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评#:沪指探底回升涨0.13% 数字经济概念股掀涨停潮】财联社1月19日电,市场早盘探底回升,三大指数均小幅上涨。盘面上,数字经济概念股再度爆发掀涨停潮,通行宝、中国软件、恒久科技、中远海科等近10股涨停。CRO概念股盘中震荡走高,药石科技、康龙化成等多股涨超5%。金融股继续活跃,弘业期货5连板,国盛金控3连板,华林证券涨停。半导体板块走强,龙芯中科、芯原股份、唯捷创芯等多股涨超5%。下跌方面,消费股陷入调整,珠江钢琴、爱仕达跌停。总体上个股涨多跌少,两市近2800只个股上涨。沪深两市今日成交额3881亿,较上个交易日缩量27亿。板块方面,网约车、CRO、数据安全、信创等板块涨幅居前,托育服务、教育、猪肉、零售等板块跌幅居前。截至上午收盘,沪指涨0.13%,深成指涨0.44%,创业板指涨0.75%。
美国“最害怕”的5个中国女人,她们才是我们最该崇拜的女明星!
有这样五位中国女人,个个都是国家栋梁,比核武器还厉害,令美国都闻风丧胆,她们究竟是谁?
第一位是我们的“导弹之母”祝学君,一度被美国视为眼中钉,没有她中国导弹事业可能落后至少十年。她攻克了钱学森导弹的世界难题,因此也被称为“女版钱学森”。另外,她还是“东风17”导弹的总工程师,这是世界上唯一一颗可以躲过反导系统拦截的导弹,它的问世让中国导弹领先世界。
杨屹,作为中国最年轻的海军导弹艇设计师,曾在海域给美国航母画下警戒线。她设计了022型导弹停艇高速穿浪,让美国航母瑟瑟发抖,快艇体积小,十分灵活,火力却是凶悍无比,可以发射八枚导弹,因此,美国航母才退出了中国的海域,不敢越雷池半步。于是杨屹也被誉为“海上航母杀手”。
何泽慧,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作为“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院士的夫人,也是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创始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何泽慧与同事们自力更生研制成功了。对粒子灵敏的原子核乳胶探测器,成为中国中子物理实验建设的领头人。另外还组织筹建了高山宇宙观测站,在开展高空球、高能天体物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芯片之母”黄令仪,为了摆脱美国芯片的技术垄断,已年过60却放弃安享晚年,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主持中国龙芯项目的研发。黄令仪称无论如何都要给祖国换上“芯”,一日不成功心里便不能踏实。
十几年来每个设计方案和版图都要亲自过目,不断核算推理,保证万无一失。终于在她的带领下解决了祖国的无芯之痛,研发出的具有64位运算处理内核,每秒240亿次运算的“龙芯3号”产品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我国的芯片再也不用受制于人了。
最后一位是我们的“激光女神”,侯静。侯静带领团队成功研究出两种新型金属光子晶体光纤,直接打破了美国技术垄断,让中国激光武器赶超美国。为中国制造出了世界最先进的激光发射装置,能在三千公里的距离,爆发每平方厘米三万焦耳的巨大能量,可直接摧毁洲际导弹、人造卫星等等,威力不亚于原子弹,为中国打造了改变未来战争形态的划时代意义的新型武器。
“巾帼不让须眉”用在这五位身上,可以说再合适不过了,她们才应该是我们崇拜的女明星!
国产CPU厂商海光信息发布22年业绩预告,50亿左右的销售额,8亿左右的利润,稳稳的最赚钱的国产CPU。
相较于海光,同为国产CPU上市企业的龙芯在市场端的表现则不那么突出了,信创市场占有率被创新低,全靠工控市场提振业绩。根据龙芯三季报看,海光的业绩将是龙芯的三四倍。
盘面:科技股今天比昨天强多了,龙芯中科13CM中,,芯原股份也快10CM,跃岭股份3连板(叠加汽车),数字经济炒的时间很久了,汽车板块又是过渡品种,2020年春节过后主线就是科技,看看下午科技是否继续加强。 当然就今天而言依然是数字经济最强,毕竟恒久科技定了方向,40亿早盘的封单都是真金白银,只能说节后看科技能不能走出来,尤其是明天是否继续。#股票#
2018年,中国研发出国产芯片“龙芯一号”,芯片从此不再受制于人,美国人为此哀怨不已,谁知,这一切竟出自82岁小老太之手!
