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西的特色的民俗】,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广西的特色的民俗:牛民俗、牛文物、牛地名……广西牛事话你知
- 2、广西的特色的民俗,广西原来还有这些独特民俗
1、广西的特色的民俗:牛民俗、牛文物、牛地名……广西牛事话你知
农历牛年,正向我们奔来。在广西,牛年都有什么独特的民俗?八桂出产的文物中,哪些与牛息息相关?南宁的地名里,有多少以“牛”命名?本地春节拜年,讨喜的“牛言牛语”怎么说?在牛年即将到来之际,南国早报推出专题报道“牛年说牛”,一起聊聊广西的“牛”事。
田东县江 城镇群众在“牛魂 节”上举行祭牛魂 仪式。 新华社发
牛民俗
春牛舞和牛魂节传递美好的祝愿
在广西民间,有着许多与牛相关的节庆习俗。
例如南宁壮族春牛舞,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江南区各镇一直盛行。每年的“壮族三月三”庆典系列活动中,都能看到“春牛舞”的身影。其表演形式除了模拟牛的各种习性、动作和神态之外,还会有模拟犁田、播种、插秧、挑谷等农业生产的舞蹈表演。因为表演者多是农民,与耕牛朝夕相处,对牛的性情、习惯了如指掌,因此表演时,动作自如,神态逼真,形象生动,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广西还有一个与牛有关的重要民俗节日——牛魂节。该节日又被称为牛生日、牛王节、脱轭节,是壮、侗、仫佬、仡佬等民族祭祀牛神的传统节日。牛魂节多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八举行。这一天,农家会给牛放假一天,各家各户把牛栏修整一新。村中父老对全村的牛评头品足,并告诫各家要爱护耕牛。家家蒸制五色糯饭,用枇杷叶包裹喂牛。有的地方还在堂屋摆上酒肉瓜果等供品,由家长牵一头老牛绕着供品行走,边走边唱,以赞颂和酬谢牛的功德。
广西民俗学博士、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陆晓芹表示,这些和春耕相关的牛民俗在广西各地长期流传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根源。进入农耕社会以来,牛在人类生产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认识到只有爱惜、呵护耕牛,才能发展生产,维持生计。因此,广西各地的春牛民俗与农耕有着紧密联系,人们以各种仪式和活动表达对耕牛爱护、敬重的心理,也体现了广西稻作民族爱牛勤耕的古老传统。舞春牛、逗春牛、斗牛……在大众看来,这些沿袭至今的春牛习俗尽管多被当作增添节日喜庆气氛的活动,但牛传递的诚实、勤劳、奉献等寓意,也会激励着人们不断努力,开创美好未来。
牛文物
广西这些牛宝贝你最喜欢哪一个
在广西博物馆馆藏的众多文物中,也能寻找到不少牛的踪迹。
2003年,广西合浦县风门岭26 号墓出土了一对汉代铜牛。二牛均两前腿直,两后腿略弯,作站立状,尾斜下垂。其中一牛为雄黄牛,一耳缺失(后修复),背驼峰高高耸起,显示出雄牛特征;另一牛两角向上弯曲,体型矮粗似已怀孕的雌黄牛。据了解,瓯骆人很早就养殖黄牛,用牛耕地,有崇拜牛的习俗。西汉时期,随着农业发展,粮食增加,瓯骆地区开始有条件大量饲养家畜。猪、羊、牛、犬、鸡、鸭、鹅等畜禽模型明器在汉墓中屡见不鲜,现实中,家畜家禽的数量成了当时人们拥有财富多寡的一个重要标志。
兽面纹提梁铜卣 (商),1974 年武鸣马头乡 全苏免岭出土。 广西博物馆供图
自古以来,牛亲近人类和土地,且性情温和,颇有“厚德载物”的象征意义。在我国历代画家笔下,牛始终是被赞美的对象。清代广西临桂人朱伦所画的《老子骑牛图》,作于乾隆丁酉(1777 年)夏月。画面讲述的是老子骑牛出函谷关的典故:相传春秋时期周室衰亡,老子决定出关准备隐居。在出函谷关的时候遇见守关令尹喜,于是老子将一卷道德经送予,得以出关。老子因此留下道德经传世,之后被视为道教圣人之一。这幅图是一幅小写意作品,传说“圣人出关,紫霞相伴”,该图寓意吉祥。
