名望越高,反应就会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群众就会把末路英雄视为自己的同类,为自己曾向一个已不复存在的权威低头哈腰而进行报复。
于是,事件迎来了第一次反转。狂欢的世人们肆无忌惮地辱骂死去的日高,同情被逼杀人的野野口修,舆论一边倒地支持野野口修。却没想到,正好陷入了野野口修精心设计好的圈套。
当加贺刑警大量走访,抽丝剥茧地对整个事件重新审视调查时,实际的真相才浮出水面,令人不寒而栗。而野野口修的真实杀人动机也迎来了180度的反转,他并不是日高的影子作家,日高确实被枉杀。
事件迎来了第二次反转,狂欢的人群又该何去何从呢?
其实,很多旁观者并非真的在意真相,而是利用这次事件抒发自己的负面情绪。
“这种人尽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还一天到晚注意哪里有这样的机会,至于对象是谁,他根本不在乎。”
所以,当真相被隐瞒、操纵、利用时,我们该如何分辨、如何思考、如何下结论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不考虑全局和事件之间的联系,片面的下结论,注定会和真相擦身而过,成为别人的工具,而且对你的逻辑思维也没有什么裨益。所以,要打破思维惯性,多观察,多总结,不能妄自猜测断言,通过坊间传言你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真相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二、嫉妒与毁灭:毫无底线的善良会供养出自私丑陋的人性。
① 透过《恶意》悬疑推理小说的外衣,它描写的其实是“校园暴力”。
近些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出,施暴者的残忍恶劣,令我们感到触目惊心。不管是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给受害者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但校园暴力并非新鲜事,而是一直都存在,只不过网络的发达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案例。
《恶意》中,上小学时,野野口修和日高都遭遇了校园暴力,但他们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野野口修主动屈从于施暴者“老大”,从受欺负摇身一变成了施暴者的同伙。他一方面毫无底线地配合“老大”做坏事,另一方面又深受良心的谴责。
而日高则天性正直善良,即使被欺负也毫不妥协,于是,成了“老大”势力的眼中钉,经常被恐吓、殴打、伤害,野野口修也是欺负日高的一员。
后来,野野口修厌学逃课,日高不计前嫌,每天按时接他上学,悉心照顾他,让他的学业得以继续,并最终考上大学。
大学毕业几年后,日高成为畅销书作家,还帮助有着作家梦的野野口修介绍了儿童文学编辑,让野野口修成为了儿童文学作家。不管怎么说,日高都是野野口修生命中的恩人、贵人。
但日高的付出并没有换来真正的友谊,反而被剥夺了生命。
《论语》一书中,学生问:“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回答:“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意思是,如果用恩惠去报答和你有仇的人,那你用什么报答对你有恩的人呢?所以,要用公道对待仇恨你的人,用感恩报恩的心去对待对你有恩的人。
野野口修欺负日高,日高却没有“以直报怨”,反而履行着“以德报怨”。他没有记恨,反而处处帮衬野野口修,没想到引狼入室,重复了“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日高毫无底线的善良和包容造就了野野口修得寸进尺的贪婪,给了他零距离伤害自己的机会,并且最终毁掉了自己的一生。
② 阴暗邪恶的幽灵永远会嫉妒痛恨正直阳光的灵魂,甚至要毁灭它。
野野口修从小深受母亲的影响,鄙视厌恶居住的环境、邻居和学校,但又没有能力搬离那个地方,于是形成了一种自私孤僻爱抱怨的性格。
在学校里,他害怕被欺负,就无条件顺从“老大”,甚至协助强奸幼女。他嫉妒日高的人品,就暗地里经常对“老大”说日高的坏话,令“老大”对日高恨之入骨,令日高忍受着残酷的校园暴力。
后来,日高成为畅销书作家,野野口修又对同事们批评日高的作品低劣,贬损日高的小说成就。
人性就是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晋升。同一层次的人不免会陷入对比、利益的冲突,而对陌生人则不用考虑这些。
明明背景相似,从小的玩伴,人到中年,日高竟然功成名就,成为畅销书作家,豪宅娇妻,前程一片辉煌。而野野口修呢,住在一个狭小的房间,性格孤僻,没社交,没女友,从事着普通的教员工作,写不出像样的小说,苦闷绝望,更崩溃的是,癌症又复发了,生命已走到了尽头。
