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溥仪最感动的一次,1961年毛泽东单独接见末代皇帝溥仪长达5个多小时

关于【溥仪最感动的一次】,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溥仪最感动的一次:1961年毛泽东单独接见末代皇帝溥仪长达5个多小时,溥仪几次失声痛哭……
  • 2、溥仪最感动的一次,我们该怎么告别呢

1、溥仪最感动的一次:1961年毛泽东单独接见末代皇帝溥仪长达5个多小时,溥仪几次失声痛哭……

来源:文汇网读书周报

作者:张宝昌口述 张事贤整理

溥仪最感动的一次,1961年毛泽东单独接见末代皇帝溥仪长达5个多小时

▲毛泽东接见溥仪

1959年国庆前夕,毛主席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建议,“在庆祝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时候,特赦一批确实已经改恶从善的战争罪犯、反革命罪犯和普通刑事罪犯”。伪满洲国战争罪犯爱新觉罗·溥仪就是这批被特赦释放犯中的一个。消息公布后,社会各界反响十分强烈,绝大多数人认为:这一措施首先说明了国家政权的空前巩固;其次说明党和政府实行的惩办和宽大相结合,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政策获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也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稳定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无疑,这是国庆十周年人们谈得最多的热门话题之一。

在国庆十周年发生的大事件中,有三个亮点非常突出:(1)特赦末代皇帝溥仪。(2)9月30日晚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招待80多个国家的贵宾和国内著名人士。(3)10月1日首都7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其中,特赦溥仪的社会影响没有随着节日的过去而消逝,仍然是大家热议的话题。直至1961年毛主席在颐年堂单独接见溥仪的时候,此事的影响上升到了顶点。之后它便跃出国界,成为国外有识之士研究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于劳改政策的重要依据,就连一贯反对、敌视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能把封建皇帝改造过来是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溥仪话当年

毛主席接见溥仪那天,我正好在颐年堂值班。当时,我对末代皇帝挺好奇,很关心这件事,所以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溥仪当时的穿着、表情。溥仪身着一套蓝卡其布中山服,足穿布鞋,身材修长,腰板挺直,颇近檀色的脸上架着一副墨边眼镜,显得比较清瘦、老成。从他刚刚进门的神态看,仿佛是带着几分自责、几分喜悦和几分企望来到颐年堂的。

我上茶时,溥仪摘下眼镜,含着泪花,异常激动地向毛主席诉说:“我是一个对国家、对人民犯过死罪的人。今天有幸能得到毛主席的接见,是我溥仪一生中最大的荣幸,我要……”此刻他已从落泪变成了哽咽。毛主席摆摆手说:“先不谈这个,我们欢迎你回到北京来。听说你在北京植物园劳动,休息得还不错,很好嘛。现在做清史资料研究工作还行吗?不要急,慢慢来。第一要保重身体,50多岁也算是上了年纪的人了。第二要继续学习,学什么?学工作,学生活。当然你也一直在努力学习,而且进步不小。”出人意料的是,溥仪竟被毛主席如此关爱备至的话感动得失声痛哭。这种场面,让毛主席也动了情。我赶紧去拿热毛巾过来递给他们,以便调节一下气氛,好让客人放松下来。

也许是热毛巾起了作用,溥仪擦过脸后,神情冷静了许多,戴上眼镜刚要说什么,毛主席便问道:“你在天津的日子不短嘛,过得还行吧,文绣同你分手后,还有她的消息吗?”溥仪先是一愣,很快回答说:“我在天津住了六七年,先在张园,后来搬到静园。那时刚20出头,血气方刚,各种想法也很多。天津住着不少洋人,各种消息不断,大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在故宫里自由、舒服多了。可能是受我的英语师傅庄士敦的影响吧,一度很想去欧洲观光消遣。但身边的遗老们大加反对,我父亲也不赞成,还有日本人拼命拉我,只好作罢。文绣与我办了离婚手续后,人倒自由了,可日子并不好过。据说她的家里人对她十分冷淡甚至痛恨。她一直都很孤单、清苦。”说到这里,溥仪话锋一转,明确表示:“我在天津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千不该万不该投靠了日本军国主义,死心塌地地跟他们走,直至成为他们欺压、屠杀中国人民的帮凶、走狗。”他接着谈到了自己记忆中最深刻的几件喜事、悲事、丑事、恶事,末了长叹一声说:“真是一步走错,万步难回啊!我对上,无颜面朝祖宗;对下,无脸再见晚辈。为什么要我从小就做皇帝!?要是不当这个皇帝就好了。”

