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祥林嫂的口头禅】,鲁迅先生的《祝福》,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祥林嫂的口头禅:沈先生二三事
- 2、祥林嫂的口头禅,鲁迅先生的《祝福》
1、祥林嫂的口头禅:沈先生二三事
沈先生二三事
作者:陈福永
俗话说“能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沈中科先生,我的兵团农场同事,一个平凡、普通和简单的人,就像戈壁的红柳、大漠的胡杨一样。他一头扎进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团场,一干就是一生——一生只做教书育人一件事;一蹲就是一生——一生就蹲在底层团场。我不叫他沈老师,称他为沈先生,以示尊敬。
记得二十年前第一次见面,先生穿一身干净的的确良衬衣,蓝色的涤卡裤子,面如冠玉,头顶微秃,颇具书生之气,又有聪明绝顶之意。正襟危坐,和一群同行坐在教室后面听我的面试课。后来,我成了团场的一员后,沈先生说起我的那节课:“初入讲台,略显生涩,普通话吗,不太标准……”先生真乃一针见血,指出了问题的实质。
后来,我才知道先生专搞教研工作,是农场教育战线的领军人物。我们两个相见,志同道合,虽未大被同眠,却激扬文字。《芳草地》的创办,就倾注了先生大量的心血,先生和我在雪片一样的稿件中像垛麦垛一样垛了一垛又一垛。节假日工作日,统统变成了工作日。我俩审稿、排版、刻腊和印刷,忙得不亦乐,真有点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境界。每期散发着油墨香的期刊问世,先生就会心地笑了,好像那期刊上还散发着先生的气息。俗话说社会一小步,生活一大步。后来有了电脑,先生通过培训学习,也能在电脑上操作一些文字编辑,一切的一切比以前省事多了,生活中的这一大步让先生开心极了,反复念叨:“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这话一点不假啊。”
在我的印象中,先生有点“怪”,类似北大的刘文典!要是把沈先生放在北大,说不定和刘文典在学术上“比翼齐飞”或曰媲美了。刘文典讲《月赋》,把学生领到皓皓明月底下去讲,缘景入情,娓娓道来。先生讲《雨霖铃》,穿越了时空,创设了情境,好像那个杨柳岸边别离的人不是柳三变所写的主人公,而是先生自己。先生声情并茂,把那一对男女缠绵不分,依依不舍之情诵读得淋漓尽致,先生的泪水就像江边不舍之人一样。听者身临其境,唏嘘不已,柳永的那种婉约之情流淌在先生身上,流淌着“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流淌着此时无声胜有声……一旦感情的匣门打开,男女学生再现情境,男方(握着女方的手)唱:亲爱的人儿,你可曾知道,有一颗心在为你燃烧。女方(望着男方)唱:无论是狂风暴雨,无论你在天涯海角,这一颗心永远和你在一道……这一着,所有静态的语言一下变成了动态的立体可感的场景,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其实沈先生的每节课都是活的,就像那山间的清泉,“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许多年后,毕业学生聚会还津津有味地谈论着这难忘的一课。
先生的思想永远像源头的活水,清如许,又与时俱进,从不僵化,甚至固化,甚至可以说与全国同行并肩前行。在教育部还在试点新课改,吹响改革的号角时,他就如当年的陈独秀、李大钊宣传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一样,旗帜鲜明地高扬起新课改的理念,可是响应者几乎是寥寥无几。鲁迅当年呐喊在铁屋子里睡着的人们,先生在呐喊要改变观念跟上新时代理念的同行。大家总认为此地属老少边穷里的一员,就是改,也得全国铺开了才能轮到这儿,轮到这儿了,已有了现成的模式,现成的模式多好啊,一拿来就能用。总认为几千年来,学校改来改去不就是教和学吗,总之是换汤不换药。说的话还未从嘴边烟消云散,新课改铺天盖地而来,天天喊狼来了,狼真来了,也就没人救你了,好像那是遥远的触不可及的事情到了自己眼前时,真有点傻了眼,看着如砖块一样厚的书本,就觉得是压力山大,真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啊!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有句口头禅——要是我家三毛活着,也该这么大了。有人就说要是我早点涉足,一定轻车熟路了!此时,先生驾轻就熟,俨骖绯而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清流而赋诗。
