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陕西村民杨志发在打井时,突然,锄头碰到一个很硬的东西,他仔细一看,一个有鼻有眼的“人头”,出现在他眼前。杨志发顿时吓得后退几步,靠在井壁上发抖。
1974年,陕西大旱。临潼西杨村杨志发和生产队里其他村民,在村口打井。打井的位置在距离秦始皇陵东侧约1.5公里的位置。
杨志发在井底下挖土。越往下挖,土层越硬,突然,锄头碰到了一个,像是石头的东西。旁边的村民,高兴的大喊:“是不是挖到金银珠宝了?”杨志发一听有珠宝,也不敢再用锄头挖了,真怕给金银珠宝损坏,就用手慢慢的刨土。
就在此时,一个圆圆的东西慢慢露出土层,大家仔细一看,一个有鼻有眼的“人头”,出现在他们面前。杨志发顿时吓得后退几步,靠在井壁上浑身发抖。缓了缓,杨志发壮着胆子,用石头敲了敲这个“人头”,发现好像是陶瓷做的。
然而,紧接着又发生了一个”诡异”的现象,这个“人头”刚挖出来时还是彩色的,几分钟时间,彩色全部消失了。大家以为遇到“鬼”了,吓得全都溜之大吉。
杨志发壮着胆把这个,像是“人头”的东西和一些碎片收集起来,偷偷拿回家藏了起来。不想,却被媳妇发现,媳妇吓得大叫道:“这么吓人的东西,你还往家拿,赶紧扔掉!”杨志发见把媳妇吓成这样,连忙把如何发现的过程,讲给媳妇听。
他媳妇是村里老师,知道后,当即告诉他,这些应该是文物,文物是国家的,应该上交国家,私藏是犯法的。
杨志发赶紧把一些碎片和“人头”装起来,带到县文化馆找专家询问。专家戴上眼镜,拿出放大镜,仔细研究后,初步判断,这应该是价值不菲的国宝。而且这件宝物,对下一步发掘和文物研究,提供了重大线索。
文化馆对杨志发,保护文物并及时上交的行为进行了表扬,并奖励30元。这30元在当时来说,可是一笔巨款。回村后,他就把这30元交给了村委。村委也立即奖励了杨志发4个工分,价值0.72元。
文化馆不敢怠慢,立即把发现文物的事,向上级做了汇报。上级部门马上就组织安排专家,到现场进行勘测。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次的发掘,竟揭开了秦始皇的秘密。
随着发掘工作的不断进行,相继发现了三个庞大的墓坑,墓坑中整齐排列着,数千尊秦朝时期士兵的模样,而且形态各异,威武雄壮,气势震撼!
杨志发打井位置发现的兵马俑,就在一号坑。
经过专家进一步的发掘研究后得出,这就是秦始皇庞大的墓葬群,而里面的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种。古代是实行人陪葬,君王去世后, 奴隶要作为殉葬品陪葬。兵马要制成兵马形状的俑,作为陪葬品。
后来专家称为:秦兵马俑或秦俑。是我国第一批世界遗产。
那杨志发打井时挖出的“人头”为什么出土几分钟后就没有彩色了呢?
那是因为兵马俑出土后与空气接触,发生了化学反映。现在的技术,还不能做到保证色彩不消失,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兵马俑就都是土灰色了。
兵马俑是秦始皇身份的象征,生前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死后他希望继续率领千军万马,征战天下。
1979年,成立了兵马俑博物馆,供全世界游客参观。1987年,兵马俑被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说起兵马俑还有一个灵异事件。2006年,一位游客在参观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秦俑,这个秦俑的脸,好像和旁边的有点不同。就在这个游客准备离开时,突然发现这个秦俑的眼睛动了一下。
这位游客吓得大喊,“有鬼”,他立刻报告给了工作人员。安保人员立既展开巡查,突然在回放监控时,一个身影闪过,但很快又消失在众多秦俑中。
安保人员疾步赶到一号坑,重点排查人影闪过的位置。
就在这时,一个工作人员突然叫道:“哎!这一排啥时候多了个秦俑?”后经过逐个排查,竟然出现了搞笑的一幕。
原来在排查中,其中竟有个秦俑,长了个外国脸。工作人员询问后得知,原来是一个德国小伙子,在西安留学,他太痴迷兵马俑了,才上演了装扮兵马俑这个怪异事件。
杨志发为兵马俑的发现,做出了重大贡献。要是没有他的那一䦆头,千年兵马俑可能还在地下沉睡。现在的杨志发被任命为名誉馆长,每天坐在兵马俑博物馆里,为游客签名。他的一生因兵马俑而传奇。
没有看金字塔,不能算到过埃及。没有看兵马俑,不能算到过中国。秦兵马俑像一座桥梁,拉近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欢迎八方游客来参观秦兵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