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青年在老鹰的爪下救了一只小白蛇,把它带回家里精心照料,没几天就养好了伤。这天他一觉醒来,突然发现炕头上坐着一位大姑娘。
在很久很久以前,离宫一带只是一片荒滩。山脚下有间小马架房子,住着一个小伙子,以种植梨树为生。人们都叫他梨三。
一年春天,梨三在家东面的荒滩上挖梨树坑,挖了三尺来深,遇见一块大青石板。他踩着石板继续挖,石板怎么热乎乎的呢?
撬起一看,下面是一眼清泉,蓝汪汪的,望不到底,向上冒着热气。用手一摸,水是热的。用它浇树,树长得快。结果这年秋天,梨个儿又大,又好吃,结得也多。
次年春天,他又到热河泉挑水。每天都会看到一条小白蛇浮在水面,它洁白的身子,通红的冠子,黑亮的眼睛,好看极了。他伸出双手想把它捧上来,小白蛇却总是钻进水里。
这天,梨三又去温水泉挑水,老远就见一只老鹰叼住小白蛇,梨三扔下水桶,抡起扁担,照准老鹰“啪”就是一下。老鹰被这突然打来的一扁担,打得“嘎嘎”直叫,丢下小白蛇飞跑了。
小白蛇浑身是血,躺在地上直哆嗦。梨三仔细一看,小白蛇被老鹰叨了两个洞,身上挠破好几处。梨三打来一桶温泉水,轻轻地给它洗净伤口,然后撕下自己的衣服给它包扎。
包好后,梨三想把小白蛇放回温泉里,但那小白蛇摇摇头,两滴眼泪儿落在梨三手上。梨三好生奇怪,他哪里知道,小白蛇是东海龙王的三女儿。这温泉是海眼,一直通到东海。
梨三就把小白蛇带到家里,放在炕头上,把炕烧得热乎乎的,跟前放一碗温泉水。在梨三的精心照料下,没几天,小白蛇的伤全好了。
梨三想把小白蛇送回去,可又舍不得送。他捧着小白蛇遍又一遍瞅,眼泪围着眼圈打转转儿。小白蛇看出了梨三的心情,也扑簌扑簌掉下了眼泪儿。就这样迷迷糊糊地睡了。
梨三一觉醒来,天已大亮。咦?炕头哪来一位大姑娘?我不是做梦吧?“这位大姐,你是谁呀!”姑娘抿嘴一笑,娇嗔地说道:“看这么些天还没看够呀?”
“大姐,你...我...”姑娘说了自己的身世,并委婉地表达她喜爱梨三的勤劳、勇敢和善良她要报答他的救命之恩。梨三喜出望外。二人就结为夫妻,过着甜甜蜜蜜的日子。
可是,好日子不长,这天,梨三正在温泉打水,突然不知从哪儿冒出一个怪人,长着三角脸,绿豆眼,像人又像兽,他非要跟着梨三到家里去。梨三无奈,只得把他领到了家里。
龙女正在纺线,见了这人马上变了颜色。她站起身,连座也没让,没好气地问:“你来做什么?”这怪人原来是龙王手下的大将,蛤蟆元帅。
“公主,我遵龙王之命前来找你,快跟我回去吧!”“你回去告诉我父亲,就说我不回去了。”“龙王要我非把你带回去不可。”“我不回去!”两人没几句话就僵了,龙女就是不走。
梨三站在一旁不知所措。僵持了好一阵儿,蛤蟆元帅想动武挟持她走。可是,她是公主,又没法动手。蛤蟆元帅无奈,只好回去向龙王报告。
龙王听了蛤蟆元帅的报告,大发脾气,又命蛤蟆元帅二次前来,让它水淹承德,然后强迫女儿回宫。蛤蟆元帅二次来到温泉。
它跳上岸来,左右一望,便蹿上了泉东面的棒槌山尖上,然后口冲着山下的泉眼作起法来。只见泉眼的水立刻蹿起几丈来高,不大工夫,承德便成了一片汪洋。
蛤蟆元帅走后,龙女知道父亲还会派人来,就和梨三商量,想逃离此地。忽听到外面传来波涛声,龙女说声不好,拽上梨三就往外跑。
跑出大门口一看,大水眼见就到了门口,两人拉着手赶紧往西山上跑。蛤蟆元帅见了,加紧喷水。两人刚上到山头儿,大水也跟着到了山头。
梨三一看,无路可走了,拉着龙女的手,地说道:“我的好贤妻,你快走吧,今生无缘,我们下世再会。”龙女给他擦去眼泪,坚决地说:“爱郎,不能同生,就与你同死。”
龙女变成了一条龙,梨三骑在她身上,双手搂着她扬出水面的脖子,一同向西游去。蛤蟆元帅一看公主背着梨三游水,就猛吸一口水,照着梨三的头喷去。