1974 年,武鸣马头乡全苏免岭出土了一件兽面纹铜卣([yǒu],音同“友”)。这是古时候一种盛酒器,卣身及盖有四面棱脊,提梁上有牛头纹饰。此为典型的中原器物,可能是通过赏赐、购买或交换而来,也有可能是战利品。
在柳州也曾出土了一件战国铜牛。该铜牛高5.2厘米,身长8.8厘米,牛首正视前方,两角平立,四腿竖直而立,尾下垂至两后腿间,为当时的丧葬用品。
牛地名
南宁牛字地名多背后故事真不少
在南宁,不少地名都是以“牛”来命名。记者从南宁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获悉,全市含“牛”的地名就有数百个。这些地名中,有的是街道路名,有的是居民点村落名,有的是山名,有的则是渡口。
其中,含牛字的山名(含山坡、山峰等)最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城区的牛字山名就有100 多个(武鸣区的最多,西乡塘区的最少)。牛头山、牛角山、母牛山、牛屎山、牛肝岭、古牛不出栏……这些千奇百怪的牛字山名都是如何得来的?据了解,这些山名有的源自山形,例如武鸣的牛角山因形如牛头两角直立而得名;有的是由当地村民口口相传音译而来;还有的则因过去都是牛群集中放养的地方。
金牛桥遗址 南国早报记者 黄婧摄
南宁的牛字路名虽少,但背后也藏着不少故事。最出名的要数“金牛桥”了,以它衍生出来的还有金牛桥路、金牛桥社区等。金牛桥曾是南宁通往宾阳的交通要道。1914 年,古桥坍塌后,两广巡阅使陆荣廷、广西都督谭浩明曾倡议捐资重修。金牛桥的名字由来有多个版本的传说,有的说神牛帮助贫苦善良的夫妇打死无赖后化身为石桥,有的则讲述金牛帮老汉智斗财主的故事。2021年1 月26日,记者在民主路拐往长兴路的路口找到了金牛桥的遗址。当年的石桥变成了水泥路,没有潺潺溪流,两边遍布民房。破旧的桥栏被压在楼房墙下,桥栏头的一边标注着有关民国建桥的文字,另一边则刻着“金牛桥”三个大字。
在南宁的老城区中心,也有一条路与“牛”有关,它就是夹在钻石广场和新朝阳商业广场之间的北宁街。北宁街的西南段原名牛角湾,80 岁的老南宁洪先生儿时就曾居住在这里。他告诉记者,牛角湾的街道狭长弯曲,因地势低,容易积水,久而久之,人们就称之为牛角湾。在他的记忆中,牛角湾原是南宁市民聚居之处,解放后那一带改建为桂剧院,成为南宁市文化中心之一。“薛觉先、谭玉真、楚岫云、尹羲、谢玉君等,当年的戏曲名角都曾在位于牛角湾的桂剧院舞台上留下过足迹。”洪先生说,后来那里建起了商业大楼,酒楼、小吃店、旅店一间挨着一间,很是热闹,关于牛角湾的故事,只留存在部分老南宁的记忆里了。
牛祝词
铆足牛劲行牛运 今年拜年这么说
新春拜年,亲朋好友都会互道一些吉祥祝福语。与牛有关的祝福语都有哪些?怎么说才讨喜?记者采访了广西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执
行主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刘惠。刘惠表示,在祝福语文化中,“牛”象征友好、忠厚、朴实、勤奋、富有亲和力,更重要的是它有传递负重前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传统的牛年祝福语中,一般讲求对称、韵律鹭港、蕴含深厚的中华文化的元素。例如“牛气冲天”,汉语里其实并没有这个成语,它是仿拟“怒气冲天”而来。“怒气冲天”指愤怒到了极点,带有贬义色彩,但祝福语“牛气冲天”则是不折不扣的褒义词,用来祝福对方事业兴旺发达、蒸蒸日上,也祝福友人诸事顺遂,越来越厉害。
