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枫:美欧通胀的第二波要来了】第一波通胀的高峰在2022年上半年,这是由美欧在疫期前段不负责任的财政大放水导致的。在美联储和西方央行的大力升息打压下,尤其在中国因为疫情而经济增长放慢的“帮助”下,现在通胀趋缓,但不是说物价跌落了,只是涨势放慢。但中国经济在疫后重新强势崛起将打乱西方的通胀控制,已经抬头的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就是先兆。
……
世界各国经济界面临一个难堪的问题:继续锚定美元,还是反周期、脚踏两条船、分流一点到人民币?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PPP GDP早已超过美国,名义GDP也达到美国的77%,制造业增加值更是超过美国、德国、日本的总和。根据世界银行的制造业增加值数据,2021年现价美元计算,中国是48658亿,美日德英之和为46140亿,G7总和为53607亿。中国超过美日德英,但低于整个G7。但在当前的西方滞涨和中国疫后报复性增长的时候,中国与G7的差距有望加速缩小,然后就是反超了。G7里美日德之外,后面几个反正是零头。英国如今制造业增加值只有中国的5.65%。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还记得大跃进的口号是赶英超美吗?
中国经济已经形成世界上的第二极,但大部分国家还在观望中,对拥抱这个世界经济新秩序还有疑虑。这里面有意识形态因素,但更大的是思维惯性因素,走出舒适区需要勇气和动力。
第二波通胀或许正是那个动力。至于勇气,这就是各国的问题了。这对西方国家可能还是远忧,但对广大亚非拉国家,这就是近虑了。对于他们来说,横跳的成本低,但本来没有横跳的选择,现在有了。当然,横跳就是横跳,既然能跳过来,也就能再跳回去。往哪里跳,既取决于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算计,也取决于中国是否能一举冲破马太效应的临界点。中国已经强势将世界经济从单中心时代推入双中心时代,新冠疫后可能是从双中心时代推向新的单中心时代的关键时刻。
……
突破瓶颈后,中国经济的报复性回升使得西方的供应链去中国化和技术封锁更难。
只有在很少的技术领域,中国还没有冲过马太效应的临界点。继续“有控制的供应”降低中国建立独立科技生态的动力,“骑在中国的肩上”,其实是有利于保持马太效应临界点始终在中国前面差一步的地方的。但美国想的不是马太效应,而是彻底关门。那就回到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的问题了。大禹是通过疏导才治住大水的,诺亚则是造好方舟一走了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是按照2021年退休时候的钱计算的。//@用户5739776407338:这个427万是哪一年的42万。//@河边居士118:最少需要个人缴费达到46万元。企业向社保统筹账户缴费92万元。合计向社保基金缴费92+46=138万元以上,才能够领1万元以上的养老金。
河边居士118领1万多元养老金的人缴的养老保险费有多少?
我来许昌,参观黄河信产的智能制造AI 质检方案,如何代替人工质检。在一条国产服务器生产线上,看到多个原来需要人去检测的环节,变成了高清摄像头拍摄,然后传后台算法计算识别,真正把AI带入每一个生产线。该公司用自己生产AI服务器来帮助自己进行AI质检,挺有意思的。
~~价值如何?
据《海峰看科技》现场了解,该方案通过引入昇腾 AI 质检算法对质检工位回传图像等数据进行分析,具备通用化缺陷检测能力,检测精度由90%提升至99.9%,误报率低至1%,将质检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了3倍,以单工位质量受益计算,每年可增加3.8W,以减少2个人工质检为例,每年可节省8.4W。工人告诉我,的确比以前检测方便。
~~规模应用如何?
在应用落地方面,该方案可快速上线应用并进行规模化复制推广,目前已在黄河服务器 AI 产线质检项目中成功落地,提升了产线效率,降低了用工成本。
~~如何实现?
针对制造产业的质检难题,黄河信产于
2021年立项,协同华为昇腾智造专家团队,利用 AI 算法,实现智能自动光学检测。从底层训练模型的研发,到技术参数的设计,再到整套系统运行的优化,全面对接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历经一年时间,推出企业级平台化的智造 AI 质检解决方案,并与华为 Atlas 800训练服务器完成兼容性测试,成为第一个完成云上训练的智能制造
~~黄河信产干啥的?
黄河信产成立于2019年12月,是由黄河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昌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许昌瑞东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成立。是一家聚焦于国产化通用计算和AI计算的系列服务器、微型计算机及软硬一体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正携手生态伙伴创新计算生态,加快在云、桌面云、存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据介绍,在鲲鹏昇腾生态中,黄河信产一直位居于前三。#人工智能##智能计算#
下面这张《社会保险个人权益记录单(企业职工)》把很多人搞懵圈了。咱们好好看看,这里面有什么玄机?
