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兰亭序三大行书代表】,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兰亭序三大行书代表:究竟有多少版《兰亭序》?
- 2、兰亭序三大行书代表,兰亭序真正的美
1、兰亭序三大行书代表:究竟有多少版《兰亭序》?
欧阳询楷书《兰亭序》 局部
原标题:究竟有多少版《兰亭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官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每人作诗一首,王羲之为他们的诗文写了序文。序文手稿被后人称为《兰亭序》。文中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兰亭序》被称为三大行书之首,王羲之当年47岁,是他的巅峰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可惜原本已经失传。
据史书记载,在唐太宗遗诏中,明确要求将王羲之真迹《兰亭序》陪葬。民间也有《兰亭序》随武则天陪葬一说。该真迹到底下落在哪,至今还是一个谜。
后人看到的《兰亭序》均历代的摹本、临本,以及刻本。比较有名的《兰亭》版本,有以下几个:
一、开皇本。“开皇”为隋文帝年号,一种刻本为“开皇十三年”,另一种为“开皇十八年”。此刻本字迹臃肿,因未见于宋人著录,后人疑是伪造。
二、神龙本。因帖前后印有“神龙”(唐中宗李显年号)各半印得名。后人以此帖翻刻较多,故成一大体系。后经元代郭天锡以至清代翁方纲鉴定为唐冯承素摹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帖于乾隆年间被刻于“兰亭八柱”,列为第三柱。此帖为初唐墨迹,历来很受推崇,尤其近年来经比较鉴定,多认为它是最接近真迹的,因此,身价尤高,学此本者众多。
三、虞世南临本。传为初唐虞世南所临墨迹。元文宗时张金界奴将其上贡,后被皇帝钤以“天历之宝”印,故又名“天历本”。帖后还有宋高宗“绍兴”年号印,于乾隆年间被刻于“兰亭八柱”列为第一柱。人常慕其“第一柱”之名而学之。
四、褚遂良临本。传为初唐褚遂良所临墨迹(列为“兰亭八柱”第二柱),至明代被陈敬宗鉴定为“褚临本”。因有的字笔法形态似宋代米元章,故又称“米临本”。
五、定武本。为石刻本。传为初唐欧阳询临本,据载从五代石晋开始流传(当时不作“定武”之称),契丹耶律德光从中原得此,携于真定。耶律德光死后,此石被弃山中,宋太宗赵光义年间被一位“李学究”所得。“李学究”死后,其子为还债取出,被定武太守宋景文收入公库,因此得名。宋代熙宁年间,定武太守薛师正之子薛绍彭将原石损去“湍、流、带、右、天”五字以区别于翻刻本。宋代大观年间,原石被收入宣和殿。“定武本”于宋代最流行,翻刻最多。
六、玉枕本。传为欧阳询临蝇头小行楷,刻于禁中,可能是“定武本”的前身,又名“袖珍本”。又有贾秋壑以“定武本”缩写成者。
七、颖上本。《思古斋黄庭兰亭》中见,传为“褚本”中最佳者,出于安徽颖上井中,又名“颖井本”。原缺数字,后有翻补,甚差。
八、黄绢本。亦称“洛阳宫本”,帖中“领”上加了“山”,世称“领字从山本”,传为“褚本”(明王世贞藏)。也有说“黄绢本”与“领字从山本”不同,但同出于一个祖本或宋人“游似本”。
九、陈鉴本。明代陈缉熙所收,并在前加一伪本。传为“褚本”,陈缉熙好勾摹,多以此刻石。曾失15年后复得,故多刻之,共与好事者。
十、“定武”体系中其他本。如“国学本”“何氏东阳本”等都属“定武”体系。“国学本”于明初由徐达从“天师庵”送至国子监,又称“天师庵本”,比东阳何士英藏本为优。另有“荣芑本”,五字未损,仅逊“落水本”。
十一、《兰亭八柱帖》。杂帖。清代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以《兰亭序》临摹本墨迹三种上石,共分八柱:第一柱为虞临本(张金界奴本),第二柱为褚临本,第三柱为冯摹本即神龙本。另外三柱为柳公权《兰亭诗》三种。还有明代董其昌临柳书《兰亭诗》和乾隆临董其昌本《兰亭诗》共八卷刻于八柱之上,摹勒极为精美,传本不多。“八柱”现在北京中山公园,已损。
十二、其他。此外据传还有“洛阳本”“赐潘贵妃本”“薛稷本”“游似本”“上党本”“米氏本”“薛绍彭本”等等。历代相传的不同本子不下百余种。
