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调局异闻录终结季系列(全7册) 书摘:元昌带来的人,算上已经被带走的胡远发,地下阴河那儿至少死了一个,这里又死了两个。元昌一行共六个人(不算向北),现在至少去掉了四个。不过这墓室里面并没有发现别的出路,那元昌和向北哪里去了?还是说元昌也已经没了,就剩下了一个向北……一想到向北,虽然有归不归和任叁在,但我心里还是没底。这时候,吴连环已经凑了过来,他刚才围着墓室转了一圈,看着孙胖子说道:“孙局,有件事情跟您汇报一下。”——《民调局异闻录终结季系列(全7册)》
公元508年,宣武帝的3岁幼子元昌夭折,后宫嫔妃内心惊恐,不愿为宣武帝生下儿子。这时胡嫔妃自告奋勇,挺身而出道:“我愿意,天子怎么能无后呢!”
当时的北魏有个规矩:子贵母死。这是担心子少母壮,太后专权,所以一旦儿子被立为太子,生母就得自缢。
宣武帝登基十多年,一直没有继承人,直到506年,元昌出生。宣武帝大喜过望,将在襁褓之中的元昌封为太子。不幸的是,元昌福薄,夭折了。
消息传出,后宫人人自危。就算宣武帝频频翻牌子,但是后宫就不见动静,这使宣武帝的后宫形同虚设。
宣武帝信佛,每天念经祷告,求上天赐子。有时候,他还会让高僧进宫讲经,来舒缓自己的心中郁闷。
胡尼姑是高僧,她常常进入宫中,跟宣武帝的近侍混得很熟。她贿赂近侍,举荐自己的侄女胡仙真,把侄女形容得沉鱼落雁,赛过西施。
宣武帝听得内心痒痒的,就让18岁的胡仙真进入后宫,纳为嫔妃。其实,胡仙真是当朝司徒胡国珍的女儿,她们一家在谋划一个更大的阴谋。
胡仙真怀孕的时候,后宫姐妹劝她:“如果生个女儿就能活命了。”胡仙真不以为然:“我不怕死,我宁愿给陛下生个皇子。”
果不其然,胡仙真进宫1年后生下了皇子元诩。宣武帝加封她为贵嫔。高皇后趁着宣武帝喜得贵子,在旁提醒子贵母死的规矩。
彼时,胡尼姑已经活动了起来,她以佛法为名,为皇子元诩祈祷,从而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不想皇子夭折,最好废除子贵母死。
长达两年的时间,宣武帝犹豫不决,而胡仙真天天给宣武帝吹枕边风,又上演一哭二闹的戏码。宣武帝最终下定决心,立3岁的元诩为太子,同时废除祖制。
3年后,宣武帝病逝,元诩登基,为孝明帝。朝堂之上,高太后垂帘听政,胡仙真虽然是生母,可她当时并非是太后。
胡仙真看清了局面,她发动了家族势力。胡国珍在宫外走动,联合大臣,铲除高太后的外戚势力高擎。胡尼姑发展宫女、太监为亲信,使高太后暴病而亡。
至此,胡仙真光明正大晋升为胡太后。因为元诩年幼,胡太后才是北魏真正的掌舵者,她让大臣们称她为陛下,自己则自称为朕。
胡仙真有才华,在她的治理下,北魏一度呈现出中兴的局面。可是她长期把持权力,变得十分贪婪,尤其是在元诩成年之后,迟迟不让他亲政。
在此期间,胡仙真干了不少糊涂事,大兴土木,建造了很多寺庙,并且圈养男宠。其中有一个宠臣郑俨,可以随意进入后宫,干了不少淫乱之事。
胡仙真的侄子胡僧敬看不下去,冒死进谏:“陛下身为一国之母,怎么可以如此不知检点!”
胡仙真不容许别人说她半点不好,于是将胡僧敬赐死。她胡作非为,中兴局面一去不复返,国内有了很多叛乱,而在西北的尔朱荣靠着一身蛮力,在平叛中立下不少战功。
元诩亲眼看着母亲干的混账事,他想亲政,来一次拨乱反正,可是京城之内没有亲信,他便做了一个颠覆北魏的决定,秘密召尔朱荣进京。
胡仙真已经成为了权力的恶魔,她想要先下手为强。不过元诩没有子嗣,他走了之后,谁来当傀儡?