一条大河从空中而降,梨三被呛得不省人事。小龙女也经不起这猛力冲击,两人一同沉到了水底。低头一看,梨三虽然双手紧紧地搂着自己的脖子。可是,早已经被水呛死了。
她立刻又变成人,不由得放声痛哭。“爱郎我跟你去!”龙女双手紧紧搂住梨三,一动也不动,决心以死相随。
蛤蟆元帅仍在一个劲儿地吸水,吐水。它知道,公主是不怕水的,怕的是公主把梨三给救出去。所以,它不见梨三的死尸,就一直不停。
不知过了多少天,蛤蟆元帅吸不动了,也吐不出了,它想把水收回去,可是,它早累得筋疲力尽了,想收水已办不到了。
它使尽所有力气,向的跳了一步,刚刚跳下山头,再他动不了,现出了蛤蟆原形。汪洋大海,掩没了村庄,淹没了树木,只有几个山头像小岛一样露在水面。
一年,两年,不知过了几百年还是几万年,禹王爷来治水,才把水导进东海。可怜的梨三、龙女,已经化成了石头,变成了两座山峰,就是双塔山。
那蛤蟆元帅,也同样化成了石头,永远地蹲在那里。现在人们叫它蛤蟆石。那眼温泉,就是“热河泉”。#民间故事#
#数码宝贝# 【数码宝贝卡图分享004】
大耳兽TV版中初次登场《数码兽驯兽师之王》,搭档是李建良,疫苗种,兽型,成长期数码宝贝,由于身体小巧比较可爱经常被李健良的妹妹当做布娃娃对待!头部长着一个角,充满谜团的数码兽。
加鲁哥兽大耳兽进化的兽人型数码兽,也是擅长狩猎的猎人数码兽。跟外貌相反,以敏捷的动作确保消灭敌人,攻击准确无比。脚力强劲可窜上高空,张开耳朵还能滑翔。平常性格开朗,不过一旦发怒也拿他毫无办法。常穿的牛仔裤「D-VI'S503xx」是十分有特色的绝品。必杀技是双臂的火神炮「加特林武装」,以及进入敌人怀中,用加特林臂从下方向上突击的「达达上勾拳」。
拉比兽是改造型数码兽。别名「聪敏猎犬」,以接近光速的动作确保消灭敌人。另外,驱使巨大的耳型雷达在黑暗中也可以活动,还能察觉远处敌人的存在。身体外形使人联想到剃了毛的长卷毛狗狗(Poodle)。战斗时颈部护具关闭。必杀技是从背后装备的左轮枪(Revolver)以及双腕,连射追踪导弹(Homing Missile)的「疾速火力」,以及从全身释放分解敌人数据的光线「黄金三角」。
撒多格杜兽,全身都是武器,超巨大的机械型数码兽,所搭载的武器数量只有钢铁加鲁鲁兽可以匹敌。体内隐藏着激光、导弹、火箭筒、火神炮、火焰发射器等所有武器。它的速度相当缓慢,但也因此将所有的能量转化为了力量,具有不可思议的破坏力。速度缓慢的缺点由武器弥补,即使一动不动也可以应付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
#每日一文物##文物有话说#云纹青铜大铙,通高77.8厘米,铣间56.6厘米,甬长29.8厘米,重100.35千克,西周文物,乐器,1978年出土于福建省建瓯县小桥公社阳泽大队黄科山,现为福建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该大铙作圆筒状,甬中空与钟腔通。平口,钲部两侧有36个冏纹乳突状枚,枚直径3.5厘米,高2厘米。衡无封口,直径10.5厘米,钟为双范合铸,两栾有明显的合范痕。钟面无钲间、无铭文,敷满薄绿锈。钟腔两面篆带间各有六组圆枚,每组三枚;枚作半球状,饰满纹,枚作乳头状。钟体布满以细云雷纹为母题的纹饰为地,地之上饰以粗大而深刻的云雷纹。钟腔两面中央的隧道略高起,左右饰以云雷纹组成的图案化的兽面纹,甬上部两面各饰兽目一对,与云雷纹组成变形的兽面纹,旋带以细云雷纹为地,饰突起的勾连C纹。甬与舞面连接处饰卷云纹一周;舞面饰对称的粗云雷纹四组。内沿以粗三角棱一道为边界。大铙双范合铸,浑大厚重,作风稳重古朴。#文史知千年##趣事奇闻##中国传统文化#
孙海洋女儿给辉哥挖到宝藏!