一些祝福语还有对“牛”的“拆解”,比如“牛年送头牛,全家乐悠悠。牛蹄为你开财路,牛尾为你拂忧愁,牛角为你撞鸿运,牛背为你驮康寿,让这头牛陪你左右,你不牛也牛!”“金牛献瑞,好运相随。摸摸牛嘴,生活有滋有味;握握牛角,日子越过越好;拍拍牛背,一年称心如意;捏捏牛腿,事业大有作为!”“喝牛奶,吃牛肉;进牛市,攥牛股;看牛博,遇牛人;骑牛背,执牛耳;铆牛劲,发牛财;行牛运,过牛年。牛年大吉!”等,这些祝福语基本都韵律鹭港。
2、广西的特色的民俗,广西原来还有这些独特民俗
我国南方边陲有一个省份,在漫长的画像文明历史长河里,并没有很高的存在感,而人们对它的印象,也仅仅是一些屈指可数,呈碎片化的符号象征。比如铜鼓、绣球、唱山歌的刘三姐、甲天下的秀丽山水……当然,还有全网最红的螺蛳粉,以及那个让电动车颤抖的男人……没错,这个省份就是——
广西70周年大阅兵中的广西彩车
70年了,代表广西的还是这老几样
其实没几个广西人见过真正的铜鼓
广西的街上也不是到处有绣球卖
三姐的freestyle不得不让人respect
螺蛳粉已经成为如今广西当之无愧的形象担当
除了上述这些文化元素,由于在长期以来地理位置远离中央政权中心,以及经济文化上的相对弱势,造成广西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传播力有限,并不为外地人所了解。
-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的壮族“三月三”是广西的重要节日,现已被列为法定假日。壮族“三月三”又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而来,因此也叫“歌仙会”或“歌仙节”。顾名思义,这个节日的主要习俗与唱歌有关,每年到了这个节日,壮族人民尤其是青年男女会进行对歌、碰蛋、抢花炮、抛绣球等活动。当然,伴随时代发展而带来的外来文化冲击,除了官方组织的表演活动,这样自发的民俗场景在民间已日渐罕见,壮族“三月三”在广西人逐渐变成了出游的又一个小长假。
不放我回去,我们村今年对歌可能会输
值得一提的是,“三月三”在广西许多地方还是扫墓祭祖的节日。人们从三月初三开始(清明节在前就从清明开始)扫墓,断断续续直到谷雨前一天才结束 。祭扫时,务须将坟头和周围的小树杂草芟除干净,培上泥土,在坟顶插上白色纸幡作为标识,否则会被人视为绝嗣或弃坟。同时,还必须备上五色糯米、酒、三牲、炮竹和香烛、纸钱等祭品。
五色糯米饭寓意应与传统五行之说有关
- 七月十四
与国内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广西的中元节(又称“鬼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这一天的主要习俗是祭祖,有记载称,(广西上林) “七月中元节自十三日始,人家设位于厅,事陈香灯酒果如事生礼。至十五日,焚冥器,谓之荐祖”。如果本年家中有人过世,要备办“金银财宝”(纸扎的衣服、房子、钱袋、衣柜、轿、马、金山银山等),请师公念经“烧送上天”。
最具特点的习俗是吃鸭子,传说去到阴间要渡河,河上仅有一座奈何桥,桥上拥挤,而鸭子则可以带着给祖宗的祭品游到对岸,所以在中元节当天的祭祀品以鸭子为主。而在祭祀仪式完毕后,剩下的鸭子,人们就“散福”了,所以留传下来中元节吃鸭子习俗。另外每年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正是它们长大成熟的时期,肉肥而美,这个时候的鸭子用来吃和祭祀都是上选。
在广西,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过七月十四
- 舞炮龙
春节期间,广西宾阳、上林等地喜欢走村串户舞炮龙贺新年。之所以称炮龙,是因为舞龙时,家家户户都会燃放鞭炮“炸龙”。炮龙短有7节,长有9节不等,龙头龙尾用竹篾扎制,用沙纸装裱,龙身用色布装配。表演时舞龙者以一人舞龙珠于前,九人舞龙于后,赤膊上阵,任由鞭炮在身边爆炸,同时有锣鼓八音伴奏,以及各类动物形象伴舞。
舞龙时,有不少人抱子抱孙去钻"龙肚",以求吉祥;龙进屋拜年,没有男孩的人家爱用钱买龙嘴中的“龙珠”, 据说这样龙会赐福,来年能生个胖男娃。许多人家还喜欢用龙身上的布外壳给孩子缝衫裤, 认为这样可以保孩子安康。
