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老艺人乐静呼吁"把宁波草根文化留下来,传下去"

非遗传承人乐静表演蛟川走书。记者 崔引 摄 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蛟川走书是宁波地区一个乡土气息浓郁、独具风格的曲种,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昨天下午,四明中学的报告厅里热闹非凡。奇葩留香北仑蛟川走书传承人乐静的曲艺专场演出在这里上演

老艺人乐静呼吁“把宁波草根文化留下来,传下去”

非遗传承人乐静表演蛟川走书。记者 崔引 摄

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蛟川走书是宁波地区一个乡土气息浓郁、独具风格的曲种,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昨天下午,四明中学的报告厅里热闹非凡。“奇葩留香”———北仑蛟川走书传承人乐静的曲艺专场演出在这里上演。观众席里除了在校师生,还有不少闻讯赶来的书迷。

记者 林旻

关于蛟川走书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关于蛟川走书的起源,有两种说法。据《宁波曲艺志》记载,在100多年前的清光绪年间,已有走书出现。住镇海县城小南门边的艺人谢阿树(又名谢见鸿),因小南门城墙上有“蛟川”两字,便以此命名走书。还有一种说法是乐静听师父说的,“蛟川走书起源于舟山翁洲老调,传到北仑地区渗入了四明南词的曲调唱腔、伴奏,加入表演动作,改良演化成新曲种。”

较初的蛟川走书仅一人演唱,既无乐器伴奏,也无后场唱和,艺人只用两只酒盅、一根竹筷,有节奏地敲打、自唱自和。而走书的内容多以演绎长篇大书为主,如《隋唐》《杨家将》《大明英烈传》《七侠五义》《包公案》等等。在以前的镇海县(包括北仑)一带,农闲时、节日里,或者大户人家作寿、办喜事,都会邀请走书艺人来唱上几天,热闹热闹。

出生甬剧世家,6岁与舞台结缘

出生于甬剧世家的乐静,从6岁起,就与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4年,北京堇风甬剧团邀请我去演一个儿童角色,一部新排演的民国时期的戏,我台词只有几句,只要抱住爸爸哭就行。父母就当让我去玩玩。”那是乐静次上舞台,尽管年纪很小,但在剧团里跟着贺显民、徐凤仙等前辈们耳濡目染,逐渐学会了甬剧的曲调、台步等基本功,为她后来从事蛟川走书的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甬剧中的板眼、曲调,大多来源于宁波的四明南词和江南小调。很多前辈甬剧演员,出身就是唱四明南词的。”

真正让乐静走上走书艺人之路的启蒙老师是老艺人汪康章。“唱书不像演戏有编剧给你编好台词,你只要记熟、能唱就行。说书人要样样懂一点才能说出好书,唱词是按剧情即兴发挥唱出来的。汪老师能拉二胡、敲扬琴、编故事,说、噱、弹、唱样样好。”昨天的演出,除了传统剧目《包公惩恶》,还有乐静自己编写的宁波走书《宁波海鲜》,“白龙游东海(虾潺汤)”“黄龙喜相逢(团子黄鳝)”“大人睡在小床中(铁板蛏子)”……字字句句都融入了十分明显的地方特色。

希望“宁波声音”代代相传

2007年5月,蛟川走书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乐静成了批北仑区省级蛟川走书传承人,同时也是宁波小调的传承人。

在过去的2014年,乐静应邀演出142场,共计426个小时。为了宣传蛟川走书,年近七旬的乐静还开设了个人博客,把自己知道的民间故事发到博客上,把收集到的宁波民间走书艺人现场演出视频放到网上,还在微博上介绍蛟川走书、呼吁大家关心。“这就是宁波的声音,希望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她、喜欢她、接受她。”

据市曲协秘书长沈姿颖介绍,这次将演出安排在已经拥有刺绣、舞龙、中华武术等多个非遗项目的四明中学,希望因此能让更多宁波的年轻人了解本土的传统曲艺。另外,此次乐静曲艺专场演出将进行现场录制,作为经典资料保存起来。今后还计划邀请其他宁波传统戏曲名家、传承人推出专场演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2055/
1
上一篇真武魂WBK格斗在雅戈尔体育馆正式开打
下一篇 《左耳》将上映 苏有朋来甬宣传:我外婆是宁波人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