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骂一边买,一边夸华为,必须会玩[看]//@渐行祗:这就是不会玩手机,小米云知道不?我每次想刷机,从来不备份直接刷就行,刷好了云服务下载
纪念墨茶Official我买的小米11烧主板,数据全无,换了主板又烧!摄像头不对焦!发热严重,售后说都是通病!我同事的红米也烧主板,再买小米就是傻子!
红米k40那么久终于到了[笑哭]
送了张小米移动的卡,资费还可以,不过用不上~
拿到直接恢复了桌面布局,小米云服务有一说一确实方便~
先说下优点,触摸是真的灵敏,感觉比我s20+触摸响应好像要快很多,白色整体外观还是挺不错的,挺好看的,处理器骁龙870没什么问题,屏幕在这个价位可以说完全秒杀了吧[马思纯的微笑]令我比较意外的竟然还有红外,我原本还以为顶部六个开孔都是扬声器。5G SA这次不需要ota了,直接可以开启,相机感觉可以接受,高通平台优化还是到位的,成像还是可以的,还是要比mtk平台的k30u强。
说下缺点[笑哭]既然说到了相机,这个竟然阉割了4k 60[看]我还以为是系统问题,看了下官方介绍的确是只支持4k 30,其次是马达,虽然这玩意是X轴马达,但是感觉震感不够力,很松散的感觉,甚至还不如我现在手上的Z轴马达s20+,打字触感一般般,不知道是系统优化还是硬件问题,还有就是塑料边框,虽然说不像其他友商那种塑料质感那么差,但是塑料终归是塑料 还是没有金属那种质感,不过到时候戴手机壳应该也感知不强吧。
比较有争议的应该是侧边指纹吧,明明是OLED上侧边指纹,不过这个价位应该是成本受限?但是实际使用上速度和准确率还是有保证的。
毕竟最低1999起的手机,要啥自行车,屏幕和处理器就值回本了,但是如果可以我还是愿意加几百块,换个金属中框,上屏幕指纹也只是希望了,最后祝红米越来做越好,产量越来越高[笑哭]黄牛越来越少[吐舌]
#开箱#
#无锡头条#五一的时候手机丢了,当时其实大概知道谁捡到的,但是也没有证据,后来通过小米云服务能检测到在哪个小区,我设置了手机发声,锁定,清除数据,估计他也没法用,
刚展示又开机了,但是也没啥好办法能拿回手机了!
只能当碰到一个鬼了,唉![捂脸]#今日头条#
就在刚刚,我国科技界传来一个好消息!事关科技双雄华为和小米。根据华为中国官方消息,日前华为正式宣布乾坤云服务开启试商用。这一服务是华为面向企业推出的全新数字化网络云服务,包括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物联接入和网络分析等。该服务不仅能提供领先且安全的响应服务及边界防护,还拥有方便、快捷的一站式华为乾坤云服务商城,便于企业依据业务类型进行定制。
第二个小米的消息,著名数据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发出了6月前三周国内手机市场销量成绩。其中小米这个手机品牌的成绩非常喜人,其在6月的市场份额达到 20%,同比去年增长100%,直接翻了一番。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小米11Ultra等高端产品的热卖,小米在高端市场的表现可圈可点。
目前来看,华为虽然在消费者业务版块出了问题,但是在企业服务板块依旧是很强的,华为也不会被芯片困境打倒!在华为手机出了问题的当下,庆幸还有像小米这样优秀的国产手机品牌顶上去。也希望华为小米这两大国产手机顶梁柱品牌越来越好,华为尽早恢复生产,小米高端越走越好。
资本大佬开始割韭菜了!开始说的免费,当你习惯了,离不开了,就开始收费了,比如小米手机我从小米5到小米8用了好几个从几GB到几百GB。现在来了云服务升级,一年要58元的会员费。呸!我真想把小米手机扔到垃圾桶去。雷军你这个吸血鬼!
字节如此一来,阿里和腾讯要蛋疼了!
最近字节跳动正式宣布要进军云服务了,而且一上来走的就是性价比路线,这和当年小米进军手机市场的路线一致,你品牌更老,但是你更贵,我品牌年轻,但是我便宜,商业合作,只要品质保障了,价格优势是最大的优势!
性价比路线有多具备竞争优势呢?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就知道,2016年以前的中国手机市场充斥着各种“山寨机”,“山寨机”由于价格远低于当时的正品手机,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正品手机的市场份额,山寨机在巅峰的时候,占据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
为什么横行一时的山寨机迅速消失了呢?那就是小米1的问世,那时候的小米1极具性价比,性能比肩正品,价格却又比山寨机还便宜,自然就没有人购买山寨机了,这么说起来的话,雷军其实还可以说是中国手机制造的功臣,是他让中国手机制造重回正规!之所以能火速击败山寨机,就是因为极致的性价比!这也就是性价比的恐怖之处,看来这下阿里和腾讯有得烦恼了。
MIUI口碑越来越拉胯,怕要不是买了云服务很多粉丝早就换机了。
系统主要还是一个使用习惯,如果不是爱折腾的用户,其实各家系统差别不大,
感知区别主要是广告多少。
小米机型众多,系统升级对老机型造成了负优化,非常影响口碑。
更新吧,老机器带不动,体验越来越卡。
不更新吧,老用户不愿意,还是招人骂。
功能又太多,好多人用不上,用上的人又都觉得卡。
不过miui是目前功能最完善的系统之一。
性能不是最快,功能一定最全。
小米12明天发布,价格盲猜3800左右起步。首发优惠200。
定位对标苹果。
不过要想撼动苹果还是要等华为归来了。
如果定价过高的话,后期跳水还会比较厉害。
网上爆光完了没啥惊喜。
不知道发布会上雷总敢不敢说这是首发!!!!首发!!!
