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袁绍故事简介】,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三国袁绍故事简介:三分钟读懂袁绍的发迹史——乱世枭雄的一生
- 2、三国袁绍故事简介,袁绍取冀州的故事
1、三国袁绍故事简介:三分钟读懂袁绍的发迹史——乱世枭雄的一生
引言
官渡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时至今日依然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要了解三国,不可不了解官渡之战。而要了解官渡之战,又不得不了解这场战役双方的最高指挥者曹操与袁绍。胜利者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数年之后成功夺取冀州,奠定了其在北方的霸业,也打下了曹魏立国的根基。而失败者袁绍,则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刚愎愚蠢、目光短浅的坏印象。其实,作为曹操一生中最为强大与最为惧怕的敌人,袁绍能够崛起为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是有一定原因的,他的形象并非如后世小说戏曲中所刻画的那么呆板。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袁绍是个什么样子?他又是如何崛起成为曹操一生中最强大的敌人?本文便来详细讲述官渡之战前袁绍的发迹史。
名门之后
我们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在讲到袁绍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个词:"四世三公",说的就是袁绍出自名门之后,所以在天下有着很高的声望,而历史上的袁绍也确实是出自东汉历史上的名门之一——袁氏家族。
袁家的崛起要从袁绍的高祖父袁安算起,袁安大致生活在汉明帝、章帝、和帝时期,从一个基层官吏逐步做到了司空、司徒等三公之职(东汉历史上的三公指的是太尉、司空、司徒三个官职,是百官中地位最高的官职),从此袁家的仕途便开始一番风顺。从袁安开始,一直到汉末的袁绍的父辈袁成、袁逢这一代,袁家历史上连续四代出了五位做个三公职位的人,分别是袁安、袁敞(袁安子)、袁汤(袁安孙)、袁逢(袁安的曾孙)、袁隗(袁安的曾孙)。袁绍就是袁逢的庶子(非正妻所生),后被过继给了袁成(袁逢与袁隗的哥哥,早卒)。
袁安
从袁安到袁绍,可以说袁家的历史与东汉王朝的历史是同时发展的,从汉初的汉明帝时期到汉末的汉献帝时期,都能看到袁氏家族的身影。也因为连续四代人都出任过东汉朝廷的三公之职,其门第之高,声望之盛是当时其他的家族所无法比拟的,唯一能与其齐名的家族就是弘农杨氏(因安帝时期的杨震而发迹,后被曹操所杀的杨修即出自弘农杨氏)。但是,袁氏因为多于权贵交结,例如中常侍袁赦,即为袁隗的宗族,袁氏靠着与中官交结的手段,其权势与富贵在当时的东汉朝堂上无人能及。桓灵时期发生了两起针对士人的党锢之祸(即禁锢士人为官),袁家丝毫没有被波及,也足见其滔天的权势。更有甚者,东汉实行察举制,即人才的选拔通过官员的举荐来实现,这就导致大批东汉的官吏是经由袁家的举荐而步入仕途,他们与袁家之间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袁家对这些经自己举荐的官吏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正所谓"门生故吏遍天下"是也。
党锢之祸
袁绍就是出自这样一个家庭,是一个典型的"官富后代"。不仅如此,按照史书的记载,袁绍此人"有资貌威仪,爱士养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不仅长得帅,而且还是一个爱养士的人(养士是战国时期形成的一种社会风俗,有权势的人往往喜欢收养一批门客为自己效力,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敬贤爱士的名声)。不仅出身在权贵之家,又"有资貌威仪",袁绍的人生起点不知比当时的平辈人高出了多少倍。所以他刚刚步入仕途之初,许多人便"争赴其庭",迅速在他身边积聚了一大股政治力量,这为袁绍登上历史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祸汉元凶?
