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坎儿井导游词】,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坎儿井导游词:千年坎儿井:世界上最神秘的“地下运河”
- 2、坎儿井导游词,坎儿井简介
1、坎儿井导游词:千年坎儿井:世界上最神秘的“地下运河”
从空中鸟瞰广袤的吐鲁番,巍巍大山环绕盆地四周,中间横亘着闻名遐迩的火焰山。在山与沙漠戈壁的地表层下,隐藏着一条条蜿蜒交错的神秘暗渠,似一部交响乐的五线谱,这就是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代水利工程奇迹--坎儿井。
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总长度5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大、最美的地下水引灌工程之一,有新疆“地下万里长城”的美誉!也正因有了它,本应寸草不生的“火洲”,才魔幻般成了“中国最甜美的地方”。
“火洲”上的桃花源
坐落在天山山脉东部的新疆吐鲁番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式内陆盆地,面积约有5万平方千米,其中4050平方千米低于海平面。它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由于距离海洋太远,周围又被高山围绕着,自古以来干旱少雨,年平均降雨量仅有16.4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夏季,这里的地表气温多在45℃以上,沙漠里甚至能烤熟鸡蛋,是名副其实的“火洲”,尤其是它境内的火焰山,更是通过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名扬世界。自然环境如此恶劣,本应是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但它却奇迹般地成了一块美丽的绿洲,而且这里出产的葡萄和哈密瓜名扬世界。
初访这里时,很多人都好生纳闷,辽阔的盆地不见河水,不见溪流,天上又不下雨,没有水源,人是怎么生存下来的?这里又如何会成为风景秀丽、瓜果飘香的世外桃源?
这时,当地人会指点迷津:吐鲁番不是没有水,但是水在坎儿井里流着,叫你看不着!
原来,距今2000多年前,为了解决生活和灌溉用水问题,吐鲁番的先民们历尽艰辛,用智慧和汗水建造了世界上最神奇、最浩大的水利工程--坎儿井,这才有了今天“火洲”上风景如画的桃花源。
别有洞天的地下长河
坎儿井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井,而是先民们人工开凿的地下河。
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克拉乌成山有许多冰川,每当夏季来临,就有大量的冰雪融水流向盆地。这里山地地面植被稀少,大多为裸露基岩,雨水在地表很快形成径流,向吐鲁番盆地中心输送。进入戈壁砾石带后,由于砾石透水性强,一些河流50%的水流入地下,有的甚至全部渗入地下,在盆地北、西边缘形成一个巨大的潜水带。积聚日久,使戈壁下面含水层加厚,水储量大,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吐鲁番的先民们看到了开采地下水的可能,便从选点、挖泉、掏泉开始,凿石啃土,逐步发展到精心选线、扩泉、延泉。他们通过实践认识到,每将泉眼延伸一次,水量都会增加,因而延泉不止。但是当延伸的暗河达到一定长度时,通风、出土、采光就遇到了困难,于是聪明的先民又挖出一串串竖井,这些竖井的距离因地下水流量的不同而各异,有的间隔15米,有的间隔100米,而深度就要看地下水位有多深了。从第一眼竖井开始,把所有的竖井用在地下挖的一条渠道连通,这条渠道就叫暗渠。它形成了一条在地表以下汩汩流淌的小河,这就成功地把高山上流下的淡水资源引到干涸的盆地。
当然,具体施工是很复杂的。据考证,早在春秋时期,此地的先民就开始在距离地面100多米处挖掘坎儿井。挖井工具是砍土曼(当地的一种铁制农具)、红柳筐和麻绳。聪明的古人,利用镜子的反光,为地下挖渠做定向。
走入光线昏暗的地下,已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坎儿井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头顶上的井口射入几道阳光,脚边已是水流潺潺。不深入地下,你永远无法想象,那一排排从遥远的天山脚下一直延伸到广漠南疆的井口下面,竟有如此神奇的乾坤。掬一捧清凉的坎儿井水,这滴滴晶莹里是生命的琼浆,更是智慧的结晶。
因坎儿井水来源于天山冰川,是冰川融化后流经戈壁沙漠渗入地下再汇集到坎儿井涌出的泉水,因此水质优良。我蹲下身来,用手捧起水喝一小口,清冽而甘甜,比那些大牌矿泉水更富有大自然的滋味。刚才还在地面上暴晒,喉咙干渴,现在却在10米深的地下,被坎儿井清凉的水滋润着。众人禁不住再喝几口,周围安静极了,只能听见水咽过嗓子时发出的细微的咕噜声。
