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电脑的发展史(电脑的发展史图片)

资本主义本质上就是一群强盗通过战争与掠夺赚取了第一桶金。

昆羽继圣

期待有朝一日计算机发展史改写,留下中国人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仅是提花机,还要把朱传榘的名字加上。朱传榘不只是参与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他是核心部件、二进制计算逻辑的设计者。在计算机原型产生之前,虽然已经有具有计算能力的电子设备出现,但这些设备只能处理特定数据、只能处理定向(特定)问题。逻辑处理能力,远远达不到普适性的要求。是朱传榘成功设计出了二进制计算机逻辑结构的数个版本,让计算机拥有普适性逻辑运算能力,成为真正的“电脑”。除此之外,作为计算机设计的灵魂人物,他还参与了计算机小型化、工业化的相关工作,可惜,与吴健雄攻克花旗国众多科学家无法迈过的原子弹问题一样,他的名字也被人刻意隐去了!

同样地,还有波音之父王助,飞机真正的发明与制造者冯如。***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四部曲,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宅在家里看历史##历史##历史真相官##头条创作挑战赛#

听说iPhone13快要上市发布了,你还会买iPhone手机吗?

 

也许你不知道,最早的苹果公司诞生于一个车库,乔布斯和另外两个朋友一起创办。当时的计算机都很贵,要上万美元,乔布斯的目标是让计算机的价钱降至原来的几十分之一才会有人买得起。

 

后来苹果公司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通用个人电脑AppleⅠ,老百姓花几百美元就能买一台。

 

也许你会觉得伟大的公司一定都发展得顺风顺水,其实不然。

 

苹果公司到1985年为止都发展非常顺利,拥有了4000名员工,股票市值达到了20亿美元。

 

但是同年创始人乔布斯却被赶出了自己创办的公司,苹果公司也一度亏损,差点卖给IBM和太阳公司,但是好在没有卖成。

 

1996年,乔布斯有机会重新回到苹果公司,从临时CEO又成为正式的CEO,带领苹果打造了iPod这个辉煌的产品,再到后来的iPhone手机,带动移动通信的革命。

 

乔布斯的一生和苹果公司都经历了从波峰到低谷再回到浪潮之巅的过程,故事引人入胜。

 

如果你想了解苹果和更多知名公司背后的发展史,比如微软、谷歌、IBM、摩托罗拉、诺基亚,推荐你看看@硅谷吴军的《浪潮之巅》,从书中记录的历史事件中总结规律,即可把握时代科技发展的趋势。

 

这本书的累计印刷量已经超过50万套,豆瓣评分9.2,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强烈推荐。

附上阅读苹果公司发现史部分的读书视觉笔记,可以点击图1观看。

@人民邮电出版社 #技术派的书架# #浪潮之巅#

今天儿子问为什么计算机能够读懂人们的命令和操作。这就得讲讲计算机和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史。

计算机语言可以追溯到200年前。19世纪,西方人发明了雅卡尔提花机,利用预先打孔的卡片来控制织物的编织式样,速度比老式手工提花机快了25倍。

1819年,英国科学家巴贝奇设计“差分机”,并于1822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会制表的机器”。它可以编制平方表和一些其他的表格,还能计算多项式的加法,运算的精确度达6位小数。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可以使用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电容在电路上实现与、或、非三个基本逻辑,而所有的运算都是逻辑的叠加(0和1的叠加),逻辑最终可以转化为电路,也就是说可以用电路实现所有的运算。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了。

程序员们将用0、1数字编成的程序代码打在纸带或卡片上,1打孔,0不打孔,再将程序通过纸带机或卡片机输入计算机,计算机转变为一列高低电平,使计算机的电子器受到驱动,从而进行运算。0和1 就此成了电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语言,我们叫机器语言。有时小飞虫飞进去,计算就会出错,这就是BUG的由来。

机器语言是第一代计算机语言,也是计算机能唯一读懂的语言。但是编写非常麻烦,科学家就想着用一种语言来翻译0和1组合的这些命令,人们可以看懂,也可以转换成计算机能读懂的程序。于是编程语言出现了。

