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自称汉人?
根本原因在于,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汉族建立的第一个长期稳定的大一统王朝,想想之前夏商周其实都有,再到后面的秦国时间又太短,还没有起到凝聚作用,而唐虽然同样伟大,但珠玉在前,连唐人自己都在诗词中经常以汉代唐,自然唐这个称呼不会取代汉。到后面的王朝,汉这个族称已经固定了,就更不存在替代了。
在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下,最初的“汉人”指的是实行郡县制的汉朝核心地带的人,与诸侯国的“诸侯人”相对立。至唐五代,“汉人”虽然发展出了一定的族群意味,但仍远少于“华人”,“中国人”和“唐人”的词频。直至宋代,作为族群自称的与“汉人”才取得了完全的统治地位,【朝代名+人】的用法,此后只能指某一时代的人,用朝代名称指称中华文化与族群的用法自此彻底消失。

还有一层意义可能是“汉”这个字本身很好听,或者说词义很美!
“汉”最早出现在孔子编写的《诗经》中,其本意是天上的银河。
[漢]这个字,在金文、篆文里就是[水]+[熒]+[星],本意就是星河、银河
《诗经·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因为汉水在地面上的流向,与从地面上观察银河的走向相同,所以至少早在西周就被命名为汉水,又有了汉中、汉阳等衍生地名。
刘邦伐秦后封地汉中为汉王,当时人都觉得以刘邦的功劳与项羽对比,封地的安排不公平,劝刘邦不要接受,萧何说:语曰'天汉',其称甚美。
刘邦同意萧何的意见,于是受封为汉王,后来称帝建立了帝国,就以汉为国号,使汉从最早的天文地理概念兼有了政治文化含义。
漢[上古汉音:Hnans]即星河。 劉[上古汉音:Mrong]即御(m-)龍(rong)。

汉朝原义就是银河国,刘氏原义就是御龙族
明朝大学士解缙是位书法家,善诗文,当时的文人学士都很钦佩他。有一天,永乐皇帝向他展示一柄折扇说:“这把扇子是外国进贡来的,它以精雕象牙为骨,龙涎涂绢为衣,稍微扇动,则凉风习习,使人神清气爽。可惜这件珍品,只有画而无题字,真是美中不足。你可补写诗词在上面。”
解缙请皇帝命题,皇帝说:“扇上的画就是题。不管你抄录别人的也好,你自己作的也好,只要符合画意,都可以。”
解缙接过扇一看,原来这幅画是按唐人王之涣《凉州词》诗意画的。这首诗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解缙拿起笔来,立即写下这首诗呈给了皇帝。
皇帝接过折扇,心中大喜,当着满朝文武官员,夸赞解缙笔走龙蛇,诗情画意,群臣也都争相欣赏解缙的书法。

谁知解缙在写诗的时候,由于一时疏忽,竟把诗中的“间”字给漏掉了,当时他自己没发觉,皇上也没发觉。有的大臣看到了,闷在心里不说,暗为解缙担忧。因为古时给皇帝办事,不许有丝毫差错,否则就是对皇帝大不敬,不是关起来就是贬谪偏远之地。
解缙给皇帝题扇漏字,这扇就显得不高雅了。这事非同小可,有意漏字是“欺君”“戏君”,粗心大意则算“轻君”“慢君”。不管怎么说,罪责难逃。谁知冤家遇上了对头,汉王朱高煦也发现了这事。
汉王朱高煦因立太子之事,深恨解缙,总想寻机把他除掉。一看解缙终于有把柄落在手上,心中高兴不已。
第二天早朝的时候,朱高煦故意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向皇帝奏道:“解缙自恃其才,目无君主,竟敢乘写扇之机,有意漏字,戏君欺主,如此狂妄之徒,如不杀之,今后必酿大患!”