袁绍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遇到了何进。何进当时位居大将军,他的妹妹是汉灵帝的皇后何皇后,何进听闻了袁绍的声望,便将其招募到了自己的幕府中为自己效力。
何进
当时的东汉王朝,刚刚经历了黄巾大起义的冲击,已经是一座将倾的大厦,但是统治阶级却丝毫没有反省的意思,一场新的风暴已经在东汉的朝堂上开始酝酿,而风暴的导火索则来自汉灵帝本人。汉灵帝刘宏一共有两个儿子,长子即是何皇后生的刘辩,次子即后来的汉献帝刘协(王美人所生)。汉灵帝比较喜欢这个小儿子,但奈何长子刘辩背后有大将军何进的撑腰,易换太子之事难以完成,双方为此明里暗里进行了不少的斗争。
汉灵帝欲换太子,但军权被当时的大将军何进所把持,所以灵帝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的时候设立了西园八校尉一职,任命宦官蹇硕为上军校尉,统领军政大权,而为了尽量瓦解拉拢何进的势力,袁绍被灵帝招募入西园任中军校尉(同时被招募的还有曹操,任典军校尉)。而这一机构的设立,直接激化了蹇硕与何进之间的矛盾。
中平六年(公元188年),汉灵帝突然驾崩,易太子之事并未完成,但灵帝死前将
刘协
托付给了蹇硕,意欲让其完成易太子之事。结果,获得众人支持的何进先下手为强,杀掉蹇硕立刘辩为帝,史称汉少帝,一场政治危机似乎就此终结。然而,袁绍的出现却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杀掉蹇硕之后,袁绍见何进此时已经是大权在握,一呼而天下应,于是便极力劝说何进趁此良机彻底除掉所有宦官。袁绍有此建议的背景,是东汉历史上的宦官与士人之间的斗争由来已久,但往往都是宦官集团获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上文提到的党锢之祸,就是由宦官集团发起的,给东汉士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黄巾起义爆发后,为了平定起义,汉灵帝不得不解除党禁,大批被禁锢的士人又回到了朝廷之中,这也为日后矛盾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袁绍出身名门袁氏家族,是士人集团中一等一的高门,虽然他的家族与宦官集团有所交结,但袁绍本人则坚决的采取反对宦官的政治立场。他早年交结的人士大多都为党锢或者同情党锢之士,他本人也多次发表反对宦官专权的言论,甚至与当时的一位将领盖勋密谋铲除宦官。当时的一个大宦官赵忠就曾对袁绍的举止有过怀疑:"袁本初坐作声价,好养死士,不知此儿终欲何作。"叔父袁隗为此还专门指责过袁绍,但袁绍一直没改。
袁绍
袁绍欲除宦官,从本质上看倒不是因为宦官损害了他的利益,而是因为在反对宦官的过程中袁绍可以获得大批士人的青睐与支持,从而赢得所谓的声望,这是当时那个时代至关重要的东西(汉末崇尚品评人物,获得高评的人不但得到当时士人的青睐,也能进一步拓宽仕途。而这种品评人物的选举风气发展到魏晋时期就形成了九品中正制)。因此,政治上敏感的袁绍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实现他目标的机会,于是便极力怂恿何进诛杀宦官。
何进听了袁绍的怂恿,也有欲除宦官的意思,但他又是一个犹豫不决的人。何进一家出自屠户,地位很低,他们能够发迹和宦官的扶持其实有着很大的关系。当年何皇后与灵帝的母亲董太后闹得水火不容,宦官们在其中对何皇后多有帮助,所以何进欲诛宦官,他的妹妹,已经是太后的何太后不同意,他本人也一时拿不定主意。
袁绍见何进迟疑,就向他提出了另一个办法,那就是召猛将入京以胁迫太后,逼着太后不得不同意诛杀宦官,而这个"猛将",就是日后的董卓。何进听了这个建议后,大声叫好,他觉得这是一个可以避免让他出面的好办法。但是当他把这个想法跟其他的幕僚一商量,就遭到了众人的反对。曹操在听闻袁绍出的这个主意之后,大笑道:"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但是,众人的反对没有效果,何进最终还是采纳了袁绍的建议,召董卓等外将入京。
董卓
