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杨绛人生最难得的是相遇,无法预见的是离别

关于【杨绛人生最难得的是相遇】,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杨绛人生最难得的是相遇:杨绛:这一生,无法预见的是离别
  • 2、杨绛人生最难得的是相遇,简单的幸福在一起

1、杨绛人生最难得的是相遇:杨绛:这一生,无法预见的是离别

文|幸福娃

杨绛人生最难得的是相遇,无法预见的是离别

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

杨绛先生对“离别”是这样诠释的:“这一生,最无法预见的,是遇见;不知哪一眼,就是开始。这一生,最无法告别的,是离别;不知哪一眼,

“有些人,一旦遇见,便是一眼万年。有些心动,一旦开始,便是覆水难收。生命,是一场漫长不预知的远行。”

我们生命中的每个人,从遇见到诀别,都只是刹那之间的风景。

杨绛先生对情感的理解至深至情,这份对爱的理解与驾驭能力,又岂是一般人儿能够超越得了的呢。

杨绛人生最难得的是相遇,无法预见的是离别

生活中,我们一直以为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慢慢享用,殊不知,有些人见一面,少一面,有些地方,一辈子可能只去一次。

或许,这就是经历过了从遇见到诀别,也是生命的一种完整呢。

现实中都是一眼万年,一爱万痛,明明开始是无视,却不知为何入目入心,越提醒自己忘记,就会越发感到思念的痛苦。

不知道要到什么样的年纪,经历过什么样的人生,才会把遇见的都当天意,拥有的都是幸运,不谈亏欠,感恩遇见,不是谁不够好,而是时间凑不巧。

杨绛人生最难得的是相遇,无法预见的是离别

或许还有个好方法,就是当离别让人难以接受的时候,不妨把离别换成等待。

毕竟人这一生,大多数的时间都在等待,我们等待相遇,等待相守,等待分开,还有些人用一辈子来等待离别,再用下辈子来等待再次相遇。

生,是在自己的哭声中开始;死,是在别人的哭声中结束。

兜兜转转,无非是从起点,向终点的过程,无人可避开,一生之中,或许有数不清的离别,但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死别。

杨绛人生最难得的是相遇,无法预见的是离别

前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开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天选之子都循环了25次,才完美收尾。

我们的人生不会有循环和重来的机会,所以遇到选择的时候,要大胆去做,不用有心理负担,错了也无所谓,完美的几率太小了。

罗翔老师说:“开端的中心问题是,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你会不会做得比现在更好,但在生活中不存在这个选项,因为我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是,当命运之手将你交付于那特殊的时刻,你是否会像你想象中那么勇敢。”

杨绛人生最难得的是相遇,无法预见的是离别

如果人生重来,或许可以避免一些问题的重演,但又有可能会遇到新的难题。只是路径不同了,但结果应该没什么差别。

个人感受最深的是,重来不重来都只是一种提醒,而真正要注意的,就是自己如何自处于世。

不管任何事,在开始时的方向很重要,过程中有很多岔路口,能否从一而终,结果已然无法改变,但也不那么重要了。

杨绛人生最难得的是相遇,无法预见的是离别

生活中,我们总会面对突如其来的遇见,始料未及的喜欢,猝不及防的再见,毫不犹豫的散场,还有不甘心的挂念。

没有人喜欢离别,但是成年人的世界,告别成了一种常态,我们无可奈何,也无力阻挡。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自己该做的,放下该放下的,珍惜该珍惜的,好好过好每一天。

