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技获奖项目1-1
2008年—2016年,结合工作实际,我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了7个科技攻关项目,经县科技局组织专家评审鉴定后,获县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县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良种杏嫁接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
1.1简要技术说明及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课题组人员按照“引进良种、试验研究、创新嫁接、选优推良、抓点示范、规范推广”的技术路线,坚持以良种杏新品种选优为根本、以突破嫁接技术为重点、以提供科技支撑为动力,开展了以下研究:一是良种杏新品种选优试验:项目组在项目区分设试验组,对收集、引进的41000根接穗进行山杏嫁接改良试验,并对各品种生长量、耐旱性、抗寒性等定量、定性因子进行适应性观测,择优筛选出适宜本地推广的主要品种。二是良种杏嫁接技术研究:项目组根据本地实际,分设了两个试验区,接蜡速蘸全封处理与未处理、ABT生根粉与GGR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浸泡削口与未浸泡等4个试验组和4个对照组,试验研究和总结探索出山杏嫁接改良的创新技术。
经过两年的不断探索、补充和完善,使该项技术总体上达到了省内领先水平,实现了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采用接蜡速蘸全封处理接穗,延长了接穗保鲜期,解决了接穗接前贮藏、接后保鲜技术上的难题,实现了接穗处理上的创新。该技术既延长了接穗的存放时间,又解决了嫁接后接穗保湿、保鲜的问题,使嫁接成活率达到了96%以上,当年抽出的新梢高生长达1.62米。二是采用ABT生根粉与GGR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浸泡接穗削口,提高了砧木与接穗的愈合能力,解决了愈合期长、难愈合和愈合不好的的问题,实现了ABT生根粉与GGR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杏树嫁接技术应用上的创新。该技术既延长了接穗在外滞留时间,避免了接穗削口在阳光下极易氧化发黄,同时,还提高了接穗愈合率,缩短了接穗愈合时间,使愈合时间较常规技术提早了10—15天。三是采用嫁接苗温室大棚换床处理,延长嫁接苗生长期,解决了当年栽植,翌年才可嫁接的难题,实现了砧木当年嫁接、当年建园的创新。该技术既解决了春寒对砧木与接穗愈合能力的影响,又延长了苗木生长期,可使改良或新建果园提前一年开花结果。
1.2推广应用前景与措施
县林业技术工作站开展的《*县良种杏嫁接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在总结历年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对我县引进栽植多年,表现性状良好的优质良种杏品种搜集、引进、和集中繁育,筛选出适宜本地主要推广的凯特杏、金太阳、杏王等良种杏新品种,丰富了林木种质资源;建成示范基地3处、2200亩,辐射带动了全县良种杏产业发展;培训了农民技术人才500名,编写了实用培训资料及论文,为项目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保证和可靠依据;总结创新了接蜡速蘸全封处理接穗、ABT生根粉与GGR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浸泡接穗削口和温室内早春嫁接换床、初夏移栽建园技术,解决了全县乃至全市几十年来杏树嫁接改良的“瓶颈”和难题。
1.3鉴定意见
2008年6月26日,由县科技局组织并主持,邀请有关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良种杏嫁接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对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形成如下鉴定意见:
1.项目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气候特点和良种杏生物学特性,在搜集、引进、驯化、繁育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对比、试验研究,初步筛选出了适宜本地推广栽培的凯特杏、金太阳、杏王等良种杏新品种,丰富了本县良种杏种质资源。
2.项目独创的接蜡速蘸全封处理接穗、ABT生根粉与GGR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浸泡接穗削口和温室内早春嫁接换床、初夏移栽建园等技术,使接穗储藏、接后保鲜时间延长了30天以上,嫁接愈合时间较常规技术提早了10—15天,嫁接成活率达到96%以上,当年抽出的新梢最高生长量达1.62米,改良或新建果园提前一年开花结果。
3.建立健全了科技服务体系,共举办各类培训会议86多场次,培训农民技术人员500人,科技普及率达到100%;配套应用三3种建园模式、3项科技创新技术成果,处理嫁接良种杏接穗30余万根。全县建立杏树嫁接改良科技示范点3个,示范面积2200亩,有500亩已进入初果期。
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项目选题准确,试验方法得当,技术手段先进,措施合理有效,技术资料翔实,数据真实可靠,对制定和完善全市良种杏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规程,提高全市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项研究对推动全市良种杏产业基地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研究成果整体上达到了省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1.4获奖情况