刚刚,孙海洋女儿所学晒出今日份推荐的书《山海经》,开头就把鲁迅先生笔下的山海经引用起来,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角的鸟,伸着翅膀的人。
这本书主要讲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等,还有小朋友都非常喜欢读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脍炙人口的传说和寓言故事。
孙悦代说,证明她自己也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总比代别的要好,而且该书销售量达到了几万,可见她的流量还是挺不错的,能让更多的人爱好读书,喜欢读书,她选择的方式还是比较好的!
孙悦不仅仅给大家介绍书,还压着小辉辉也读此书。认为这是给他挖到的宝藏,这个影响挺好的!
健身练出棱角分明的倒三角肌肉身材,男性
荷尔蒙爆裂溢出屏幕,如一头蓄势待发的猛
兽。
1958年初,我国喷气火箭规划刚制定,南国福建一座深山,仿佛还是一片世外桃源。然而,一个重大考古发现,就要冲破土天际。
山下一处偏僻农田,初春的早上,来了两位村民,因肚子饿,二人偷偷地来,想开荒播种,等熟了秋收,好多打粮食。
他们带着锄头刨地,却失算了,这块地忒难刨,像石头一样硬,这么多年一直撂荒,是有原因的,难不成土地爷在这儿住,早知道就带上尖镐、铁锹了。
只是土地倒罢,可越往下刨,越发叮叮当当响起来,还不时跳出瓦块陶片,阻碍着刨地,俩人可费老鼻子劲儿了。
他们趁机坐下来歇息,打算喘口气再干,可一坐下,无意中拾起陶片,一点点抠去上面泥土,竟十分精美,上面排列整齐的纹理,像在表达什么意思,显得很不一般。
俩人纳闷儿,这鸟不拉的荒郊野外,怎么埋着如此漂亮的陶片?
当天收工,二人带上几块陶片,回村便交了公。村长见多识广,看东西奇怪,第二天没亮,就出发上交去了。
陶片很快转到文物研究所,专家看后,觉得虽不格外精美,但陶纹朴实有力,特色鲜明,初步判断为汉代遗物。
考古队也来到发现陶片的地方,一掘东西很多,如陶罐、陶壶、陶管、瓦当、铜铁金属具、铺地砖等,无不笨重、实用,与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瓦当上,有字四种,分别为:云纹箭簇万岁、龙凤万岁、常乐万岁、乐未央,其纹饰、规制类同西汉中原等地,有着明显的影响。
还有一件鸟钮灰陶香薰,二级文物,作为日常燃熏香料的香炉,口径约10厘米,高约8厘米,盖顶鸟形钮并鸟蛋,面饰三角小圆孔,外刻双V形,同时饰云雷与米字纹,整件制作精美,颇见工艺。
此外还有箭镞、玉璧、玉带钩等精巧之物。
如二级文物玉带钩,龙形,长约7厘米,细腻白玉雕成,嘴眼脚等形象逼真,中间玉体有卷云纹,造型优美,线条流畅,不可多得。玉带钩为古代有地位身份之人的腰带饰品,起于战国,流行秦汉,并延至明清,材质有金银铜铁玉等。
文物专家进一步推测,此处有一汉代城址,规模不小。可问题是,现在一片荒芜,二千多年前汉代,此地怎可能是座城?更别说这里面住着显赫人物,谁会愿意呆在野地旮旯里?
