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世间的苦难孟郊】,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人世间的苦难孟郊:46岁登科的他,写尽苦吟诗人的百味人生
- 2、人世间的苦难孟郊,孟郊的人生故事
1、人世间的苦难孟郊:46岁登科的他,写尽苦吟诗人的百味人生
孟郊:苦吟人生百味
高考后,估分不错的同学自然是心情不错,只待成绩公布,喜讯频传,便可安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悠游自在了。
估分不理想的同学,也不要气馁。人生何处不是战场,又何处不是机会。只要饱有希望,脚踏实地去努力,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为自己的人生之路趟出一条光明的大道。
就说前面提到的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吧,它是出自被称作诗囚的唐代诗人孟郊之手。你知道吗?孟郊在作这首诗之前,其实已经历二次落第的打击。
在科举兴盛的唐朝,46岁似乎是一眼看到尽头的年纪了。孟郊终于在这个时候,通过人生的第三次大考,高中进士。
高中进士,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青云直上、坐收名利、安于富贵。
旧时车马慢,三次应试使得孟郊常年离家在外,因此他的诗作很多饱含着游子思乡之情。
加上前半生屡试不第、后半生仕途艰辛,晚年又经丧子之痛,他看到了也深刻体会到了中下层文士的穷愁困苦。
与此同时他还透过个人的命运看到一些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并以诗来反映这些生活。
近代诗人闻一多认为,从中国诗歌的整体发展过程着眼:
最能结合自己生活实践继承发扬杜甫写实精神,为写实诗歌继续向前发展开出一条新路的,似乎应该是终身苦吟的孟东野。
下面,我们通过他的几首代表诗作,来回顾这位苦吟诗人的百味人生。
《游子吟》:慈母颂
若论起孟郊的诗作,最有名的应该是下面这首《游子吟》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很孝顺,为了不辜负母亲的期望,长大以后一边出门讨生活,一边积极备战科考。
然而,怀才不遇的孟郊经历了一次次落榜的打击,直到四十六岁奉母命第三次来应试,才得进士登第。随即东归,告慰母亲。
又过了几年,孟郊奉母命至洛阳应铨选,终于得到一个溧阳县尉的小小官职,负责当地的治安。
韩愈作《送孟东野序》说:“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去做县尉是与他的愿望很相违背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尽到一个县尉的职责。
溧阳城外不远有个地方有林有水,孟郊常坐于水旁,徘徊赋诗,以致曹务多废。
于是县令报告上级,另外请个人来代他做县尉的事,同时把他薪俸的一半分给那人,本来经济就很拮据的孟郊穷困至极。
虽然,尊母命选择的仕途并不适合他,他并没有怨言,刚到任不久,就派人去把老母亲接来,想让她过几天清闲的日子。
这一天,他早早在屋前等候,想起母亲一生操劳,上一次出家远游前的晚上,母亲还坐在灯前,为他缝制出门的衣裳。
鬓发斑白的孟郊百感交集,这首传诵千古的《游子吟》脱口而出。
这首诗脉脉深情地诉说了对母亲强烈的思念,塑造亲切感人的慈母形象,可谓字字句句戳心。它也成为千百年来引用最高频的颂扬母爱之作!
《苦寒吟》:悲凉人生
孟郊一生生活贫困,诗多啼饥号寒、倾诉穷愁的不平之鸣。下面这首代表作——《苦寒吟》,可以看作是诗人一生悲凉的形象写照。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
鸟声有悲欢,我爱口流血。
潘生若解吟,更早生白发。
在这首诗里,孟郊用冷的色调,着意描写了一个阴冷死寂的境界和在这个境界中诗人自己穷愁苦吟的形象,在阴冷死寂的意境中浮动着凄凉的情思。
孟郊的诗作的主旋律是中下层文士对穷愁困苦的怨怼情绪,这是他屡试不第、仕途艰辛、中年丧子等生活遭遇决定的。
可以说,在杜甫之后,孟郊又一次用诗歌深入地揭露了社会中贫富不均、苦乐悬殊的矛盾。
孟郊对底层劳动人民和文士穷困生活现状的认识,是有着切身体会的。他曾写下《借车》一诗,我们来看看他有多“穷”:
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借者莫弹指,贫穷何足嗟。
百年徒役走,万事尽随花。
搬家时,被迫要去借车,借到之后,却发现家具少得可怜,比车还少。
车和家具,是既相干又不相干的两样东西。
说它们相干,是因为,如果在唐朝的你有一辆车的话,大概也勉强可以归为自己的家用器具一类。
说它们不相干,是因为,它们无法可比,尤其是用少来比,家具少于车,是空间少于车呢,还是价值少于车呢?贫之可现也。
在当时,孟郊虽然身为一个朝廷官员,却薪水微薄,加上各种花销增加,竟然有时候连锅也揭不开,不得不举债度日。
《登科后》:快意长安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开头提到的这首著名的《登科后》。