事已至此,矛盾就已经被激化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为了生存,宦官们做了殊死一搏,将何进骗入宫门立即斩杀。得知何进被杀后的袁绍立刻组织何进的部队,与弟弟袁术一起火烧宫门,冲入皇宫后立刻对所有宦官大肆屠杀,而为首的几个大宦官不得不带着年幼的皇帝与太后逃出皇宫,走投无路之后纷纷自尽。少帝等人最后被董卓找到,接回皇宫。东汉王朝的历史至此进入了纷乱的时代。
虽然此时的东汉王朝已经是千疮百孔,破败不堪,但好歹它依然维持着一个相对稳定的格局,纵使它日后必然灭亡,想必也许不会出现如此长时间的动荡格局(自汉末到西晋统一,差不多一个世纪的时间)。之所以会如此,袁绍要负很大的责任,正是因为他的这个"馊主意",给了董卓入京的机会,打开了乱世的潘多拉魔盒。
枭雄之路
董卓入京之后,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便计划废帝之事。他借口陈留王刘协更为聪明,强行废掉了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为皇帝,即后来的汉献帝。为此,朝堂上经历了一系列的搏杀。
袁绍坚决反对董卓改立刘协之举,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袁绍是何进阵营之人,虽然此时何进已死,但袁绍与何进的政治目标是一样的,那就是拥立少帝刘辩,这就与董卓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史书中对袁绍与董卓的冲突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一种是袁绍强硬的顶撞了董卓,而后离开了洛阳。另一种是袁绍委婉的反对了董卓,而后逃离了洛阳。不管哪种记载为真,袁绍与董卓有矛盾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董卓入京以后通过一连串的手段,并吞了原何进与执金吾丁原的军队,势力大增,深感时局不妙的袁绍也就在此时离开了洛阳逃奔到了冀州。
董卓掌握了汉室大权后,他虽不满袁绍,但听从了手下的建议,需要顾虑袁家在天下巨大的声望,授袁绍为渤海太守,意图缓和双方的关系。然而,袁绍却并不领董卓的这个情,于是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值董卓在洛阳胡作非为之时,袁绍与渤海起兵,讨伐董卓。而在袁绍等人巨大的号召下,天下各镇诸侯纷纷起兵相应,组建了讨董联军,袁绍任盟主。
联军声势浩大,董卓也难以抵挡,不得不迁都长安。汉室西迁,则意味着放弃对关东地区的控制权,东汉的天下顿时陷入分崩离析的困局之中。讨董盟军攻占洛阳后,便不再进取,实则已经解散。各路诸侯都知道,汉室这面旗帜已经扶不起来了,此时正是乱世立业之时。于是,长达数年的汉末军阀混战便正式拉开了序幕。
袁绍此时虽号为盟主,但其实实力尚微,他只是靠着巨大的名望才坐到盟主的宝座。但是如果要在乱世争雄,只有声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原本以扶汉助汉立志的袁绍,此时已经悄悄改变了心志,他已经开始朝着枭雄的路途前进了。
袁绍事业发迹的第一步,是遇到了谋士逢纪,他给袁绍的建议是占有冀州,以图天下。冀州的位置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河北、山西省一带,在当时是人口殷实、经济富庶的地方,东汉的开国之君刘秀就是据冀州而立大业的,可以说逢纪的这个建议极具战略眼光。袁绍立刻同意了他的建议,而当时的冀州牧韩馥是个没主见的人,他一直怀疑袁绍有图谋他冀州的企图,所以一直跟袁绍有过节。但他毕竟是一州牧守,大权在握,按理说是不应该怕袁绍的,所以袁绍暗地里联结公孙瓒南下进攻韩馥,同时派人去劝说恐吓了一番韩馥,让其将冀州让给袁绍。韩馥听了袁绍说客的一番威逼利诱,竟然有了"让贤"的念头。虽然期间有谋士沮授"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间,绝其哺乳,立可饿杀"的正确建议,奈何还是战胜不了自己内心的软弱,将冀州牧的职位"让"给了袁绍。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冀州的袁绍实力可谓一飞冲天,他的事业也迎来了向上期。