杨绛人生最难得的是相遇,无法预见的是离别

前半生,我落笔,写下青春年华,只是墨色淡了,没能写出未来可期,也没能写出放荡不羁。

所以后半生,我用一生的奔赴山海,沾着林间枫叶,沾着海中腥咸,在落笔,写下这似水流年。

因为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当然还有诗和远方。

杨绛人生最难得的是相遇,无法预见的是离别

世间多少相遇,宛若花开,惊艳时光,温柔岁月。

世间多少别离,宛如秋凉,度了流年,败了相思。

我们每个人都是时间的过客,但又是独一无二的。什么是更好?永远有更好的,眼下便是最好的,学会善待自己,与自己和解。

因为人活得再精彩,也逃不了生离死别。所以,珍惜眼下,才是智慧的人。

2、杨绛人生最难得的是相遇,简单的幸福在一起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我一人了。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这是杨绛先生在她的《我们仨》中最后一段话。短短几句话写出了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切肤之痛,晚年痛失老伴的绝望之苦。

杨绛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她出生名门,饱读诗书。她在92岁高龄写下了散文集《我们仨》,在96岁写下了哲理散文集《走在人生边上》,103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全集》。

杨绛人生最难得的是相遇,无法预见的是离别

年轻时的杨绛

杨绛人生最难得的是相遇,无法预见的是离别

钱锺书

钱锺书评价她:“她的散文比我好,是天生的好,没人能学。”说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里讲了他们一家三口一生悲欢离合的故事。从与钱锺书先生结婚到孩子阿圆的出世,一直到丈夫和孩子的相继去世,短短几十年的生活都浓缩在了她的笔下。

虽然,故事的主人公是她自己,她却像在说着别人的故事,写得云淡风清,看似不经意地描写,却让人心颤、让人泪目,让人心生敬意。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分享她的这篇文章:悉心经营幸福的婚姻;共同熬过不为人知的苦难;相扶相持,一起成长。

悉心经营幸福的婚姻

我们看童话故事时,书中最后总写道: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杨绛先生夫妇的新婚生活。

1935年夏天,正值青春年少的杨绛与钱锺书结婚了。才子佳人的完美结合受到了亲朋好友的美好祝福:从此王子与公主的幸福生活开始了。

结婚后,他们怀揣着梦想踏上了去英国牛津的求学之路。钱锺书和大多数男人一样,他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刚开始婚姻生活的他们,状况不断。

结婚前,杨绛只知道他有点“笨”,不会打领带,分不清左脚与右脚,不会好好地拿筷子等等。结婚后才知道,钱锺书是真的“笨”。初到牛津,就摔了一跤,磕掉大半个门牙,花了一大笔钱。

钱锺书是公费留学,他要求杨绛一同前往,但杨绛所在的外语系没有指标可以公费出国,只能毕业后自费留学。为了节省费用,照顾钱锺书,杨绛没有毕业就和钱锺书一同去英国留学。

现在出了一大笔额外的医药费,计划的费用不够用了。为了节省开支,杨绛不得已,在牛津大学做了个旁听生,每天到图书馆自习。

钱锺书是一个不爱活动也不爱交际的人,在清华四年,他仅去了一次香山和颐和园。后来还是杨绛带他游遍了整个北京。

到了牛津钱锺书仍然全天泡在图书馆。他们两个除了读书,最大的生活情趣就是每天两个人一起散步,他们称为“探险”。

刚到牛津,房东提供伙食,不仅费用高,时间长了,房东提供的伙食钱锺书不习惯了,于是杨绛利用“探险”时间租到了一个新的房子,自己开伙。

从未做过饭的两个金童玉女开始走进了人间烟火。

“笨手笨脚”的钱锺书学会了做早餐,这一做就是一辈子,在以后的只要是两个人的日子里,都是他做早餐,只为保持杨绛晚睡晚起的习惯。

为了改善伙食,杨绛则开始专职做中餐,学会了红烧各种肉,在书卷气与烟火气里,他们俩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

在牛津待满三个学期后,杨绛怀孕了。待产期间,杨绛昏昏沉沉地睡了两天一夜,钱锺书来来回回在路上跑了七趟。

这其中的辛苦与担忧只有夫妇二人心里知道,因此每当女儿过生日时,钱锺书总要对女儿说,今天是母难之日。

杨绛住院期间,钱锺书把他的“笨手笨脚”展现到了极致。他几乎天天都“做坏事情”,打翻了墨水瓶,染黑了房东的桌布;砸坏了台灯......