1.截止上年底个人账户养老金累计储存额为31812.93元。
2.当年记账金额2328.32元来自两部分,一是当年(2021年)7-12月缴纳的六个月养老保3800×8%×6=1824元;二是来自于补缴的三个月养老保险费欠费808.32元中的504.32元,这是补缴上年度的两个月欠费。剩余的304元为补缴本年度上半年一个月养老保险欠费。
3.当年记账利息1109.86元由两部分构成。
(1)上年底个人账户养老金累计储存额在本年度(半年)的利息。
31812.93×6.69%÷2=1064.14元
(2)当年记账金额的利息
2328.32÷6×6.69%÷12×21
=45.43元
当年记账利息=1064.14+45.43=1109.57元
可以看出,本计算与记录单中的数据只相差0.29元。
4.截止至本年末累计个人账户储存额35251.11元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截止至上年末养老金账户累计储存额,二是当年记账金额,三是当年记账利息。
即31812.93+2328.32+1109.86=35251.11元。
日媒关注:中国增加液化天然气长期采购
参考消息网2月1日报道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月31日报道,中国各能源企业正在增加液化天然气(LNG)的长期采购合同,原因在于,与随时少量买卖的现货交易相比,长期合同能在数十年里稳定液化天然气采购,用作发电燃料等。2020年至2021年,中国企业签署的采购合同量达到每年近5000万吨。供应商从美国和俄罗斯扩大至中东。作为大宗买家,中国的影响力正在提高。
报道称,中国石化与卡塔尔能源公司针对27年里每年采购400万吨LNG达成协议,将自2026年前后启动进口。卡塔尔正在推进大规模的增产项目。作为大客户,中国正在为参股相关项目而推进谈判。
2022年,中国民营大企业新奥集团与美国能源传输伙伴公司就每年采购270万吨LNG达成协议。新奥集团还与美国“未来十年”公司就分阶段每年采购200万吨LNG达成协议。另外,中国燃气控股也与“未来十年”公司就每年采购100万吨LNG达成协议,计划于2027年启动交付。
报道称,按照中国在2015年至2020年的6年里每年签署长期采购合同约1600万吨计算,2021年到2022年,中国年长期LNG采购量为此前的约3倍。
报道称,除了LNG以外,中国还通过管线从周边国家进口天然气。在2020年到2021年的进口量中,现货交易所占的比率为四到五成,高于被认为约三成的日本。但是,鉴于中长期的需求增长,中国似乎改变了采购战略。
报道称,中国于2021年超过日本,跃居LNG进口国第一位。受新冠疫情导致的经济活动停滞影响,2022年中国的进口量比上年减少18%。但有分析认为,中国的天然气需求今后将持续增加,到2030年将增至2021年的1.5倍以上。
力争实现脱碳化的世界各国将天然气定位为比较清洁的过渡性燃料,在此背景下,世界LNG需求也有望增长。
报道称,对中国企业来说,风险因素是,以中美对立为背景的供应链中断的风险扩大至LNG。有分析认为,如果签署长期合同,能维持采购的可能性较高。
实际上,与中国签署长期合同的LNG供应商以美国为最多。中国为了确保能源安全,正在慎重分散供应企业。从天然气来看,中国将通过国内生产满足需求的逾一半,其余将利用管线从俄罗斯和土库曼斯坦进口,并将来自美澳和中东等地的LNG结合起来加以利用。中国石油大企业的一位高管指出,“对特定国家的依赖不超过三到四成最为妥当”。
来源:参考消息
【晨枫:美欧通胀的第二波要来了】#风闻唠嗑儿#
第一波通胀的高峰在2022年上半年,这是由美欧在疫期前段不负责任的财政大放水导致的。在美联储和西方央行的大力升息打压下,尤其在中国因为疫情而经济增长放慢的“帮助”下,现在通胀趋缓,但不是说物价跌落了,只是涨势放慢。但中国经济在疫后重新强势崛起将打乱西方的通胀控制,已经抬头的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就是先兆。
……
世界各国经济界面临一个难堪的问题:继续锚定美元,还是反周期、脚踏两条船、分流一点到人民币?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PPP GDP早已超过美国,名义GDP也达到美国的77%,制造业增加值更是超过美国、德国、日本的总和。根据世界银行的制造业增加值数据,2021年现价美元计算,中国是48658亿,美日德英之和为46140亿,G7总和为53607亿。中国超过美日德英,但低于整个G7。但在当前的西方滞涨和中国疫后报复性增长的时候,中国与G7的差距有望加速缩小,然后就是反超了。G7里美日德之外,后面几个反正是零头。英国如今制造业增加值只有中国的5.65%。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还记得大跃进的口号是赶英超美吗?
