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富春山居图前半卷为什么名字(富春山居图前半卷的名字)

【古今书画鉴赏】

清代金士松楷书《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欣赏!

金士松,字亭立,江苏吴江人,寄籍宛平,清朝大臣。

富春山居图的什么系列?

黄公望,寓意大喜过望,大痴道人,

《富春山居图》学习强国四人赛挑战答题题目,你会了吗

富春山居图,前半卷剩山图,存在浙江,无用师卷存在台北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于1350年绘制完成,后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券为_,后半卷为《无用师卷》。

A.《有用师卷》

B《剩山图》

C. 《丹崖图》

D《石壁图》

答案B

15:28 HD4

四人赛

富春山 搜索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这幅画的作者是-____o

A.唐寅

B.黄庭坚

C黄公望

答案C

被誉为“画中兰亭”的国宝级古画《富出山居图》,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一幅画怎么会一分为二了呢?原因却是主人太喜欢它造成的!

《富春山居图》是元黄公望历时七年,以富春江北的大岭山为师画成的六米多的长卷。画面以富春江为蓝本,用黄公望特有的认知表达自己特有的情志。水墨的浓淡、用笔的强弱中显示出大痴的人生哲学。

这副画完成后,这幅画画完就归好友郑樗了。但跟所有文物一样,在以后的日子里,经历数次易手,还差一点作为陪葬品被焚烧,最后成为两段。

明万历年间,《富春山居图》到了董其昌手里。他晚年的时候又把这幅画转给了宜兴收藏家吴正志,吴正志又传给儿子、孙子。

他的孙子吴洪裕阴祖上福泽成为一个收藏家,诸多藏品中,他对书画尤其痴迷。智永的《千字文》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成了他的挚爱。爱到什么程度呢?他把藏有《富春山居图》的那一幢楼命名为“富春居”。

这还不够!吴洪裕生命快结束的时候,就考虑要带什么东西陪他去另一个世界了。《千字文》和《富春山居图》是他反复叮嘱要带的。

他死后家里人按照他的要求,把要陪葬的物品一一焚烧给他陪葬。等烧到《富春山居图》时,他的侄子吴静庵正好看到。他“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

可是,捞出来的《富春山居图》有一部分已经被烧毁了!烧毁部分已经没有补救的可能,只能把一幅画一分为二。比较大的那部分是后段,是整幅画的一大部分,沿用原画意思,因此画是为无用师所画,所以叫《无用师卷》。

前面部分小一点,不过山水比较完整,还能单独成一幅画,就取了一个《剩山图》的名字!@艺素简 #古人的陪葬品都有啥#

1745年,乾隆皇帝得到名画《富春山居图》,大喜,认定其为真迹,特在6米长卷留白处加盖玉玺。不料,1746年,有不知情的大臣为讨皇上欢心,又呈上一幅《富春山居图》,这下惹事了……

从外观上看,两幅图难辨真假。然而,彼时乾隆认定了先到手的那幅是真迹,而后面的那幅画是临摹品。既然皇上已有定论,且“真迹”上有御笔题字,有玉玺印鉴,自然也无人提出异议。

在此后的100多年间,亦一直没有人怀疑过乾隆的鉴定。直到清末,才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被乾隆当成仿品的《富春山居图》才是黄公望的真迹。理由之一是,这幅画只有半截,且有明显的火烧痕迹,而这一点印证了富春山居图的一段历史。

明朝时,江苏宜兴,一位名叫吴洪裕的收藏家花重金收藏了《富春山居图》,爱不释手到近乎痴迷的程度。后来,吴洪裕晚年病危,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仍是这幅画,他不想此画落入他手,临终前,他嘱咐家人将画付之一炬。

就这样,一代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被抛入火盆之中。万幸的是,关键时刻吴洪裕的家人觉得此举不妥,又从火盆中将画救了出来。而此时,一幅长卷已被烧断成两截……

后来,经过专业鉴定,最终确认,乾隆确实“看走眼了”,被其认定为仿品的那一幅,才是黄公望的真迹《富春山居图》的后半段——“无用师卷”。《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今天,幸存于世的两截残画,后半段“无用师卷”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前半段被称作“剩山图”,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富春山居图》这样的国宝级名画还有很多。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的2023年书画版《故宫日历》里,正是以一幅幅珍贵的传统名画作为日历背景,去呈现横亘千年的璀璨文明。