皇帝听罢,细看折扇,诗中果然漏掉一个“间”字,这把心爱的象牙扇,让解缙给糟蹋了。皇帝心中大怒,立即传旨,让解缙上殿领罪。
解缙上殿后,皇帝大声斥责道:“胆大的解缙,你竟敢借写扇之机戏弄朕,该当何罪?”解缙一听,跪地奏道:“臣为圣上办事,一贯忠心耿耿,尽心竭力,戏君欺主之事不知从何谈起?”“你看!”皇帝将折扇扔在解缙面前说,“铁证在此,岂容抵赖!”解缙将折扇拾起一看,大吃一惊,心里喊道:“天哪!我怎么漏写了一个‘间’字!……”为避免皇帝处罚,解缙暗想对策,忽然灵机一动,哈哈大笑起来。
皇帝问道:“解缙,你笑什么?”解缙说:“我还以为是什么事,原来是……”他望了望朱高煦,接着说道:“原来是有人向皇帝进了谗言,才闹出一场误会!”“什么误会?”皇帝说,“你把扇子给朕写坏了,漏掉一个字,怎怪旁人进言?”解缙道:“请皇上息怒,听臣慢慢禀奏。”

他从从容容地说:“这扇上的词,是我现作的。这是一阕长短句,和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不同,与我有宿怨的人,妄想借此蒙蔽圣上,置我解缙于死地。”
他展开折扇,指着扇面说:“王之涣的《凉州词》实为诗而不是词,所以有个‘间’字。”皇帝说:“既然如此,你给我当着文武百官读读你的《凉州词》,果然是好词,朕不但不问你的罪,而且重重有赏。”
解缙谢过万岁,叩头起来,双手捧扇,当众朗读:“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抑扬顿挫,解缙读得有声有色,皇帝听到最后,转怒为喜,群臣听了也齐声赞颂,都说:“绝妙好词。”
【解缙为什么被贬广西】
解缙学识渊博,与杨慎、徐渭并称“明代三大才子”。他才思敏捷,十九岁中进士,为明太祖朱元璋所器重。

后因上“万言书”批评朝政,被罢官八年之久。永乐初,任翰林学士,主持纂修《永乐大典》,不久,又被排挤出朝。
永乐五年(1407年)二月,解缙被贬广西,降为布政使司参议,在广西任职约两年。
解缙之所以被贬广西,有这样的说法:明成祖有三个儿子,都是皇后所生,但立谁为太子,一直定不下来。
次子朱高煦,为人专横,因打仗有功,暗中运动争立为太子。成祖宠爱朱高煦,征求解缙的意见,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成祖默然不语。
事隔不久,成祖出示一张虎彪图,命廷臣应制作诗。解缙见图,立即写了一首呈上。诗写道:“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成祖见诗,知解缙借端讽谏,心中感悟,群臣也主张立皇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此事终于定了下来。

太子虽立,仍不为成祖所喜。解缙进谏说:“这样做会引起争端,不好。”成祖不悦,认为他是有意离间,加之朱高煦挑拨,成祖一怒之下,便将解缙贬到广西。
#我要上头条##微头条日签##故事#
点关注,不迷路!请关注@扶摇读书,每天都为你带来新鲜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立刻删除!)
永乐七年(1409年)大年初一,杭州巡按出街巡游,浩浩荡荡。一个骑马的孩子忽然冲了出来,撞散了队伍。巡按十分恼怒,责问孩子为何乱闯。他却从容答道:“千里马急欲上进,一时难以收缰啊。”语意双关。
巡按大为称奇,有心试试那孩子的才华,便口出一联道:“红孩儿骑马过桥。”那孩子马上对道:“赤帝子斩蛇当道。”
巡按见孩子竟然懂得用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的典故作对,愕然叫绝。这孩子便是于谦,当时只有十二岁。

