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读过的坏诗,才有多少啊?(八)
都打算放弃这个话题了,因为每天读到的坏诗实在太多。以前愤愤然于孔子的编删《诗经》,编写《唐诗三百首》的家伙暴殄天物,现在明白了,如果让我们窥视先民时期或者唐时诗歌的全貌,我们会不会像读当代诗一样,有同样的喜悦,和同样的失望?
读曲有源老先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 著有多部诗集。《曲有源白话诗选》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的诗,我就有无边的喜悦,和惊吓。都快八十的老先生了,依然笔耕不辍,活生生气死那些三四十岁就大呼小叫灵感没有了的家伙们。
最近就读到了他的《文字的鸳鸯谱》——
“文字在词典里
也希望美满
都因为笔
乱点鸳鸯谱
让一张白纸
在世人面前
失去了尊严”
有多少诗人对不起诗歌,对不起文字,也对不起白纸啊!读过更多老先生作品之后,我也有了大致的认知,曲老先生有时候倒是没有“乱点鸳鸯谱”,而是干脆乱谱鸳鸯。
随便举两个例子。例子一《风箱》——
“风借用箱
体才算
有了
呼
吸
而一
生的追
求是不断
加速最
后成
为
死
灰的速度”
曲的诗歌,辨识度倒是由此具备了。但是,诗为什么是这个形式?断句的依据是什么?说老实话,我一直没有揣摩出来。如果他把诗搞成“风箱”的样子,我也认了,但风箱会有这样的“曲线美”吗?而且,如果不看原诗,我根本无法敲出这首如此怪模怪样的诗歌。我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诗是按行给稿费的,曲老先生太缺钱了,加上老眼昏花,所以就糊弄出这样的“怪诗”。
再来一首《天葬台》——
“累死了才
爬到葬
台这
么
高
而依
靠鹰那
会飞的棺
材才能
缩短
和
天
堂的距离”
把鹰比作“会飞的棺材”,这是大诗人才有的手段。但是,这首诗为什么明明就三行的体量(“累死了才爬到葬台这么高/而依靠鹰那会飞的棺材/才能缩短和天堂的距离”),却硬生生撑到了十三行的规模,这难道不是一种明目张胆的“注水诗歌”吗?
我很赞同诗人们对诗歌的热爱,就像曲老先生这样,尽管如此高龄,每天不写上三首诗,就浑身不自在。对于诗人而言,诗词就是行动,让生活尽可能地抵达自己的视线自己的呼吸自己的感知自己的体悟,关注具体的细微,力求以迅猛精确的方式把握生活,以期在即刻相遇真正的诗歌。
但是,诗人不能不敬畏诗,不能因为探索精神和创新去败坏诗。诗是存在与虚无之间的契合点,是诗人在存在过的世界所留下来的签名。尤其曲先生这样的有影响力的诗人,更不能不更慎重地去写其有影响力的诗。就像他的诗句,“火葬也是一种取暖方式”,说得好,但没有几个人会在生前采用这样的取暖方式。
有诗友如此谈及诗人,说“诗人是在红尘俗世中挣扎和游泳,边唱歌边打捞灵魂”。诗人想创造出新的唱法,没有错,但如果诗人把说话、打喷嚏也当成是一种可以傲娇的“唱法”,那就大错特错了。日本棋手大竹英雄,有时会因为棋形不好看,宁愿输棋,也不再走子。我们的诗人,是不是也要有这样的“美学趣味”呢?