这种对比无时无刻不点燃着野野口修心里的嫉妒火焰,而日高对他的帮助被看做是施舍、多管闲事。当野野口修发现日高为创作描述校园暴力的《禁猎地》一书时,无意间搜集到他协助“老大”强奸幼女的证据,野野口修害怕东窗事发,下定决心设局杀害日高,这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则是制造伪证,污蔑日高抄袭冒用他的小说,获得日高所有作品的真正作者身份,让自己取得人们的同情,而将日高推入家破人亡身败名裂的境地。
野野口修杀人的动机竟然是“我就是看他不顺眼”,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贬损日高的人格。这是多么大的恶意啊!家庭教育的畸形和校园暴力的荼毒,都使得野野口修的心理出现扭曲,阴暗嫉妒侵占了他的心灵。
一个爱揭别人短的人,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通常内心都比较刻薄寡情,总是被一种恶业缠绕,身体容易感受疾病的侵袭,人的精神面貌也比较阴暗,总之,没有什么生活质量可言。活得快不快乐,和内心的好坏有很大关系。
这或许就是野野口修总是生病,年纪轻轻就得癌症的原因。
东野圭吾对于人性的探究总是深入人心,鞭辟入里。《恶意》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一,永远不要从别人口中寻找真相。
二,学会老祖宗的智慧:以直报怨。你的正直可能永远感化不了一个善妒的人,但你可以让自己远离他,免遭伤害。
推荐书籍:东野圭吾《恶意》
2、东野圭吾的恶意故事有多反转,东野圭吾幻夜雪穗后半生
《白夜行》的姊妹篇《幻夜》,是一本比《白夜行》更绝望的推理小说,如果说《白夜行》讲述的是雪穗的前半生,那么《幻夜》讲述的是西本雪穗的后半生,只是她给自己改了新的身份——新海美冬,那个在大阪高档时装店,给老板娘雪穗打工的女店员。
故事的大背景依然是日本的大萧条,经济泡沫之后的无限萧条,所谓的无欲望社会其实是没有办法有欲望。
因为制造业不景气,工厂大量倒闭,水原雅也的父亲也未能幸免于难,背负着难以翻身的债务,他选择了自杀,参加葬礼的舅舅提出父债子还,雅也同意了。
谁料,当晚发生了百年一遇的阪神大地震。在地震之后的残垣断壁中,水原雅也一念之差,举刀杀了舅舅,却被一神秘女子当场目击,她答应为水原终生保守秘密。
他们相偕前往东京,雅也爱上了这个聪明美丽的姑娘,看上去女孩也爱上了他。只是此后的人生,对他们来说是再无一丝太阳的无边幻夜:凡是接近过她的人,都遭逢厄运;凡是触碰过她过去的人,都不知所踪。
她,是地震中去世的新海夫妇的独生女——新海美冬,也是西本雪穗的后半生。
1.为什么《幻夜》比《白夜行》更绝望?
首先,如果说《白夜行》还有一丝模棱两可的真爱,即亮司和雪穗之间的相濡以沫,互相帮助,黑暗中还有一丝人性的亮光。那么《幻夜》则是漫无边际的黑暗,新海美冬自始至终没有爱过雅也,雅也一直都是美冬的工具。
亮司在雪穗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她的内心似乎深处爱着亮司,比如小学时期给亮司绣的带有R&Y字样杂物袋,甚至于后来雪所经营开立的服装店名——R&Y,这些无一不带有指向性意义。但是,美冬的美发店——MON AMI,抑或是首饰店——BLUE SNOW,都没有雅也的存在迹象。
另外,如果说《白夜行》雪穗的人性是复杂的,幼年的痛苦经历导致了她性格的扭曲,人性的畸形,似乎她的黑暗人格情有可原。那么《幻夜》中的美冬则是自始至终的黑暗,不值得同情和原谅。
真拿你没办法。老大不小了,怎么还在结婚这件事上追求理想?结婚就是改变人生的手段。你好好看看在这世上受苦的女人,都是选错了老公,说什么认真本分是第一位,要喜欢孩子,都是把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当成了结婚的条件。 彼此喜欢?秋村先生喜欢我,我喜欢秋村夫人的地位,没什么问题嘛。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在黑夜中的道路上前行。即便四周如白昼一样明亮,也只是不真实的白昼。对此我们早已认命。”美冬的话具有强烈的说服力,也可以说是魔力。
新海美冬极端扭曲地爱着自己,她谁都不爱,她活在自己无边的黑夜中,在她唯一的心理慰藉亮司跳楼身亡后,她唯一的牵绊都没有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为她所用,她疯狂地爱着自己,其他的一切皆可抛弃。
2.雪穗的世界真的没有太阳吗?幼年的伤口真的无法结痂吗?新海美冬必须是西本雪穗,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她的至暗性格。
- 诚然,雪穗的幼年是不幸的,或者说是极端残忍的,被母亲出卖给恋童癖的亮司爸爸,最终,亮司杀死了疼爱自己的父亲,雪穗伪装成煤气事故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如此不幸的童年,让雪穗走上了万劫不复的道路。可是她的生命中真的只有亮司是她的阳光吗?那个认真的倾尽全力抚养她的养母呢?那么多年,竭尽心力的养育,竟然没有唤醒她?