电子芯片作为近代科技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数十年来智能芯片一直是我国短板,长期受制于美国。
好在,经过我国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自主研制出中国第一枚电子芯片,美国气疯了,因为从此以后,他们对中国芯片的垄断就成为历史了。
在这个了不起的科研团队中,有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国家院士,被国人誉为“龙芯之母“的黄令仪。
黄令仪曾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世间里,一直与各种各样的电子管打交道,从最初的小小二机管到庞大的集成电路,再到中国自主研发设计出来的第一枚芯片,她一直都是领军者和参与者。
1958年,理科天才黄令仪从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毕业,凭借在微电子领域超强的天赋,和对电子领域的热爱,她来到了中科院计算机所工作。
虽然那时的科研所条件简陋,年轻的黄令仪和同事们依然热情似火,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家取得一个又一个研究成果,中国的芯片技术在不断的提升。
但是,由于新中国刚成了不久,百废待兴,因为经费问题,他们的研究项目被叫停,得知消息的那一天,黄令仪痛心不已,忍不住大哭了一场。
1989年,黄令仪被派去美国出差,恰巧参观了一场大型的国际芯片成果展示会,黄令仪兴高采烈地跑过来,却遗憾地发现,现场几乎都是欧美国家的芯片。
任凭她跑遍了成千上万的摊位,都没能找到我国的展台,好不容易看到几个中国人,却被告知,他们也是来参观的。
看着美国人脸上骄傲的表情,黄令仪的心情一落千丈。
因为只有她最清楚,60年代的时候,由于他们的研究,我国微电子就已经和国际水平基本同步了,谁想到二十几年过去,差距却变得如此之大,为此她伤心不已。
这次回来后,黄令仪就下定决心,此生,一定要研制出来属于中国自己的芯片!
2002年,已经66岁高龄的黄令仪放弃了舒适的退休生活,和很多年轻人一起,加入了“龙芯“的研制工作,她对工作十分严谨,每项数据都要亲自过问。
对于一位高龄老人来说,每天都工作近十个小时,其中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她不顾自己体弱多病,十几年如一日,每天坚持在科研所里工作。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枚“龙芯一号”芯片成功问世!
这款芯片,不仅成功搭载到北斗卫星,还装到了高铁“复兴号”,使得中国核心部件不再受制于外国产品,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国产化!
知道中国在芯片领域已经脱离了他们的掌控,美国哀怨不已,因为他们再也无法干涉中国相关命门产品,为此美国人把黄令仪称为“可怕的老太太”。
2018年,年过80的黄令仪再度出山,带领团队在两年之内,研发出最新一代龙芯3号芯片。
这些成果,不仅为国家省下来每年上千万的进口芯片费用,而且让我国的芯片技术有了新的突破。
如今,85岁的黄奶奶,依然坚持在科研前线,她的一生是为芯而生,也是为国而争。
虽然中国的芯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只要有像黄令仪这样的科学家存在,便没有谁能够阻挡中国科技前进向上的步伐!
向中国所有的科研人员致敬!
作者:雨晴
编辑:剩草
资料来源:《溯源中国计算机》《创新求索录》
#文化#
“中国根本没有能力造出芯片,即使造出来中国芯片也落后世界20年!”