此诗是在孟郊四十六岁那年创作的,进士及第的他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这首诗因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观花”两个成语而同样为后人熟知。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是46岁那年考中进士的。这已经接近知天命之年了,应该说无论主观还是客观都极其不容易。
之前他两次投考都落榜了。名落孙山的痛苦和窘迫,那的确是“龌龊不堪的”,多少嘲笑和奚落他只能咽在肚里,但也生发一种动力。
诗人没有气馁,他也不能气馁,因为洗刷“耻辱”的唯一办法是再考。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坚持“补习”,终于考中了。
诗一开头就直接倾泻心中的狂喜,说以往那种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此时金榜题名,终于扬眉吐气,自由自在,真是说不尽的畅快。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的大街上。
人逢喜事精神爽,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了。
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
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
2、人世间的苦难孟郊,孟郊的人生故事
文/钟百超
0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们对唐朝大诗人孟郊的了解,莫过于《游子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一个游子,如柳宗元笔下小石潭的鱼一样,“空游无所依”,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对于母亲而言,是怎样的一种感受。给儿子做一套衣服,便是人间最大的温暖。这温暖,如三春的光辉,既暖在儿子心里,也暖在母亲心里。临行的密密缝制,每一针每一线,都是母亲的疼爱在手中游走。
孟郊出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父亲孟庭玢曾任昆山县尉,可惜的是过早去世了。无独有偶,孟郊进士及第后,也一度任潥阳县蔚,这是后话。
四十岁之前,孟郊的人生是如何度过的,我们无从得知,据说他一度在河南嵩山隐居。直到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四十一岁的孟郊才奉母命进京应进士试,贞元八年(792),下第。贞元九年,又应进士试,再下第。时隔三年之后,贞元十二年(796),已经四十六岁的孟郊,再次奉母命第三次应试,终于得登进士第。
为了表达当时高中的心境,孟郊欣然赋诗一首,“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今昔对比,判若两人,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按照唐朝制度,进士及第,并不意味着可以直接授予官职,还需经过吏部的铨选,考核合格后,方能有资格做官。贞元十七年(801),已经是五十一岁的孟郊,又不得不奉母命应铨选。果然不负母亲期望,孟郊顺利通过选拔考试,选为溧(sù)阳县尉。
按常理,年过半百的孟郊,对于此次任命应该感到高兴才对,毕竟生活有了可靠的来源,又可以孝敬母亲。可是,他对于担任县蔚一职,似乎颇不以为然,等到贞元十八年才迟迟赴任。据说,到任之后,尽管也把母亲带在身边,但他终日寄情山水,饮酒作诗,以至于把职责都搁置一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县令只好报告上级,另请他人代为县尉。
既然心有旁骛,贞元二十年(804),孟郊便毅然辞去溧阳尉一职,任职时间总共不到三年。他是嫌这个官职太小,无法施展才华,还是学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我们也一概不知。但是,如此的任性,恐怕有负于母亲的一针一线。
两年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55岁的孟郊才得到河南尹郑馀庆的举荐,为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并定居洛阳。是否是因为孟郊母亲的劝告使然,我们也无可奉告。任职四年之后,元和四年(809),孟郊五十九岁,遭逢母亲丧事,便丁优辞官,仍居洛阳,一呆就是五年。
如此算来,孟郊从政时间前后不过七年左右。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在这些岁月里,年迈的母亲跟着他生活,不知道挨了多少苦日子,也不知道操碎了多少心。
元和九年(814),63岁的孟郊不得不为生计而谋求官职,当时郑馀庆担任兴元尹,就奏请朝廷任命孟郊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可惜生命无常,在赴任途中,突然暴病身亡,终年六十四岁,葬于洛阳城东先墓旁,韩愈为他写了墓志铭。
