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夏天,起义部的郭延安和钱一民很快找到了陈龙,将几页资料放在他面前。谌龙发现那是一张反学院的报名表。钱一民说: “虽然这个人自称没受过教育,但他懂日语,他的行为值得怀疑。”
这个反大学生叫郑兴超,报名表显示他是东北人。除了程一民“刻意隐藏自己的文化”,郑兴超还多次前往绥德。他各种可疑的行为引起了陈龙的注意。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多次派人潜入延安从事情报活动,企图窃取军事机密。因此,从事延安安保工作的陈龙,在出现上述可疑情况时,也不会放松警惕。
为了保密,他决定侦察工作由锄奸部和中央社保部负责,其他人不得干涉。不,绥德没有理由,他在那里做什么?谌龙于是决定派人跟随郑兴超。
接到命令后,中央社保局公安处和中局侦察队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郑兴超前往水德的情况。他们向谌龙汇报:
“由于交通不便,郑兴超有时步行,有时坐车去绥德。到了绥德,他没有探亲访友,而是去找邮递员。在邮局。两人在街上,有时在街上,也不怎么说话。郑兴超把信递给邮递员回来了。:郑兴超去了绥德。寄信的目的是寄信,但是什么在延安不能寄信吗?所有的邮政系统仍然由国民党控制。
郑兴超的行为越来越诡异,引起了众多族长的注意,大家也越来越关注。这个问题应该尽快解决。
这时,有人建议:“逮捕郑兴超审讯。”当你发现如果吵架,事情就会失控。
谌龙也觉得这两种方法都不可取,同意继续秘密侦察。
谌龙的想法:郑兴超和邮递员的接触,很有可能传递信息。可他怎么能在不打扰郑兴超的情况下拿到证据呢?想了想,还是决定在邮递员的事情上做文章。
话音刚落,程龙便与两名侦查员组成行动小组,等待郑兴超将信交给邮递员,然后追踪邮递员,取走邮包,伺机待命。 “无跟踪”检查后,包裹将退回给邮递员。
调查人员按计划行事,查了信,最终得到了郑兴超与国民党领导人特派机构之间的联系内容。
这是一个大发现!
至此,郑兴超间谍的身份彻底暴露。许多人认为是时候关闭网络了!可是,再一次被陈龙拒绝后,他觉得这比其他人更远,将注意力转向了一条秘道!
谌龙打电话给边区政府治安办侦察处处长布鲁斯,让布鲁斯找出所有的秘密要塞和情报网,我要求用“路”。绥德地区国民党党员。
布鲁是成为调查专家的合适人选。他伪装成国民党高级特务,利用国民党“秘密线索”作为记者定位国民党绥德特务机关首领,听“首领”的口供。是一份特别报告。临走前,“领队”拖着蓝蓝,将“情报”交给了郑兴超。
诀窍无非就是“躲天过海”。通过国民党特务郑兴超暴露的“腿”,他设法查明了整个情报网。这真是太棒了!只有陈龙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至此,谌龙决定逮捕郑兴超,拔掉了延安武将插的“钉子”。
这次除草行动,只是成龙间谍活动的冰山一角……
191945年,在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任命陈龙为皇家卫队。董事长对李启农道:“你的位置不是有谌龙吗?你听说他是军人,打过仗的吗?” 回到了延安。
1949年,陈龙任南京市公安局局长、公安部副部长。凭借多年的侦查经验,他先后破获了“长江中下游游艇袭击事件”等敌破坏案件。其中最大的成就是抓获了国民党的大间谍丹云鹏,江阳大盗,人称“种族狸猫”。
在他的荣誉背后,陈龙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在重庆谈判期间,他几乎没有休息。时刻守护在主席身边,危急时刻怒视!