不幸的是,此后考古工作中断了,直到1980年,考古队再来,才终于揭开一个消失两千多年的汉代古国的神秘面纱。
这一次,更多的谜题出现了。大家看到大型古建筑基址,周围规律排列着厚实石块。它们似被刻意摆放,年轻考古队员没见过这阵势,不知什么来历?干什么用?
但结合发现的玉器玉带钩,一个大胆推想闪现在队员脑海:难道是汉代诸侯王城?
两千多前的福建山区,气候闷热,害虫遍地,人们无法席地而居,便杆杆栏栏把房子高高建离地面,既免潮气之苦,又少虫兽侵害。
具体的建造方法:把木桩埋地,支撑横梁和板台,再于上面建起房子。为避免入地木头腐烂,及大型建筑下沉,就在地面铺砌石头,作为木头的基础。前面提到规律排列的厚实石块,正是这用途。
这座汉代王城遗址,坐落在丘陵上,西南多山峦,地势高,东北是平地,较低,外边还有一条河,夯土城墙高低绵延、弯曲转折,依山就势,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对城池的保护,天人合一,免遭攻掠,体现出古人设计智慧。
城池南北约900米,东西约600米,周长约3000米,占地近50万平米,城门四个,城墙基底宽8米,墙顶宽6米,按目前遗留的城墙高8米,当时城墙高度估测可达15米,甚至更高。专家认为,如此规模城墙,若要一年时间完工,需10000人参与方可。
王城西北角设瞭望台,西南角设烽火台, 以防敌情,互为通讯。这容易让人觉得它是一座防御堡垒。但整体2万平米的大型建筑基址,规模大,气派,显然是宫殿,便确定它是城池。
此外,考古队员在宫殿旁,发现可供几十人同时沐浴的大型浴池及水管,也是发现的古代最早的宫内浴池,这些水管无论进水或泄水,都足以证明当年有一座大型豪华奢侈宫殿,矗立在此,而宫殿主人更是无比显赫、尊贵。
@文字手艺人 翻开历史,能当得起如此荣华富贵,只有汉初闽越国的闽越王无诸。无诸是越王勾践的后代,越国被楚国所灭,越王后裔迁至福建山区,建起闽越国。汉初曾协助刘邦灭秦,被刘邦正式封为闽越王,成为汉初的少数族异姓王。但后来又被汉武帝所灭,闽越人北迁江淮,该王城被一把大火烧成废墟,2000年逶迤而下,就是当今我们看到的样子。
大家觉得怎么样?关注@文字手艺人 ,传承文化,一起领略国宝魅力。
哈尔滨动物园座落在市中心稍偏西南,和兴路95号,占地37.25公顷。马家沟河南北纵贯,蜿蜒穿过公园。进入宽大而别致的园门,一条为古榆夹峙的林荫大道把游人引入林荫深处。各种珍禽异兽的笼舍,散建于茂密的丛林和各种珍奇植物群落之间。大小林荫路旁,科普画板和小巧的路标,向人们介绍动物知识和解答游人参观时可能发生的种种问题。
这里既是一个动物园,又像一个植物园。
作为动物园,以北方泰加林特有的动物为主,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说它像植物园,主要因为植物种类特别多,远优于其它动物园。园中还有多种服务设施。设计精巧的尖顶三角小商亭以及餐厅、游泳池、旱冰场等。此外,夏季园中还设有驯兽表演、观众骑骆驼照像、看蛇斗等节目。
哈尔滨动物园的前身是东北农学院试验林场。当年为教学需要,便于学生认识各种树木和观察生态,在园中因地制宜种植了许多不同乔木、亚乔木和灌木,共有五十多种,二万多株,大多是亚寒带的珍贵树种。到1953年9月改建为哈尔滨公园时已经形成了森林外貌。森林成片,随处不同。有樟子松林、落叶松林、鱼鳞松林、白桦林、杨树林……。
公园周围古榆交臂。沿马家沟河和大道两旁有美丽的垂柳、黄菠萝、糠椴、紫椴、核桃楸、槐等许多珍贵树种。在十多种灌木中,白丁香、榆叶梅、山梅花、佛头花、重瓣黄刺梅等是其它公园少见的种类。
1954年开始在森林深处建立虎舍、狮舍,1955年增建猴舍、熊舍,以后逐年增建兽舍,美化庭园。1959年1月改名为哈尔滨动物园,由一个单纯供休息散步的公园变为兼作游览和动物知识普及的园地。公园里饲养观察各种动物。这一年首次获得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东北虎成功,以后每年都有很大的进展。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以展览东北地区野生动物为主的综合性动物园。公园按动物的不同类型,分建不同展区,如“草原动物区”,“小型兽类展区”、“鸟禽展区”、“猛兽展区”、“水族馆”等。