恰逢潘嫔生下了一个姑娘,胡仙真痛惜不已,可她还是实施行动,对外谎称元诩有后,然后毒死了元诩。
随后,胡仙真将只有一个多月的元姑娘立为帝,举行了登基大典。众臣不知真假。胡仙真担心败露,一天后就下了诏书,将这件事昭告天下,废了元姑娘,改立临兆王的儿子元钊。
此时尔朱荣的大军已经在路上,他听说了这出闹剧苦笑不已,但他也出师有名了,以清君侧的名义,攻入了京城,抓住了胡仙真。
尔朱荣是枭雄,在他的世界观里,就没有他打不赢的战。所以他拉走了后宫众妃嫔、京城的王公贵族,达到了两千多人。
等这行人走到黄河边时,尔朱荣强迫他们跳河。胡仙真的前面是滔滔江水,后面是虎狼之师。在这样的绝境中,她只能跳河身亡。
后来,是胡仙真的妹妹为她收尸,将其收敛在双灵佛寺。
胡仙真,胡太后。
从她入宫的第一天,就心思不正。她想做万人之上的女皇帝,在家人的密谋、帮助下,果然得以成真。
可她并没有驾驭群臣的能力,也没有将北魏带向辉煌的实力,反而将北魏带向了深渊。
公元643年4月,李世民恨不能撞墙而亡。有什么值得他如此伤痛欲绝的?都是因他“三子一弟”惹的祸……。
五子齐王李祐因谋反而被赐死;
太子承乾勾结皇弟汉王李元昌谋反,导致太子被废,元昌被赐死;
四子李泰见太子不贤,却阴谋争夺太子之位。
这些人都是他的至亲骨肉,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可是,他们都为了皇权而把阴谋的矛头指向了自己。
自己处处为儿子、兄弟着想,封王加爵毫不吝啬,并挑选刚毅正直之士来辅佐他们。特别是对长子承乾,可谓用心良苦,从小立其为太子,安排诸多名士来教育辅佐他,其虽有腿疾,行为多有乖张之处,也从未有过易储之心。但他却走到了逼宫这一步,实在令人寒心。
尽管他们大逆不道,但作为父亲和兄长,仍不愿意伤害他们。可自己不仅仅只是他们父亲和兄长,更是天下百姓的父亲和兄长。为了国家社稷的安定,只能忍痛让造反的他们付出沉重的代价。
人心都是肉长的,当自己的一道道命令,亲手让兄弟和儿子们死的死,贬的贬,又怎能不伤心难过?
可伤痛过后,还得面对现实,国家不可无太子。
立谁为太子呢?这让他犯了难。
自己与长孙皇后感情深厚,育有三子,承乾、李泰和李治。如今太子承乾被废,已不可能再立其为太子;李泰虽然才华横溢,也深受自己宠爱,但为人凶狠阴险,如果让其上位,承乾和李治难以保全;李治虽然才能稍有不足,但宅心仁厚,如果让其上位,可保承乾和李泰不受伤害。
再说,虽然太子有错,但李泰却阴谋趁机夺取太子之位,如果立李泰为太子,则向世人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太子之位是可以通过阴谋手段获得的,这会成为以后的祸乱之源。
思之再三,他把想立李治为太子的想法告诉给了长孙无忌等大臣,获得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随后,皇帝下诏,立李治为太子。同时,规定以后如果太子犯错,藩王趁机谋取太子之位的,两者都不使用。这就在制度上断绝了藩王谋取太子之位的野心。
李治上位后,善待兄弟,也算不枉了李世民立其为太子的一片苦心。
旭日一一可元昌
旭日一粒悬九空,碧波万倾洗更鲜,
仰观宇宙无穷尽,府察众生谐是佛!