可惜陈龙先生没能战胜这种病。1958年10月,陈龙先生不幸去世,享年48岁。
1994年,辽宁黑山医院,一位满头银发的九十多岁老太太,对自己的后代说:“我就是54年前,日本和国民党追杀的军火大盗……”此时的老太太身患重病,预感时日无多,便向自己的后代讲述了深埋在心底的故事。
这位老太太就是吕正操将军的原配妻子高崇德。
1904年,高崇德出生于辽宁黑山。从小她便不爱红装,不喜欢裹脚,也不爱针线,她常流连于茶馆门外听评书,尤其是武侠类的,自小就有个大侠梦。
跟时下柔弱的女学生不同,高崇德一身英武之气,在老师的影响下,胸怀远大,她加入了东北军,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女兵。也是在东北军期间,她认识了丈夫吕正操,练就一手连男兵都称好的枪法,成为当时颇为名气的“神枪手”。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电令张学良不予抵抗,张学良带着东北军撤回关内。当时,张学良、吕正操、高崇德等军官希望蒋介石能派出中央军,出击东北。然而,蒋介石忙着内战,根本不愿意与日本人打。
1933年,山海关失陷后,热河抗战开始了。此时,宋子文奉命来热河视察,张学良和驻守在热河的汤玉麟热情招待,在宴席上,张学良提出希望南京方面给支持些抗日军饷。宋子文拍着胸脯保证此是包在他身上,最后,一分钱也没给。
在日军准备侵犯热河时,汤玉麟望风而逃,吕正操奉命开赴前线抗敌。热河一役后,蒋介石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将冀东拱手让给了日本。高崇德得知后,恨得浑身发抖,当即前往冀东,收容抗日部队,尤其是撤离将士的家眷子女。
两年后,蒋介石又与日本人秘密签订了《何梅协定》,放弃了河北和平津。西安事变后,国民党的所作所为他们夫妻二人看在眼里,吕正操秘密加入了共产党。高崇德此时,虽未加入共产党,但夫唱妇随,一直与丈夫一起抗日。
吕正操在前线抗日,高崇德就留守后方收容战士家属,失散的残兵,组织“东北抗日救亡团”。在生活上给予大家照顾,鼓励战士们上前线,带领老弱妇孺进兵工厂。
卢沟桥事变后,33岁的高崇德,在部队及部队家属中都有很高的声望。此时,一位王姓地下党找到高崇德,为她引见了林伯渠。
林伯渠早就听说过高崇德的事迹,对她大加赞赏。二人见面后,高崇德表达想要加入八路军前线部队,回东北抗日。林伯渠对高崇德说:“抗日不一定非要进前线部队,杀敌不一定要真刀真枪地与日本人打。”
高崇德意识到林伯渠希望自己加入隐秘战线,做情报工作。果不其然,林伯渠是希望高崇德利用他在东北军中的特殊身份,为八路军搞些军火弹药。
此时的国共两党,虽说是共同抗日,但八路军缺武器装备、医疗器材、药品等等各种物资。当时,高崇德在东北军的后勤部工作,因此,林伯渠才会希望高崇德加入隐秘战线。
高崇德同意了林伯渠的要求,林伯渠离开时,再三叮嘱:“切记你的身份保密,不能暴露,连你最亲近的人也不能说。”
高崇德拿着林伯渠给的专款,买通了军火库看守的军官及守卫等人,开始为八路军筹集军火。当时,很多士兵猜到这些军火是要给八路军打日本鬼子的,他们便不肯收钱,大开方便之门。就这样,一车一车的军火,被运往八路军手中。
当时,从国民党的军火库到八路军根据地,少则几百里,多则上千里,且八路军的根据地很分散,在运送过程中,会经过敌人的封锁线。为了让军火安全的到达八路军手中,高崇德会带人绕路,有时一绕就是两、三个省份。其中的危险和艰难可见一斑,这些高崇德从不叫苦。
1939年,高崇德在运军火的路上,途径太行山,被几个八路军战士拦住。战士告诉她说:“刘司令想见你。”原来,这个刘司令正是刘伯承。刘伯承对高崇德说,他这里有几架迫击炮,但是没有炮弹,想请他给弄些炮弹。
搞到炮弹后,高崇德亲自运送,出发时120斤,等送完回来时,只有80来斤。刘伯承称赞她说:不失信用,可敬可佩。
八路军用高崇德运送的军火,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一时间,引来了国民党特务的好奇与关注,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八路军的武器装备不仅少,还落后。而,日军也好奇为何八路军的装备越来越精良。