1989年,黄令仪参加国际芯片展,竟发现中国在展会上无一席之地,并且还听到一些人这样说道,让黄令仪内心悲痛万分,随后回国她立刻投入研发,没想到为中国省下万亿。
黄令仪,中国资深的半导体研究专家,被称为中国芯片之母,黄令仪现在已经80多岁的高龄。
但是她依然活跃在科研的第1线,与自己的团队一起为祖国芯片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奖励黄令仪对祖国芯片研究的贡献,黄令仪被授予了中国计算机“夏培肃奖”。
黄令仪,1936年出生,黄令仪出生的那个年代是一个炮火连天的年代,黄令仪的父母很普通,家里的兄弟姊妹也比较多,父母对黄令仪根本没有任何的期望。
他们希望黄令仪在读完初中之后就立即嫁人,他们也好完成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
可是生活在战火当中的黄令仪,看到了战争当中日本人先进的武器和中国人落后的武器之间的对比。
所以她早就立下了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将祖国母亲身上的耻辱一点点擦去的决心。
当父母要黄令仪嫁人的时候,黄令仪不愿意结束自己的学业,他找到了自己学校的团支书,要求团支书去劝告自己的父母,希望让她能够继续自己的学业。
后来通过团支书的劝解,父母允许黄令仪继续学习,可以不用那么早嫁人,可是他们不愿意再承担黄令仪上学的学费和生活费。
团支书帮助黄丽仪申请了助学金,并且免除了她的学费,成绩优异的黄令仪没有辜负团支书的期待,之后她考上了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毕业之后,她回到了母校建立起了半导体实验室。
上世纪60年代,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研究出了微型计算机,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困难年代,人民的生活非常困苦,甚至吃饱饭都很难。
所以中国当时没有能力去搞计算机研究,这样中国的计算机研究就被欧美等国家远远抛在了后面,当时的黄令仪还一直在研究半导体,并没有涉及到芯片的研究。
1962年,黄令仪去了中科院计算所,开始研究固体电路,当时的中国其实已经意识到了,美国等国家已经在计算机研究方面跑到了前面,中国已经被美国等国家落在了后面很大一截。
所以中科院希望能够弥补中国在计算机研究方面的欠缺,而当时的火箭的发射也恰好需要微型计算机。
黄令仪到了中科院计算所之后率领自己的团队开始了研究微型计算机,并且成功研究出了156组件计算机,正是凭借着这台计算机,长征一号火箭将东方红1号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
一直从事计算机研究的黄令仪,本来以为中国的水平已经可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可是后来黄丽仪参加了1989年国际芯片展。
从国际芯片展回来之后,黄令仪深受刺激,那个时候她才深刻地领会到,中国的芯片研究已经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最起码20年不止。
黄令仪从国际芯片展上回来之后,立马着手开始研究芯片的制造,经过十年夜以继日的研发,终于在国际芯片展上中国可以拥有一席展位,而黄令仪研发的专利,被国际芯片展评为银奖,黄令仪的心终于稍稍得到了安慰。
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了设计芯片的能力,但是却没有制造芯片的能力,制造芯片需要用到光刻机,而中国是没有能力制造光刻机的。
要知道制造光刻机甚至要比研究原子弹更加困难,当时世界上能够制造光刻机的也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是在荷兰,另外就是日本的佳能和尼康,还有就是美国的一些公司。
为了能够制造出自己的芯片,中国希望能够购买光刻机,虽然我们自己不能制造光刻机,但是我们可以从国外引进光刻机,之后自己可以制作芯片。
但是美国却千方百计地阻挠其他国家将光刻机卖给中国,希望以此限制中国的发展。
2002年,黄立怡带着4名研究员找到龙芯实验室的负责人胡伟武,表示要加入龙芯实验室。
之后黄令仪带领自己的团队,在龙芯实验室之内迅速地研究出了龙芯1号、龙芯2号、龙芯3号等等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芯片。
有了龙芯系列芯片,我们中国已经可以自己制造芯片,再也不必被美国牵着鼻子走,被美国等国家制裁和欺负。
2018年,已经年过八旬的黄令仪带领团队研究出了新一代处理器,我们国家再也不必花费千万巨资去购买其他国家的芯片了,这一研究成果的落地,让中国的芯片制造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为国家省下了千万外汇。
2020年,黄令仪虽然已经86岁高龄,但是依然带领着团队奋战在芯片研究的第1线,黄令仪研究的中国芯,已经为我们的祖国节省了上万亿的进口费用。
可以说黄令仪居功甚伟,为了表彰黄令仪在芯片研究领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国家将计算机学会最高奖项“夏培肃奖”颁给了黄丽仪。
#人物##国际#
今天才知道,她,曾经67岁受邀出山,曾因无科研经费而痛哭。她,80多岁,放弃退休养老生活,坚守研发一线,为国造芯片。
她就是帮助中国自主研发出第一枚CPU芯片,见证了我国微电子行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的黄令仪。
黄令仪1936年出生在广西南宁,在抗日战争中长大,1958年从华中工学院毕业,也就是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后来又进入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深造。毕业后分配到中科院计算机所,从此开始投入到科研事业的研究中。
1989年,黄令仪被派往美国的一家公司进行合作,在加州拉斯维加斯一个国际芯片的展览会上,黄令仪和同事在那参观了一周,成千上万的摊位几乎都跑过了,但是就是找不到一个我国的摊位。好不容易找到几个中国人,也是同去参观的,并不是去参展的。
这个小插曲让黄令仪决心为祖国造出高性能的CPU芯片为国争光,洗刷耻辱。次年回国后,便开始潜心钻研大型集成电路,以及各种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为我国的芯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2年,66岁的黄令仪第一次见到中国“龙芯之父”胡伟武老师,共同的理想促使她加入了龙芯团队。一晃十五年,龙芯的每一块芯片中都凝聚着她的辛勤汗水。
2008年末,在黄令仪的带领下,具有64位运算处理内核、每秒240亿次运算的龙芯3号系列产品宣告研发成功,我国从此打破了芯片行业中西方强国的技术垄断。
2018年,82岁的她拿出了龙芯,让复兴号高铁实现了100%国产,让歼20配套相控火阵雷达系统,让北斗卫星也装上中国芯。
这是一个为国家节省上万亿资金,让美国都惧怕的老人。一生为国贡献,为国贡献一生!