读韩愈写的墓志铭,既感到心情沉重,也觉得莫大欣慰。“唐元和九年,岁在甲午,八月己亥,贞曜先生孟氏卒。无子,其配郑氏以告。”据说,孟郊也曾有过三个儿子,但极为不幸的是,这三个儿子,要么夭折,要么因病过早去世,令孟郊感到极度痛苦和伤悲。
孟郊去世后,由于膝下无儿,只好由妻子奔走,哭告韩愈。幸好孟郊平时善结人缘,与韩愈、张籍、郑馀庆、樊宗师等诸多好友,相交甚笃,才不至于求助无门。更令人感动的是,虽然孟郊还没有来得及在兴元任职,可是兴元的百姓却早已把他当作父母官,因而都不约而同地出资帮助孟家办理丧葬,并商量安排家事,“兴元人以币如孟氏赙,且来商家事”,这是一幅怎样令人暖心的画面,但也令人心酸之至。
在诗歌创作上,孟郊有着极其不凡的创举。他的诗歌得到韩愈等人的推崇,又以韩愈为核心,形成了所谓的“韩孟诗派”。
孟郊的诗歌创作,具有怎样的特色?韩愈在墓志铭中指出,“及其为诗,刿(guì)目鉥(shù)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摇擢(zhuó)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在创作诗歌上,孟郊注重构思精巧,用心非凡,雕琢词汇,力求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因而他的诗句虽然精妙瑰奇,却是佶(jí )屈聱(áo)牙,羞涩难懂。对诗歌艺术的这份追求,是值得推崇与学习的。
孟郊对自己的诗歌,也做出了如此评价,“诗骨耸东野,诗涛涌退之” ,东野和退之分别是孟郊和韩愈的字。他的诗歌,突显了一个“骨”字。所谓的“骨”,就是魏晋以来所倡导的风骨。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第二十八》中指出,“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刘勰首先肯定“风”诗在《诗经》中的作用,并且把“风”排在第一位,为何有如此的安排?言志言情,这是诗歌的本质,但它所产生的力量会影响社会风气,因此在编排《诗经》时,孔子早已经意识到它的感化作用。但是,刘勰也强调“骨”的地位,“沉吟铺辞,莫先于骨”。“骨”是什么?是创作的核心,文辞的铺陈,首先要考虑“骨”。
“风”和“骨”,可谓一体两面。“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文辞中的骨,犹如人体中的骨架;情感中的风,亦如人的形体中的气血。文辞端庄正直,文章便有了骨力。随着人们对“风”和“骨”的认识不断深入,两者的内涵也在延展与相互融合之中,演绎为了一种创作风格和品相的象征。
当时中晚唐的文坛,应制诗及唱和诗充斥诗界,内容空洞,雕琢成风,骨气卑弱,萎靡不振。正如他在《读张碧集》一诗中所说,“天宝太白殁,六义已消歇。大哉国风本,丧而王泽竭。先生今复生,斯文信难缺。下笔证兴亡,陈词备风骨。高秋数奏琴,澄潭一轮月。谁作采诗官,忍之不挥发。”针对这一情形,孟郊在诗歌创作中,主张秉承魏晋以来的风骨传统,“下笔证兴亡,陈词备风骨”。
但是,诗歌创作到底又是为了什么?许多的诗歌创作者,往往在这个问题上迷失方向,而最终功亏一篑。韩愈对孟郊的诗歌追求,做出了最好的回答,“惟其大玩于词,而与世抹摋(shā),人皆劫劫(犹“汲汲”),我独有余。有以后时开先生者,曰:‘吾既挤而与之矣,其犹足存耶!’”凭籍着一个好玩的心态,孟郊将词语玩弄于笔端之下,却又不漏痕迹,当别人急于求成时,他却使自己的创作进入从容不迫的心境。为何如此淡定?因为他视世俗名利为粪土,“我已把功名利禄让给别人,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正是这种态度,决定了孟郊诗歌的品质与高度。
但是,孟郊是矛盾的,也是具有悲剧性的。他爱好诗歌,到头来却又悔恨读书,更厌倦那些浮名功利。在《游终南山》一诗中,他写到:“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这首诗,如其说是赞颂终南山的雄伟壮阔,不如说是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杨炯发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千古浩叹,在我们看来,比起孟郊的“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不知要乐观豁达多少倍。
人的一生,究竟如何度过,这也许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孟郊的一生,“拙于生事,一贫彻骨。裘褐悬结,未尝俛眉为可怜之色”(《唐才子传》)。不善于谋划生计,生活极度贫困,粗陋的衣服补丁相连,尽管从未俯身低眉,博取可怜,但是,这种人生,不应该是孟郊所追求的人生。安贫乐道固然不是世俗生活,也绝非士人所追求的目标。活在当下,就应该有当下生活的理念。既会写诗,又会生活,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境界。
2019.10.13
本文关键词:人世间的苦楚,人世间的苦恼,人世间的悲惨,人世间的苦难孟郊是谁,人世间的磨难。这就是关于《人世间的苦难孟郊,写尽苦吟诗人的百味人生》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