这套《故宫日历》内容非常丰富,在视觉上,支持AR功能,通过手机识别即可解锁生动立体的AR观摩体验;听觉上,支持同步音频,可欣赏由专业的故宫讲解员倾情讲述一件件国宝背后的历史故事;同时还有一个设计亮点,就是内页纸张巧妙融入了不同的花果香味,比如翻阅到“佳人主题”,可闻到玫瑰花香,翻阅不同的页面,根据内容主题不同可体验到不同的花果香,从而带来更应景的阅读体验……

《故宫日历》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老牌文创产品,装帧设计特别大气和上档次,置于居家或办公场合,既有文化气息,又赏心悦目;送给孩子,更能成为日读夜伴的丰富知识积累。现在点下面的日历标题订购,还额外赠送2023兔年“玉兔徽章”一枚。

故宫日历书画版

乾隆皇帝爱藏宝,也自诩为鉴宝专家,但他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乾隆十一年,乾隆皇帝花了两千两银子买到了《富春山居图》后半段《无用师卷》,在一年前,乾隆皇帝就已经得到了一本《山居图》,他在鉴赏时就写到:“偶得子久《山居图》,笔墨苍古,的系真迹。”

在他得到了《无用师卷》后,乾隆皇帝就有了两本同样的作品,他也懵了啊,难不成还看走了眼,乾隆皇帝仔细鉴赏两幅作品,思虑良久后,说道:“久为真迹,新为伪。”

实际上,乾隆皇帝先得到的《山居图》也被称为子明卷,是明朝文人临摹《无用师卷》的摹本,商人为了牟利,将《无用师卷》作者的提款给去了,伪造了《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的提款。

乾隆皇帝虽然下了定论,但他在鉴赏他所谓的赝品时,也称赞到非俗工所为,颇有古香清韵,于是《富春山居图》真品也被留在宫里,朝中的大臣沈德潜等人,明知皇帝看走了眼,但不敢点破,只能将真迹编入《石渠宝笈》次等中。

直到嘉庆皇帝登基后,让胡敬重新修编《石渠宝笈》时,《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才得正名。下图左为《无用师卷》,右为《子明卷》#历史回眸# #历史上的趣事#

清朝年间,乾隆皇帝得到了一幅署名为黄公望的画,名字叫做《山居图》。不料,第二年冬,王爷傅恒又进献了一幅署名同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结果两者一比较,乾隆顿时无法定夺了,这两幅图,到底哪一幅才是黄公望的真品《富春山居图》呢?

《富春山居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所创作完成的纸本水墨画。

黄公望是在81岁那年,才开始创作绝世名画《富春山居图》的,完成不久,他就去世了,人虽然已不在,但此画却开启了其颠沛流离的坎坷之旅。

明朝建立后,《富春山居图》流转到了明代四大家之首、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手上。

沈周为人慷慨重情,一次,《富春山居图》被好友借去后,竟赖着不肯归还,沈周也不好撕破脸面,只好凭着高深的记忆力,重仿了一幅《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此仿本画中结构布局、一树一石竟和原作极为神似,画成之后,沈周便将它送给了好友樊舜举。

樊舜举对此仿本甚是喜爱,于是又花重金买回了《富春山居图》的真迹,沈周对此感慨万千,于是在画后题写了一段文字,记录下了这一段机缘。

直到明神宗年间,仿本遗失,真迹出现在了一个高官吴正志手里,吴正志去世前,又将这幅《富春山居图》留给了他的第三个儿子吴洪裕。

吴洪裕是一个十足的“画痴”,自从得了这幅《富春山居图》后,他就成了不见此画便吃不下东西,甚至晚上睡觉前,都要将此画放在床边,如此才能入睡。

不久,清兵入关,吴洪裕的生命也随着明朝走到了尽头,临死前,他命家人展开《富春山居图》,死死地盯着那画看,直到气若游丝。

最后,他老泪纵横,只说了一字:“烧!”接着火焰起,一代绝世名画顷刻被烧成两截。

这时,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实在不忍眼睁睁看着名画毁于一旦,于是急忙上前扑救。

