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在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进行非正式接触。这是在“气球事件”发生后,中美最高级别的接触。我觉得有这样几个值得注意的点:
1. 根据新华社通稿的描述,此次不是“会晤”,不是“会面”,而是“非正式接触”,这种形式无疑折射出当下中美关系的冷淡和紧张的升级。一般来说,“非正式接触”意味着双方对对话持开放的态度,但在达成共识方面没有什么过高期望。
2. 有关气球事件的表述中,中方在吹风中一连用了这样几个词形容美国,“匪夷所思”“歇斯底里”“百分百滥用武力”“历史的讽刺”“巧取豪夺”“撕下一切伪装”“明火执仗”。这一连串的词用的非常之重,几乎是摊牌一般。
其实可以看出,气球的事情被报道出来后,中方的态度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最开始是澄清解释气球的民用目的,承认“表示遗憾”,请美国冷静专业处理,可以说展现了很大诚意;但随后在美国一意将此事升级、武力击落气球、并给中国扣“监视”帽子后,中方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变得更强硬、犀利。
3. 中美在会后的通稿和吹风中,都没有提到双方讨论过重新安排布林肯访华的事情。
4. 在气球事件发生后,今年年初一度有过的“中美关系企稳”的微弱预期现在已经消失。
中美关系下行是各种力量推动下的结果。有时候我觉得,它就好像是一辆车,即使很多人知道,再往前走下去可能面对的会是悬崖峭壁,但双方已经积累的矛盾和不信任就是那股巨大的力量,还在推着它继续向前走,难以回头。只能期盼真正到峭壁前的那一刻,能急刹车刹住了。
这次事件也再次显示出中美关系的脆弱性,以及这种脆弱性可能带来的后果。前几天我采访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时,他有过这么一段评论,“如果一个小小的气球就可以引发如此大的震动,那请想象一下,如果发生了更严重的事情,华盛顿的决策者做出正确决定会有多困难。在更大的政治压力下,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不符合美国利益,但出于国内政治原因而不得不做的事。中国对此心里得有个数。”
5. 中美对抗和俄乌战争两个议题又交织在一起。这次慕安会有两个焦点:明面上的那个全世界都看到的议题是俄乌战争,然而,“房间里的大象”却并不是它,而是中美间日益加剧的对抗。
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在中美“非正式接触后”发布推特称,布林肯在谈话中告诉中方,如果中国向俄罗斯提供物质支持,或帮助俄罗斯规避制裁,会产生“影响和后果”。而中方则表示,将发布有关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文件,中国“站在和平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