说到诗歌形式上的创造,或者形式上的“审美趣味”,我很服气装帧设计师朱赢椿的自作诗集《设计诗》,人家并非诗人,却依靠排版上的别出心裁,以画面传达构成诗歌,用设计的手法表现出了诗歌的魅力。相信曲老先生如果认真看了人家的作品,应该不会再随意“设计”自己的诗歌了吧!正所谓:
“口
你管不住
祸
会让你发怵
“舌
你看不牢
乱
会给你困扰”
(附图里,前几首出自曲老先生,后面的出自《设计诗》一书,孰优孰劣,相信大家一目了然。)
#头号周刊# 【中国历史大讲堂】夏商史话(孟世凯)#文化影响力#
◆开头语#头条读书院#
——略说夏商
今天我们在古书中见到有关夏商两代的一些历史资料,都是由古代人们口耳相授流传下来,并有后人编写在各种书中,而且多数都是零散的。较为完整叙述夏商两代历史的古书,只有汉武帝时基太史公司马迁编写在《史记》中的《夏本纪》和《殷本纪》。
夏商两代的历史资料,更多的是分散在先秦时期各种古书中,如《周易》《诗经》《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逸周书》《楚辞》和先秦诸子的著述。
夏商两朝的社会性质问题,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这里涉及到我国文明时代开始的问题。目前所知有以下这些说法:
(1)我国的文明史有6000年左右,从太昊、炎帝、黄帝、少昊时期就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
(2)从5000年前的炎帝、黄帝时期,就开始建立国家进入阶级社会。
(3)从4000年前的尧舜时期才正式建立国家,进入奴隶制社会。
(4)从夏禹传子制的确立,才正式建立夏王朝,进入奴隶制社会。
(5)夏商两代还是氏族社会,商代晚期才进入奴隶制社会。
#红星在线##头条读书院##品文化#
#智加文化# #秘书长读书# #巧说#
编辑:百将文化艺术中心昕虹
书圣王羲之是中国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书法家,也是将军。如今用的毛笔,是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首创。百将文化艺术中心可以邀约文武双全的将军书法家和名人书法家题联题诗题字题匾,笔会和书画展览。邀约军地教授和名人开讲。北大博雅百将文化科技培训基地助力企业共同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心]感谢阅读,请点个关注或留言再走哦~
少壮不经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不想孩子一开口、一提笔就词穷,快快从毫无难度系数的读寓言故事学成语、读古诗词学成语开始积累词语吧。
作为学霸家长20年的我,深知书能治愚的道理,只是后悔没有早十年前遇见这本《成语应该这样学②》。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可阅读性极强的青少年课外读物,集故事性,趣味性,动脑、动手、实操于一体,一经翻开,就不舍得合起来,真有一口气读完,写完,练完的冲动。
这套两册装图书,主要是让孩子们通过读寓言故事和古诗词,不仅可以学习成语,还能让孩子对成语故事背后的寓意以及对《诗经》、唐宋等朝代的诗词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在板块上,有词典工具板块,着重展示成语出处、释义、近反义词和造句的内容,帮助孩子对成语做一个基础了解。
这是一本非常走心的编著,书内有主编为孩子们精心设计的几百款游戏,不仅分类型,应用型,还有发散型等多角度激发孩子的思辨能力。
《成语应该这样学②》主编刘德水,原北京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成员,现北京顺义区高中语文教研员,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著名文化学者,主编《超越阅读》、《新概念阅读》等十余部中学生读本。
读了这本书,孩子不仅有了讲寓言故事的能力、了解古诗词背后的故事以及轻而易举喜欢上古诗词,最最关键的是学会了熟练地恰如其分地应用成语表达的能力。
《成语应该这样学②》,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轻松掌握成语,玩转大语文。
废话少说,上图,用部分图片,还原本书的精彩。
#读书不止#
#都来读书#
#头条创作挑战赛#
孔子的因材施教
孔子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因材施教”的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他在平常的教学中,注意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爱好、个性,然后再针对不同情况,分别进行教育和指导。
孔子有个学生叫冉求,他生性胆小,遇事好退缩。孔子就针对他的这一弱点,有意识地教育他:平时遇事要抓紧,有了事情就立刻去做。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则敢作敢为,但又缺乏稳重。孔子就经常叮嘱他:凡事要多加考虑,最好是请教父兄之后再去做。
孔子还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找时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要有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有一天,孔子带学生去讲学,途中過见两个孩童在争论一个问题,他们要孔子评判对错,孔子因为当时不便做结论,只有说:
“不知道,等我请教完课后,再给你们下结论。学生们见此情形就劝老师,对小孩子的问题何必那么认真,而孔子却说:“干每一件事情都应抱着认真的态度,这样才能学到你不懂的东西。”