十几栋动物笼舍,建筑面积近两万多平方米,展出动物二百多种,二千多只。姿态优美的丹顶鹤、体魄雄健的东北虎、闻名的皮毛兽紫貂等,都是本省特产的珍贵禽兽。同时这里也饲养了许多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如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羚羊、白唇鹿、褐马鸡等。也有一些国外来的代表性动物,如美洲原驼、欧洲的黇鹿、非洲的狮子、长颈鹿、印度的大耳山羊。
与加拿大友好城市阿尔伯达进行动物交换,用小熊猫、猞猁、蜜狗、豺猫和豺狗等换回了白猫头鹰、美洲原驼、矮河马、非洲角水牛、美洲森林野牛、沙秋鹤、麋鹿(四不象)、白犀、白熊、麝牛等珍贵动物。
哈尔滨动物园对野生动物饲养繁殖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东北虎的繁殖,从1957年到1979年共繁殖二十七窝,产仔七十九只,成活六十八只,积累了一套繁殖饲养东北虎的经验,得到省科学大会的奖励。东北虎原来繁殖缓慢,在野生条件下每年只能生一窝,产仔二至三仔;在园林内饲养条件下更不容易成活。据1974年世界动物园年鉴统计,世界九十五个动物园繁殖东北虎四百零四只,死亡三百五十九只,成活四十五只,成活率只有百分之十一。而本园繁殖东北虎成活率达百分之八十六,这方面的成果是很突出的,远远超过国际水平。
1980年进行东北虎一年繁殖两胎的试验,同一雌虎一年繁殖两胎,共产五仔全部成活。第一胎的一只名叫“园园”,经过驯化,能到杂技团演出,曾参加《武松打虎》的拍摄。而第二胎的四只小老虎,叫“科科”、“技技”、“新新”、“花花”,分别送给了沈阳、天津、西安和成都四市的动物园,也都成长的很好。对新生幼虎“欣欣”的驯化也取得了好成绩。同时饲养员还进行了驯化狮、熊、狼、猴、羊、狗等工作,各有成就,能向游人演出节目。
2004年,哈尔滨动物园搬迁至阿城鸽子洞地区,建立了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
上古五方圣兽: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央是何方神兽?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四大圣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属于古代神话和天文相结合的产物。四大神兽被研究者融入了五行和地理方位,青龙为木,色青为东;白虎为金,色白位西,朱雀为火,色赤位南;北方黑色的玄武为土。
中国古代天文学把恒星划分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所谓的“垣”就是古代的“城墙”的意思。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现三角状排列,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四象就是四大神兽即“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主要是因为东方的星象形状像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像大鸟,北方像龟和蛇的结合体,所以四象的名称由此而来。
除此之外,由于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换,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变换,只要到了冬春之交的傍晚,青龙就会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白虎露头,秋冬朱雀上升,主要是说星象形状随着地球公转产生的变化。
青龙的传说源于古人对星宿的崇拜,先秦时代开始龙就是代表东方七宿的神兽,到了汉代,含义多了方位和时间之义。
东方七宿的形状酷似一条龙形,因此青龙也被认为是中国古老神话的东方之神,而龙这个形象主要是从原始社会的图腾所演变而来,图腾是原始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的畏惧而出现的,而后形成了崇拜。
西方的白虎能跟青龙相提并论,“虎,百兽之长”,在白虎的传说中也有其能够降服鬼物的能力,因此与青龙构成一对圣兽。白虎同时也代表着战神、杀伐之神,因此白虎在古代的传说中具有辟邪、赈灾、祈凤等多种作用,因为其与战神相联系,很多朝代还将虎符作为号令军队的标志物,白虎还有一些神力可以使人们发财、喜得姻缘等等。