华为手机做不过小米的原因,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并不是余承东能力不行,也不是技术不够,更不是销量不行,而是因为做的产品太杂和定价太高。雷军专一做手机,华为造车、打印机、云服务、光伏、摄像头、通讯、5G,什么都要掺一脚,就导致不专一。另一个就是价格,K50的5G手机卖2000多,而华为的4G的手机有的卖到9000,这种定价,完全是离谱,这对于品牌有很大的影响,小米12这些日子卖得滋润就在于定价合理,而且它的现金流太强了。
先说市场规模,类比智能手机,汽车领域的智能化趋势刚刚开始,以华为汽车为例,公司重点布局的是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电动、车云服务五大领域,也是未来汽车智能化带来的最主要增量市场。苹果、小米这些消费电子的巨头公司纷纷宣布切入汽车领域,从消费电子往汽车电子技术的迁移是必然的趋势。
据测算,中国乘用车市场增量市场总规模将从2020年的2000亿增长到2030年的1.8万亿,10年复合增速25%,智能化带来的单车平均增量价值从1万元上升到7万元。这里整车厂商我就不提了,整车厂商只是一个载体而已,电子产品才是智能化的核心。
汽车”智能化”的六大领域
智能驾驶系统
智能驾驶系统是智能汽车区别于传统汽车最核心的增量部分。据国金证券测算中国乘用车市场智能驾驶增量空间到2025年超2200亿元,到2030年达到5000亿元。从增速来看,计算平台和激光雷达成长性最佳,未来十年复合增速超过30%。
重点看好感知层如摄像头领域已经具备全球竞争力以及计算平台、激光雷达领域率先商用具备先发优势和国际化扩张能力的龙头公司。
龙头系列:韦尔股份(车载摄像头CIS龙头)、联创电子(ADAS镜头龙头)
概念系列:福晶科技(激光器晶体)、万集科技、腾景科技(激光雷达)、永新光学、蓝特光学(车载镜头)
智能座舱
智能座舱是目前智能驾驶中最成熟的应用,据测算2025年市场规模达1000亿元,到2030年超1500亿元。具体到上市公司主要是:双子星德赛西威和中科创达,其中德赛西威偏硬件(车载娱乐、仪表盘等等)、
中科创达偏软件(操作系统),除此之外还有华阳集团(HUD抬头显示)、路畅科技(车载导航)、长信科技(车载大屏)。另外几个有汽车soc概念的芯片瑞芯微、全志科技也可以关注。
智能电动
“三电”是新能源汽车区别传统燃油车的最核心部分,据预测“三电系统”市场规模2025年将达2600亿元,2030年超6000亿元,10年复合增速超20%。
这一块比较明的线主要是以宁德时代为首的电池产业链、以斯达半导、华润微、新洁能为代表的功率半导体(IGBT、SIiC)、以汇川技术为代表的电机。此外最近被炒作起来的一条分支就是汽车连接器,也就是数据线类型的配件,随着汽车智能化大幅度提升,需要各种连接器传送数据信号,这一块需求的爆发也非常明显。炒作的比较高的专做连接器的瑞可达、电连技术,还有兼做的立讯精密、长盈精密、中航光电等等。
智能网联
智能网联是华为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中积淀最为深厚的领域,车载模组、网关模块、T-Box是实现车载通信功能的主要车内部件。
据测算,中国乘用车市场未来单车联网的价值空间到2025年达276亿元,2030年超400亿元。网联芯片仍是华为、高通等巨头的游戏,模组和T-Box领域中小公司有突围可能。
上市公司:移远通信(车载物联网模组龙头)、广和通(收购SW切入车联网)、美格智能(后起之秀)
车云服务
车云服务主要提供自动驾驶、高精地图、车联网、V2X四大块增量车云服务,未来有望在多云化、混合云化的趋势下凭借全栈端到端优势后来居上。
这一块A股上市公司比较稀缺,就四维图新(四维全资子公司杰发科技,国内领先的汽车电子芯片设计企业,预期差较大),但是盈利模式目前并不清晰,投资难度很大。不过就Q3业绩和近期几个和大厂的订单来看,有边际反转的可能性。
汽车存储芯片
汽车存储芯片也有望迎来爆发,银河证券指出,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将带动汽车数据量海量增长,汽车存储市场迎来爆发。2019年汽车存储芯片占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的8%,预计汽车存储芯片未来将进一步打开市场,有望在2025年达到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的12%。受益标的方面,可以关注国内汽车存储龙头北京君正、NorFlash存储已实现车规级验证的兆易创新等。
MCU芯片即为微控制器,随着汽车逐步智能化,对MCU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海证券指出,随着国内汽车产业链的成熟度提升,国内布局汽车MCU的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产品也逐渐从低端走向高端,比亚迪半导体、杰发科技(四维图新)、东软载波汽车MCU产品已量产,为国内汽车MCU领域的先行者,此外,兆易创新、北京君正、紫光国微、中颖电子、凌鸥创新(晶丰明源)等国内设计企业正加码车规级MCU的研发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