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端制造业必须淘汰,人没有机器力气大,人没有人工智能聪明,智能机器取代人是社会进步!
1、人来到世界上不是为了努力干活吃饱饭,我们不可能永远在产业链最低端;智能制造业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转型升级就会像诺基亚手机柯达胶卷一样被时代被淘汰。
2、现在正处在人类社会的第四次社会大分工阶段,是人和智能机器的大分工,智能机器做规模化标准化的工作,人做创新型的工作,因为人是有智慧的不是劳动工具!现在主要的问题根本不是产业链的问题,而是既得利益者太贪婪了,连一根羽毛都不愿意失去!
3、数字化时代是上下五千年来史诗般巨大恢弘的时刻,将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未来和人类智慧,走向全新的数字文明!
可能很多人甚至都没听过波导这个手机品牌,但听到“手机中的战斗机”的广告词,你可能就会感觉好像听过。
曾几何时,波导手机可谓手机行业老大,广告布及大街小巷,全球销量遥遥领先。一度成为功能机时代的宠儿。然而,智能机的浪潮无情地将其拍在冰冷的沙滩上。如今的波导手机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虽然公司还在夹缝中艰难存活,依然有手机业务,但已经只能做低端智能机了,销售额相比时下品牌手机也只能以惨来形容。
天上地下,有时很远,有时离得又很近。谁又能想到曾经火极一时的知名品牌就这样沦落到鲜为人知的地步。
可能我们已经见怪不怪,商海波谲云诡,这样的例子实在数不胜数。
曾垄断胶卷行业的柯达公司,不也是在数码摄影兴盛后,逐渐走下坡路,最终走向破产吗?有微软这么大的公司做支撑,微软手机业务不也是岌岌可危吗?还有诺基亚、夏新、春兰空调、摩托罗拉、非常可乐等等等等。
其实大家都懂,一个品牌的兴盛,靠的不仅仅是宣传,关键还是得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行业尤其如此。
当年国外的三星、诺基亚、摩托罗拉、LG等,国产的以中华酷联为首、还有海信、波导、金立、长虹等,同样一个赛一个的比着价高。
国外的旗舰机贵的离谱,但起码配置是真的高,国内品牌打着旗舰机的名号,那配置不堪入目!只会一波一波割韭菜,幸好现在倒闭的差不多了!老百姓交智商税的地方也越来越少了。
经过十多年鏖战,小米的出现对国产手机行业是完全的颠覆。搭上互联网的风口,极致压缩渠道,旗舰配置,中低端价格,直接放倒业界一片韭菜收割机!从而获得价格屠夫的名号,也被国内厂商黑了十多年。
之所以小米越做越好,还是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任你什么噱头和营销口号,打着多大的旗号,只选自己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赞]
但现在小米也开始提高价格了,曾经2000元的旗舰机一去不复返。
古训说的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希望小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方得始终!
@小米公司 @雷军
阿迪达斯把国内工厂关停,去了国外建厂,飞利浦,高通等一些外国企业,也纷纷离开,把厂房搬到了国外,辞退了国内的员工,关停了工厂。在对外界的声明当中,他们纷纷表示只是为了拿到更低的人工成本,吐槽中国市场的工价太高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远没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企业外逃,已经不是什么罕见现象,这些年从国内撤离的企业,数不胜数,有时候一年时间就有几十家大企业外撤。
看似好像是为了追求更低的成本去国外,但实际上是他们竞争力下降的一种表现,这一点从世界500强数量变化就可以看得出来,20多年前,中国上榜的世界500强企业只有10几家,但是到了现在,中国上榜的企业达到了140多家,比M国还要多。
站在市场的角度,几十年的变化,都处在同一个市场内,中国企业竞争力越大,实力越强,这说明外企的竞争力在减小,同样一块蛋糕,我们分的多了,他们能分到的,必然更少。
当然,外企撤离,从长远角度的利弊来分析的话,还是好处居多。
企业外撤,短期内可能会给国内造成大量失业潮,影响经济,但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些外企撤离的数量越多,国内企业的压力就越小,竞争环境就会得以改善,对于那些制造业来说,他们就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场机遇将会更大。
而且有一点必须明确,那些撤离的外企,大部分都是一些劳动力密集和低成本的家电制造业,比如微软诺基亚,松下等外国企业,大部分都是生产一些低端制造,低端制造业离开,一定程度上还会加快我们向中高端制造业晋级的速度,所以外企的撤离,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那么对于外企撤离,你们怎么看?#我要上头条#
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是不是可以预见丰田未来会像诺基亚一样的结局。
不得不承认丰田的技术储备确实有,其实诺基亚技术储备也是相当可观。
但是抠门丰田也是真抠门。别人是一分钱一分货,丰田是一分钱半分货,这几年玩信仰营销玩上瘾了。
丰田最大的问题在内部,原先那些燃油车咋办?内燃机和变速箱那些人咋办,重新洗牌后,内部各派系利益如何分配,想要全面电动化,有一大堆内部矛盾要解决。
话说RB之前发声要全面电动化,丰田章男马上出来反对,因为他舍不得躺着赚钱的燃油车啊,全面电动化就是要丰田革自己的命。我现在是没看出来丰田有壮士断腕的果决。
电动车的技术非常高级也非常难,比汽油车难多了。你看汽油车传统车厂新车像下饺子。电动车就憋在那里半天出不来就知道了。难在哪里?