永乐十年(1412年),于谦十五岁,文章才华已极有声誉,在地方上名重一时,因此被录取为钱塘县儒学生员。于谦喜读先秦两汉书籍及北宋名士苏轼的文章,还选录唐人陆贽的奏疏,朝夕阅读,研究古今治乱兴衰的道理,“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举进士,本为会试第一名,却因“策语伤时”被置于三甲第九十二名。之后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上任不久,便开始以“廉干”著闻。
明宣宗朱瞻基刚一即位,便留意到于谦的名字,遂于殿廷召对。于谦相貌英伟,善谈吐,且声音洪亮,每次上朝奏对公事,语言流畅,很有条理,个人感染力也非常强,朱瞻基很是喜欢。正好汉王朱高煦反叛,朱瞻基便任命于谦为御史,随同自己御驾亲征。
皇帝亲自平叛,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叛军,以前同意与汉王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各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包围了乐安。朱高煦见大势已去,只得弃城投降。

朱瞻基为了羞辱叔叔,有意命于谦当众数说朱高煦的罪行。于谦嗓音高亢,义正词严,声色俱厉,气势逼人。朱高煦伏在地上,汗流浃背,战栗不已,只称罪该万死。三军将士则个个精神振奋,激动不已。自此,朱瞻基便认定于谦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可当大任。
于谦在此次平叛中以胆识过人而初露头角,朱瞻基十分满意,赏赐于谦与诸大臣相同。彼时顾佐为都察院都御史,其人严明廉直,有“包青天”之称,对诸御史管理督察极严,唯独看重于谦,认为于谦才干比自己强。
次年,明廷正式设立“巡抚”,作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其职权在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之上。明宣宗朱瞻基钦点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兼巡抚,负责巡按河南、山西二省。这样,于谦一下子从七品升至三品,足见皇帝对他的极大信任。
于谦巡按山西、河南长达九年。巡按任上,先后平反冤狱数百起,倡建尚义仓和平准仓多处,并督率官民增筑黄河堤障,以防水患,两省因此大治。民间纷纷颂赞于谦,称他为“于龙图”。两省流行着一首长达一百五十四字的歌谣,歌颂“天遣恩官拯二方”。这“恩官”,即是指于谦。

于谦在巡抚任上时,有青年状告姊夫霸占田产。姊夫却说岳父生前有遗嘱,说儿子不是亲生,不能享有田产,并当堂拿出遗嘱念道:“非吾子也,家私田产尽付予女夫,外人不得争论。”
于谦取了原件,又问得青年名“非”,心知姊夫想独占田产,判决时,念遗嘱为:“非,吾子也,家私田产尽付予。女夫、外人不得争议。”又考虑到姊姊及姊夫抚幼有功,仍判予十分之三的田产。
当时,不仅贪官污吏听到于谦的名字就胆破心寒,就连盗贼响马听到他的名字也远远避开。于谦率从人路过太行山时,为群盗持刀拦截。众人吓得不知所措时,于谦越众上前,厉声报出了自己名号。全副武装的盗贼亦久闻于谦清名,当即闻声而退,成为传诵一时的佳话。
于谦居官清廉朴素,不馈赠权要,不拉拢私交。从宣德到正统初年,明朝中央内阁的辅臣是杨士奇、杨荣、杨溥,身为元老大臣的三杨对于谦也相当敬重,因而于谦在山西、河南行政上的建议,多被朝廷采纳。

至于锦衣卫千户朱骥何以能成为这位正统年间,大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文武百官投其所好,争相献金求媚。
每逢朝会,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方保无事。进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入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道:“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
于谦洒脱一笑,甩了甩两只袖子,道:“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手帕、蘑菇、线香指进献的礼品,于谦不屑送礼,称自己唯有两袖清风,此即为“两袖清风”成语的来历。诗成后,远近传诵。宦官王振听到后,心中牢牢记住了于谦这个名字。
事隔不久,有同名御史于谦因接连平反数起大臣冤案而得罪了权贵,为避祸事,荐举别人自代。王振以为此于谦即“两袖清风”的于谦,竟以“久未升迁,心怀不满”的罪名,将于谦逮捕下锦衣卫狱,判处死刑。

