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青铜器博物院】,青铜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中国青铜器博物院:青铜铸文明——走进中国青铜器博物院「陕西宝鸡」
- 2、中国青铜器博物院,青铜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1、中国青铜器博物院:青铜铸文明——走进中国青铜器博物院「陕西宝鸡」
文图 | 老理行
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商周时期。
中国古代青铜器数量众多,且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
在中国的三秦大地上,有一块土地自汉代以来,就不断有青铜器出土,历代不绝,其数量之巨,精品之多,等级之高,铭刻内容之重要,均居全国之首。它,就是被誉为“青铜器之乡”的陕西宝鸡。
宝鸡,古称陈仓,位于关中平原西端,有人形容这块宝地是:扼八百里秦川之首,踞千里秦岭之要,襟千河而拥渭水,依秦岭而阻陇坂。地容峦原、水蕴灵秀的古陈仓,自古就是人类活动的理想场所,也成为古代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通道。
据史料记载:三千年前,周人来到宝鸡这块土地,从此,滚滚紫烟升腾在周原大地,一条条铜锡合金的巨流浇铸出大量的青铜器。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那些掩藏在厚实的黄土地之下数千年的青铜宝器,在1949年以后,随着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在宝鸡地区展开,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有近2万件镌刻着一段中华民族辉煌历史记忆的青铜器陆续问世,让人们看到了周秦文明对华夏五千年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现如今,当你走进“中国青铜器博物院”---亚洲唯一的一个青铜器专题博物馆,就可以一睹这些国宝的绝世风采。
位于宝鸡市滨河南路石鼓山上的“中国青铜器博物院”,是2010年落成的新馆,建筑总面积34788平方米,风格独特,气势宏伟,新颖别致,特别是采用青铜器出土的场景作为建筑造型,浓缩了西周列鼎制度的深刻内涵。
该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956年的宝鸡历史文物陈列室(1958年更名为宝鸡市博物馆),距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目前馆藏文物12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0余件。丰富而不乏国宝级的文物馆藏,是它最大的特色。2017年被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一走进展厅,就有几件宝鸡出土的国宝级青铜器呈现在眼前,请看:
毛公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782),清代道光末年出土于宝鸡岐山县京当董家村。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鼎腹内壁铸铭文499字,为晚清四大国宝之一,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件为复制品。
虢季子白盘,西周厉王时期(公元前877--841),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宝鸡县虢川司。通高39.5厘米,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盘底铸铭文8行111字,为晚清四大国宝之一,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件为复制品。
散氏盘,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782),清代乾隆年间出土于宝鸡。通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腹深9.8厘米,盘底铸铭文19行357字,为晚清四大国宝之一,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件为复制品。
大盂鼎,西周康王时期(公元前1020--996),清代道光初年出土于宝鸡岐山县京当礼村。高102.1厘米,口径78.4厘米,鼎腹内壁铸铭文291字,为晚清四大国宝之一,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件为复制品。
依我看,青铜器博物院里最大的看点,是2003年元月19日,在眉县杨家村出土的27件西周窖藏青铜器,此次发掘被考古专家称之为“盛世再现”。
这批器物造型精美,纹饰华丽,形体硕大,而且,27件器物件件有铭文,总字数达4000多个。其中,逨盘铭文372字。铜盘、铜鼎铭文记述了文王、武王至厉王、宣王计12代周天子的业绩和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王室伐商纣、建周邦、征荆楚、讨猃狁、管山林,致和天下,因公受册封赏赐等重要活动和事迹,这对于西周历史、考古、文物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杨家村窖藏曾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上图就是杨家村窖藏青铜器的复原场景。