逢纪
袁绍事业发迹的第二步,大败公孙瓒。夺得冀州之后,袁绍与公孙瓒的矛盾开始显现了出来。公孙瓒是汉末枭雄之一,他早年与刘备一同师事卢植,而后常年在北境领兵打仗,并吞刘虞之后,公孙瓒事实上成为幽州的实际统治者。而袁绍与公孙瓒的矛盾,则起因与袁术。之前,袁绍曾趁着袁术的将领孙坚进攻董卓之时,派遣他的将领周昕进攻孙坚的豫州,袁术大怒之后派孙坚率兵赶走了周昕,而在这场战役中,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随同孙坚一起讨伐周昕,不幸阵亡,于是公孙瓒就将这股怒火烧到了袁绍的头上,于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举大兵攻绍。
公孙瓒常年在边境作战,甚得军心,且军事力量也颇为强大,所以当他举兵攻打袁绍的时候,冀州许多郡县纷纷向公孙瓒投降。袁绍起初畏惧公孙瓒的实力,但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上。而在这场袁瓒之战中,改变双方实力对比的是袁绍的将领麴义,他成功在界桥一战中大败公孙瓒军主力,迫使公孙瓒退回幽州,而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春,袁绍彻底消灭公孙瓒,并吞了他的幽州地界。
公孙瓒
袁绍事业发迹的第三步,统领四州。就在袁绍于界桥一战大败公孙瓒之后,东汉天下的格局也越发的混乱。在这个乱世之中,袁绍始终秉持着逢纪给他的建议:"夫举大事,非据一州,无以自立。"从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间,袁绍凭借自己的能力兼并数州土地,以自己的儿子袁谭出任青州刺史(今山东大部),外甥高幹出任并州刺史(今山西大部),再加上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成功占领幽州,袁绍达到了他事业的顶峰阶段,坐拥四州领地,号称"带甲百万"。
然而,当袁绍迎来他事业高峰期的时候,也迎来了他事业的转折期。就在他大力开疆拓土的阶段,袁绍也错失了一次历史的机遇。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西迁长安的东汉王朝再一次迎来大乱,原董卓部将李傕、郭汜互相火并,百官庶民死伤无数,汉献帝刘协逃离长安意图回归洛阳,一路上颠沛流离,形同乞丐。就在这个关头,有人建议袁绍奉迎天下于邺城,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也有人对这个建议表示反对,认为汉室没有必要再去扶持,而且奉迎天子之后可能会有很多不便。袁绍综合考虑了一下之后,放弃了奉迎天子的建议。袁绍放弃了,但曹操却快马加鞭的赶赴洛阳,将汉献帝奉迎到了许都。从此,汉献帝就成了曹操手中的一张王牌。而就在这个时候,袁绍才意识到没有奉迎天子是政治上的一大失误。虽然他不断要求曹操将天子"让"给他,但政治精明打的曹操怎会轻易放过这一历史机遇?袁曹之间的矛盾,也由此愈演愈烈。终于,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爆发了,曹操大败袁绍,袁绍悲愤交加,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逝世。袁绍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互相争位,相互拼杀,曹操坐山观虎斗,并最终各个击破,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彻底平定冀州。
袁绍
正史君趣说