难在成本和供应链上,弄个电池和车壳子攒出几辆没问题。但是要把成本做的比特斯拉还低能和特斯拉竞争就立刻SB了——要和特斯拉竞争,你得先建电池厂,哪怕是外购松下成本都下不来。
这样几百亿就甩出去了。等你过几年烧的差不多了,发现特斯拉手里攥着大笔现金继续和你打成本价格战,新车造出来里程和成本一直跟不上。所以只好永远在实验室里呆着——这就是丰田的现状,能造不敢造,只敢打嘴炮。
要是成本这个坎过不去,丰田会发现它在未来几年造出来的车的最大里程永远比特斯拉短那么几十公里——同样的成本,特斯拉可以降价,也可以定期加里程来恶心人。
在目前还处于里程半焦虑状态下,多几十公里就是购买决定因素。没发现特斯拉的车型越来越低端便宜,短期没有明显竞争对手还定期主动降价么?这个就是用来打击竞争对手供应链的。
丰田和索尼一样,凭消费者的信仰活着,最后活活的把自己玩S!
比亚迪超级混动,彻底颠覆传统燃油车,是对传统燃油车彻底的革命。
当今汽车行业就面临这场世纪革命,这是比苹果和安卓取代诺基亚更为重要的革命。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传统老牌汽车制造企业在中低端市场,靠自己现有的产品,已经无法与比亚迪样的个价格屠夫竞争。
在高端市场,以BBA为代表的高端汽车企业,还具有较大的优势。特斯拉、比亚迪和蔚来们在百万豪车市场还没有竞争力。但是什么时候开始会受到新能源汽车的冲击,我们拭目以待。
新能源汽车驾驶的舒适性和环保性以及智能驾驶将是颠覆性的。
比亚迪依靠DM-I和DM-P,已经在同级别汽车中独领风骚,已经能够兑现大量的利润。
我们更希望比亚迪,作为中国高端制造的代表,乘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东风,扶摇直上九万里,尽快的站在世界新能源市场的巅峰。
前几年一直有一个疑惑,为什么德法这种国家,普通工人的薪资会那么高,而国内的工厂就是血泪工厂。
后来想明白了。
不是说国内的工厂都是资本家,而是利润太薄了,低端制造业根本没有议价能力。你说要给所有工人提升待遇,缴纳满额的五险一金?那工厂分分钟倒闭不干了。#比亚迪#
而欧洲国家,他们可以维持国内普通工人的高薪,完全是因为他们薅了全世界的羊毛。
就比如汽车工业,他们制订了汽车的各项标准,专利,可以明目张胆的高价低配,就是欺负你人傻钱多,你指望着“市场换技术”,人家也不傻,真有办法让你竹篮打水一场空。
所以,整个燃油车时代,就是合资车的天下,10多万的车甚至连一个收音机都不给你放,内饰一言难尽,你说内饰差?人家说,请加钱。
一个360全景再加上所谓一些小玩意,都能让你加个三五万。
即便如此,国产车也无法超越,没办法就算内饰搞得好,三大件人家研究一百年的东西,你区区十余载就想研究明白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整个燃油车时代,几乎没有一款国产车可以彻底站稳20万这个价位。
大家都只能在20万以下这个价位厮杀,几乎是一片血海。
可到了新能源时代,一切重新洗牌。
而这种风云变幻的时代,大公司往往很容易船大难掉头,就好像诺基亚,你说他难道不知道智能机是未来的天下吗?
他知道。
但是,变革这种东西,就是利益重新分配,你想搞变革就会和原来的利益集团冲突,很难会有角色可以牺牲自己成就大家。
反而中小公司,独角兽们更容易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弄潮儿。
你看抖音,直播带货,一个才活了几年的app,不照样把所谓的BAT打的找不到北么。
再看蔚小理,基本上都是从德系、日系车手里抢的订单。本来想买glc,试了试蔚来ES6,觉得不错,那奔驰就少了一个客户。
再看看比亚迪,月销20万,宋系列销量近5万,汉系列更是国产车彻底站稳20w这个价位的热销车型。甚至现在将德国汽车租赁公司Sixt的订单都拿到手了。
什么概念?