[祈祷][祈祷][祈祷][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人间凤凰“孔雀”
@元昌朝代古树茶:#上热门 #孔雀开屏吉祥如意 #西双版纳 #传统文化 #接福接财接好运 @DOU+小助手
#故事推荐#1
南祤,元昌二年,青阳天,郑府。
这是五王爷沈渡笙第三次去郑府了。前两次去的目的是请这位前朝太师入朝为官。这一次去,却带了点别的意思。
听在皇城的眼线禀告说,上次于街上发现了一个长得像前朝玉伦公主的人,这个人之后进了郑府。
当今天子乾寰帝痴恋前朝玉伦公主,当年因为地位低下求婚不得,恼羞成怒为她覆了江山,只可惜美人热胆忠肝,在他领兵破城之后便殉了国。
他伤痛并行,怒火交加,带着部下直捣皇宫,屠了宫中余下的人。不论宫女侍卫,皇亲贵胄,皆倒在血海之中,无一生还。
南祤在历经一番风雨飘摇后,江山改姓,又迎来了新的明天。而乾寰帝却因为痛失爱人,导致性情大变,暴戾无常。
是所谓伴君如虎,朝野之上的大小官员稍微有触逆之处,皆是下场凄零。
开国不久,便将替自己打下江山的三王爷和四王爷一流放,一处死。
剩下的五王爷也是大权剥落,擒束如之笼鸟,平日里给其的主要任务也是替他四海选妃。选中的妃子无一不例外,皆是神似玉伦公主的人。
这些人被其玩腻之后,不是丢落冷宫,就是被其折磨至死。有好几个因为忍受不了他那暴虐嗜杀的性子,纷纷选择了自尽。
因为出门低调,五王爷只带了两个贴身侍卫。马车一路前行无恙,至郑府门口,由两个玄衣保镖护送着下车。
来访之前,已经通知了郑东篱那边,此际于客厅相候。
但这位顽固老头心里也明白,他沈渡笙堂堂一个王爷,两番上府相访的意思明显不过,要他为朝廷办事。
如今乱世虽说已定,但四海之内忠于前朝的百姓和官员亦不少。为了稳固人心,当今朝堂之上亦请了不少前朝官员。
但这些人之中多是贪生之辈,不足以稳固人心,而他这个前朝老臣若是能安心归顺,那就不一样了。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那个清贵无暇的五王爷一上府,跟他吃了两盅茶后,闲言碎语了一番,丝毫没把话题引到正点上来。
俗话说,事不过三,他这一番前来拜访,威逼利诱也好,总该把话摊明白了才是。
五王爷又呷了一口茶,微微斜觑了旁边的侍从一眼。那人会意,从怀中掏出一面白纸,缓缓摊开问:“郑太师,这人可是在你府上?”
画上是一位女子,全身披着黑色的斗篷,从头到脚都笼罩在这种颜色之中。
在斗篷的半遮半掩之下,露出了一张脸。是极为让人震撼难以侧目的一张脸!
真不敢想象,这样绝美的人会存在于这个世上。五官长得恰到好处,分布得亦是恰到好处。
因为低垂着眸子,甚至都可以想象其眼波流动时是怎样一番风情。
坐在右边檀椅上的老太师脸色明显一变,几经踌躇才低了嗓音,“这是小女。”
“素闻你郑家闺中藏有三枝金花,大女儿已经出嫁,二女儿也定了亲,见过她的人不在少数。那画上的这位莫非就是郑三小姐郑绯姑娘了?”五王爷不动声色地饮茶,半问半答。
郑太师没有说话。
“你也知道,如今圣上四处选妃。”五王爷又道:“为了给圣上选妃,我手下的人已是跑遍大半个南祤。”顿了顿,才把最后的话吐出,“这画上之人长得像谁,我想太师也是个明白人,就不需要我多赘述了。”
郑太师的头上发了细汗。
“我皇兄的脾气你也是清楚的,可别把他惹恼了才好。若是恼了的话,保不齐你赔了女儿,还要搭上一家老小的性命。”一只茶杯落到桌面,杯中还剩半盏茶。
五王爷起身,淡漠如斯的目光从郑太师身上带过后,说了两字:“回府。”