晚年的孔子,在鲁国从事教育工作,他还编写了 《春秋》 和《诗经》两部经典著作。他创立的儒家思想独树一帜,他的教育理念和观点,至今都具有借鉴价值。
中华家风馆李正,持之以恒书画艺
@中华家风馆李正(世界上编写家谱最多的人):持之以恒终有成#书画艺术 #国风古韵 #书画 #画家 #传承文化 #书法 #艺术 #艺术家 #艺术品 #艺术
吴玉生硬笔行楷作品欣赏。吴玉生,1959年生人,江苏人。
酷爱书法,多年临池不辍。曾获全国首届文明杯书写大赛唯一特等奖、名列中国汉字首届硬笔书法大赛一等奖榜首。编写出版书法教材字帖数十种。“国学典籍书法版系列丛书”之《书法诗经》的创作者之一,“国学典籍书法版系列丛书”之《楷体金文三字经》的创作者之一。
#咸阳头条# #今日头条#
《陈良·北学于中国》⑥
秦岭奉星
陈良,北学于中国的鹭港文化“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不光是在关中宝鸡的何尊内“宅慈中国”,而且在《诗经》中,如《大雅·民芳》:“惠此中国”。《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之例,毕竟还算不得真正意义上指称国家的“中国”。作为指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其中就有战国时期的《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楚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有《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有“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等等直到秦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文字上的统一李斯的小篆“中國”才是文化中意义上的中国。以及后来的大一统思想鹭港中国,直到今天我们大家所能分享到的幸福生活鹭港中国。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便下令对各国原来使用的文字进行整理,规定以“秦小篆”为统一书体。
为了推行这一书体,秦始皇还命令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用小篆书体编写了《仓颉篇》、《爱历篇》、《博学篇》,以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后来把他们传到了全国各地,比如刻在山上的碑文纪念,文化意义上的界碑“中國”。
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衡量度,统一货币等等。其意义无疑是非常深远的!这不仅是对此前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和演变所做的一次总结,也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改革创新,对后世中国鹭港文化的持续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焚书坑儒”虽然在短期内起到了强化统治、统一思想的作用,但这也成为了加速秦王朝最终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随着楚汉渭河两岸相争定三秦,直到汉朝建立,在汉朝经过时间的洗礼,于是鹭港文化悠然而生,比如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从天文星辰到民间现实的生活真实写照,在到渭水之滨鹭港之桥两岸鹭港文化礼乐演义。
@中国网文化 @西部网 @头条情感 @头条生活 @新丝路陕西 @丝路陕西 @咸阳城记 @南寺照 @彩云拾影
《圣经》中的“上帝”源于希伯来文“Elohim”,作为基督教的至高神,上帝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并对人赏善罚恶。“上帝”本是中国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及二十四史中至上神的概念。中国典籍中最早出现上帝一词的是《尚书》的《虞书·舜典》。明末清初时期,翻译者难以确定“God”对应的中文用词,便用拉丁概念“Deus(天上的)”的音译“徒斯”代替。最早把“God”翻译成“上帝”的是利玛窦,他在1595年编写的《交友论》中,开始使用“上帝”这个概念来指称造物主。利玛窦以基督教的目光阅读和研究中国典籍时,在中国经典中发现了“天”和“上帝”的概念,认为可以用来翻译“Deus”;后来,他了解到朱熹将“天”解释为一种义理,与《圣经》中“Deus”的含义不同,故采用“天主”和“上帝”来翻译。之后马礼逊采用“神”一词进行翻译。太平天国的传教士翻译《圣经》时,“上帝”被广泛使用。
“耶稣”的中文译音是由希腊语Ίησους(可转拼为Iēsous)发音转译,“基督”的希腊语为Χριστός(可转拼为Christos),是希伯来文“弥赛亚”(māshīah)的希腊文翻译,意为“受膏者”。英文是Jesus。
而在汉字里面,“神”是形声兼会意字。“神”字始见于西周金文,礻字旁的字与祭祀、祈福有关,而“申”的古字形是天空中闪电的形象描绘。古人看到闪电拥有强大的力量,于是便进行祭祀活动,祈求平安、收成和力量,因此“神”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的崇敬,并不能代表一个人形化的未知生物。
再看汉字“仙”,是会意兼形声字。从人,从䙴,䙴亦声。篆文“仙”由“人”、四只手把东西举起来的示意图和坐着的人形构成。后两个字符合在一起表示人看见一个东西升起来了,整个字的意思是升人天空中的人,由此产生仙的含义。