就好比你和立顿茶包一样,明明自己才是喝茶的老祖宗,但畅销的立顿茶包却是外国牌子。
更有意思的是,德国这个租赁公司首先采用的就是比亚迪元的海外版,ATTO 3。
而在历史上,“元”曾经到过多瑙河,781年后,“元”再次来到了多瑙河。
德国媒体对此也是极为眼红,甚至于在报道中说出“Sixt给中国企业的大订单是对德国汽车制造商的一记耳光。”
在未来德国的大街上,你会看到奔驰、宝马和比亚迪。
汽车行业利润丰厚,可以提供大量的高薪职位,比亚迪收割国内算不上什么,未来国产新能源什么时候可以走出国门收割全世界时,勤劳的中国人民也会有躺赚的美好日子。
欧美日本靠着汽车工业躺赚了几十年,现在也该风水轮流转了。
比亚迪能不能真的撑得起万亿市值,甚至数万亿市值,收割国内其实只是第一步,走出国门收割全世界才是关键。
这第二智造中心正式投产,看来销量有望再创新高了。
乡土家情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外媒惊呼,继智能手机之后,中国在这一领域强势崛起!作为一个80后,我清楚地记得,在功能手机的时代,中国的手机厂商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很多人为此努力过,但最后都折戟沉沙,黯淡收场。彼时的中国手机市场完全是三星、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外资品牌的市场,仅存的中国手机厂商只能在夹缝中生存,靠生产杂牌手机苟延残喘。那时候我们多么希望能崛起一个自主品牌、民族品牌来收复失地,然而,事与愿违,纵观整个功能机的时代,中国市场始终是外资品牌的天下。
“谁敢再提做手机,谁就给我走人!”任正非拍着桌子吼道,众人惶恐,整个办公室鸦雀无声。这时一个女高管走上前,说了2句话,成功让任正非回心转意,并加投了10个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做到“世界第二”。
华为这个公司,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他家生产的手机,如今也已成为全球第二的手机品牌。
但谁能想到,如今在手机市场这么吃香的华为,它的领导者任正非,当年曾经拍桌怒吼,说过这样一句话:
“华为坚决不做手机!谁敢再提做手机,就给我走人。”但在座的一位女高管只站起来给他说了两句话,就让任正非改变了主意。
是什么原因让任正非如此抵制手机业务?后来又是谁,能让他转变心意的呢?
本来,华为是不准备做手机的,因为在小灵通的时代,华为做了错误的判断,没有把握住机会,被竞争对手狠狠地甩在后面,导致华为的手机部门亏损了整整8年之久!
这次失败,华为反思了很久,任正非认为,做手机,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就定下了华为以后不做手机的规定。
但是在那次争论里,这位女高管勇敢地站了出来,当时她看任正非这么生气也很害怕,但是依旧鼓起勇气站了出来,说:
第一:华为做的运营商设备,只能卖一次,而且需要跟爱立信、诺基亚等厂商竞争,不敢提价,没有太多利润。但是手机2-3年换一次,中国有13亿消费者,这个市场足够大。
第二:小灵通业务确实失败了,但是也积累下宝贵的经验。面对困难,是勇敢的解决问题,还是逃避,是伟大企业和一般企业的分水岭,如果我们这次逃避了,以后别的困难怎么办?
说完后,大家大气不敢喘,都看着任正非,任正非也是一言不发。
10分钟后,任正非同意了,并叫来财务批了10亿,用于手机研发。
结果,华为手机从低端贴牌,8年做到全球数千亿营业额,营收4000亿,全国第一,世界第二。
而对于自己的出尔反尔,任正非在某次采访说说道:“我也曾经错过很多机会,做错过判断。”
当年,因为任正非的决策失误,导致技术人才孔令贤的出走。
对于孔令贤的出走,任正非百思不得其解,直到陈春花的点拨,任正非才幡然悔悟,原来自己又做了一个错误的决策。
任正非传 名人传
高通入门级5G处理器“骁龙480”正式发布,诺基亚、一加、OPPO、vivo将首批搭载!
细节上,骁龙480采用了8nm工艺制程,Kyro 460 CPU,Adreno 619 GPU,Hexagon 686 AI处理器。相较上一代骁龙460处理器,此次的骁龙480在CPU性能,GPU性能和AI性能上分别提升了100%、100%、70%,并支持120Hz FHD+屏幕与后置6400万像素摄像头等。
诺基亚咱就不说了,一加和蓝绿厂估计又想把骁龙480应用于海外发布的中低端机型上。
#一加# #vivo# #OPPO手机# #诺基亚# #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