溥仪最感动的一次,1961年毛泽东单独接见末代皇帝溥仪长达5个多小时

▲溥仪和后来的妻子李淑贤

毛主席一直都很认真地听着,除了关键处问几句外,极少插话。唯独对“皇帝”一事倒是讲了不少:“皇帝是封建制度的产物。自己可以争当,但不能决定,就是当了皇帝,也需要他周围的一帮人来捧场,名曰‘吹鼓手’。经他们一吹,皇帝就变得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了,而他自己也觉得皇帝就是真龙天子,唯我独尊、说一不二了。其实有的臣子也不全是在替皇帝吹捧,而是有自己的打算。清朝从顺治开始,历经260多年,有过10个皇帝,你是最后一个,叫做末代皇帝。但你与前头9个不同,是傀儡皇帝。清朝的这些皇帝中,有作为的是前几位,尤以康熙和乾隆为最,一个执政61年,一个执政60年,是做了不少事的。”说到这里,毛主席掰着手指历数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笑着说:“你不但是清朝的末代皇帝,而且还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整个封建社会的末代皇帝。你的情况表明了一件大事,就是中国以后再也不会有封建制度了。”溥仪连连点头,十分敬佩地说:“主席分析得好,主席分析得好呀。”

餐桌上的心灵震撼

皇帝话题结束后,溥仪又讲了日本投降后,他被苏联军队押禁在远东的情况,不知不觉已谈了2个多小时。6点整,毛主席提议吃饭,因为只有两人,所以菜肴不多。在四五个普通菜中,要算“紫罐煨肉”最好。溥仪毕竟是有过口福的,十分赞赏,誉之“味美厚重,独具品位”。毛主席则另有所指地说:“如果没有厨师,岂不淡而无味?菜做得好吃,不要忘记他们(厨师)的功劳。我也有些日子不吃猪肉了,今天算是破例。难啊!朝鲜一仗(指抗美援朝),赫鲁晓夫逼我们还债,那时国家又无多少美元,只得用农副产品、轻工产品和别的一些东西还他们。不过,中国人是有志气的,反正天塌不下来,咬咬牙也就过去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困难和原子弹?”

溥仪惊呆了,傻傻地坐着,一动也不动,不知该说什么好,竟脱口问道:“谁劝你律己不吃肉的?是开会决定的?”毛主席笑着回答:“谁也没劝,是我们自己定的。大家都没有肉吃,为什么我还非吃不可呢?”溥仪无语,深情地望着毛主席。毛主席见状,拿起餐勺从紫罐里盛出一大块肉放在溥仪的盘子里,示意他:快吃吧。

溥仪趁机把早有准备的话说出来了:“自从我由苏联被押解回国,在近10年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过程中,几乎天天都在进行着激烈的、痛苦的思想斗争,最厉害的时候都到了生与死的边缘。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正是有了共产党正确的改造政策和高水平的监管干部,我才能有根本转变的可能。要论我改恶从善的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彻底扔掉心里的皇帝尊号,放下架子,面对现实,认罪服法,重新做人。今天晚上您老人家请我吃的这顿饭,看来简单朴实,但分量极重,有尝不尽的味道,加上刚才讲的话,就像雷鸣、闪电一般,再次把我惊悟了。回想我从前在宫里用膳时,每餐都要摆上几十个菜,而且顿顿如此,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不要说吃不过来,就连看都看不过来。那种骄纵愚蠢、腐朽没落的摆谱场面,是在吃饭还是作孽啊!?事实证明我选择接受改造这条路是走对了,使我亲临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见识了全新的人、全新的事。今后会靠自己的能力活着、做人。请主席放心,我也会变成新的溥仪。”

毛主席边吸着烟,边说:“哪一方面是对的,便站到哪一方面去。你说共产党的改造政策好,战犯管理所的监管干部好,我再给你补充几句。第一,对战犯先当人看,后当罪犯看,一律不打、不骂、不侮辱人格;第二,战犯生病要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第三,衣食起居虽在监狱,但基本生活标准是需保证的;第四,坚持让战犯自己动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个人及社会劳动;第五,组织参观工厂、学校,了解目前国家的建设情况和成就;第六,适度放开战犯与家人之间的书信往来或赴监探望,协助政府帮助和教育他们。”溥仪连连点头答道:“他们一直就是这样对待我们的。”

毛主席的嘱咐

吃完饭后,宾主回到大厅喝茶休息。5个多小时过去了,接见快要结束时,溥仪突然提出打算重新整理他的往事材料,还讲了些深表感谢的话。毛主席起身握住他的手说了一声“好”,同时又明确指出:“写往事也好,写回忆也好,是为了总结历史,总结自己,必须一真二实。真就是要尊重历史;实就是要写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包括好的、不好的两个方面。以前写的东西,可以在新的认识基础上再作修改补充。总之只有把自己写清楚了,别人看了才会明白。”