2004年7月2日,国家领导人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宝鸡眉县杨家村出土青铜器展”后,欣然题词:“青铜器之乡”。由此可见,杨家村窖藏在这座青铜器博物院所占据的位置和分量。
下面,是我选拍的几件杨家村窖藏的精美器物图片,都是真品,晒出来供各位雅赏。
单五父壶,西周时期的一种酒器。铭文铸于壶口内壁及盖上。该铜壶造型优美,纹饰缛丽,铸工精湛,堪称精品。
鼎,相当于现在的煮肉大锅。自夏代开始出现后,一直沿用至汉魏时期。鼎主要用于祭祀和宴飨,以后逐渐演变成王权的象征。
单叔鬲,与鼎的用途相似,是西周时期用来煮食物的锅。
逨盉,一种既可以用来盛水、也可以用来盛酒的器皿。从铭文上得知,此物是单氏家族第八代子孙逨为祭祀皇高祖单公而做的一件礼器。逨盉将天上飞翔的凤鸟、水中遨游的巨龙、地上奔跑的老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幅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的精彩画面。
西周逨盘,号称中国第一盘。据说,此文物禁止出境展览,可见其珍贵程度。
逨盘为盛水器,一般与匜配套使用。盘内底铸铭文21行,约360字,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
生活在周礼源头的宝鸡村民,历来崇礼尚德,对于地下青铜器的出土,总能够拒绝诱惑,常常挺身护宝,从而使这些远古时代的历史遗存得以保全至今,陈列于博物馆,供后人参观鉴赏。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而这个礼仪来源于三千年前施行于宝鸡的周礼。
治国不以礼,犹无耝而耕也。这是周人对礼的理解,因而礼仪存在于周人生活的每一个时间和空间。作为凝结当时最先进技术的青铜器,也自然成为礼的载体。
宝鸡出土的一组组青铜器,无一不折射出礼的光辉,透露出仪的秩序。而青铜器上的铭文,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祖先的尊重和对自己民族历史的珍爱。
何尊,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贵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在宝鸡县贾村镇出土,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
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这也是它特别珍贵之处。
何尊内底铭文及“中国”一词
厉王胡簋,此物为西周厉王为祭祀先祖而铸,形体高大,雄伟厚重,可称簋中之王。1978年5月宝鸡扶风县齐村出土,也是禁止出境巡展文物。
周罍,西周早期的盛酒器和礼器。
铜盉,一种盛酒器。
编钟,铸造于西周中期,1974年宝鸡茹家庄一号墓出土。
上图应当是人们经常在影视剧中见到、并十分熟悉的古代青铜器物。
史料告诉我们:商代至西周初年,铜器纹饰繁缛抽象、狞厉夸张,这与人们崇尚鬼神的浓厚宗教思想有关。周人虽承袭殷人技法,但所铸铜器侧重于祭祀祖先,以颂扬先人美德。因此,自西周中期以后,神秘怪异的纹饰逐渐被自由连接的波曲纹、麟带纹所取代,显得清新活泼。
博物院内复原的一组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流程场景。
青铜器制作通常采用特殊处理过的泥质材料为铸型,经过阴干和烘焙等环节制成陶质的模和范。制范技术有复合范芯和印模块范拼合、纹饰和铭文的刻制与翻印、泥芯支钉及芯撑应用等多项工艺,再辅以浑铸、分铸、铸接、焊接等手段,青铜器就被制造出来了。
通过“始皇加冕”这一情景再现,告诉我们,将要展示的是秦代帝国时期的青铜器。
秦公镈,春秋时期击奏鸣乐器,也是秦武公祭祀祖先的礼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宝鸡县太公庙出土。
秦公镈对研究秦代先祖的历史极为重要,也有助于了解春秋早期秦地青铜器冶炼技术及音乐文化。其上135字铭文,字法流美遒宛,是学习大篆的上佳作品。
秦公钟
契形龙纹铜构件
博物院内还有专门对周秦时期青铜器上铭文演变过程的介绍,不妨也看一看:
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金文,是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的一种书体。据博物馆的专家讲:西周早期的铭文继承和发展了商代晚期的铭文风格,字体庄重,笔画雄劲,行文疏密有致。西周中期铭文向着书写便捷的方向发展,笔画柔和圆浑。西周晚期铭文趋于规范,纵横成行,有意求工。春秋时期铭文书体瘦劲,笔画纤细秀丽,至战国时期发展成为小篆。
火与铜的熔炼,铸就了青铜文明的灿烂辉煌;典雅而精美的雄奇宝器,闪烁着古人的智慧之光。在这篇博文的最后,再选几张青铜珍宝照片供博友欣赏。如果觉得还不过瘾,就请亲临“青铜器之乡”---宝鸡实地考察参观。
商代高足杯
象尊,西周文物
鱼尊,西周器物
三足铜鸟,铸造于西周时期
西周爬龙
鱼形提梁壶,成于汉代
明代兽头彝
【参观于2018年5月】
