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游记
一个春雨飘洒的午后,我走进了这座南国书城,迎面看到一尊坐着的铜像:头戴高冠,身穿长袍,左手放在扶手上,右手握书,眼睛看向远方,想是在思考着什么……他就是天一阁的创建者范钦;
范钦(公元1506——1585年),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人;出身名门,祖上范宗尹曾是南宋高宗朝最年轻且有为的宰相;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四书五经、名家著作无不涉猎;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至嘉靖三十九年升任兵部右侍郎时被弹劾回籍归隐,二十八年间,大江南北,京里京外,许多地方都有他的足迹,他的主要工作是做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但业余时间也没有浪费,工作之余在各地搜藏地方志、科举录、政书、诗文等书籍文献,积少成多奠定了天一阁藏书的基础;把爱好兴趣做成了千秋事业,范钦是不朽的,他留名青史并广人所知的是副业——藏书,而不是主业——做官;可见,人的兴趣爱好还是要好好经营的!
铜像背后的照壁上是一幅溪山逸马图:山水之间,八骏溪边扬鬃奋蹄,甩尾扭头,饮水嘶鸣,形态如生,这是宁海籍民间堆塑大师胡善成的作品,据传是用稻草灰、蚌壳和泥堆塑而成,制作精美!
穿过旁边的小门,就来到了东明草堂,这里曾是范钦最早的藏书楼;与草堂相邻的是范氏故居,这是一处道光年间的建筑,现在室内左边是藏书楼的情景再现,右边是范钦分家的场景:范钦担心死后藏书被分割,把产业分为天一阁及全部藏书、万两白银两份,长子家选择了藏书,次子家选择白银万两;这次分家让天一阁藏书制度更加完善,如代不分书等,保证了藏书的完整传承!
故居往东,通过窄窄的小巷,一处江南园林式庭院呈现在眼前:高大的老樟树、假山、亭台、池鱼……大名鼎鼎的天一阁就在这里;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两层重檐硬山顶建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楼前高悬“天一阁”匾,“天一”二字取自“天一生水”,意在以水制火;廊柱上镌刻着著名古建筑学家陈从周书写的楹联“人间庋阁足千古,天下藏书此一家”,一楼分六间,大厅正中有范钦半身铜像,两旁有“天章特奖图书富,世泽长期子姓贤”的楹联,阁前开凿天一池用来防火,到了清代范氏后人在池旁以“福、禄、寿”为造型设山置水,用海礁石堆垒成九狮一象等景色,并植树种花,使院落更具江南园林特色,格调高雅;二楼是一个大通间,南北两面设置书橱藏书,通风透气,中堂悬挂“宝书楼”匾额,“宝书楼”三字是隆庆年间宁波郡守王原相为天一阁所撰,因此天一阁又称宝书楼;眼前的天一阁,不仅是范钦一个人的伟业,更是范氏十几代人四百多年初心不改传承保护的奇迹;它“天一地六”的建筑布局成为我国藏书楼建筑的典范,乾隆皇帝仿照天一阁建筑格局来建造“七阁”用于放置《四库全书》,从此天一阁名闻天下!
出阁向北,穿过百多块石碑组成的明州碑廊,观赏那飞檐翘角的尊经阁,目及过放有或残缺或完整刻着花纹古砖的千晋斋,来到了东园;
这里是一处美丽的所在:明池假山、石虎铁牛、草萌木绿、还有雕琢精美呆萌的八狮亭,最值得一看的是凝晖堂,这里专门陈列天一阁馆藏碑帖,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明代所刻神龙本《兰亭序》,《兰亭序》在书法界的地位众所周知,唐太宗对它爱不释手,认为“尽善尽美”,召集了很多书法名家来临摹它,以冯承素临摹的被认为最好,后因其上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小印被称为神龙本《兰亭序》,真迹已陪葬昭陵,这版就是最好的版本;天一阁所藏的神龙兰亭石刻是明代书法家丰坊请刻石高手根据冯承素所摹原本勒石而成,为传世神龙本中最好版本,也是目前存世其他神龙兰亭之祖本;眼前的《兰亭序》笔画提按,潇洒优美,行云流水,“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美美的视觉盛宴;还有唐代虞世南、明代董其昌、清代汤先甲等书法名家临摹的作品,各具特色,妥妥的艺术享受!
离开东园,浏览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欣赏过精美奢华的万工轿,就到了秦氏支祠;
祠堂建造者秦际瀚是个实力强悍的颜料巨贾,虽财大气粗,但因其父出自偏房,在家族祭祀的祠堂里地位偏低,为此他争气较劲,召集了许多能工巧匠,耗费20余万银元于1925年建成这个祠堂;祠堂南北中轴线上依次为照壁、大门、戏台、大殿及厢房等,建筑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于一身,是宁波祠堂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戏台是建筑精华中的精华,整体呈外方内园,其顶由螺旋状逐阶而上的十六层如意斗拱支撑,藻井由千百块经过精雕细琢的榫卯拼接成穹隆形,中间覆以明镜,牢固巧妙,檐下有“虚华实境”匾,屏额悬“高明悠久”匾,朱金木雕更是让整座戏台显得富丽堂皇,流光溢彩;秦氏支祠不仅给人们奉献出一座精美绝伦的建筑,更是深刻诠释了自身的实力才是一个人乃至家族安身立命的本钱!
出祠堂,过南园,经司马第,走出了天一阁;离开的时候,我又回望了一眼这座南国书城,春雨滋养下的天一阁显得更加古朴挺拔,那颗青翠欲滴的老樟树洋溢着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