而今,他女儿在他手上,也不怕这个老顽固不对朝廷俯首了。
2
初次见沈渡笙,是在五王爷府。薄日熹微的下午,她带着自己的乳娘,被送出了郑府。
因为圣上的妃子都是五王爷选的,自然要先经过他的眼睛,她也不例外。
如同画中那般,她依旧披着黑色的一只斗篷,因为低着头,整张脸几乎都要埋盖在巨大而空阔的斗篷之中。
在她的身后,是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妇人。身着靛青褂子,下半身是乳白棉裙,裙角绣了几支木兰。她挽起的发髻中横了一只木簪,把黑发白缕都挽了起来,一丝不乱。她沉默地跟在郑绯身后走着,寸步不离。
两人被领到了王府后院的厢房。
微白的阳光从门牖之间投进房中,正好打在房中男子疏漠的侧脸上。侍卫上前行礼,“王爷,人带来了。”
她背光站在门口,不敢向前,却不禁抬眼。只见五王爷身着一件雪白的直襟长袍,云锦腰带束身,将其修饰得长身玉立,清俊逼人。
一眼过去,是他如雕似刻的眉角,依稀之间带着几分贵气和疏淡。
她的心猛地一跳,这是她活至而今的十七年中,所见不多的男子内,最引人注目的一个。
而在此之前,她甚至不知道这个世上会有这样的人。初次见面,便能让人如此心动。…点击卡片继续阅读
#故事推荐#1
南祤,元昌二年,青阳天,郑府。
这是五王爷沈渡笙第三次去郑府了。前两次去的目的是请这位前朝太师入朝为官。这一次去,却带了点别的意思。
听在皇城的眼线禀告说,上次于街上发现了一个长得像前朝玉伦公主的人,这个人之后进了郑府。
当今天子乾寰帝痴恋前朝玉伦公主,当年因为地位低下求婚不得,恼羞成怒为她覆了江山,只可惜美人热胆忠肝,在他领兵破城之后便殉了国。
他伤痛并行,怒火交加,带着部下直捣皇宫,屠了宫中余下的人。不论宫女侍卫,皇亲贵胄,皆倒在血海之中,无一生还。
南祤在历经一番风雨飘摇后,江山改姓,又迎来了新的明天。而乾寰帝却因为痛失爱人,导致性情大变,暴戾无常。
是所谓伴君如虎,朝野之上的大小官员稍微有触逆之处,皆是下场凄零。
开国不久,便将替自己打下江山的三王爷和四王爷一流放,一处死。
剩下的五王爷也是大权剥落,擒束如之笼鸟,平日里给其的主要任务也是替他四海选妃。选中的妃子无一不例外,皆是神似玉伦公主的人。
这些人被其玩腻之后,不是丢落冷宫,就是被其折磨至死。有好几个因为忍受不了他那暴虐嗜杀的性子,纷纷选择了自尽。
因为出门低调,五王爷只带了两个贴身侍卫。马车一路前行无恙,至郑府门口,由两个玄衣保镖护送着下车。
来访之前,已经通知了郑东篱那边,此际于客厅相候。
但这位顽固老头心里也明白,他沈渡笙堂堂一个王爷,两番上府相访的意思明显不过,要他为朝廷办事。
如今乱世虽说已定,但四海之内忠于前朝的百姓和官员亦不少。为了稳固人心,当今朝堂之上亦请了不少前朝官员。
但这些人之中多是贪生之辈,不足以稳固人心,而他这个前朝老臣若是能安心归顺,那就不一样了。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那个清贵无暇的五王爷一上府,跟他吃了两盅茶后,闲言碎语了一番,丝毫没把话题引到正点上来。
俗话说,事不过三,他这一番前来拜访,威逼利诱也好,总该把话摊明白了才是。
五王爷又呷了一口茶,微微斜觑了旁边的侍从一眼。那人会意,从怀中掏出一面白纸,缓缓摊开问:“郑太师,这人可是在你府上?”
画上是一位女子,全身披着黑色的斗篷,从头到脚都笼罩在这种颜色之中。
在斗篷的半遮半掩之下,露出了一张脸。是极为让人震撼难以侧目的一张脸!