(王梦河整理)
来源:中国文化报
2、兰亭序三大行书代表,兰亭序真正的美
王羲之的《兰亭序》到底美不美?有三种声音。第一种声音说好看,第二种声音说一般,甚至还有第三种声音说好丑。
对艺术有不同的评价,这是正常的。就像你觉得杜甫的诗美,但你不能强迫一个村妇也觉得它美一样。层次不一样,你看到的美也会不一样。
兰亭序
以前有个悟道的小故事,我觉得很能说明问题。
刚入空门,老和尚指着远处的一片青山问小和尚,你看到了什么?小和尚想都没想说,青山。老和尚笑了笑。
过了两年后,老和尚又指着青山问他,你看到了什么?小和尚这次谨慎了一些,说,我看到了我的心。老和尚还是笑了笑,没做任何回答。
又过了很多年,这时的老和尚已经老得快不行了,叫来小和尚,指着窗外的青山问小和尚,看到了什么?这时的小和尚已经鬓角微白,并没有顺着老和尚手指的方向看,眼角泛着泪花,哽咽地说,我看到了青山。
老和尚这回还是笑了,不过同时还轻轻点了点头。手指垂了下来,驾鹤西去了。
分析一下,小和尚第一次和第三次说的都是青山,为什么第三次回答青山时,老和尚点头满意了?因为此青山非彼青山。
小和尚第一次看到的青山,只是本能的青山。就像小孩子看到什么说什么一样。
小和尚第二次看青山说看到的是自己的心。这是因为小和尚悟到自己看到的万物其实是自己心的映射而已。
小和尚第三次为什么看到的又是青山了?这是因为小和尚这一次看山,不再加入自己心里的映射,去除杂念后看到的纯粹的青山。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说到的书法三层境界,与上面的小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看看你属于哪一层?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表面上看,孙过庭是在讲书法结构,而实际上是在讲书法审美的三层境界。
颜真卿的字以稳为主
书法审美第一层境界。老老实实照字帖写字,喜欢横平竖直类的字体,比如欧楷。我说句实在话,如果学书法年岁足够多,没人喜欢这种类似印刷体的楷书。
平时练楷书,只是把它当基本功练而已。所以觉着《兰亭序》一般或者丑的,基本处于这一层。
书法审美第二层境界。熬过了第一层。一些不安分的书法人开始求变了。但是变一定在遵法的基础上求变,否则就是胡闹。米芾的书法追求险峻,也是达到这一层比较成功的典型。
所以我建议那些还徘徊在第一层不能自拔的书法爱好者不妨临临米芾的字帖,以此来摆脱自己“平正”的死框框。
米芾的字险到让人觉得不稳
书法审美的第三层境界。一味地求险,总会给人不稳当的感觉。这也不符合中国文化的审美核心——中庸之道。于是第三层境界追求险中求稳,注意这个稳是在险中求得,而不是像第一层次那种稳——根本就没有险。
这一层的代表人物就是王羲之。稳中求险正是《兰亭序》所要表现出的最大的美。表面看《兰亭序》字体比较稳,也就是一般人眼中的一般,没什么特别之处。
而实际上字体结构中险象环生,眼见着字体就要歪倒下去,王羲之总会有一笔“定海神针”将它拉回来,保持整个字的稳定性。
王羲之最后一捺把倾斜的字体拉稳
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兰亭序》字体中每个部件都是险的,所以越细品味,越觉得“风光无限好”简直美呆了。但是这些险的部件组合在一起却又是稳的。
而《兰亭序》的这种天作之合的鹭港之美,只有你用第三层境界的眼光才能看得到。
结束语:
有眼睛不一定发现美,有脑子才会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就像读一本书,20岁读的时候,你觉得已经读懂了。40岁再读的时候,觉得以前的理解太幼稚,这时有了新的感悟。当60岁再读时,又会再一次推翻以前的理解。
阅历不同,感悟也会不同。书法也是这样,随着审美层次的提高,发现的美也会随之不同。我用孙过庭的一句感悟结一下尾,“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本文关键词:兰亭序为我国三大行书,兰亭序行书作品欣赏,兰亭序书法 行楷,兰亭序几行,兰亭序三大行书代表作是什么。这就是关于《兰亭序三大行书代表,究竟有多少版《兰亭序》》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