纵观袁绍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朝廷任职阶段,这个时期袁绍与大多数士人子弟一样,欲博取盛名而参加到了诛除宦官的队伍之中,他成功掌握了历史机遇,但终因自己拙劣的政治眼光酿成日后的大祸,打开了乱世的大门。第二个阶段则是汉末军阀混战的阶段,袁绍势单力微,却成功在数年之内作用河北四州之地,一举崛起为当时天下势力最为强大的割据势力,不得不说袁绍还是很有才干的一个人。但他也有很多致命的弱点,政治眼光短缺可以说是他至始至终的一个缺点,而当他达到事业的顶峰期后,又产生了骄傲自满、刚愎自用的缺点,最终让自己辛苦开创的事业付诸东流。事实虽然残酷,但也合乎情理。
袁绍此人对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正是由于他的"馊主意",开启了汉末乱世的动荡,这是他的罪过。但他在曹操之前成功统一了河北之地,为曹操日后的统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从这个方面看,袁绍对历史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贡献。袁绍的一生,不能用英雄来称呼,恐怕唯有称其为枭雄,才是最符合他历史定位的词汇吧。
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
2、三国袁绍故事简介,袁绍取冀州的故事
#四大名著#
何谓小人?多指无德无良,品行卑鄙之人,而且小人有个特性,“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个定律,对小人而言,仿佛失效了一般,小人不爱和小人扎堆,小人最爱的就是君子。
君子多好啊,待人真诚,温文尔雅,心胸宽广,就算被小人坑了,很多时候也是一笑置之,反过来对小人而言,这种无本万利,且不会被打击报复的买卖,是多么划算,所以小人最喜欢的,就是君子。
世上的君子不多,于是小人退而求其次,没有君子的时候,就盯上了另外一类人,曰“好好先生”,什么是好好先生?就是啥事都回答好好好,自己吃点亏,上一点当也无所谓,说白了,就是喜欢随遇而安,宁可委屈自己,也要当好人的这一类人。
各位朋友,这一类人可不少,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抱着“惹不起,我躲得起”的精神,活生生地把自己变成了小人眼中的“肥肉”,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个“贼喊捉贼,袁绍夺冀州,韩馥自取其辱”的故事,也欢迎您把这个故事分享给身边的君子和好好先生,给他们敲敲警钟。
话说《三国演义》第七回,十八路军马讨伐董卓,没想到董卓来了个“金蝉脱壳”,直接裹挟着天子百官,弃了洛阳,奔长安而去,走的时候,还来了个“四光政策”,掳了百姓,烧了房屋,抢了财主,连早几任皇帝的墓都发掘一空,残暴手段,真是空前绝后。
十八路军马见董卓西迁,为头的袁绍没有了主意,曹操坚持要去追击,其他人却不愿,剩下曹操孤军追击,结果中了埋伏,幸亏曹洪得力,才走脱了性命,回营之后,心灰意冷,率军离去,不在话下。
又说长沙太守孙坚偶然得了“传国玉玺”,于是觉得自己天命在身,也扯了个由头,脚底擦油了。十八路军马浩浩荡荡而来,一拳打在空气上,人吃马嚼,消耗自然很大,大家都各自有计较,就像电影《天下无贼》里黎叔说的:“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队伍一散,作为盟主的袁绍就很被动了,回去吧,无处可去,去投奔谁吧,诸侯们谁也不想请一尊这样的菩萨回去供着,一时间,只好屯兵在河内,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这个时候,一个“好好先生”就跳出来了,谁啊?不用猜也知道,本文的主人公冀州刺史韩馥先生,不仅送来了粮食,还送来了温暖。可韩馥先生前脚先走,后脚就有袁绍的谋士逢纪献策了。
原文是这样说的,谋士逢纪说绍曰:“大丈夫纵横天下,何需待人送粮为食?冀州乃钱粮广盛之地,将军何不取之?”绍曰:“未有良策。”各位,看看这两位,真是令人啧啧称奇,好比你在街上给乞丐一块钱,却被乞丐训斥:“你为啥不把你的家当给我,免除我天天流落街头之苦呢?”
