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中的起名有多讲究?
《三体》三部曲所营造的意象之所以让人目不暇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使用了大量的分属于不同文明,尤其是东方和西方的文化符号。最典型的如《三体游戏》中的人物与场景:周文王、墨子、秦始皇、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冯•诺依曼、沙漏、青铜鼎、金字塔.…这一名单串起了简易的人类科技史,也展示了三体人对自己所处世界的艰难探索。
“古筝行动”“面壁计划”也是极具东方韵味的名称。
密集使用文化符号的还有地球联合舰队的命名,如“终极规律”号、“万有引力”号、“大西洋”号、“南极洲”号、“恒河”号、“哥伦比亚”号、“炎帝”号、“感恩节”号、“汉”号、“明治”号、“启蒙”号、“万年鲲鹏”号、“夏”号等等。
别忘了,章北海曾是中国“唐”号航母的政委。
(作为主角出场的几艘战舰的命名同样颇具深意,比如,以逃亡和生存为第一要务而不择手段的是“自然选择”号,遭遇四维气泡的是“蓝色空间”号,用机械臂捕获“水滴”的是“螳螂’号,“青铜时代”号和“量子”号则分别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起点与现在。这是题外话。)
文化元素符号是一种鲜明、直接的媒介传播工具,具有极强的穿透力,能够迅速激起读者对异域文化的感知与把握。不知道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刘慈欣似乎很懂得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不管是人所共知的自然科学名词,还是专属各个民族的文化意象,某种程度上都是全人类的“共用语”,他对文化元素符号的成功使用为《三体》三部曲赢得了传播学的便利。
还有那些印象深刻的,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