有人说,大国崛起,她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女人。致敬中国之脊梁!!!
这是我国第一颗真正国产芯片的女设计者,“龙芯之母”黄令仪,82岁打破芯片封锁,为我国北斗和复兴号高铁装上中国芯,她是怎么做到的?
2001年,中科院胡伟武教授发出造芯集结令,目的就是要解决我国芯片实现自主化的问题,在机缘巧合下,胡伟武找到了黄令仪,邀请她一起来搞芯片,可是在得知当时的研究经费只有100万时,黄令仪差点就下了逐客令,100万就想造芯,简直是痴人说梦。
可黄令仪心有无奈,自1990年回国以来,虽然一直在从事集成电路的设计,但是却都算不上中国人自己的芯片,年近古稀的她为了余生不留遗憾,也为了能实现中国芯自主化的伟大梦想,她决定放弃退休计划,要在有生之年造出一块真正的中国芯。
经过日夜奋战,黄令仪带领着团队成功研制出了龙芯1号,虽然这颗芯的主频只有266兆赫兹,但是却正式终结了国产自主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历史。
十五过去了,从1B,1C到3A,3B,再到GS464E,龙芯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级,这里的每一块芯片中都凝聚着黄教授的辛勤汗水。2014年,在完成了龙芯2C中所用的2块寄存器,6种I/O PAD,14种电源的PAD设计后,她正式向微电子所领导提交了自己所有的工作总结和心得,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准备退休养老。
她默默无闻地奉献不索回报,可能直到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是她的精神却遗传了下来,在每一块龙芯上,都将映射出黄令仪艰苦不屈的身影。
黄令仪回到桂林老家没多久,龙芯项目再次遇到难题,胡伟武给让他爱人晋红、龙芯骨干杨旭、钟石强在桂林再次找到黄令仪,此时此刻,她没有再拒绝,毅然决定跟他们回到了研究所,坚持完成了2D、2E、2F、2F2系列的所有工作。
4年过去了,黄令仪研制的龙芯3号正式面世,82岁的黄令仪成功打破了西方技术封锁,让中国高铁复兴号实现百分百国产化,让歼20和北斗都安装上了中国芯,每年为我们国家省下至少2万亿,并且黄令仪再次开挂,她主持研发的龙芯3a/3b 4000系列处理器,性能直追AMD的挖掘机。
至今,85岁的黄令仪仍然奋战在研发一线。是什么力量让黄令仪甘愿为我国半导体事业奉献一生?
