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南京来说,由于长江沿线过于狭长,所以想要整个江北真正做到完美的“共同繁荣”,恐怕所需要的是时间与资金成本极大,而正是在这个客观条件的制约之下,整个南京长江江北沿岸的核心区发展,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以桥北与江北核举例。
桥北区域,堪称初来乍到南京人的绝佳选择 —— 交通立体,二手房价较低,诸多商业密布,但是由于在21世纪初期便开始规划的桥北,彼时规划了大量的住宅用地,造就了区域内拥有诸多上万户的超级大盘,直接导致人口密度极大的同时,区域内建设用地已经所剩无几,相对来说区域发展的潜力已经到顶。
再看江北核,这个近几年南京楼市的当红炸子鸡,南京新城板块的“麒麟儿”,但是就目前来说,江核中央商务区的所有配套,想要真正落地起码还需多年建设,周期实在有点太长。
江北新区又推盘咯 真是齐腰砍的价格 就这个价格还考虑什么江与城 大平层不香么 大傻子去接二手 都买新盘#南京江北新区未来潜力怎么样# #南京桥北好房评测#
旧书店里的快乐生活——120
被时光锁定的坐标
在一代人的记忆里地标性的建筑恐怕是最难以磨灭的记忆了,普罗大众心中的上海外滩,北京天安门还有雄健的南京长江大桥,那是一代人的记忆,无数人与之合影留念,用照片这种形式告诉世人我来过,这些建筑也随照片一起留在了一代人美好的记忆里,荏苒时光,回首往事,那人、那事、那景仿佛如在昨日。
摩娑旧书,擦拭整理间无意间发现原主人为我们留下的记忆坐标,这里没有天安门,也没有南京长江大桥,只有对一代旧书人的回忆。
昨天劳朋友介绍于一位不认识的同行处得书若干,由于昨天时间仓促,今天方才有空整理,分类整理时发现这些书有一半书出于一人之手,因为它们的扉页上都有原主人留下的标记:姓名某某,某年某月某日购于某处,后加一括号,里面标注的应该是当时购买时的价格。
看着那一个个熟悉的店名和地名,思绪不觉飞转,曾经的人和事又重新脑浮现于脑际。
曾经涧东路上的三人行书店,植物园门口的枫叶书店都是常卖特价书的民营书店,对于口袋里钱不宽裕读者来说,这里简直就是人间天堂,我也曾常留恋于此,只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都陆续都倒闭了,临关门时大量的库存书,一块、二块的处理,三十块钱都能买一套中华书局版缩印的那种《资治通鉴》,现在想想都后悔当时为什么不多买点儿。
枫叶书店的书后来听说被我们一卖旧书的同行给一家通吃了,当时拉了要有两车之多,这位大买主也是书上标注为“桥下”的旧书卖家之一。
洛阳桥南,立交桥下这两个地方其实相距并不远——只有一桥之隔,同样都是旧书重地,两者只是此消彼长罢了,桥南不让摆了就跑桥北立交桥下来干,这边也不让干了就再回去,就这样,几个旧书同行在此地盘踞多年,扼守南北之交通,造福师院之师生,生意干的是如火如荼,好不兴盛了几年,后随市容整顿力度的加大,逐步撤摊进店,后又坚持了几年,终不抵市场浪潮的洗礼,渐做鸟兽散,只留下一家三山书店孤军奋战至今。
以前的旧书摊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多依附于夜市而生,这批书上标注的:于中州桥、于瞿家屯也多指夜市而说。曾经奋战在此地的同行现在早有一半以上早已另谋生路,听说现在过的都还不错。只可惜了我们这些还放不下旧业的人,一事无成,两手空空,家里店里除了书还是书。
珠江路、景华路、天津路、浅井头当时还都有旧书摊活动,只是书上没有标记,可能这些地方原书主人也不曾转到。
对于藏书讲究的人来说是十分厌恶书上的笔迹和标注的,他们以为这破坏了旧书的品相,可它也正是旧书的迷人所在,有了这些印章、标记你能读出它的前世今生,你能感慨它存留的不易,更能感知到前辈读书的刻苦努力,所以说我们在书上留下的每一个字,记录的只是当下,留为后来者的可能是无限遐想。
2021.04.25 洛阳小武。
厉害了,厉害了//@蚌埠小杨:蚌埠拉丝桥北,挖过一小罐,里面二十七个袁大头和龙洋
二手挖掘机联盟各位挖友,用你们的挖机,都挖出过什么东西???(下方写留言分享吧!!)
重庆购物|低至1元✨超全批发市场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