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在你刷着短视频的时候,每天都有一份杂志或者报纸从大家的视野中消失,纸媒消失的速度几乎赶上了物种灭绝的速度。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四川《内江晚报》选择了停刊,在这一年内,光是中国,就是34家传统纸媒体倒下。
其中,不乏像《棋艺》这样,有着四十年历史的优秀杂志。
曾经在中国的九十年代,中国曾经有一个科普杂志的黄金时代,《科幻世界》《科学画报》《奥秘》《知识窗》等,其中的《无线电》曾经发行量高达二百万份。可渐渐地,这些杂志都消失在大众的眼前。大众更加欢迎视频化,碎片化的展示。
《拉萨晚报》休刊词:良辰有时,代表的是告别。今天,《拉萨晚报》要与大家说再见了。这份创刊三十四年的报纸,头版左上角的标注会永远定格在“第9843期”。时光的深处,会留住铅字的力量。记载,仍然存在。
《吉安晚报》休刊词:几年间,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异军突起,犹如江河改道,把传统媒体的冲击得七零八落,几乎抢光了我们的读者。
《益阳城市报》休刊词:一份延续了28年的报纸将在今天按下暂停键,有一点伤感,因为这总归是一个告别。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诗人艾青的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集邮报》休刊词:特殊时代,纸媒的没落,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转型时期的媒体,往往扮演着两个角色,一个追问未来,一个纠结记忆。我们想得更多的是,要以一种什么样的新方式和你继续约会。
其实,别的杂志不说,科普杂志绝不应该消失,因为别的内容,还可以通过新媒体来补充,但科普这样的知识,不可能让我们的孩子通过电子产品来接收。
而普通的科普书也无法替代科普杂志,因为科普杂志在时效上更新更贴近最新的一些科技热点。
其实在美国,普通的纸媒也同样在下滑,但科普杂志还是守住了阵地,一般的家庭都会给孩子订一份科普杂志,甚至多份,因为通过科普杂志,孩子能够接触最新最热的科学知识,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杂志《好奇号》
《好奇号》就是引自美国的一流杂志,订购一年,每个月都会得到三本书,一本讲解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以及用漫画等有趣有的方式给孩子讲解各种科学知识,让孩子爱上科学,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另一本是人文内容,包括地理类的,介绍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人文,还有历史类,讲解人类的历史,还有文化类,里面刊登的都是最新的经典文学作品。
第三本是一个英语双语绘本,帮助孩子学好英语。
孩子之间的差距,往往不是课本知识的差距,决定他们以后成就的,往往是那些课本之外的知识。给孩子订这样一份优秀的杂志,能够让孩子的视野扩展到世界的最前沿。
现在订购2021年,还能赠送一期过刊,让孩子先睹为快。点视频中的小黄车就可以订购。
评纸质的传统媒体
不算以前的停刊,有一个报道,说全国各地从2021年1月1日开始,又有三十多家报纸和杂志宣布
停刊了,原因是沒有读者和销路,因此也就拉不来广告,活不下去了,所以只好关门大吉。
报刊不是靠卖内容而是靠卖广告存活,这是可以讨论的; 但今天不谈这个,今天要谈的是有评论认
为纸质媒体的关停是因为网络媒体的强大不敌所致。我认为这不是主要的原因。他国也有网络媒
体,为什么他们的纸质媒体沒有被消灭?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报刊长期缺乏有深度的文章
和有思想的观点,而多的是重复不休的官腔和"正确",脫离群众,故有此败。要改变这种情况,
我们首先要把"政治家办报"这个圣训扩大一下。政府的机关报,当然是政治家办报; 但除此之外
,我们还应该提倡人民办报。而这个"人民",则可以包括学者丶文人和不同观点与流派。此外,
要取消凡稿件必须得到政府方面的文化检查官员的批准方能刊载的审查制度,当改为稿件刊载之
后,若有问题或有触犯国家法律之处,则由政府的文化部门或有关方面向国家的审判机构提起诉
讼以追究责任。这个办法的用意不言而喻,就是广开文路丶艺路和言路,而不是由政府的文化检
查部门一家来决定全国的文路丶艺路和言路,因为这不是政府的文化检查部门可以胜任的工作,
而多会是起到阻碍百花齐放丶百家争鸣的作用。古往今来丶古今中外,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从阅读的舒适和方便来看,纸质媒体要明显优于网络媒体,从保护眼睛的方面来说更是如此。一
张报纸,一元左右的价格,而多刊登有文学艺术气息的作品和多有紧扣时代脉搏的鲜明观点与文
明,则必会受到大众欢迎而与时代同行, 是永远不会被消灭的,并将有益于人民和国家。这是我
的思考和意见。2021.3.2日
郑渊洁称若维权失败将停止出版,为了维权,痛心停刊!