2、中国青铜器博物院,青铜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光明网讯(记者 黎梦竹 李伯玺)一座城市的发展,经济繁荣占有重要地位,而文化更能养成一座城市的品格和风气,涵养市民精神境界。陕西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被称作炎帝故里、佛骨圣地、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等。这些金字招牌无不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日,记者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了解周秦王朝从宝鸡发祥、崛起的辉煌历史和灿烂的青铜文化。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航拍图 张斌/摄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位于宝鸡中华石鼓园内,西邻古朴挺拔的石鼓阁,东接蜿蜒清澈的茵香河,南依巍巍秦岭,北望滔滔渭水。博物院外形是中央40米高的圆形建筑与高台门阙的结合,寓意着宝鸡这块厚土上青铜国宝不断破土而出。气势恢弘,厚重威严,象征着宝鸡在中华古代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尊崇地位。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于2010年9月28日对外开放,建筑面积3.48万平方米,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以收藏、研究和展示青铜文化为主的博物院。博物院总共有四个展厅,由“青铜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和“智慧之光”四部分组成,共展出文物15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达100余件。
博物院内展品“朕匜”,出现于西周中晚期,为盛水器。它造型古朴,憨厚中带有灵香。腹底和盖铸有铭文,共计157字,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一篇法律判决书,享有“青铜法典”之美誉。 李伯玺/摄
出土于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的精美青铜器何尊是这里的镇馆之宝,也是最早出现“中国”字样的青铜器,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现场解说员告诉记者,这件国宝异常珍贵,但它在被发现之初,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民间流浪经历。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何尊,它是一件西周早期的盛酒器。 李伯玺/摄
原来,上世纪60年代,陕西省宝鸡市贾村镇一位村民在自家后院发现了一件锈迹斑斑的青铜器。由于当时文物保护观念落后,他拿回家当做了储物罐。后来,这个“铜疙瘩”又被他们家卖给了废品收购站。幸运的是,宝鸡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这家废品站发现了这件青铜尊,并将其买回,运到了宝鸡市博物馆。
1975年,国家文物局在北京故宫举办“全国新出土文物汇报展”,这件铜器被调往北京。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对何尊蚀锈时,发现了内底的铭文,其中有“宅兹中国”字样。该铭文是迄今为止发现“中国”一词最早的来源,使何尊身价倍增。1982年,何尊印于中国文物特种邮票,闻名海内外。2002年1月,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共计64件文物,何尊名列其中。
宝鸡出土的青铜器大多以窖藏为主,四个展厅分别展示了:从眉县杨家村和扶风庄白等地出土的窖藏;透过青铜器展现周礼下的西周盛世生活;讲述秦在宝鸡如何崛起;以及诠释青铜器从制模翻范到铸造成器的完整工艺。如果你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参观,跟着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解,会仿佛穿越到了那个钟鸣鼎食的周礼时代,从中得到历史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展品 李伯玺/摄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展品 李伯玺/摄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展品 李伯玺/摄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展品 李伯玺/摄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展品 李伯玺/摄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展品 李伯玺/摄
本文关键词:中国青铜器博物院观后感,中国青铜器博物院镇馆之宝,中国青铜器博物院门票多少钱,中国青铜器博物院,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官网。这就是关于《中国青铜器博物院,青铜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铜铸文明——走进中国青铜器博物院)》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