先生经常走起路来念念有词,在平平仄仄的韵味中与古人对话,先生认为经书济世长,此举完全像是一位朝圣路上虔诚的信徒,或者就像踽踽独行的圣人,孤寂而执着。周游列国的孔夫子当时没能劝说成任何一个国君实行他的仁政思想,但他的儒家思想在中国用了几千年,先生的思想在他不断汲取营养的书房里,一面墙做的书柜,里面塞满了各种书籍,可谓是富甲此地,但他很少让人涉足他的书房,除非是高山流水,找到了知音。和他有共同志趣的人,才能在他的书房里谈古说今。先生是从那个红色年代走过来的人,根正苗红,也可以说是既红又专,一些深刻的大道理,喜欢用《毛泽东选集》里的话来解读。一次谈及国际时局,他说"毛主席教导我们,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新世纪的初期,教育在经历着改革的阵痛期,城镇化进程让农牧团场的子女大多像一江春水一样流向了城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先生还是坚守在本职岗位上,拒绝了好多去大城市发展的邀请。什么叫兵团精神,先生不就是兵团精神的一个化身,不就是那棵站立着的胡杨,执着地坚守在养育他的那片土地上。先生说:“我喜欢锦上添花,更佩服雪中送炭……”引用《沁园春*雪》的一句话就是"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先生敢去比,肯定有金钢钻的能力,不然那敢揽这个瓷器活。走出去的固然是好,留下的精神更佳,先生说:“毛主席教导我们,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贵贱之分。”城里也好,乡下也吧,都是在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增砖添瓦。
每次和先生的弟子聚会,座上的都是在各个领域有点成就的人,是不是豪逸,我不敢妄下结论,但先生必须要求弟子都得有上进心,如果近一段时间没有新的研究、发现和成果,先生就会用他珍藏多年的好酒来"惩罚"。但先生不胜酒力,两杯酒下肚,脸红的像关老爷,话匣子一打开,什么事都忘了。但先生的记忆力惊人,每个弟子喜欢吃的菜他都烂熟于胸,也会亲自下厨烧煮。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如果说这些都是做了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的话,那么他对专业的研究,就是童子背书上山的勤奋了。他对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由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1973年初版1977年第二次印刷的《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每一个字,基本上就像字库的锌片一样记得一清二楚,甚至对字典倒背如流。我不信这个邪,问“福”字在那一页,先生铿锵有力地回答303,我翻了翻那本发黄的纸质有点宣纸性质的可以送进博物馆的旧词典,结果自己输了。先生说他们那个年代,没有书可读,那就读字典,日久天长,心里自然有了一本字典。
他说三四十年过去了,现在看样板戏,每部戏艺术家都表演的很精彩,也是艺术世界里的经典,说如果我有时间去看看,一定收获不小。我沒有看样板戏,但先生到世界之窗的深圳看世界去了。"唉,老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当年港人(金庸)见邓小平先生,大夏天的,西装革履,我以为处在沿海的人,一定穿得笔挺笔挺的,自己也穿了套西装,到那儿一看,人家穿得很休闲很随意,结果自己成了另类……"
有一次,在团场举行的演讲比赛中,我和先生一起当评委。作为嘉宾评委,他一走上台,会场变得鸦雀无声。此时,他一改常态,将每位演讲者的优点和盘托出,他的精准点评和诙谐语言,使现场气氛顿时热闹起来。当年诸葛亮过江东舌战群儒,那是一个战字,先生评点怎一个夸字了得,这一夸不知激励了多少演讲者从此磨穿铁砚奋发有为。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起整个地球。其实我们在台下合议的时候,是优缺点都要点评的。先生的这个支点,抓住了战略机遇期,做了一次非正式的思想动员,不知撬起了多少人的梦想。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先生心中有一片灿烂的桃花源,他达则兼济团场教育事业,汇集平生的教学经验和模式,自费出版了《主体课堂教学模式》,供全国教育战线的老师们分享。临退休前几天,先生深以不能再站讲台教书为憾,向学校党总支书面表露心愿,为学校餐厅赠送大彩电一台,wifi一座。领导要给先生拍照报导,先生微微一笑摆手拒绝。先生的桃花源里有对教育的挚爱、对学校的热爱、对学生的博爱,他奉献出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先生独则坚守专业研究。近日退休在家,除享受天伦之乐外,还对培养后备力量不遗余力。先生建了个“红楼梦群”,将青年教师请进群里,传递深研红楼梦的心得。前几天又给身边的几位青年购买了新版《红楼梦》一书,便于研究交流,多年的职业习惯使他离校不离书,捧书深钻研,真是渐来深处渐无尘,朝市如今不是秦啊。我不知道他是术业专攻中陶治性情,还是治学精神中颐养天年。