大家知道吗,中国龙芯背负的不仅仅是国产芯片的希望,还有民族的耻辱,更是上一辈科学家毕生的愿望,1989年,黄令仪去拉斯维加斯参加国际芯片展览会,但让她意外的是,这么多个摊位中竟然没有一个是中国的,看着20多年前,与国外同步的中国集成电路如今竟被甩了这么远。
她暗下决心说道,我这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芯片,就算有一天倒下了,也要擦干“无芯”的耻辱,让欺辱我家园的西方国家再不敢小瞧中国,回国后, 54岁的黄令仪便开始正式研究各种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期间他还为华为、中兴等大厂设计出了一款程序控制芯片。
其中,就包括当时最前沿的模糊控制芯片,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从二极管到龙芯,黄令仪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我国计算机芯片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亲眼见证了中国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让我国摆脱了无芯可用的局面。
而除了像黄令仪这样的高端科学家外,我国还有很多在半导体领域发光发热的科学家吗,比如朱贻伟、材料学家李爱珍等等,也正是有了这样一群人,我国半导体事业的发展才能蒸蒸日上,才能实现真正的国产化。#人物故事# #龙芯#
联想、倪光南和中国“芯”的故事
~~~~~
1999 联想上交科学院500万元用于安排被解聘的倪光南的后续工作。
2000 计算所在求爷爷告奶奶无果之后,自筹100万启动“龙芯”项目
2001倪光南加入了方舟科技,研发“方舟一号”
该项目获得极高关注和政府支持,有报道说:[给力][给力][给力]
…………
2001年7月10日,国家几个部委召开了盛大新闻发布会,主办单位阵容豪华,北京市前副市长刘志华亲自主持,科技部高新技术与产业化司、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分别各自作为部委代表出席。技术鉴定委员会更是权威,由中国工程院出面,前任院长宋健、前任副院长朱高峰亲自担任鉴定委员会正、副主任。这在中国工程院历史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方舟1号”被推上了技术神坛。
接下来,为了配合内嵌方舟芯片的NC推广,北京市第一个吃螃蟹,刘志华专门把各个行业的头召集起来,“逼着”他们支持推广NC。北京市政府更是直接掏腰包订购了几万台NC机,中关村管委会还以中关村软件园名义入股方舟5000万人民币。
对NC的支持不仅体现在北京市,中央决策高层直接对NC的支持也是前所未见。2002年10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科技部联合实施“缩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这场几乎动员了国务院众多部门、西部地方政府和科研单位的浩大行动,重点就是推广应用国产NC和基于Linux的软件产品。方舟芯片就是国产NC的核心。
中芯微成了很多厂商追捧的对象。最荒谬的是,神州数码刚刚宣布携手中芯微进军NC市场,连分管部门都还没有成立,北京海淀区政府的一万台订单已经追到了办公桌上。
…………
后来,就没有后来了。[哈欠][哈欠][哈欠]
在另一边,中科院持续支持计算所“龙芯”项目
2002年8月,龙芯1号研发成功
从做出第一颗龙芯处理器到组装成第一台可以运行LINUX的电脑原型机面世用了6年时间。
事实上,从龙芯1开始的前几代产品都没能走出实验室,直到2010年由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共同牵头出资入股,成立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龙芯才尝试从研发走向产业化。
龙芯3号即便到了今天,也很难说龙芯已经成功了。
无论如何,中国“芯”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领域一直在努力中。
作为企业的联想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其中,但说它耽误了整个国家的芯片产业是没有依据的!
瘦骨嶙峋,在食堂挨着打饭,你会把这样一个八旬老太和打破欧美芯片垄断的科学家联想在一块么?
生于战争年代,从小就有报国鸿鹄志的她,不愿囿于闺中,一路直升清华半导体专业深造。待一毕业,这个世界已不止是拼军武,更是在拼高新技术,而一穷二白的中国时刻都被狠狠吊打。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她创办了国内首个半导体实验室,在一个比白纸还干净的小房间,从零研发出我国的半导体二极管。加入中科院后,相继造出半导体三极管和空间计算机,但计算机的心脏——芯片才是那时各国竞争的“利器”。
为了祖国的芯片自信,她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1978年终于造出了接近世界水准的芯片。
可她跑赢了时间,却败给了现实。由于经费紧张,中科院腰斩了这个项目。1989年,她受邀参加国际芯片展览会,却发现成千上万的摊位竟没有中国的姓名。曾几何时,我们也和世界肩并肩啊!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001年,已经退休的她,收到中科院计算机所所长邀请加入“龙芯”课题组,66岁高龄的她毅然出山!
技术迭代快?硬学!新零件陌生?硬啃!非典大爆发?硬扛!医生对她颈椎的警告,她也左耳进右耳出。龙芯的研发到成批量生产,她都亲力亲为。2018年,“龙芯3号”破壳给我国的高铁、北斗导航安上了“中国芯”,欧美扼住中国信息产业咽喉的历史就此终结。此时的她,已是82岁高龄。
黄纸除书落枕前 六六载出山
令巾帼长驻前线
仪观不改永恒中国「芯」
黄令仪院士 志在「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