此时,军统特务没有想到正是自己的军火在八路军手中发挥了作用,他们以为是八路军在战场上缴获的武器,可是,随后一分析,发现这些武器根本就不能支撑他们一场场的胜利,便开始调查。
这一调查,他们发现东北军火库失窃了。此时,国民党特务没有声张,暗中探察,此时,日本特务也开始调查。国民党特务很快将怀疑目标锁定在了高崇德身上,并开始刺杀高崇德。
1940年秋,高崇德被国民党特务所围困,他手持双枪,率队突围而去。虽然冲出重围,但也身负重负。她的身份由此暴露,遭到国民党特务、日伪的追杀。
然而,高崇德却像是人间蒸发一样,再也不见踪影。原来,她被我党秘密接走,送往延安疗伤。自辽沈战役后,高崇德便隐姓埋名,直到他病逝前,才向后人提及54年前的往事。
可以说高崇德为抗日立下了汗马功劳,在1940年前,正是他不畏艰苦,冒死为八路军运送军火,才改写了当时的抗日局面。她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她的英勇事迹值得后人铭记。#图文创作打卡挑战活动#
1226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西征攻陷这座城市,随即继续进军,灭亡了曾经辉煌一时的西夏。
1908年,俄国人科兹洛夫找到了这座城市的废墟,并开始了丧心病狂的盗掘。
这座城,就是历史上扑朔迷离充满神秘气息的黑水城。
黑水城位于今天的内蒙古额济纳旗。虽然如今遗址周围黄沙漫天,夐不见人,十分不适合人类生存,但我们知道,在古代能够有这种大城市的地方一定不会缺水。
额济纳,本是河名,这个词据说来自西夏语,意思就是黑水。这个地方在汉代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居延,而且有过一片面积庞大的居延海。先秦时期,居延海的面积大约有2600平方公里,秦汉时候锐减到700多平方公里,但是仍然足够支撑为数众多的人的生活。现如今只剩下几个小湖泊,额济纳河也早已改道。李陵台上望,苏武陷居延,这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孔道,也是古代中原和北方游牧人群拉锯争夺的地方。在上世纪初,这里还出土过震撼学术界的居延汉简,为历史研究带来了崭新的材料。
黑水城始建于西夏时期,这一点也得到了考古工作的验证。考古学家虽然在遗址的夯土墙中发现了汉代的陶片,但是没有汉代的地层,说明这些陶片可能是建城时候混入的。
在西夏时期,黑水城是黑山威福司的治所(也有人认为是黑水镇燕军所在),军事职能突出。城本身并不算大,边长只有238米。但在西夏鼎盛时期,城内还是出现了佛寺、店铺、作坊等重要的建筑设施。可惜这个繁荣在持续了200年后,终究被蒙古铁骑踩碎了。蒙古灭西夏,第一个征服的就是黑水城,不难想象,这对于黑水城的人来说是一场什么样的浩劫。不过,蒙古人也知道黑水城的价值,所以并没有毁掉城,反而对它进行了扩建,蒙古人称之为“亦集乃”,意思也是黑水。从此,黑水城又复活了。可是到了元末,因战争堵塞河道,黑水北流,沙漠便逐渐吞噬了绿洲。黑水城附近环境急剧恶化,因此渐成无人居住的死城。
1907-1909年,俄国人科兹洛夫率领的四川-蒙古考察队在沙漠中找到了黑水城遗址,并在这里开展盗掘活动。科兹洛夫在城西北角的一个“伟大的佛塔”中找到了大量由西夏文、汉文、藏文、蒙古文、回鹘文等多种语言写成的佛教和世俗文献,以佛教文献占绝大部分。科兹洛夫可没想着文物交给中国,而是将其运回圣彼得堡。这些发现引发俄国人的更大的欲望,因此科兹洛夫返回黑水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盗掘。更多的佛像、文书、绘画被打包后用骆驼运回俄国。
而在科兹洛夫之后,如同草原上的捕猎会引来秃鹫和鬣狗一般,斯坦因、华尔纳等有名的文化大盗也赶到黑水城,在科兹洛夫留下的“残羹冷炙”中再次寻宝。更有日本强盗,盗掘后一直保密。这些强盗们充实了自己国家的博物馆,却留给中国一处处伤疤。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