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到如今, 我们究竟有没有必要保留健康码?|文化纵横
【导读】继“新十条”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之后,“通信行程卡”于今日凌晨正式下线,三大运营商先后表示,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删除用户数据。很多人继续追问,另一承载更精准数据的“健康码”,又该何去何从?
作为疫情防控的数字基础设施,三年来健康码不仅承担着个人核酸数据、疫苗接种和到访场所信息,更在一些地区进行了功能扩容,被整合到就医服务、公共交通甚至支付方式中。本文从健康码的底层逻辑“数据治理”出发,重新审视健康码的有效性与正当性。作者认为:一方面,与严格隔离的网格化静态管理或禁足令相比,健康码更适应流动社会,在支撑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可以保证基本的出行自由。但另一方面,命令服从的权力运作、各行其是的地方割裂、控制优先的封闭体制、稳定压倒一切的思维等,都可能在科技外壳下,被装进健康码中。因此,在健康码的运作上,相比“数据效率”原则,应将“数据正义”原则置于更高位置。
作者指出,以数据正义为原则,应提高健康码的“数据使用透明度”,保证健康码的“数据非歧视”。疫情之下的个人权利当然会受到一定限制,但必须同时设定对这些限制的限制, 保证个人对其信息的知情权、更正权、删除权和获得救济权。负责防疫数据运营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充分尊重个人信息权,不得将个人信息用于与防疫无关的目的。另外,健康码是《突发事件应对法》下的应急措施,在应急状态结束后,健康码也应适时结束其使命,以免挫伤社会信任。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