而白虎的星宿恰巧位于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因此白虎得名,并不是因为白虎是白色的。
南方的朱雀也是四象之一,很多人认为它是凤凰或凤凰的一种,但实际两者并不能混为一谈。作为四大圣兽以及星宿之一的朱雀比凤凰更加尊贵。
至于其起源,目前还尚无定论,只知道朱雀这一族是不死的,也正是因为在很多史书上都记载古人认为朱雀代表着生命,是一种行动之中伴随着无尽火焰的神鸟。
不仅如此,后来的朱雀还甚至成为了超度亡灵的代表性圣兽,所以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庄严肃穆的地方也出现了朱雀的图像和雕刻,为人类的灵魂带来了祥和。
最后就是北方的玄武了,他是四大圣兽之中唯一一个由两种动物组成的圣兽。玄武整体是一个龟的外形,但是背上缠绕着一条蛇。玄武的本意是玄冥,古音中武和冥是相通的,玄在古代是黑色的意思,冥代表阴间。
因此玄冥最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卜就是龟具有通往阴界的能力,因此经常会让龟去阴间问祖先一些问题,再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西游记》中的相关情节就与玄武的传说有一定的关联。
乌龟长寿,所以玄武也成了长寿的象征,而最初的冥间被认为在北方,所以玄冥成为了北方的神。
这些说法流传到现代就被人们简化为四大神兽分别位于四个方位,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镇守四方,保护中华大地的平安。
四兽之外的第“五”兽
大多数人都认为传说中的四神兽镇四方,却不知实际上还有第“五”神兽。前面提到的神兽与“五行”相联系,可是四个神兽又怎么匹配“五行”呢?这就出现了另外一个神兽。
这个问题在《淮南子》中给出了解答,这本书中提到了“五圣兽”的来历,除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外,还有一个黄龙位于正中,代表了“土”。
黄龙的地位比麒麟还要高,是镇守中央的圣兽。在古代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一度被视为是皇权的象征。在相关文献的记载中,将黄龙具象化的人物是大禹。
据说上古时期大水蔓延,为了治理水患,尧舜便派了大禹的父亲鲧治水,但是水患十分难以治理,于是大禹的父亲失败了,还导致人民死伤无数。
为了平息民间的怒火,尧舜只能忍痛杀掉鲧,可鲧心中不服,所以尸体三年都没有任何变化。尧舜没有办法,只能将其尸体剖开,没想到尸体里面竟然有一条黄龙,这便是之后代父亲治水的大禹了。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说法。
有的书籍将黄龙比作人间的帝王,其余的四大圣兽都是神界的神兽,而黄龙则代表人间的帝王。但是随着传说的发酵,人们的关注点更多的集中于东西南北四大神兽,对于黄龙的关注逐渐减少,导致人们现在误以为圣兽只有这四位。
也有传说这“五圣兽”分别代表了开天辟地的五位帝王,五位圣兽分别代表伏羲、少昊、炎帝、颛顼、黄帝。《淮南子》中记载:“天神之贵者,莫贵于青龙”,所以青龙也常被视为四象之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记载上古珍奇异兽的《山海经》也是十分珍贵的古籍,里面的相关神话虽然不能得到考证,有的甚至只是杜撰出来的,但是其中被赋予的内涵却代表了古人对于生活和自然美好的祈愿与敬畏。
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虽然这些传说荒诞、奇趣甚至封建,但是水有源、树有根,光怪陆离的世界也许曾经确实存在许多现代人认为不可能存在的现象,所以人们能做的也只是带着未知不断探索,继续传承这些宝贵的人类文明。
图一:青铜尊盘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尊高30.1厘米,口宽25厘米,重8千克;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重19.2千克
尊是盛酒器,盘是盛水、盛食器。出土时尊置盘内,两件器物风格一致。
图二:透雕蟠螭纹铜镜
战国 楚 照面用具
1976年湖北江陵张家山战国墓出土
直径20.5厘米
全镜由银白色镜面和镂空透雕的镜背合成。小环纽可穿带子,纽外为镂空的蟠螭纹,屈曲联结,靠外缘又联结一圈镂空的菱形纹,异常精美。战国时期,楚国青铜制造业非常发达,因此楚地考古出土铜镜也较多。这一件铜镜可以看作是楚国铜镜的代表作。