萧楚女说:“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先生是也。
2、祥林嫂的口头禅,鲁迅先生的《祝福》
“我真傻,真的”“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这些话语是不是很熟悉呢?没错,这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经常说的口头禅,逢人就说的开场白。
祥林嫂也算是一个典型的人物代表了,初学《祝福》时,不太理解这个人物及其遭遇,后来,多次的精读,对她有了些许的了解。祥林嫂的身世是悲惨的,因不愿意改嫁,逃到鲁镇,在鲁四爷家做佣人,但即便如此,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婆婆抓回去,她也无奈改嫁,结果,本应该平凡生活下去的,自己的丈夫却死了,儿子被狼叼走了,她的命运从此开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她陷入了极其悲痛的境地,开始,她向别人诉说自己的痛苦及悲惨的遭遇,旁人也会跟着她难过,落泪,同情她的悲惨遭遇,但祥林嫂几乎每日一说,逢人便开始絮叨,不管别人是不是还愿意听,自顾自地说起来,就这样,日复一日,镇上的人也开始不耐烦了,由开始的感同身受到现在的厌恶,祥林嫂却不以为意,乐此不疲地诉说。
小说中,祥林嫂的结局也是十分凄惨的,在新年的当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筹备新年时,祥林嫂就在这一天离开了人世。祥林嫂死前因为被鲁家赶了出来,沦落为乞丐,没有经济来源的她,最终无法逃脱命运的折磨,在死亡面前,奉献了自己的生命。那么,鲁家为何要将她赶出来呢?
祥林嫂在鲁家见谁都会聊起自己悲惨的一生,聊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儿子,哭诉自己有多么多么难过,久而久之,大家也就厌烦了。祥林嫂就是因为没有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才会落得被扫地出门的下场。什么是边界感呢?边界感换言之,也类似于每个人的底线,人人都有自己的底线,一旦被触犯,后果是很严重的。我们不能轻易触犯别人的心理防线,同时,自己的那道防线,也不允许别人的试探。
祥林嫂就是一个没有边界感的人,她不懂得与别人保持距离,总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于是,便开始重复述说,强行让别人记住她的遭遇,以此来得到他人的关心,认同,殊不知,这是行不通的,一种十分错误的方法。换言之,这也是一种强盗性的行为,强迫别人的认同,也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以至于,镇上的人们以后看到她都绕道而行,祥林嫂被嫌弃、被孤立。到死,也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
边界感一旦丧失,是十分可怕的。前不久,有一则新闻,一位母亲在微信群中,频繁晒出学霸女儿的成绩单,录取通知书,学习时的照片……刚开始,大家还会夸奖其女,但久而久之,大家就疲倦了,厌烦了,毕竟,别人没有义务去分享你女儿的事迹,没有必要为了你的女儿耽误自己宝贵的时间。但这位妈妈却不懂得,最终,被踢出了群聊。
这位妈妈就如同现实版的祥林嫂,不顾别人意愿,强加自己的想法给别人,一次两次,大家还可以忍让,次数多了,谁都会忍受不了。说白了,我们都应该明白,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只属于自己,纵使是家人,有时候都会忍受不了,我们应该要时刻保持边界感。
要使自己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守住自己的边界,是最起码的准则。可以适当地同别人诉说,但不能太过分,别人不愿意提起的事情,不要好奇地打探。有边界感,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美好。
参考文献:
《祝福》
本文关键词:祥林嫂的口头禅阿毛,祥林嫂的口头禅我真傻,祥林嫂的口头禅仿写一段话,祥林嫂的口头禅视频片段,祥林嫂的口头禅。这就是关于《祥林嫂的口头禅,鲁迅先生的《祝福》(沈先生二三事)》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