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美国一艘救援船正陪着核潜艇进行深潜试验。潜艇下潜到理论深度时,一根海水管接头漏水,造成反应堆停机,空气管道结冰导致紧急排水失败,潜艇带着129人继续下沉直到被海水压碎!
这艘被压碎的潜艇就是美国第19艘核潜艇,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沉没的核潜艇,长尾鲨号核潜艇。
长尾鲨号是长尾鲨级核潜艇的首艇,相比以往的核潜艇有了非常多的改进,速度更快,行动更安静、潜得更深。
1961年8月长尾鲨号正式服役,随后进行了一年多的各种测试,表现都非常良好,美国海军对此表示非常满意。
返回船厂对测试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一系列检修后,1963年4月,长尾鲨号带着数名造船厂人员,以及艇员,军官共计129人踏上了深潜试验,陪伴他们的是一艘潜艇救援船。
这艘“云雀号”潜艇救援船有着非常专业的潜艇救生装备,一个巨大的潜水救生钟,可以在259米的深度内,连接上潜艇的出舱口,一次可以救出多名被困人员。
云雀号和长尾鲨号来到了预定的海域,海面风平浪静,是个进行试验的好日子。双方之间通信正常,深潜试验就随即开始了。
下潜的速度比较慢,因为要在各个深度进行数据记录,经过差不多2个小时后,长尾鲨号接近了理论下潜深度400米,和云雀号进行了一次例行通话,但信号已经损失严重,通话断断续续。
潜艇内的人员都在各就各位工作着,突然动力舱内一根管道的接头发生了泄漏,海水在巨大的压力下通过裂口喷涌而出,动力舱内一下子就布满了水雾。
这是一根给核反应堆输送冷却海水的管道,潜艇到达400米的深度时,熔银衔接的接头在巨大的压力下撑不住了,动力舱内的艇员立即上报给了艇长。
艇长在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决定停止下潜,排出压舱水,没有想到潜艇内的压缩空气水分含量过多,空气在快速通过管道时急速降温,使得空气中的水分液化并凝结在过滤器上,更糟糕的是低温使得水结成了冰,彻底堵塞了过滤器。
压缩空气无法流动,压舱水就没有办法排出,潜艇上浮失败。这时更让艇长担心的事情发生了,由于裂开的接头处于比较角落的地方,操作非常不便,这也是建造时不采用更为牢固的焊接而采用熔银衔接的原因。
裂口一时无法堵住,越来越多的海水终于还是进入了动力系统的电路主板,主板短路,核反应堆设计的自我保护措施启动,反应堆停机了。
要重启反应堆必须要控制住海水,而泄露点无法堵住,使得重启变成了不可能的事。艇长改用电池动力系统,但应急动力系统只能支撑不到10分钟,因为重启反应堆的时间是7分钟。
失去动力,无法排水,与救援船之间的无线电联系几乎中断,任凭通讯员怎么喊叫,都没有任何反馈。
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潜艇慢慢地下沉了,难以想象当时潜艇上的人是多么的无助。
渐渐加大的深度,让潜艇内海水的泄露越来越严重,终于在超过理论极限值一百多米后,潜艇被海水压碎了。
云雀号救援船监听到了一些不寻常的声音,船长是一位参加过二战的老兵,他怀疑潜艇出事了。
无线电联系潜艇都没有任何反应,他下令立即投下一颗手榴弹到水面,这是双方约定好的让潜艇紧急上浮的信号,手榴弹爆炸后潜艇也没有任何反应,船长将这个情况立即上报。
15艘军舰来到该海域进行搜寻均无结果,2个月后美军派遣了深潜器“曲斯特”号参加搜索行动,这是一个能够载人进入万米深海的设备,终于在2600米的深海发现了潜艇的残骸。
这艘85米长的核潜艇,已经断裂成了6截,大量的碎片散落在十多万平米的海底中,可怜的129名人员估计早已喂了鲨鱼。
美国海军根据潜艇残骸,推断出潜艇失事过程,这些问题在另外2艘长尾鲨级核潜艇上得到了应证。根据长尾鲨号的调查结果,美军对这些潜艇做出了大量改进,以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首先就是将潜艇的管道全部采用焊接技术,不得再使用熔银技术,已造好的两艘潜艇进行了全部改进。
其次就是排压水舱水系统的改进,压缩空气的运输管道口径加粗,排水效率提高,因为在深海时进水速度也会加快,如果还是采用老一套的排水系统,那么上浮速度将大大降低。
同时压缩空气的要求也提高了,避免了水汽结冰的现象出现。
对各种电路系统的防水性能也做了要求,当然也改进了反应堆的重启程序,再也不用等待漫长的7分钟后才能重启,快速重启程序可以在反应堆停机后立即重启。
美军制定出了《核潜艇安全规则》,无论在设计、制造、使用各个环节,都进行了更加严格的审查和检查程序,好消息是自从这个规则实施后,只有一艘核潜艇沉没,那就是在规则出台前制造的天蝎号核潜艇,也是因为自身质量缺陷导致沉没。
@灵说历史 其实造出有缺陷的潜艇根本原因还是美国与苏联的冷战,为了能够在潜艇上领先苏联,不惜牺牲安全性,只求潜艇能早日出航。
长尾鲨号虽然是第一艘意外沉没的核潜艇,但它给世界各国都敲响了警钟,也避免了更多的类似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