杨绛每次都是一句“不要紧”来安慰他,他也很相信她的“不要紧”,因为在平时都是杨绛帮他解决类似糟糕的事情。

杨绛出院回家,这个钱家的的大少爷开始侍候这个大小姐做月子,剥豆子、煲鸡汤,端给杨绛吃。这难忘的月子餐一直存留在杨绛的心里,多年以后还回味无穷。

杨绛先生在书中写道:“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着烦恼与忧虑。”

幸福的婚姻人人向往,但世上没有天生完美的婚姻。就像杨绛夫妇这样,即使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也要在生活中不断地磨合,互相理解与包容。王子和公主的幸福生活也是需要两个人去用心经营的。

共同熬过不为人知的苦难

常说“女儿做母亲,便是报娘恩”。杨绛尝到了做母亲的艰辛,却没了机会去报娘恩。日军入侵,杨绛母亲在逃难途中去世,一年后杨绛才知道这个消息。身处异乡的杨绛悲苦得不得了,大哭不已。

这是她人生第一次遇到生离死别。相比她后来遇到的磨难,她在书中说“悲苦能任情哭,还有锺书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

下面我们就接着来看杨绛先生接下来的人生会经历哪些不为人知的苦难。

1938年,杨绛先生带着女儿,跟着丈夫回国。钱锺书受聘于清华大学,途中去了云南。杨绛独自一人带着孩子从香港返回到了上海。

这时候的上海已沦为“孤岛”,杨家和钱家逃难到上海,境遇已大不如从前。刚回国的杨绛没有住处,也没有工作,和爸爸挤住在亲戚家。

为了养家糊口,杨绛找了一份家教工作,同时被赶鸭子上架做了振华女校的校长,边带孩子边工作。钱锺书迫于父亲压力,在清华就职不到半年就离职去了湖南,对于孩子他根本照顾不到。

抗日战争暴发后,上海全部沦陷,钱锺书从湖南回来以后,因清华离职事件导致工作没了着落,只能靠在教会教课维持生计。

振华女校也解散了,杨绛重新找了一份小学代课老师,离家很远,来回跑太辛苦,常常在公交车上睡着了。生活越来越困难,光是吃饱肚子都不容易,更不用说住了。钱锺书回家后,他们夫妇俩就挤居在钱家,一挤就是八年。

贫穷与疾病总是连在一起的,在这期间,钱锺书每一年都要生一次病;圆圆一年四季都生病,上学期间上一个月休几个月,小学六年时间就没有上满过一个学期,后来被查出患有骨结核病,这个病一直困扰了圆圆一生;杨绛自己也是不明原因地总是持续低烧不断。

杨绛在书中写道:“我们沦陷上海期间,饱经忧患,也见到世态炎凉。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

有了这份智慧,在这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是三反运动,还是十年动乱被打成“牛鬼蛇神”,五七干校被下放,他们夫妇俩都坦然面对。认认真真地参加三反,文革期间将厕所扫得发光,下放时两个人时不时地顺路“偶遇”,制造点小浪漫。

这种动荡不安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77年,1977年杨绛先生已近老年。这一年他们迁居三里河寓所,结束了长达四十多年的流浪生活。

在这四十多年里,不管多苦多难,他们夫妇俩始终都相互鼓励,一起面对。这些苦难杨绛先生在书中都轻描淡写地轻轻划过,文中呈现更多的是,女儿带给他们的欢乐与骄傲,她与丈夫在逆境中的苦中作乐。他们一家人的坎坎坷坷,杨绛先生都用她那支笔将腐朽化成了神奇,写成了一份人生奇遇。

相扶相持,一起成长

三毛说:“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杨绛先生他们一家就是三毛这段话最好的写照。最后我们就来看看他们一家人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中是怎样相扶相持,相伴一生的。