有关专家说,吐鲁番的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组成。一条坎儿井往往由数十乃至上百个竖井依次排列构成,而井深一般在20~60米之间,并且是随着地面坡度的增加而增加的;暗渠又叫集水廊道或输水廊道,它是坎儿井的主体,其作用是引流,它一般深约1.2米,宽0.6~0.7米;明渠的作用是连接暗渠与用水目的的媒介,从暗渠流出的水通过明渠的集结到达需要用水的地方。人们在一定地点还修建了具有蓄水和调节水量作用的蓄水池,这种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就称为涝坝,水蓄积在涝坝,哪里需要就送到哪里。暗渠与明渠交汇的连接处则叫龙口,是坎儿井掘井的起点。
坎儿井就像隧道一样,静悄悄地躺在有坡度的地层中,短的几百米,长的可达二三十千米,一直延伸到饱含地下水的地方,让地下水汇入其中,并引领地下水由高渐低,穿穴而过,晶莹浩荡地流出地面。吐鲁番盆地繁荣的奥秘之一,就是在这里分布着类似人体血脉的坎儿井群。最奇妙的是,这样一条藏在地下的小河,太阳晒不到,水不会大量蒸发,而且流量也稳定,不仅灌溉了农田,而且也解决了人们的生活用水问题。它的价值就在于把埋藏颇深的地下水,巧妙地转变为地表水。
润物无声坎儿井
坎儿井的水,在暗渠和明渠及涝坝中流动时,约有40%又回归土地,形成自然循环。这水不仅养育我们人类,还养育着这一地区的野生动植物。戈壁上的红柳、骆驼草、野兔、野鼠和小麻雀,从古至今,也一直生活在这里,它们也是这里的主人。
出吐鲁番市区不远就是闻名遐迩的葡萄沟,它位于吐鲁番东北角,是火焰山西侧的一个大峡谷,不仅盛产葡萄,还是当地有名的避暑胜地。从坎儿井中流出一道银练似的河水,注入崖下池塘,灌溉着两岸的葡萄园。葡萄园中还点缀着零星的桑榆桃柳,村舍农家掩映其中,清流萦回,树绿花红,好一派诗意盎然的田园风光,与火焰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是有了坎儿井,“火洲”才有了瓜果飘香的美名,才魔幻般地成为“中国最甜美的地方”。
来源:江苏科技报;特约撰稿人:杨纪
2、坎儿井导游词,坎儿井简介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接下来我们将要参观的景点是号称古代中国“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坎儿井位于吐鲁番市亚尔乡亚尔村,地理位置十分便利,离312国道不到一公里,离吐鲁番市中心仅5公里,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坎儿井导游词?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坎儿井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接下来我们将要参观的景点是号称古代中国“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坎儿井位于吐鲁番市亚尔乡亚尔村,地理位置十分便利,离312国道不到一公里,离吐鲁番市中心仅5公里。
坎儿井在中国各省叫法不一,新疆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
坎儿井2004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里风景区。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当时称之为“井渠”,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中,为适应干旱地区的生活而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以吐鲁番地区最多,总共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其长度可长达5000公里,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因此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古代中国“三大工程”。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新疆坎儿井按其成井的水文地质条件来分,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山前潜水补给型,这类坎儿井直接截取山前侧渗的地下水,集水段较短。第二种是山前河流河谷潜水补给型,这类坎儿井集水段较长,出水量较大。第三种是平原潜水补给型,这类坎儿井主要分布在灌区域内,地层多为土质、水文地质较差,出水量较小。
如今,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均可供参观游览。名气最大的坎儿井是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它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维吾尔人米衣木·阿吉开掘而成的,故以此而命名。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
本文关键词:坎儿井旅游宣传语,坎儿井旅游,坎儿井导游词1000字,坎儿井导游词讲解,坎儿井导游词500字。这就是关于《坎儿井导游词,世界上最神秘的“地下运河”》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