真不敢想象,这样绝美的人会存在于这个世上。五官长得恰到好处,分布得亦是恰到好处。
因为低垂着眸子,甚至都可以想象其眼波流动时是怎样一番风情。
坐在右边檀椅上的老太师脸色明显一变,几经踌躇才低了嗓音,“这是小女。”
“素闻你郑家闺中藏有三枝金花,大女儿已经出嫁,二女儿也定了亲,见过她的人不在少数。那画上的这位莫非就是郑三小姐郑绯姑娘了?”五王爷不动声色地饮茶,半问半答。
郑太师没有说话。
“你也知道,如今圣上四处选妃。”五王爷又道:“为了给圣上选妃,我手下的人已是跑遍大半个南祤。”顿了顿,才把最后的话吐出,“这画上之人长得像谁,我想太师也是个明白人,就不需要我多赘述了。”
郑太师的头上发了细汗。
“我皇兄的脾气你也是清楚的,可别把他惹恼了才好。若是恼了的话,保不齐你赔了女儿,还要搭上一家老小的性命。”一只茶杯落到桌面,杯中还剩半盏茶。
五王爷起身,淡漠如斯的目光从郑太师身上带过后,说了两字:“回府。”
而今,他女儿在他手上,也不怕这个老顽固不对朝廷俯首了。
2
初次见沈渡笙,是在五王爷府。薄日熹微的下午,她带着自己的乳娘,被送出了郑府。
因为圣上的妃子都是五王爷选的,自然要先经过他的眼睛,她也不例外。
如同画中那般,她依旧披着黑色的一只斗篷,因为低着头,整张脸几乎都要埋盖在巨大而空阔的斗篷之中。
在她的身后,是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妇人。身着靛青褂子,下半身是乳白棉裙,裙角绣了几支木兰。她挽起的发髻中横了一只木簪,把黑发白缕都挽了起来,一丝不乱。她沉默地跟在郑绯身后走着,寸步不离。
两人被领到了王府后院的厢房。
微白的阳光从门牖之间投进房中,正好打在房中男子疏漠的侧脸上。侍卫上前行礼,“王爷,人带来了。”
她背光站在门口,不敢向前,却不禁抬眼。只见五王爷身着一件雪白的直襟长袍,云锦腰带束身,将其修饰得长身玉立,清俊逼人。
一眼过去,是他如雕似刻的眉角,依稀之间带着几分贵气和疏淡。
她的心猛地一跳,这是她活至而今的十七年中,所见不多的男子内,最引人注目的一个。
而在此之前,她甚至不知道这个世上会有这样的人。初次见面,便能让人如此心动。…点击卡片继续阅读
号级茶代表之福元昌号
清末,普洱茶一直是以倚邦一带的茶山所产最受欢迎,也是贡茶的主要茶种。因此开设在倚邦的茶庄商号很多。其中一家元昌号茶庄,在光绪年间于易武大街开设了茶厂分行,叫“福元昌号”,制作普洱茶。光绪末年,社会动荡,治安混乱,福元昌号也如其他茶号一般关门闭厂,1921年左右复营业。因时间久远,现在福元昌号的普洱茶只有极少数被收藏家收藏,几乎无法在流通市场上看到。据收藏者说,现存的福元昌号老茶起码已有九十年以上的陈期,应该是光绪年间制造的百年老茶。该茶经干仓陈化出现了野樟香,味道微甜,饮之舌底鸣泉,喉韵极润。
邓时海的《普洱茶》一书中写道:“福元昌圆茶采用优良普洱茶茶青制成,茶叶厚大条索宽扁,土栗色中略带灰色,油光单薄。茶气仍强,充分表现出易武正山普洱茶的特性。福元昌那种磅礴雄厚的气质,是现今普洱茶行列中的'普洱茶之王’。
【七绝】九月九日悼伟人二首
文/绳德
其一
指点江山鼎气雄,激扬文字诲明通。
新元昌世立天地,共唱东方日照红。
其二
巨帜擎天元化功,八荒捭阖更融融。
风云手掌勋青史,丝管万家歌岁丰。
2021·9·9
#原创诗词# #诗词# #每日一诗#
岁月诗为伴,春秋花为媒![赞][赞][玫瑰][玫瑰][玫瑰][玫瑰]//@可元昌:岁月诗为伴,心静道为侣。[赞][赞][祈祷][祈祷][祈祷][玫瑰][祈祷][祈祷][玫瑰]
馨漪婉风【上联】岁月诗为伴,【上联】一阶落叶描秋画,【下联】两联随意,谢师友留墨添香!图片源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