山西、河南两地百姓听到于谦被诬陷下狱的消息,纷纷赶到京师上书,请求释放于谦。王振虽然专横,也知道众怒难犯,又知道报复错了对象,也没查出什么把柄,只好将其释放。但为了面子,又寻小过将于谦降官为大理寺少卿。
河南、山西两地吏民很不满意,集合了一万多人联名进京上书,声势浩大。身在两省的宗室周王、晋王也提出相同的请求,终于迫使王振恢复了于谦官职。
四个消息,调整或将结束
今天大盘挺过“黑”周四,大盘低开早盘回踩昨天3333低点附近,全天震荡高走。遗憾的是尾盘显现弱势,两市成交量明显萎缩,北向资金仅仅杀入5个亿。那么,今天大盘是昨天大跌之后,技术性的反弹复修,还是大盘调整已经结束?还是明天大盘怎么走?
牛哥认为,明天大盘必然报收在3381点上方,保持周K线7连红的走势。但是,兄弟们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关注成交量的变化。如果后面几天放量上收复3400点,那么大盘调整已经结束。如果后面几天是继续缩量,不管是上攻3400,还是震荡回补第二个缺囗,牛哥认为7月见顶信号明显。所以,接下来看成交量,放量继续看多,反之看空。

消息面上:
第一个利好消息,取消3700亿中的100亿。尽管取消的范围太少,让人唏嘘,但是标志着实施已经开始。牛哥认为,迟早会恢复战前状态。此举,无疑对A股形成长期性利好。
第二个好消息,京东方OLED面板已通过iPhone 14认证。 京东方屏幕获得苹果iPhone14的订单,几经波折,实属不易。
国产OLED面板走出国门,推动国产替代。京东方作为低位低价的优质企业,未来“钱途”无量。
第三个利好消息,新能源汽车再次迎来大利好,17部支持扩大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①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②加快活跃二手车市场;③促进汽车更新消费;④加大汽车消费信贷支持。⑤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今天汽车板块再度全线爆发。牛哥坚持认为,新能源汽车板块见好就收,炒股不要太贪心。
第四个利好消息,有序扩大电子证照应用,推进电子印章同步发放。受消息影响,今天电子身份概念股开盘走强,民德、远望、汉王涨停,神思、国芯等纷纷跟涨。然而,今天电子证照股高开低走,说明大资金对这题材不大感兴趣,毕竟电子证照涉及太小,益像空间并不大。

板块方面:
1、光伏板块,今天光伏概念股再次起火,逆变器股持续走高 。预计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将达507GW,分布式占比50%;2025年微型逆变器市场规模将达325亿元。今天昱能、德业、禾迈、固德威、锦浪、阳光的电源等继续拉升走高。机构预计,2020-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CAGR为29.73%。
2、军工板块开始预温。众所周知,军工行业每逢8月份都有表现,9月炒军工一波的说法,牛哥相信今年也不会例外。今天军工板表现亮眼,烽火、航天等个股涨停。
3、旅游板块,将旅游专列业务纳入跨省旅游,即日起,恢复旅行社和在线旅游企业经营旅游专列业务。旅游板块憋了那么久,相信10月前要有一波。
4、家电板板块,原材料价格回落, 家电板块下半年业绩有望增长。数据显示,6月份铝均价环比下降7.10%。昨天,伦敦铜价下跌近5%,为2020年11月以来新低,每吨7291.5美元。下半年,化工、家电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望迎来修复的机遇。

5、化工板块,随着美元加息,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原油价值大幅下挫,大宗材料价格正在回落,将降化工企业生产成本。化工板块有望迎来的机会。
6、猪肉股反复。今天傲农涨超9%,天邦、天康涨超5%,金新、唐人、新五、禾丰、牧原、新希等跟涨。
秦岭山脉绵延千公里,景秀石俱美不胜收,《诗经·秦风》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诗句,唐代诗人祖咏的《终南望余雪》有“终南阳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的诗句。子午古道子午峪,子午峪沟见子河,子午峪沿着子午栈道延绵数十公里,出秦岭环山路后改名见子河汇入滈河,由滈河进入沣水,所以清澈的沣水也有见子河的一份功劳。秦岭间南北向的河谷道路自古就是南北交通中心,其中著名的有宝成铁路经过的陈仓道、西安至宁陕的子午道、傍褒水和斜水的褒斜道,以及傥骆道、周洋道。《玉海》云:“南山大凡六谷,谓子午、傥骆、褒斜、南北分列也”。