前面说过,钱锤书不喜欢活动,也不善交际,他们两个最大的爱好就是一起读书,写作。无论是留学、战乱时期,还是三反、十年动乱、下乡的困难时期,他们从未停止过读书,是读书陪他们度过人生的许多困苦与磨难。

最终他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吃过的苦,都成为了他们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最精彩的一面。

大家认识杨绛先生都是在钱锺书之后,其实杨绛先生比钱锺书更早出名。她早在沦陷上海时,为了补贴家用,她边当小学教员,边写剧本,她的《称心如意》就是在那时候问世的。《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直到2014年还在上映。

杨绛先生出书后,钱锺书也想写小说。但写长篇小说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也需要很大的精力。两个人的收入都不高,但杨绛先生果断地支持他,让他减少了工作时间,并主动承担起了所有的家务活。

《围城》一共耗时2年,在这两年里,杨绛忍受父亲离世的痛苦,过着贫乏的物质生活,鼓励钱锺书拿起了笔,创造出了这部大作《围城》。

1978年杨绛历经15年翻译的《唐·吉诃德》也问世了,国家领导人将其作为国礼献给了西班牙贵宾。1986年西班牙国王颁给杨绛“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以表彰她对传播西班牙文化所作的贡献。

在他们的影响下,女儿圆圆从小也喜欢读书,是爸爸眼中的“可造之材”,也是爷爷心中“读书的种子”。只可惜从小身体多病,成年后的她饱受疾病折磨。

圆圆跟父母一样淡泊名利,只想好好做个教书先生。她生前为北师大博士生导师,参加编写了《英汉小词典》,参与了教材评审,对工作要求严谨,长期高强度的工作最终压垮了她,年仅59岁的她就离开了人世。

次年,钱锺书先生也因病去世,留下了杨绛先生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于是出现了文中开头的那段悲凉的情景。

杨绛先生在钱锺书不得志的时候鼓励他写出了名篇大作《围城》,用她的豁达与担当成全了他,对于她自己的成就她都一笔带过。她说她一生的最大的杰作是她的孩子圆圆,92岁高龄的她还记得圆圆呀呀学语、蹒跚走路的样子。

他们一家人互相扶持走过了大半个世纪,每个人都给自己的人生涂上了浓抹重彩的一笔,给这个家庭也带来无穷的力量与无尽的温馨。

杨绛人生最难得的是相遇,无法预见的是离别

百岁智慧老人杨绛先生

好了,读到这里,这本书就到此结束了。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杨绛夫妇为经营他们的家庭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也看到了他们夫妻一路携手,共同面对的各种不为人知的苦难;最后我们看到的是他们一家人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最好的自己。

他们一生多灾多难,可他们三人只要在一起就心满意足,欢声不断。他们一生追求的幸福很简单:在一起,不分离。他们家就是他们三人幸福的港湾。

杨绛先生和钱锺书先生的爱情就象舒婷的《致橡树》描写的那样: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杨绛先生用她女性特有的智慧经营了一段幸福的婚姻,成就了她的丈夫,养育了一个优秀的孩子 ,她自己也从没有放弃成长。她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完美留下了他们三人的足迹,留给后人一份不可多得精神食粮。

她把他们的欢乐与幸福,感悟与智慧留给了后代,流芳百世,哺育后人。也许只有不断地去读书才能表达我们对先生一生的敬仰。

本文关键词:人生中最难得可贵的是相遇,人生最难得的是相知,人生最难得的不是相遇而是重逢是什么意思,杨绛 人生最难的事,人生最难得的不是相遇。这就是关于《杨绛人生最难得的是相遇,无法预见的是离别》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201583/
1
上一篇 yoyo魏哲浩,谢娜狂秀恩爱表白张杰(请把张家界的风情带走)
下一篇 视频彩铃怎么关闭,怎么关闭对方视频彩铃(3个小米手机使用小技巧)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