我从来不认同“原生家庭”这个概念,人无完人,所有的家庭都有问题,但是你看到每一个孩子都走向罪恶了吗?
- 苏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一书中提出“自我界定”的概念,她说“你必须卸下为童年的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归还给应承担责任的人”而且,一个思想成熟的成年人是完全有能力突破原生家庭障碍的。
成为一个独立于父母的个体诚实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面对童年的事实。勇敢地承认自己童年的经历和成年后生活的关系。、当自己的行为残忍、刻薄,伤害到别人时,改变自己的行为。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治愈内心的童年创伤。重新获得自己作为成年人的权利和自信。
雪穗的养母对雪穗非常好,疼爱加尊重,将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这个孩子。而且养母家境优渥,可以说雪穗投靠养母之后已经重见了天日。即使没有完全复原,那么成年后她也已经完全有能力找专业机构或者自己读书学习,拯救自己的内心,可是她没有,她选择了在黑夜中继续前行。
- 新海美冬一定是西本雪穗,才能解释她的至暗性格。
东野自己说美冬不是雪穗,但是看完小说的人,我相信没有一位读者相信东野的话。
首先,人物关系上,雪惠是新海工作的时装店“WHITE NIGHT”的老板娘,他们两个关系非常好,还一起去了国外,熟悉新海的邻居说她在那家店上班,那家店的老板娘很美。
雪惠最后的工作就是开时装店,开业那天亮司跳楼身亡,她生活中唯一的太阳没有了,她的心死了,于是她和新海美冬商量好了去国外呆一段时间,至于新海在国外是死了还是一直不再回国了?东野没有交代。
其次,书中有很多细节,都暗示了这一点,雪惠27,28岁,新海33,34岁左右,年龄符合。甚至他们最最隐私的一切**情节,也完全相同,要控制亮司和水原的控制欲望的能力,这一点完全可以佐证。
最后,真正的美冬可能一直在国外,或者已经被雪穗杀害了,从而代替了美冬的身份。按照东野的原生家庭观念,美冬的家境还算不错,父母都是比较善良的人,尤其是父亲在大公司工作到部长级别,因为公司内斗被陷害而离职,这个家庭看上去没有问题,所以不可能生产书雪穗这样的蛇蝎女子。
3.美冬最后没有死,是败笔吗?
《幻夜》的结局被很多人吐槽,知道真相的雅也决定当面质问美冬,最后的结局应该是同归于尽才好。
然而,作者却写成了雅也跟知道了内幕的加藤警察同归于尽了,所以要留下了美冬继续作恶吗?
我想,这可能是作者故意的,他在告诉我们,无关于经济萧条,原生家庭,人性本恶才是所有罪恶的根源,所以美冬没死,一如人性的善恶永存一样。我们还将要面对更加残忍的世界。
本文关键词:东野圭吾恶意经典段落,东野圭吾恶意结局解析,东野圭吾恶意系列有哪几本,东野圭吾恶意故事简介,东野圭吾恶意三部曲。这就是关于《东野圭吾的恶意故事有多反转,东野圭吾《恶意》》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