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壮族的风俗习惯,回品年味,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关于【壮族的风俗习惯】,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壮族的风俗习惯:回品年味,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 2、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习俗

1、壮族的风俗习惯:回品年味,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元复始,盛世祥瑞,春潮四海歌豪迈;万象更新,迎祥纳福,春风万家又一载。

春节是一年除旧迎新的重要节点,时间和空间在此刻深深交汇,在外的游子与阔别已久的故乡重逢、与相隔千里的亲人相聚。春节是中国人心中放不下的牵挂,数不尽的情思,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为了庆祝这一隆重的传统节日,人们在历史的变迁中产生了贴年红、熬夜守岁、除夕祭祖、吃年夜饭、发压岁钱等传统习俗,而在幅员辽阔的神州大地上,华夏四海间,同样衍生出了无数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此刻,让我们迎着辛丑牛年扑面而来的春意,纵览祖国多彩的“中国年”。

东北——北疆悠久的继承

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替代),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也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祥的事都破损,有驱灾避邪之意。

壮族的风俗习惯,回品年味,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年夜饭后吃冻梨

由于东北天气严寒,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经由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适口,果汁富足,年夜饭后吃这种梨不仅可口,还能起到解酒、解油腻的作用。

年三十点长寿灯

东北人家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整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停。此外还有正月不剪头、月朔初二不扫地等习俗。

壮族的风俗习惯,回品年味,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华东——缠绵水乡的温柔

点岁灯

汉族节日旧俗,这一汉族节日旧俗流行于江南部分地区,一般在除夕或正月初一至初五举行。在此期间,夜间卧室里通宵燃灯,称“岁灯”。一般在屋柱脚、床下、桌下、灶下点灯。多用红萝卜切成段作盘,插上小蜡烛,也有用陶器盛油点灯的,是除夕守岁的一种活动,还要贴春联,放爆竹、唱辞岁歌、饮分岁酒、吃岁饭等。

接青龙

这一习俗广泛流行于浙江杭州地区。每年农历正月十二,各路龙灯集中到吴山龙王庙,挂红点睛,称为“龙灯开光”。

打年糕

打年糕这是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年糕谐音“年高”,寄予了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对老人还有“年高”长寿、对小孩有“年年长高”之意,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过年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除夕夜那天,有的家里还会做些糖年糕。手巧的一些人还会把年糕雕成鸡、鸭、元宝等形状,寓意着来年家里甜甜蜜蜜。

壮族的风俗习惯,回品年味,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听花鼓戏

花鼓戏又名挑香担,因其题材来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简洁明快,曲调活泼流畅,又是用当地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所以在春节期间常用来增添节日气氛。

壮族的风俗习惯,回品年味,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华北——古老习俗的继承

北京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北京在春节期间有多处庙会,有众多老艺人表演绝活,有糖葫芦为代表的风味小吃,还有各种娱乐游艺活动,每年都会吸引众多市民参加。

天津

从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天津还有春节贴吊钱儿的习俗。

壮族的风俗习惯,回品年味,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山西

当地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有着各种联系,。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贴个大红字条写着"旺气冲天"。

华中——千年不变的沿袭

华中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过年”的风俗不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显的独特之处。

春节习俗

春节是华中地区百姓一年生活中的重要节日,此时家家户户操办年事,富家杀猪宰羊、张灯结彩,贫者物质上不赶奢侈,但规矩是要面面俱到的。

过年谣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这首过年谣,是民间过年的大事记,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流传久远鲜为人知的特色风俗,这些风俗让年味更加浓烈。

华南——温和清新的春节

华南地区温暖的气候让南方冬季的春节也有诸多夏天特点。

贺年酒

旧时瑶族节日风俗。流行于广西灌阳县。农历十二月,每户交两斤米给头人酿酒。正月初一,再交猪肉半斤、豆腐两块,蒜苗一根,派一男子参加酒会,称为“吃贺年酒”。由头人主持。旧年添了人口的人家,抱着孩子,带上一壶酒、两块豆腐、一块猪肉,来向大家拜年。以后村里分东西就有小孩的一份。

吊缝猴

流行于台湾地区的汉族民间岁时风俗。用布扎成猴子模样或红布缝成猴形图案并在四角缝上扫帚图形,春节期间,作为饰品挂在屋檐下。因“缝猴”与“封侯”谐音,以图吉利。

西南——民族融合的精彩

藏族

除夕那天,藏族人民会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人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前一天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到来的这一年里雨水充足。

壮族

在除夕时,壮族人民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西北——大江东去的豪迈

闹社火

西北的节日民俗“闹社火”在西北民俗中最具代表性。耍社火的内容和规模大小,视年景的好坏而定。一般在盛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丰衣足食,传统的社火活动,就此起彼伏,大耍而特耍之。闹社火是流行在民间的一种集体游艺活动,社火是一个总称,包括狮子、龙灯、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等。人们把“耍社火”叫做“闹社火”,闹者,竞赛也。要闹出乐趣,要闹出艺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新时代网络——超越时空的年味

除了这些传统的节日习俗,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深入,现代的人们也衍生出许多新民俗。

在网络上体验一把“抢红包,拼手气”的乐趣

在集五福的过程中感受新时代带来的“新年味”

壮族的风俗习惯,回品年味,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在网络平台上尽情放一场次虚拟烟火

春节时在微信等软件上通过视频等多种手段与远隔万里的亲友“云相聚”

网络让我们的春节更丰富、更时尚、更亲近,此刻“天涯若比邻”,此时“全国度今宵”,网络带来的新年俗是我们深切感受和体验的节日文化的丰富和延伸,中国年因此而更为丰富多彩。

春华秋实,满目仪态万方

春色清河,到处喜气洋洋

祈福迎祥,满目春花烂漫

不负时光,自有万水千山

同大家一起站在新年的起点上,我们在这里真诚地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万事如意,牛年牛气冲天!

来源:青春吉大

2、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习俗

建筑,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个有一部份居民还保持着),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壮族的风俗习惯?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壮族的风俗习惯,回品年味,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壮族的风俗习惯

建筑,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个有一部份居民还保持着)。

服饰,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婚俗,“炮火”入洞房,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尽。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新娘过河,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所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粗野,更不能调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过河时,“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在宽约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亲队伍拉成一条线,热闹非常。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不让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龙胜的壮族婚姻是要过“三关”闯“十门”的。先谈恋爱,后定亲,才能成亲,谓之“三关”。迎接、对歌、出门、穿村过寨、过河过桥、入门、唱调、回门、回家、入洞房,谓之“十门”。“过河”只是“十门”中的第五个“门”,“十门”过了才能入洞房。

本文关键词:壮族的风俗有哪些?,壮族的主要风俗,壮族的风俗是,壮族的风俗有哪些简单说一说,壮族的风俗有什么?。这就是关于《壮族的风俗习惯,回品年味,这些习俗你知道吗》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172840/
1
上一篇 渔人甚异之的意义和用法,非非老师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字词文言文知识
下一篇 文化用纸市场前景,晨鸣等头部纸企迎来发展良机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