临别之时,毛主席再次嘱咐溥仪:“抓紧时间找一位合适的女人结婚成家,不要再拖了。这样生活上有人照顾,也方便,对工作、对你的身心健康都有益处。”

此时此刻,一个前朝的皇帝,一位当今的人民领袖,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是中华民族大爱精神的体现,是一幅极其生动美好的历史画卷。可惜我不是画家,只能留在心里。

——摘选自《百年潮》2009年10月刊

作者:张宝昌口述 张事贤

2、溥仪最感动的一次,我们该怎么告别呢

看过电影《末代皇帝》的很多人应该都还记得在电影里,剧中的溥仪有一位亦师亦友,甚至可以说情同父子的老师——英国人庄士敦,剧中两人分别的场景感人至深,台词同样耐人寻味:

——我们该怎么告别呢?

——像当初见面时那样。

在真实的历史上,溥仪与这位英国老师的故事,可能远比电影里的故事更加精彩。一个是顽劣且无人敢拘束的末代天子,一个是博学且游历全世界的英国知识分子,他们的命运极其偶然地在紫禁城的高墙内相遇,并由此开始了一生的牵挂。

溥仪最感动的一次,1961年毛泽东单独接见末代皇帝溥仪长达5个多小时

年少顽劣的末代天子

作为末代天子,庄子在《秋水篇》追问的那个问题,似乎更符合末代帝王内心的真实写照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溥仪在年仅6岁时宣告正式退位,亲手终结清朝的统治,到1924年被冯玉祥驱逐出北京,中间在1917年甚至经历张勋支持下的一场闹剧,也只仅仅维持了12天。这对于年幼的溥仪来说,到底是留骨而贵还是曳尾于涂,似乎是一个当时的他还不可能完全明白的选择。

但与此同时,少年顽劣的自然本性也在溥仪身上显露无疑,虽为废帝,但他的尊贵身份仍然保留,因为自小被带离父母身边,身边的老师、宫女太监又无人敢于教导年幼的少帝,使幼年溥仪的顽皮更甚于同龄人,有两个例子似乎可以证明则一点:

溥仪的帝师中有一位叫做徐坊,这位帝师有一个明显异于常人的特点:眉毛特别长,称作“寿眉”。有一天,溥仪恶作剧地将徐坊的眉毛拔掉,这对于溥仪而言或许只是好玩,对于徐坊而言却无异于晴天霹雳,徐坊惊呼“大事不好,万岁爷拔了我的长寿眉,我命将不永,此命休矣。”果不其然,数日之后,徐坊突然去世,消息轰动紫禁城,人人均认为此事与溥仪脱不了干系,但无人敢于明说。在溥仪的自传《我的后半生》中,也曾提及这件事,但对于这件事的后果只字未言,这似乎也印证了徐坊的死与其有关。

溥仪最感动的一次,1961年毛泽东单独接见末代皇帝溥仪长达5个多小时

不仅如此,溥仪还曾一度喜欢在紫禁城豢养宠物,种类之多让人目不暇接。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宫狗”与公牛。

清亡后,据老太监信修明回忆:“宫狗”者,乃大内所畜之犬也,又名“龙狗”。而据太监所回忆,溥仪在当时有一个独特的爱好:喜欢看群狗与公牛撕咬,且乐此不疲。在紫禁城内屡屡上演“群狗追牛”的闹剧,每次都引得紫禁城里鸡飞狗跳,喧闹不止。此番作为在传到荣惠皇贵太妃耳中后,却引得她整日惶惶不安,却又不敢明言,原来在她笃信的《推背图》中牛是清朝的象征。群狗追咬牛,似乎也应验了清廷末年与北洋军阀之间的关系。

钟情中国文化的英国人——庄士敦

溥仪最感动的一次,1961年毛泽东单独接见末代皇帝溥仪长达5个多小时

庄士敦,1924年于 紫禁城

在清朝末年,有很多钟情于中国文化的外国人,通过各种渠道纷纷涌入中国,这其中较为出名的除了溥仪的帝师庄士敦,还有与慈禧关系暧昧不清的英国军官埃德蒙·拜克豪斯,曾长期担任袁世凯政治顾问的澳大利亚人乔治·厄内斯特·莫里森(汉名:莫理循),与庄士敦一样,而这两个外国人的传奇轶事之多,超出想象。除了拜克豪斯与清末朝廷那些晦暗不明的桃色故事外,莫理循更是与中国产生了数不清的故事,例如如今北京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王府井大街”,曾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莫理循大街”,而他的儿子也曾是朝鲜战场上的战地记者,并因误触地雷殒命在朝鲜等等。