谋士逢纪的嘴脸已经很可恶了,没想到袁绍更加不堪,一句“未有良策”,将他老人家的无情无义,恩将仇报的秉性,表现得一览无遗。各位朋友,人不可以做“滥好人”,因为你永远也想不到,作为小人的逻辑思维是怎么样的,所谓“升米为恩,斗米成仇”,绝非危言耸听。想对一个人好,一定要先知道对方是个什么人!
于是袁绍和逢纪嘀嘀咕咕一阵,想出了一招“贼喊捉贼”的毒计,先是假意邀请北平太守公孙瓒一起攻打冀州,许诺公孙瓒,如果打下冀州,袁绍和公孙瓒平分冀州,懂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冀州是多大的一块土地啊,现在的天津、河北、河南北部、山西东部这一块,东汉时期都是属于冀州的。
可怜公孙瓒先生,被人利用,却不知情,一看有这么大的利益,又是昔日盟主邀约,于是喜滋滋而屁颠颠,点起兵马,一路浩浩荡荡,杀奔冀州而来。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公孙瓒要来攻打冀州,这边韩馥先生可不能等着挨打,于是召集手下,共商对策,其中有一个叫荀谌的,就跳出来说话了:“公孙瓒将燕、代之众,长驱而来,其锋不可当。兼有刘备、关羽、张飞助之,难以抵敌。今袁本初(袁绍)智勇过人,手下名将极广,将军可请彼同治州事,彼必厚待将军,无患公孙瓒矣。”
如果要说荀谌(荀谌,xun,shen,别读成狗剩)没有得袁绍的贿赂,就算打死我,我也不信。好比家里有几只老鼠,别人却劝你去弄几条毒蛇来吃老鼠,这招“使虎驱狼”,是一位谋士用大脑思考以后得出的正确结论吗?
可我们的韩馥先生却深以为然,觉得这简直就是神来一笔,长史耿武劝他:“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乳哺,立可饿死,奈何欲以州事委之?此引虎入羊群也。”如此看来,耿武先生是个明白人,你不趁他病,要他命已经算是仁义了,还给他送粮,简直义薄云天啦,但你现在连家都不要了,还要请他给你来当家,你这不是自寻死路是啥?
来看看韩馥先生怎么答复:“吾乃袁氏之故吏(在袁绍父亲手下当过官),才能又不如本初(袁绍字本初),古者择贤而让之,诸君何嫉妒耶?”韩馥这句话,真让人抚掌称赞,好比一个人对老婆说:“你看老王,年少多金,潇洒帅气,以后你就给他当老婆吧,我绝对不会嫉妒的。”这种脑回路,真叫人啧啧称奇。
后来怎么样了?耿武叹曰:“冀州休矣!”于是弃职而去者,三十余人,独耿武与关纯伏于城外,以待袁绍。呜呼,傻领导遇到了愚忠的下属,耿武和关纯被袁绍手下文丑、颜良给杀了,韩馥所有的权力都被袁绍给剥夺了,只能去只身去投奔陈留太守张邈(miao)。
在《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章中,还记录了韩馥先生两件悲催事,一件事是荀谌果然被袁绍重用了,及南阳许攸、逢纪、颖川荀谌皆为谋主。所谓千防万防,家贼难防,哪有谋士劝自家主子去奉别人做主人的呢?
第二件事,原来韩馥先生有个手下,叫做朱汉,很不被韩馥先生待见,心中早就悄悄不服啦,如今换了新主子,一边见韩馥落魄,一边为了讨好袁绍,竟然擅自发兵,围了韩馥府邸。吓得韩馥跑到阁楼去躲避,朱汉抓了韩馥的大儿子,生生地用锤子打断了他的双腿,虽然后来袁绍杀了朱汉,只是可怜了韩馥先生,落魄以后还要被原来的自己人欺凌,可谓“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
本文关键词:袁绍的历史故事,三国袁绍故事简介20字,三国袁绍的人物介绍,三国袁绍故事简介50字,三国演义袁绍人物介绍。这就是关于《三国袁绍故事简介,三分钟读懂袁绍的发迹史——乱世枭雄的一生》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