最初的编程语言是面向过程的,怎么理解呢,计算机执行某个任务,在终止之前人们只能等着,不能干其他的事情。就像做菜一样,必须先放油,再炝锅,再放菜,要按流程操作。

但这种比较机械化的模式不适应人们的需求。我们做菜的同时还要在另外一个锅里煮饭,还能切凉菜,刷抖音,和聊天等。这就是面向对象的需求,所以高级语言就诞生了。

现在我们日常使用的C++、JAVA、PHP、PYTHON、VB等等都是高级语言。而通过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即便是我们不懂技术的人,也可以实现人机交互了。

今天的生活已经与计算机息息相关了,让人不得不感叹人类的发明创造之伟大。我们在使用电脑、手机以及各种智能设备时,也不要忘记历代科学家的研究和贡献。

附图分别是:提花机、差分机、第一台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等。#头条创作挑战赛#

说说在线制造

工业化制造之路-历程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制造业从来都是文明发展的基石。社会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产活动效率的不断提升最大幅度的体现在制造业的变迁和发展上。从一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开始人类懂得了制造工具,这使人类真正走进了制造时代,在这之前几乎无制造可言,完全听从老天爷赏赐。在三千年前出现了青铜器,人类进入了从材料开始的制造时代,制造延伸到金属冶炼。从此,不管是农耕还是军事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效时代。有了金属制造技术的加持,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仅仅经过数千年,就已经把自己的活动半径无限扩大,势不可挡。从此,人类也从高级动物进化为具有文明史可以记载的新物种。十八世纪中叶,在欧洲出现了机器这种区别于传统工具的新形态复杂制造系统,人类正式迈入工业化制造时代。通过数百年的发展之路,人类走过了迄今为止速度最快、成果最多、效果最好的文明历程。1764年的一天,英国的纺织工程师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心情有点糟。因为工厂的纺纱机不仅慢,还容易出错,他已经被老板威廉怒骂了好多次。忙碌了一天的哈格里夫斯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开门时不小心踢翻了妻子正在使用的纺纱机。他弯下腰赶紧想要把纺纱机扶正,却突然愣住了,原来那个被踢倒的纺纱机还在转,只是原先横着的纱锭变成直立的了,他的灵感霎时涌现出来:如果把几个纱锭都竖着排列,用一个纺轮带动,不就可以一下子纺出更多的纱了吗?哈格里夫斯非常兴奋,马上动手开干。第二天,他就制造出用一个纺轮带动八个竖直纱锭的新纺纱机,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八倍。他高兴的和妻子一起手舞足蹈,女儿珍妮在一边静静的看着爸爸妈妈又蹦又跳,有点懵逼。哈格里夫斯一把抱起女儿,亲了她一下,叫喊着:“我看,我们就把这台机器叫作珍妮纺纱机,对,珍妮机,这真是太棒了!”珍妮机是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虽然仍然是人力手摇的纺纱机,但是它的纺纱能力提高了8倍,迅速碾压了传统的手工业纺车,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1776年,英国发明家瓦特制造出了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新型蒸汽机成为万能的源动机,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人类由此进入了机器大工业时代,工业化制造大幕正式拉开。从此,工业化制造之路从多个维度展开飞速发展,直至今日所产生的财富增加、文明进步是当时不可想象的。技术角度,蒸汽机这种源动机产生后快速推动了机械技术的发展,制造业很快就进入了机械化时代,作业效率大幅度提高,财富以过去不可想象的速度积累;到二十世纪初,随着电的发现和相关科技知识积累以及电动机的出现,机器的原动力出现了再一次革命,制造业迎来了电气化时代。电气化在机械化基础上进一步释放了机器的能力,作业效率又一次得到大幅度提升;也使人更多的脱离了劳动的内核,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进一步得到解放。伴随着机械化和电气化发展,制造过程管理也从原始的人员管理快速过渡到科学管理,制造模式也开始极快分化,流水线等匹配标准化制造的形态高速发展。二战结束时的1945年出现了电子计算机,而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半导体产业催生了后工业化时代,制造业在自动化、控制论等先进技术推动下向着更精密、更高效、更人性的方向急速发展,全球制造业快速进步,多次的地域化转移,造就了全球财富和文明的整体集聚;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出现了互联网,由此人类进入了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制造业也开始向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直至今日之状态。制造过程和企业管理也从提高劳动效率为核心的科学管理开始过渡到以提高组织作业效率为核心的组织管理时期。在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制造赋能的今天,工业化制造已经开始显现出不适应于文明发展的现象,比如严重过剩、大量浪费、无法匹配个性化等,已经开始不能满足人们的进一步需求了。