此项活动以起源地广西宾阳县最为有名,并发展形成了号称“东方狂欢节”的正月十一炮龙节,该项民俗节日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宾阳周边的上林、马山等地也有春节舞炮龙的风俗,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上林时曾记载,正月十五,“晚酌南楼,观龙灯甚盛”。
- 二次葬
又称“捡骨”“捡金”,是一种流行于广西的传统葬俗,特指对死者尸骸作二重处置:人死,先采用埋土、风化、架树、水浸、置洞等方式处理肉身。待皮肉腐烂,再发冢开棺,拣取骨殖洗净晾干,放入特制的陶瓮等容器内,择日选地置放或深埋,即重新安葬。
第一次葬是将遗体安放在木制的棺材里,“躺”着埋在土里,堆成长形坟,叫“长墓”,也叫“新墓”;也表示人的灵魂还是“新鬼”,没有投胎转世,所以在家堂上另给他设灵位,祭祖时是没有份的。第二次葬是第一次葬三到五年之后,也就是腐尸“化净”之后,找个好日子将“净骨”捡出,安放在陶罐(壮话叫做“金罐”,也叫“金钟”)中,选取“坟山宝地”重葬,堆成圆形坟,叫“圆墓”,也叫“祖墓”。
分金定穴看风水是一项技术活
捡骨一般在晚上,既是到了之后,先烧香放炮祭拜,然后掘土、开棺,开棺后逐一将遗骨取出,揩净,如果遗骨潮湿,还要用炭火烘干。最后按从脚到头的顺序安放到“金坛”中,取“坐”着的姿势,表示他自然从容地坐着,面对人间和他的子孙,祭拜时就像与后人亲密无间地“见面”一样,盖好罐盖。下葬又另选时辰,在墓地事先挖好一个容得“金坛”的圆筒形井穴,到时辰并分金后将“金坛”放进去,“井穴”上严盖一块圆形石板,再堆土成墓,最后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
- 师公教
又称梅山教、三元教、武教,是一种在秦汉时期越巫的基础上,吸收了道教的若干成分和佛教、儒家的一些成分,加以融合而成的壮族原生性民间宗教,其产生于古百越之地,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发展以及特定的心理需求而创造和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
师公主导的祭祀社坛仪式
师公教可以说是一种壮化道教,其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同程度地吸收和整合了道教、佛教等外来宗教的文化因素以及儒家思想的孝道观念等来改造和充实自己,从而使它逐渐从自发宗教形态向人为宗教形态的方向发展。
师公教与壮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传统中的婚丧喜事皆有师公的参与,如上述的几种文化习俗都看窥见师公教的身影,如七月十四前为新逝亲人焚化冥物时,要请师公来念经;舞炮龙前要请师公来为炮龙点睛开光。值得注意的是,广西民间所称的师公其实是一种笼统的说法,根据信奉的最高神的差异、与佛道教的远近等,壮族的民间信仰还可细分为师公、道公和僧公,但在一般的老百姓眼里,他们都差不多。
师公为炮龙开光
一方水土一方人,八桂大地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了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除了以上列举的这些,广西还有哪些特别的民俗文化,欢迎你来补充
本文关键词:广西的特色的民俗有哪些,广西的特色的民俗是什么,广西特色民俗文化介绍,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广西特色的民俗活动。这就是关于《广西的特色的民俗,牛民俗、牛文物、牛地名……广西牛事话你知》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