“午”代表南方,“子”代表北方。《战国策·鲍彪注》中说:“长安有子午谷,北山是子,南山是午,午道秦南道也”子午之名由此而来。唐人颜师古也说:“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耳。”
终南山下的子午镇,由于地处沟通秦岭南北的子午古栈道北口(古栈道:“栈道”又称“栈阁”之道,人们为了在深山峡谷通行道路,且平坦无阻,便在河水隔绝的悬崖绝壁上用器物开凿一些棱形的孔穴,孔穴内插上石桩或木桩,上面横铺木板或石板,可以行人和通车,这就叫栈道。),自古就是交通咽喉和商业重镇,两千多年前,已是从长安到陕南的必经之地,向北直达长安城,向南通(子午古栈道)达汉中,四川,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关于子午道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策》:“张仪说赵王,秦一军塞午道”。据有关史料考证最早经过子午道的可能是刘邦被封为汉王后由杜南入蜀中。

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
秦王朝“二世而亡”之后,中国发生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楚汉相争”。项羽和刘邦曾在反秦战争中约定,先攻入咸阳者为王。公元前207年,刘邦先入咸阳,但慑于项羽人多势众,只好封存秦的府库,退出咸阳,驻兵灞上。项羽入咸阳后,放火烧掉阿房宫,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又分别封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翟王,称为三秦,统治关中,以御刘邦入秦。刘邦借子午栈道入汉中,采用著名谋士张良的建议,烧 毁了秦岭四条栈道中最容易袭的咸阳的褒斜栈道。秦岭栈道由子午道、褒斜道、陈仓道等组成,全长250公里,架于悬崖绝壁和泥沼之地。“陈仓”是宝鸡的古名,特指渭河北岸的陈仓古渡口,栈道在关中的出口斜谷关距陈仓古渡相距约70公里。
公元前206年,刘邦手下的大将军韩信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策开始军事行动,韩信先派樊哙、周勃率兵一万佯修已烧毁的褒斜栈道,摆出要从褒斜道出兵的架势,章邯闻讯立即加强斜谷防御,韩信却率大军西出勉县转折北上,顺陈仓道入秦川,渡渭河于陈仓古渡口,倒攻大散关。章邯急忙率军赶到陈仓城,与韩信激战。此时,明修栈道的樊哙、周勃也出斜谷,与韩信会师,章邯兵败自杀,司马欣、董翳先后投降,刘邦遂定三秦。从此,关中成了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的基地。

荔枝可口道难行
《唐记三十一》记载,“妃欲得生荔枝,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比至长安,色味不变。”唐开元年间杨贵妃欲食鲜荔枝,长安又不产,于是命令岭南通过驿站用快马递送,这就是众人皆知的杨贵妃隔山渡水吃荔枝的故事。《国史补》称其“生于蜀,好食荔枝”,足以可见杨贵妃喜爱荔枝。当地方志记载,“杨妃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色香俱未变。
蜀地为京城西南一隅,北上唐京距离约二千里左右,古时的驿站是如何能将鲜荔枝在几天之内送往京城的!唐玄宗为了满足最宠爱的妃子杨玉环喜食荔枝的需要,下令自四川涪州(现四川涪陵)置专驿直通长安。“置骑传送”,就是开辟驿道,接力传递,乘骑马匹,借陕南通往京城最近的子午道,有人称“荔枝道”(从关中和陕南的分水岭算起,北边叫子午道,南边叫荔枝道)。