#柳传志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 从一个国企的领导,变成美国华尔街资本在华的代理人,站在他个人的角度无疑是巨大的成功。但站在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来说,从开除倪光南的那一刻,他就被钉在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了。[抠鼻]

谈谈编程中的专业与业余

1、编不编程,社会分工不同而已

编程离不开计算机(简称『编程人』),那至少经常性以电子计算机为劳动工具的人(简称『电脑人』),才算群众基础吧。电子计算机发展了这么些年,编程早已不是使用计算机的必经之路,计算机能成为专业程序员手上Power,自然也可以是普通老百姓眼里的Friend。那自然很多电脑人,不需要编程啦。编程人,也只不过是电脑人中的一小部分。

这是专业分工的结果,职业程序员们根据不想(或不能)编程那帮人的要求,编制出形形色色的生产工具,自己得了高薪的同时,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提效增产)。不想编程的那帮人,利用现成的生产工具(软件),提升了企业的效率,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从市场争取了更多的利润,从而也让自己的待遇稳步提升。

这无疑是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美满结局。然而过细的分工,总是伴随锋利(毛刺)的边界,要想磨合,一个长期而痛苦的过程就不可避免。君不见,测试和开发、客户和产品经理、产品经理和开发,这些角色已互成冤家对头。这还是业内的,已尚且如此,更何况专业与业余编程人之间呢。

2、编程的专业与业余,不仅是分工的延伸,更是一种业态竞争

事实上,业界需要复合型人才,既懂业务,又懂技术。在竞争战略里有一个前后向策略,讲的是如果下游客户对中上游或上游供应商对中下游有足够的掌控力,他们就往往倾向于自己干,以尽可能获得垄断地位。在以计算机为劳动工具的人群里,自然不乏这样的人。或觉得业务逻辑远比技术逻辑重要,或认为技术逻辑与业务逻辑的沟通成本过大,总之,总有人希望,能够脚踏两只船,亲手书写跨界传奇。

所以,专业和业余,是一个竞争状态下的长期存在。有机械转码的,更有生化环材转码的,这恰恰说明,编码其实是个低门槛行当(当然大牛之所以牛,不是人家语法娴熟,好吧!)。你想啊,谁发明个编程工具,搞得大家都用不来才算有逼格的话,那就是不让人用呗。所以,业余编程,抛开兴趣爱好的成分,更多的是专业编程无法触达的行业壁垒。这让行业知识的拥有者,有了向上游发展的动机。

编程编程,无非就是将人机交互中的一些控制剥离出来,交到编程人士手里,来一把现实的梦想编制么!现在流行的低代码、轻代码和0代码,不就是让更多的人体验这种细腻的控制么!同样提供控制的编程工具,为何就有高低贵贱之分了呢?

3、编程的专业与业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在编程专业知识上,通常科班的要比业余的更专业,可控高效才是王道。VB/VBA的确算不上专业开发工具,因为编译器内置了太多照顾小白的指令,低效不说,很多东西压根就不让人明明白白地用。所以,科班编程人士,看不上VB/VBA,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

在科班编程人士眼里,学习C#、VB.NET Shop、Python、JAVA、C、C++都不难,关键是更能掌握编程的专业知识。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基础,一个是专业数十年的磨砺,另一个不过是半路出家的一时兴起。

用C写程序是性能高效,但产出低效啊(不仅仅是看得见的源码冗长,还有学习曲线呐)!你想要熟练用C写出东西,得学多少东西,得学多久?对于不靠编码吃饭,就解决下手头上简单工效问题的业余人士而言,这不就回到了想吃肉就去养猪的小农经济时代了么!

啥也不懂,能录制修改宏,就能翻倍提升工作效率,干嘛要研究数据结构,算法或者计算机底层原理之类掉头发的事!学以致用的角度,高不高效,得看疗效。多几十上百个指令,有个几百毫秒的差距,谁Care?就像笔者之前在《VB/VBA为何不需要所谓的标准DLL?》说的那样,毕竟业余编程大多自产自用,强调的是自用而非他用,代码糙了点又何妨,能优雅地解决问题难道不核心么?