最终《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长的一截因损坏严重,修补较多,被后人称作《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而短的一截因是劫后余生,就被命名为《剩山图》。

后来,《剩山图》在历经广陵王廷宾,以及画家吴湖帆二人后,终于在1956年,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而保留下来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几经辗转,流入清朝王爷傅恒手中,随后将它献给乾隆皇帝,不料乾隆手中此时另有一幅《山居图》。

乾隆一时无法定夺到底哪幅才是黄公望的真迹,于是,宣召几名学者大臣进宫,陪他一起辨别真伪。

君臣们一耗就是一整天,直到夜里,乾隆发了急,认为先前得到的《山居图》才是黄公望的真迹,而那幅《富春山居图》是后世高手的伪作。

群臣心里没底,又不能反驳皇上,只好异口同声地附和。随后,傅恒所献的那幅《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被题上“赝鼎无疑”的字样,冷落在一旁。

从此,那幅《山居图》成了乾隆的宠儿。每被御览一次,就要享受一次“御笔亲题”,最终在题写了53次后,实在无处再题,乾隆这才作罢。

到了嘉庆年间,才有专家鉴定认为,乾隆收藏的那一幅《山居图》是假的,被后人称为《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也幸好乾隆判断失误,以他酷爱题字的“毁画”毛病实在是不敢过分恭维。

如此,被错判为伪作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因此而逃过一劫,后来,清廷覆亡,这幅画连同《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几经辗转,被陈列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至于沈周当年所作的那幅《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经过几百年的沉没,终于在1996年出现在一场拍卖会上,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以880万元征收,由此结束了该画飘零无依的经历。

如今,真、仿、假《富春山居图》终于都享有了它们应有的地位,可遗憾的是,《剩山图》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这两个同胞兄弟却远隔海峡两岸,不能重聚于富春江畔,而《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又被乾隆皇帝写满题跋,唯一能一览黄公望原作全貌的也仅剩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了。

乾隆十年,乾隆得到名画《富春山居图》后半卷《无用师卷》,他爱不释手,日日观赏。后来又得到一幅《无用师卷》,乾隆懵了,找来两名专家鉴定,结果闹出一个天大的笑话,但是专家却不敢笑。

看过电影《天机•富春山居图》的人都知道,作为国宝级的文物,《富春山居图》如今却一分为二,上半卷《剩山图》收藏于杭州市博物馆,下半卷《无用师卷》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一幅名画,前后耗时七年。《富春山居图》完成后,黄公望题款送给全真教同门师弟郑樗,它从此便有了第一位主人,也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

此后几百年,《富春山居图》换了多位主人,直到明朝末年,此画辗转到了宜兴收藏家吴洪裕的手里。

吴洪裕嗜画如命,明朝灭亡时,他舍弃所有财富,逃难的路上唯独携带着《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

吴洪裕临终前交代子女,在他死后要烧掉这两幅画为他殉葬。1650年,吴洪裕去世,后人遵照他的遗嘱在灵前将《富春山居图》丢进火盆,就在它即将付之一炬的时候,人群里突然冲出一个人,将这幅绝世名画给救了出来,这个人是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

画虽然被救出来了,中间却烧出了几个洞,《富春山居图》断为一大一小两段,幸存的部分也是火痕斑斑。

《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前半卷虽小,但比较完整,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后半卷较长,但损坏较严重,被称为《无用师卷》。从此,前后两卷也分别开始了各自颠沛流离的命运。

《剩山图》被转让于王廷宾,再后来被民间收藏家所得,此后多年湮没无闻。

1745年(乾隆十年),乾隆皇帝得到了《无用师卷》,对它爱不释手,每次下江南都带在身边。作为“盖章狂魔”,每当来了兴致,便在画卷的空白处题词、盖章。

这幅画在乾隆手里珍藏了48年,被乾隆“糟蹋”的面目全非,就连山坡和山缝间都被乾隆题满了字,整幅图被盖了50多个印章,几乎不剩一块空地。

不过后来发生一件乾隆完全没有预料的事情,让他沦为笑柄。

有一天,乾隆突然发现外面又出现了一幅《无用师卷》,怎么会有两幅《无用师卷》呢?必然有一副是假的。

于是乾隆花了2000两白银把另一幅给买了下来,两幅画放在一起对比,几乎一模一样,就连见多识广的乾隆也无法分辨真伪。

乾隆叫来两位对书画很有研究的大臣,大臣仔细对比一番,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原来这幅刚买的才是正品,而被乾隆盖满印章的那幅是赝品。