郑渊洁说:“停刊,当然我也很痛心,这个杂志是1985年创刊的,已经36年半了,快37年,总共印了两亿册,最开始看他的是70后,上小学。”
这个《童话大王》估计有不少人看过,里面有很多经典有名的人物,也可以说郑老师一手打造出来的知名度,被恶意注册用于商业,是让人挺痛心,就不能先谈一下授权之类吗?
侵权的案例太多了,维权的难度也很难,如果连郑老师这么知名人士也维权不好,那就别说普通大众了。
现在,看电视的人少了,听广播、看报纸的基本没有了,各种文艺演出也看不到了,除了黄金周、节假日,看电影的人也少了。这个不能归结为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也不能怪罪多媒体的兴起。
以前看电视,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频道,但是可看的节目很多。需要买每周的电视报,把好节目事先标记出来,生怕遗漏掉。现在虽然电视机接近200个频道,但真不知道哪个值得看。《综艺大观》、《曲苑杂坛》、《心连心》慰问演出、《同一首歌》、《青年歌手大奖赛》、《相声、小品大赛》和逢年过节的各种文艺演出,等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现在都看不到了。现在的《焦点訪谈》已经变味了,《实话实说》、《老梁说天下》、《金星秀》等针砭时弊的节目,彻底从电视上消失了。一帮“小鲜肉”充斥着电视屏幕,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少得可怜。脱离大众生活的电视剧,倒是层出不穷。
现在,连春节晚会这样的节目,看的人都少了。今年的中秋晚会又变成了歌会,网上批评意见铺天盖地。
现在很少有人听广播了,这些年广播电台的卖药广告,不知道坑害了多少老年听众。
现在的很多报纸也是没有什么人看了。以前大街小巷的售报亭,报刊杂志琳琅满目,大家每天争相先购买。现在很多报刊被迫停刊,售报亭也基本见不到了。一些大报只能靠公款订阅来维持。
我所在的是个较大城市,以前各种文艺演出精彩纷呈。现在很多剧场关门,甚至倒闭。能够看到的只是老太太跳的广场舞和公园里老年人吹拉弹唱的自娱自乐。
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文艺也要繁荣。必须摒弃“一切向钱看”的倾向,不能单独追求“票房”,急功近利。要引导文艺工作者走上正轨,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鼓励他们创作出老百姓喜闻乐见、贴近群众生活的作品。整顿娱乐节目,把那些吴亦凡、李易峰之类的“小鲜肉”们赶下舞台,不能再让这些人继续误导和坑害青少年了。
【国内杂志的萌芽与发展】
杂志和报纸在 1904 年《东方杂志》(《东方杂志》由商务印书馆创刊于1904年3月11日,停刊于1948年12月(后曾于1967年在台湾复刊,于1990年停刊,是民国时期的人文综合杂志)诞生后,才开始正式的名称区分,在此之前“报纸”和“杂志”在命名上时常混淆,并未加以明确的区分。
国内杂志的发展源于1815 年基督教英国伦敦的传教士马礼逊和米伶创办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份中文杂志—《蔡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近代的第一个办刊热是由于甲午战争失败以后,一大批有志青年意识到了民族的危机,开始创办自己的刊物。以观念为先导,利用杂志的舆论宣传作用创建自己的政治领地。第二次高潮则发生在辛亥前后,杂志作为宣传政治的工具,在当时琳琅满目接近 100 余种。
画报按照印刷技术的变革分为四个时期:1875年的《小孩月报》被称为“镂版时代;“石印时期”目前可知开始的标志是1884 年创建的《点石斋画报》;1920 年“石印时代”结束,作为时代分水岭的—《图画时报》,第一次采用了铜版印刷技术,开启了“铜版时代”。《图画时报》在创刊号的正面刊登了十六幅铜版图,其内容涵盖了美术与摄影新闻图片。1930年后《良友》画报开始改用影写凹版印刷。《良友》画报也是目前可知 20 世纪初国内销量最大,影响力最广泛的画报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演变,印刷物的迅猛发展,照片在杂志中的比例越来越重。杂志业随着居民城镇化的进程而得到发展,也因摄影技术的逐渐完善而显得更加精美和吸引眼球。从近代到新中国成立后,从文字到照片,人们对于杂志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杂志业的发展呈现逐渐繁荣的一个过程。
80 年代开始大众对于报纸、杂志也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杂志不仅仅是满足于读者的文字阅读,同时也满足于读者对于图像的观看需求。90 年代后消费时代的到来时期顺应“读图时代”的这个社会趋势,图文书的卖点已经不再是文字著作,而是精美有冲击力的图片。
小艾说生活:据报道,熟鸡蛋孵小鸡的狗屁校长辞职了,事情就了了吗?
校长辞职了,那么谁给他写的论文呢?谁给他送审的?期刊也停刊整顿了,是否应该取消办刊资格呢?有偿论文已经是公开秘密,是否也要深入整顿呢?所谓论文,大多数就是一堆垃圾,为何大家还热衷自己掏钱发表论文呢?这一连串问题如果不解决,就是自欺欺人、愚弄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