4、编程的专业和业余之间,也正是低级语言和高级语言之间的关系

编程的专业和业余之间,从电脑人的知识素养来看,其实是不同专业的碰撞与结合。编程要想长远发展,是离不开其他行业(营养)的,这和计算机得以普及的原因是一样的。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的情况下,业余编程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甚至可以说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科幻中的自然语言编程(高级别的人机交互),不就是AI的高级形态么!纵观计算机编程工具的发展史,从机器码到汇编码,从面向过程到面向对象的高级编程语言,无一不是围绕着解放人类双手,让人更能活出人样来。编程说到底是为了应用,解决人事儿,才有意义。

譬如比特币的去中心化,就没什么鸟用!如果回到发明计算机『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上,希望广大编程人员,不要一味地陷入技术的细枝末节,在打好技术基础的同时,多用人的角度去观察技术。

如果说『头发长见识短』有失偏颇,那『越学越觉肤浅』总算谦虚美德了吧,可为毛那么多人宁愿在『人生苦短』前供奉香火,也全然不顾『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的礼义廉耻?不要瞧不起业余选手,相反应该去思考如何解决业余选手遇到的问题,如何让更多的业余选手参与编程中来。

中科院计算机所举全国之力,最后还是成为组装电脑的柳家铺子,网络通讯设备技术也是在任老头的执着精神之下,成就了中国的世界一席之地,七十年的社会发展史,现行科技发展体制改革空间巨大,任务巨大,特别是对人才培养、孕育、生存、发展社会环境必须进行彻底性调整。引导人才从公务体制积极地流入社会科技领域,这才是超越世界科技领域的道路。#科技# #科普# #今日头条微头条#西毒财经的视频

中国碳纤维的四十年!

西毒财经

【梅德韦杰夫:世界正向一周4天工作制前进】俄国家安全委员会副主席梅德韦杰夫4月28日表示,世界正在向一周工作4天的方面前进。

他说,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发展史表明,由于机械化、自动化以及向计算机技术的过渡,导致了工作时间减少,空闲时间增加。在我看来,这通常对人类来说不是一件坏事。

他表示,许多国家已经在走这条道路。这个方向应该是循序渐进达到的,并且要建立在经济逻辑的基础上。(完)

20世纪60年代末,存储器占计算机成本的60%,利润十分丰厚。因此,英特尔公司创业之初,做的就是存储器的生意。作为存储器的发明者,英特尔公司1969年的市场占有率高达100%,几乎没给它的竞争对手留下立足之地。

然而好景不长,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以举国之力进军存储器市场,通过国家拨款的形式,资助了6家存储器企业。经过10年左右的高速发展,日本在存储器的技术层面,彻底赶超美国。

1980年,美国最好的存储器产品的次品率,竟然比日本最差产品的次品率高出5倍左右。1981年,日本推出了革命性的64K芯片,并以低成本和高可靠性迅速占领美国市场。这使英特尔公司的单个存储器的价格,在一年之内就从28美元跌至6美元,其市场占有率也急剧下降。

1981年之后,美国和日本的存储器的市场占有率,呈现明显的反向发展态势,日本的占有率不断上升,而美国的恰好相反。1985年,英特尔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连续6个季度下滑,利润从上一年度的1.98亿美元,惨跌到200万美元,这是英特尔公司发展史中的至暗时刻。

#全民荐书人# #读书# #计算机发展史# 此刻看文中提到的梭罗的这句话,特别有感触:

世有不公之法,

我们是安于徇守,

还是且改且守、待其功成?

或是即刻起而破之?

每一种说法,都是自成体系各自有理的。若是往回追溯,每一种选择都能找到理论体系的支持者。

最近在看道德经,之前很崇拜那种无为,但是读着读着,也慢慢否定了完全无为的状态。人生未曾“功成名就”前还是要有为的,这种有为,是为社会做贡献,是实现自己的价值,是对孩子的培育,是对家人的照顾,当然,也会有各种人世世俗的欲望与追逐……

对“有为”,要做到什么程度?且改且守待其成功还是即刻起而破之?没有答案。

或许,内心欲望还不强烈?!或许,在你未能起而破之之时,均是待其成功之积累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169681/
1
上一篇oppo特惠场(oppo活动中心)
下一篇 p802(p8028是什么管用什么管代换)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