大文学家苏轼有一首《荔枝叹》,描述的就是当时杨贵妃吃荔枝的情景,诗中叹道:“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一次次跨山岗越河道快跑狂奔的接力赛,以致“惊尘溅血深山古道”,多少人把性命都搭了进去,最后荔枝传到宫中竟如新采摘的一般。猜测苏老先生的诗意无非是:杨贵妃往嘴里填进的不是荔枝,品味的不是荔枝的香味,而是驿站送荔枝人的汗、送荔枝人的血!足以见得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
今天走进子午古道仿佛可以听见,千百年前官差们的唏嘘呐喊,不禁让人想起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博得妃子一笑,差官累死、驿马倒毙,眼前浮现出千骑轮转、万里加急的画面。
中国历朝历代国号名称浅探
1,夏朝:关于“夏朝”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

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
2,商朝:经史学界的研究,基本认为“商”是商朝人定的国号,他们对自己的国家的自称。
而“殷”是他称,是商朝之后的周朝人对其的称呼,含有贬低的意思。
3,周朝:周朝的"周"来自于地名,周人的祖先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率领族人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定居,故号“周”。
周朝又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因与孔子编写的《春秋》所记载的历史时间大体吻合,所以有“春秋”之称。紧接春秋时期是兼并战争更频繁的时期,所以称为“战国时期”。(日本也有“战国时期”,不过比中国晚了一千多年)。
4,秦朝:秦朝的名称应该源于统一六国的秦国。有意思的是,印度人的祖先最早接触中国西部的秦国,所以印地语把中国叫作“秦尼”。

5,汉朝:汉高祖刘邦曾被封为封“汉王”(封地为巴蜀及汉中地区),故其建建立的王朝国号为“汉”,汉又分为西汉和东汉。汉朝希望周边一些国家和民族臣服于自己,所以把周围一些国家加个“奴”字,如“匈奴”,“倭奴”等(见“汉委奴国王印”)。
6,三国时期,曹操封“魏王”,其后立国号“魏”。刘备以汉正统自居,所以国号仍称“汉”,因其偏居蜀地,外人又称其为“蜀”或“蜀汉”。孙权在吴地称帝,所以国号称“吴”。(朝鲜半岛也曾出现过“三国时期”,比中国晚了几百年)。
7,晋朝:司马昭封“晋公”,故其后人以其国名为“晋”。晋朝又分为西晋和东晋。
8,隋朝: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称帝前袭爵“隋国公”,称帝后定国号“隋”。
9,唐朝:唐高祖李渊曾袭封“唐国公”,他称帝后以“唐”为国号。同时,“唐”及“唐国”均出自山西,“唐”即陶唐氏。

现在,很多外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一些国外华人华侨聚居区称作“唐人街”。
10,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曾担任过“宋州节度使”,开国之后便将“宋”这个字定为国号。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
11,契丹建立辽,女真建立了金,据说“契丹”按契丹语是“铁”的意思。女真人灭辽后,认为铁会生锈,而金不会生锈,所以女真人取国号为“金”,不过金朝也不长久,立国不久为蒙古人所灭。倒是“契丹”在俄语单词中变成了中国的代称。
12,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时,围绕国号一事曾经发布《建国号诏》。其主要内容如下:“……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大哉乾元”之意。
13,明朝:大明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
14,清朝: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改“后金”为“清”的前一年,皇太极已废除“女真”族号,改为“满州”。而“满州”在满语中音近“曼曼殊”,本是佛名,意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满族也可以意译为“信仰佛教的民族”。清朝的“清”来自于“大清”。满语和蒙语中念“daiqin”的汉语谐音,也就是说“大”不能念da,而是念dai。daiqin在蒙语中的意思是“能征善善战”(估计满语中也是)。“清国”也可以意译为“战士之国”。
另一种说法是:清朝原为金国,而明朝之“明”属火,火克金,努尔哈赤被袁崇焕打得大败,“焕”字也属火。后女真族改“满族”,金国改大清国,“满清”二字均属三点水,水克火(明),最后灭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