书归正传,我们就聊一聊庄士敦的故事。

庄士敦与中国的故事,最为人熟知的显然是他作为溥仪的老师。其实,庄士敦与中国的渊源,绝不仅仅这么简单:

庄士敦与威海卫

庄士敦与中国的故事,起点是在当时英国在山东的租界威海卫。1902年,庄士敦被从当时的英租界香港借调到威海卫,担任长官助理,由此开始了他在中国内地长达十几年的游历,对当时中国的风土人情可谓了如指掌,同时他也在此期间结识了很多达官贵人,其中就有当时正在热衷于学习英语的李鸿章的次子李经迈云遮月,雾隐花:聊聊中国几百年的英语学习历史,终于从主科降级,也是经由他的推荐,庄士敦进入紫禁城,成为了溥仪的英语和地理老师,庄士敦的到来,似乎是为溥仪的日常生活打开了一扇窗,不同于溥仪日常被灌输的“恢复旧王朝”的叮咛,庄士敦给溥仪带来了关于这个世界的全新知识,开拓了他的眼界。更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庄士敦的建议下,溥仪剪掉了传统的辫子,穿上了西式的服装,这据说也曾在紫禁城引起了轩然大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庄士敦的提倡下,当年紫禁城内第一次接通电话,这让溥仪兴致颇高。据说溥仪从紫禁城的第一通电话就打给了当时的北大教授胡适,而胡适一度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反诈app了解一下)。

庄士敦与可口可乐

实际上,庄士敦的中国学生远不止溥仪一个人。在文化领域,庄士敦的另一个学生显然更具有学识素养和理论眼界,他就是被称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的蒋彝。而蒋彝最为人熟知的是他与可口可乐的一段趣闻。

1927年Coca Cola被引入中国,这种奇怪的饮料以及它奇怪的口味,并不能为中国人所理解和接受,而进入中国时,Coca-Cola的中文名字在中国国人眼里显然要比它的口味更奇怪——“蝌蚪啃蜡”。由此可以想象,这个有着奇怪口味和奇怪名字的奇怪饮料,其销量能好那才真的是奇怪。

溥仪最感动的一次,1961年毛泽东单独接见末代皇帝溥仪长达5个多小时

1930年代,Coca-Cola在英国悬赏350英镑征集中文译名,这恰巧被旅居英国的蒋彝看到,随手以“可口可乐”参与,从而成就了这一当今世界最为知名商标的中译名,这一译名往往也被拿来当做最佳示例。

回国后的庄士敦的余生

相比于中国,庄士敦对于他出生的英国,似乎天生存在一些距离感,这可能是由于其父去世时因为挪用客户资金所造成的债务亏空并没有得以清偿,挪用及由此造成的债务丑闻对于这个家族形成了巨大阴影。即使多年以后,庄士敦因在中国所获得的成就而被英国王室加封贵族头衔,也未能抚平他心里对于此事的芥蒂。从他原本试图出版介绍自己的自传,后不仅取消这一计划,而且完全销毁他生前的所有资料,也可以印证她的这一想法。

1924年,在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紫禁城后,他们的师徒情谊也就此结束。庄士敦返回威海卫继续工作,并在日后作为英国的代表,在1930年向中国返还了威海卫。此后,他返回英国并未再踏足中国。

返回英国后,他将在中国的经历写成《紫禁城的黄昏》一书,于1934年出版。这本书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名和利,他用由此获得的资金购下一座小岛——苏格兰国王岛,他在这座岛上设置了保存他在紫禁城获得的赏赐的房间,以作为对中国生活的留恋。直到1938年3月6日,在这座岛上去世。

溥仪最感动的一次,1961年毛泽东单独接见末代皇帝溥仪长达5个多小时

然而,让人吃惊的是,在他死后,他并未给这个世界留下任何关于他的信息,而且是他故意所为。它的所有藏品连同它的小岛被一同拍卖,他的旅行杂记、日记、以及绝大多数信函都被销毁,当然这些都是他的最后一位情人所为,而且显然是受他嘱托所为。这个游历大半世界,与中国末代王朝结下不解之缘的英国人,在死后刻意抹去了生前的一切,这不禁让人惋惜,也让人有种莫名的钦服。

也许就像电影台词里,他与溥仪告别时那样,他也以同样的方式与这个世界作别:

——我们该怎么告别呢?

——像当初见面时那样。

本文关键词:溥仪最感动的一次事件,溥仪的一生都在告别,溥仪说的话,溥仪最感动的一次是什么,溥仪原话。这就是关于《溥仪最感动的一次,1961年毛泽东单独接见末代皇帝溥仪长达5个多小时》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202143/
1
上一篇 伯爵红茶功效,伯爵红茶蛋糕卷自己做更好吃
下一篇 小葱拌豆腐详细做法,中华民族的一道传统菜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