该项目于2008年12月29日获县科技进步一等奖,本人排名第三。
孙云晓生活感悟1145:今天下午,第一次走进首师大学前教育学院,却是见老朋友康丽颖院长(图一左),来讨论《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的编写工作。早在2000年1月,我们合作的《新发现——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图五六),作为中国第一本少年儿童蓝皮书,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21年后,我们有了更强大的队伍,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25名委员,尤其是蓝皮书工作组的6名专家,都将为蓝皮书的编写做出贡献。我们将以指导与专业的高度,来设计家庭教育蓝皮书的编写工作。我们确定的宗旨是以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为目标,竭力推荐富有创新的先进经验,发表有远见卓识的学术论文,介绍具有新发现的调研报告。编辑部设在首师大,蓝皮书有了根据地,一些年轻的博士加入进来,可以感受青春的激情与新人的思想。今天的感觉很美妙,就像见证一只小船儿驶入大海。
1.目前国内三甲以上医院将发表SCI论文作为医生的主要评价体系。2.然而绝大多数医生没有经过相关培训,在SCI论文写作时会遇到大量的困难,无从下手。有些作者误认为自己的英文水平影响了论文发表。实质上,包括材料的收集、统计方法的选择、杂志的选择等因素,比英语水平更为重要。SCI论文发表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3.目前关于如何进行SCI论文的书写方面的书籍,目前非常少,有些科研人员经常在网上询问发表SCI论文的诀窍或捷径。4.本书作者叶波为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在读期间是发表SCI文章已经有10篇,曾在“LANCET”(影响因子39.2)发表文章。乔滨毕业于复旦大学临床医学博士毕业,专职从事SCI论文的编写指导工作,熟悉SCI论文发表的整个流程。内容:本书分四个部分介绍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基本内容、一般撰写、投稿过程和应注意事项。重点对其中的技巧进行了说明,而且举例说明一些失败的案例。特点:内容简介、语言简洁流畅,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于世家教授1983年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1988年获研究生学历。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指导教师。从医35年中在医教研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在医院管理与科室管理方面取得建树,先后担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等重要党政职务。于世家教授现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内分泌病学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2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辽宁省名中医,沈阳市优秀专家;第六批中医师承人员指导教师。于世家教授历年来累计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研究成果转化1项:主持研发的国内第一个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木丹颗粒,年销售额现已过亿元。主持国家级、省市级课题13项,研究成果获省市级奖励8项。编写书籍8部,发表相关论文80余篇。通过多年的实践,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代谢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论思想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故对其学术经验的梳理与传承至关重要。本书将拟从以下几部分撰写:一、学术精华本节内容将于世家教授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诸如活血化瘀法、平肝潜阳法、补益肝肾法、分段论治法等在临证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挖掘和整理。二、专病论治将从病因病机、辨证特色、治疗心得、验案举偶几个方面分别就于世家教授在治疗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肾病、肠病等)、甲状腺疾病、高尿酸血症、肥胖等进行具体阐述。三、临证杂谈这部分内容主要记录跟师出诊、查房过程中于教授从医的心得体会及医论医话。四、用药特色这部分内容记录于世家教授用药的剂量、配伍等特点。
【ChatGPT的出现,意味着什么?】#ChatGPT#
不用质疑,这又是人工智能的一大神作,颠覆信息、文字、图片、视频、语言交互处理等革命。
几乎革命了所有领域所有行业,太强大了。比真人还会说、会写。让我们普通人情何以堪啊。
举例:
学生不会的试题、论文直接可以回答和编写;
律师行业的人基本都被迫下岗;
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集体抗议,没饭吃了;
蹩脚的诗人和作家自愧不如;
码农们不用再对着屏幕叫苦不迭了;
服务行业的客服部门人员大概率是不用上班了;
·····
基本上,能说会写的工作都被ChatGPT包揽了。你说,我们干啥?
再不努力,基本上就被机器人、AI革命了,彻底靠边站了,玩完了!#易慧学#@高桢迪
——高桢迪《易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