因此无论用神来标记耶稣基督或者标记耶和华都是错误的,这种翻译很可能是始作俑者利玛窦在翻译圣经时寄望于替代式的清洗和扼杀中国文化而故意为之。按照圣经本意,如果一定要将God或者耶稣基督中文化的话,第一种方法是用音译法翻译为“古德”和“吉泽斯”,第二种翻译方法就是寻求真正的汉字本意翻译为“仙人”。
这个冷门知识隐藏了近代史当中中西方文化交流时出现的明显错误和偏差,希望大家都能广泛知晓,以防有人从中偷换概念,特此说明,以正视听。如果翻译机构能对《圣经》进行重新翻译为最好。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柱 ”,出自于《三字经》,相传《三字经》是南宋经史学者王应麟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所编写的 ,后来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传统著名教材 。
如 头悬梁, 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 三字经 》里的经典故事告诉我们 ,勤奋让人有所成, 刻苦让人有所获,努力让人有所得 ;知识就是力量, 通过知识的积累 ,完善自己的才能, 当有了机遇的时候,就能大有作为 。
《 三字经 》中涉及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知识性强, 运用的典故多 ,可谓包罗万象 。
《 三字经 》吸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 ,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值得我们教孩子从小开始学习 。
#文史论坛#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艺术(一)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尽管战事频繁,可文化、科技依旧繁荣,这个时期的思想、文化为后世的历史文化奠定了基础。
* 文学
散文
殷墟卜辞可以说是先秦散文的萌芽。它在兽骨龟甲上简略地记录了殷商王朝的占卜言辞。《尚书》(又称“书经”)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自尧舜,下至秦穆,大多都是史官所记的帝王的誓、命、训诰,具有重要的古代史料价值。《尚书》也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其文章结构复杂,文辞简练。
春秋时孔子编撰的《春秋》,是流传至今的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它通过极为简练的文字,概括出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并表示出作者对这些事件的褒贬。《春秋》对于后世历史编写起到示范的作用。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质朴、精炼而形象生动,“诗味”浓郁,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左传》一书是战国初期的著作,它不同于专门解释《春秋》的《公羊传》和《谷梁传》,是中国一部叙事生动而具有真实性的编年史。这本书不但有丰富的语言,记述春秋时人的对话,曲折生动,极为活泼,而且叙述历史事件,特别是描写战争,都能绘声绘色,令人读了如同亲历其境。唐代著名的史学评论家刘知几曾竭力称赞《左传》的叙事文,认为是“古今卓绝”的(《史通·杂说上》)。《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诗歌
民间歌谣在春秋、战国间是非常流行的。《左传》、《国语》和诸子书,就时常称引民间的歌谣。由于歌谣的流行和发展,战国时代的诗歌在文体上已有不同。在春秋以前的诗歌总集《诗经》中,,“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国风》是土风歌谣。“兮”字的有无是区别当时宫廷和民间歌辞的标准之一。在《国风》里常见用“兮”作语助词,《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中就很少见。原来“兮”字古音读为“啊”,是古时民间歌谣中常用的语助词。
到春秋、战国间,民间歌谣中出现了句法长短参差而生动活泼的歌辞,已不像《国风》那样多用整齐的四字句。这时民间的歌咏往往是用音乐来伴奏的,在音乐伴奏中,唱着长短参差而生动活泼的歌辞,是很能感动人的。荆轲从燕国出发入秦谋刺秦王时,路过易水,高渐离弹着一种叫做筑的竹制的弦乐器,荆轲歌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的歌和高渐离所弹的筑的音调是相和的,据说先为“变徵之声”(“变徵”是一种悲哀的音调),大家听了都流泪涕泣;后又“为伉慨羽声”(“羽声”是一种慷慨激昂的音调),大家听了,都睁大眼睛,头发也好像竖立起来了(《战国策·燕策三》)。 这时南方民间的歌曲,更是曲折变化,悦耳动听。
据说楚顷襄王时,鄂君子晰泛舟于新波之中。钟鼓的声音刚停止,打桨的越人就一面打桨,一面歌唱,用越语唱出了三十二个字音的一首歌,因为鄂君听不懂,请人用楚语译出,成为这样一首楚辞:“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说苑·善说篇》)
《老子》五千言,大部分是用韵文写成的,语言精炼而生动,含义深刻。
诗歌的代表:楚辞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时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在《楚辞》中除了《离骚》以外,主要的作品有《九歌》(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天问》、《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