可两位大臣此时却不知如何开口,都知道乾隆是一位特别爱面子的人,要是在当众让他下不来台,日后免不了要被穿小鞋。

权衡利弊后,两位大臣只好宣布那幅被乾隆盖满印章的才是正品。那幅真正的正品被丢入库房,再无人过问。

乾隆也不是傻子,从那些官员的反应来看,他知道自己可能闹了一个大笑话,只是作为大清皇帝,乾隆是不可能认错的,因此那幅赝品就跟了乾隆长达半个世纪。

而正品直到187年后才得以“沉冤昭雪”,被世人所知。同时,它也因此幸运地躲过一劫,没有被乾隆的题跋和印章所糟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担心故宫里的文物遭到日军的劫掠,故宫博物院挑选部分重要文物南迁,就这样,真假两幅《无用师卷》同时出现在专家的面前。

当时有一位叫徐邦达的专家,他对字画鉴赏颇有心得,通过大量的研究佐证,那幅被乾隆写满题跋的《无用师卷》被判为赝品,真正的《无用师卷》终于得到了它应有的待遇。

1948年,国民党退守台湾,《无用师卷》及其他众多珍贵文物一起离开祖国大陆,被运往台湾,从此以后,《无用师卷》就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那《富春山居图》的上半部分《剩山图》去哪儿了呢?其实它的命运并不比《无用师卷》好多少。

1938年,近代著名画家吴湖帆正在家养病,他的好友,一位古董店的老板拿着一幅残画前来找他鉴赏。

吴湖帆接过一看,顿时愣住了,这幅画虽然残破不堪,上面也无任何题跋,但是画中的山峦苍茫,神韵非凡,定是出自名家手笔,根据它的画风,应该是元代画作。

吴湖帆知道,此画定然不是无名之作,他不死心,一定要知道这幅画的作者是哪一位元代大师。

吴湖帆用珍藏多年的西周青铜器从古董店老板手里换来这幅残画,随后又经过古董店老板找到原卖家,从他家的废纸篓找到了一段题跋,正是通过这段题跋,确认了这幅残画就是黄公望所作的《富春山居图》的前半部分《剩山图》。

就这样,消失了200多年的《剩山图》重新出世,1956年,吴湖帆将这幅珍贵的《剩山图》捐赠给了浙江省博物馆,成为该馆镇馆之宝。

2011年,两岸历史性携手,浙江省博物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联合推出“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

分离360年后,《富春山居图》上下两卷终于在这一刻成功合体。虽然画作的墨迹已有些暗淡和消退,但丝毫掩饰不了这幅完整体国宝耀眼的光芒。

带你了解富春山居图

3.48万播放 01:07

富春山居图

元朝画家黄公望作品

共8个含义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完成的纸本水墨画,被誉为“画中之兰亭”,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该作品是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中文名

富春山居图

外文名

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富春山居図(ふしゅんさんきょず)

作者

黄公望

时代

元代

现藏

浙江省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

描绘地点

浙江富春江

尺幅1

剩山图:纵31.8cm,横51.4cm

尺幅2

无用师卷:纵33cm,横636.9cm

材质

纸本

收起

相关集合

bg-img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共10个词条

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创作绘画

千里江山图

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

唐宫仕女图

唐代张萱、周昉画作

查看全部

作品简介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虽黄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阳市境内,但画卷内容对比宽敞平坦的"富阳江"和山峰峻奇峡谷雄伟的"桐庐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

历史沿革

元朝画家黄公望

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剩山图”今天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基本介绍

富春山居图

前半卷名称:《富春山居图·剩山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馆藏:浙江省博物馆尺幅:纵31.8厘米,横51.4厘米浙江博物馆《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后半卷名称:《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尺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仿本名称:《富春山居图·子明卷》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名称:《富春山居图·沈周临摹本》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富春山居图的拼合,彰显海峡两岸终将走到统一的中国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165033/
1
上一篇北京skp商场(北京skp商场官网)
下一篇 锦绣花园(锦绣花园事件)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