错金银青铜龙凤案
战国 中山
1978年河北平山出土
近方形,长47.5厘米,宽47厘米,高36.2厘米
该案出土时漆木质案面已经腐朽,只存案面框架和架座。
案面架座底以四只昂首卧伏的梅花鹿为足,上面驮一璧状圆环,环上立四条昂首露齿的龙。龙的双尾向后上方左右分开,尾尖回钩龙角。
四条龙之间有四只凤,与龙缠绕嵌合。四条龙各自头顶一斗二升式的斗拱,托住案面的方框。全器遍饰错金银云雷纹、龙鳞纹、凤羽纹和鹿斑纹,造型奇特,雕饰复杂,辉煌灿烂,是一件集雕饰、铸造、细工工艺于一体的杰作。该案上面的斗拱造型是中国传统屋檐建筑——四面出檐挑檐接工的缩影,给我们提供了较早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形象资料。
图四:人形铜灯
战国 照明用具
1957年山东诸城葛埠口村出土
高21.3厘米,盘径11.5厘米
器物整体为一人双手擎灯盏状。人足下为曲屈的蟠龙,盏盘下有子母榫口与盏柄插合,可任意拆卸。此灯出土时还附一加油用的长柄铜勺。
图五:嵌赤铜龙纹铜壶
战国 魏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
通高52.8厘米
壶盖微隆,上有四个环钮。小口,长颈,斜肩,深鼓腹作卵形,圈足,肩两侧设铺首衔环耳。通体饰红铜镶嵌的各种形态的龙纹,或作几何形构图的抽象龙纹,或作凹腰拱背的爬行龙纹,腹底部为斜角对称的两头龙纹。纹饰的构图布局极为讲究,装饰工艺也非常精湛。
图六:错金银团花纹流鼎
1981年河南洛阳出土
高11.4厘米,口径10.5厘米
扁球形,盖中心有一铺首衔环,器两侧附耳,有流,三矮蹄足。错金银纹饰,盖面及器腹饰四瓣花纹,边饰云纹带,耳、流足饰云纹。
图七:错金云纹鼎
1966年陕西咸阳出土
高14厘米,口径21.1厘米
通体以金银片错成几何云纹,盖顶饰莲瓣纹,环绕两周云纹,腹部瓣纹以下饰金银交错的三角纹。耳、足及盖上的三个环钮均有纹饰。
图八:水陆攻战纹铜壶
1935年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
同出二器,形制、纹饰基本相同。一件高29.6厘米,口径54.6厘米;另一件高30.1厘米,口径54.6厘米。该器盘口,束颈,有肩,平底,圈足。
有四个衔环兽耳。颈和腹部上下装饰三层红铜镶嵌的花纹,用两条凹形宽带分开。内容为水陆攻战的形象,其中有两军对垒,徒卒攻战,仰攻、投石、舟师对战等。全器共塑造了286个人物的形象:武士短装佩剑或戴帻巾,攻击者跨步跳跃,持戟者左右防护,弓箭手弯弓搭箭,造型生动,形态逼真,反映了战国造型艺术的发展,也为研究战国时期的战争形式提供了可靠的形象资料。
图九:嵌赤铜狩猎纹壶
春秋 盛酒或盛水器
1951年河北唐山贾各庄出土
高34.9厘米,口径10.9厘米
铜壶腹部饰以由双重结纽绳索形纹饰构成的十二个方格,上下两层,每个格内均用赤铜嵌出狩猎纹。狩猎纹中有人物和禽兽等图形,人手持长矛,与兽争斗。兽形可辨的有牛、象等,禽有奔走和飞腾两种。嵌出的赤铜纹极清晰。在铜器上用赤铜镶嵌图案,始见于春秋晚期,除燕国外,在代、蔡、赵等国铜器中亦有发现。
何为昆仑之丘?本人简介
昆仑山,原名昆仑丘,又名昆仑虚,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山,为万山之祖,亦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人文始祖伏羲的王都。古代典籍中的昆仑山又号昆仑丘,因山体呈碗状又称宛丘;因傲立于群山,像一个柱子通向天空又称天柱;因对应北斗星,又称璇玑玉衡;因传为天帝下都,并盛产玉石又称玉京山。据史料记载,瑶池,昆仑悬圃,西王母,炎火之山,昆仑四门、九门,昆仑增城,昆仑九井,五城十二楼,昆仑建木,昆仑四灵,昆仑峤山,伏羲造六峜,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伏羲创龙图,蚩尤认祖宗,都发生这块神奇之土地。下面我们就以昆仑丘作为重点展开进一步论证。
那么何为昆仑之丘?下面列举一些关于昆仑之丘的记载:
1、古代的昆仑山(汉代以前),又称昆仑丘、昆仑虚或玉山,是中华民族的“万山之祖”、“龙脉之祖”,被认为是炎黄子孙的发源地。中国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很多都与昆仑山有关,比如女娲炼石补天、精卫填海、西王母蟠桃盛会和嫦娥奔月等,因此昆仑山又是“万仙之乡”。
2、《山海经》记载“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史记》记载伏羲女娲在昆仑山长大,伏羲后来在昆仑山建立了王都;西王母也传说是居于昆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现在的昆仑山脉(汉代以后)绝不是古昆仑,这里平均海拔5500米一6000米,并不适合古代物质贫乏的人类生存繁衍。
3、在古代记载中,昆仑丘很可能就是现在昆仑山脉的余脉。之所以称丘,按照记载分析很大可能就是一个高出地面三角重叠的土山。在《山海经》中记载,有一座神奇的大山,名为“昆仑山”或者“昆仑丘”。传说,昆仑山是黄帝之都,《山海经·西山经》说:“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黄帝在此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城池,
4、刘安《淮南子·地形训》曰:“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悬圃”“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
5、(战国)屈原《楚辞·天问》曰:“昆仑悬圃,其凥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战国)列御寇《列子·周穆王》曰:“天子升于昆仑之丘……先王所谓悬圃。” (战国)佚名《尔雅·释丘》谓:“三成(三层)为昆仑丘”。
6、(战国)佚名《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栏。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镇之。”
7、 《淮南子·地形训》:“有九井九门,弱水环绕四周:“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悬圃”“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后来,黄帝之都荒废了,人们称之为“昆仑虚”。
8、(汉)东方朔《神异经·中荒经》谓:“昆仑之山(丘)……围三千里,周圆如削。”
以上诸多古籍文献,从不同角度共同描述了昆仑丘之“悬”、“圃”、“四门(九门)”、“增(层)城”、“木禾”、“九井”、“开明兽”、“五城十二楼”、“不周山”等地貌形态以及周边有“弱水环绕”,有“炎火之山”。
通过我们对荆山原地形地貌分析,他的形状就是一个偃盆式三角形,东西长约30里,南北最宽处月10里,形似一个等边三角形。最北角为阆峰巅,从阆风巅下面仰视,整个山体就像一个大靠圈椅,由下而上犹如天梯,浮云而上。站在阆峰巅上富平县城一览无遗,由此感叹我们的老祖先的智慧。这块地面发现的仰韶文化遗迹近达24万平方米,仰韶文化遗迹随地顺手可得。待人们去解开它神秘的面纱。
荆山原正西角位于三原县境内,站在一角处远视为悬圃台,它是有一大一小两个圆形小山堡组成,最西边山头建有座古城堡,旁边为唐代时建有一个法华寺,清朝由于回民暴乱时被烧毁,现在人为了搞生态旅游,修了一座很简朴的法华寺,旁边原窑洞还在,现已坍塌一部分,院内有古井一口,经常还有当地人在哪烧香祭拜。第二个圆山包地势相对较高,旁边由仓颉寺遗迹还在,遍地是秦砖汉瓦残片。站在山头上向南望去,渭河之水、秦岭山脉均收眼底。
正东三角乃为断原,穿过汉太上皇陵(刘邦父亲)来到最东边的断原处,一眼望去,上百亩大的一片,被墓地所覆盖,但远古时代留下的古城城池的大概痕迹还依然保留,脚下躺着的是清水潺潺流放几千年蜿蜒的漆沮河,曾经的昆仑宫已不复存在,留给后人的是遗憾和探索。
4、通过将近半年之余的实地考察与探索,仿佛古人的身影刚刚离去,辉煌昆仑宫好像就在眼前。虽然不同地方都说自己哪里是古代的昆仑丘,但与相关史书记载相所对证,所以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古昆仑丘是现在陕西渭北的荆山原(富平、阎良、三原)。昆仑宫中记载的黄帝的五城十二楼,以及以北斗七星定位的七星城有待于考古专家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我相信不远的将来传说中的昆仑丘,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