中国经济已经形成世界上的第二极,但大部分国家还在观望中,对拥抱这个世界经济新秩序还有疑虑。这里面有意识形态因素,但更大的是思维惯性因素,走出舒适区需要勇气和动力。
第二波通胀或许正是那个动力。至于勇气,这就是各国的问题了。这对西方国家可能还是远忧,但对广大亚非拉国家,这就是近虑了。对于他们来说,横跳的成本低,但本来没有横跳的选择,现在有了。当然,横跳就是横跳,既然能跳过来,也就能再跳回去。往哪里跳,既取决于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算计,也取决于中国是否能一举冲破马太效应的临界点。中国已经强势将世界经济从单中心时代推入双中心时代,新冠疫后可能是从双中心时代推向新的单中心时代的关键时刻。
……
突破瓶颈后,中国经济的报复性回升使得西方的供应链去中国化和技术封锁更难。
只有在很少的技术领域,中国还没有冲过马太效应的临界点。继续“有控制的供应”降低中国建立独立科技生态的动力,“骑在中国的肩上”,其实是有利于保持马太效应临界点始终在中国前面差一步的地方的。但美国想的不是马太效应,而是彻底关门。那就回到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的问题了。大禹是通过疏导才治住大水的,诺亚则是造好方舟一走了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美国神药救中国?
三年抗疫,中国历史答卷可圈可点,有些人却要将它彻底否定,他们揪住三年中的一个月,他们扯出一张白纸胡乱涂抹,他们忘记了14亿中国人都是亲历者,他们碎碎执念于“美国神药救中国”的最后一场戏,不小心穿帮了。
穿帮了,仍在演。
他们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
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健忘。当铺天盖地的各种各样的新鲜信息扑面而来的时侯,人们似乎就把昨天那一页给忘记了,前天会逐渐褪色变淡,好在互联网有记忆,中国是一个有历史信仰的民族。司马迁在中国历史上如此之有地位,功夫谨在记史治史。
那些抹黑中国抗疫的人,热衷于情绪挑唆,他们从来就不证实具体的数字。
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只有2.2%,比2022年的经济增长低的多,但请不要忘记这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1年,疫情进一步加深,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4%,超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期。
2022年,是疫情最为严重的一年,新冠病毒,把人搞得精疲力尽,我经济总量依然突破121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快于多数主要经济体。
三年来,我国经济保持4.5%左右的年均增长,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
近期,多个国际组织纷纷表示看好中国经济增长前景,认为中国有望成为拉动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可以说,我国抗疫和发展的成绩完全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今天的人民日报如是说。
卫健委前天通报:全国整体疫情已进入低流行水平,各地疫情保持稳步下降态势,人间烟火,故乡美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那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昨天刘慈欣说,正在进行的局部战争,还有瘟疫,本来是人类历史上的常态。
中国之所以能够走出1949年之前百年国运震荡下行的的耻辱轨迹,关键是人民组织起来了。
网页链接
三星全球发布今年首款旗舰手机 最高级的一款搭载2亿像素。1、2月2日,三星电子正式发布新一代高端旗舰系列产品三星Galaxy S23 Ultra、Galaxy S23+及Galaxy S23。这是三星今年最重要的旗舰手机,引发业内高度关注。
2、首先,三星的旗舰手机产品线原本有 Galaxy S 系列和,Galaxy Note系列这两种,但2022年,三星宣布取消Galaxy Note系列,Galaxy Note 将以 Ultra 的名义出现。所以,Galaxy S 系列在三星手机中就更显得重要了。
3、其次,今年新推出的Galaxy S23序列,共有三款机型,分别是S23、S23+、S23 Ultra,其中影像系统是其重要的主打功能之一,三星S23、S23+采用5000万像素主摄,而S23 Ultra则更是高达2亿像素。影像系统非常强大。三星Galaxy S23 Ultra还可以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呈现出超乎想象的画面细节。增强的超视觉夜拍功能,改进了Galaxy S系列在不同环境中优化照片和视频的方式。
4、另外,三星Galaxy S23+与Galaxy S23的外观设计也与以前的三星S系列不太一样,焕然一新,以标志性的悬浮感相机设计。
5、还有,三星S22很重视计算能力,这样有助于玩游戏、刷视频等功能。据称,三星Galaxy S23的NPU架构性能提升了约49%,三星Galaxy S23系列的GPU也迎来了显著提升,与三星Galaxy 22系列相比,其速度提升了约41%。
6、根据市场调查机构IDC日前发布的2022年度全球手机出货量报告,全球占市场份额近七成的五大品牌,在2022年的出货量都比2021年下跌。2022年度的智慧手机整体出货量为约12.55万部,比起2021年的13.59亿部下跌达11.3%。
受市场大环境影响,三星手机销量虽然也有下跌,但跌幅仅4.1%,远低于几家中国手机巨头,三星去年出货2.609亿部,蝉联2022年度手机市场冠军,市场占有率达21.6%。
而上述报告显示,OPPO手机去年全球销量下跌高达22.7%。#畅聊数码新品##康钊耍刀#
丈夫的肝,一半捐给了妻子!你真相信有这样的事?
夫妻本是同命鸟,大难来时相扶持。这几天,一对青岛的夫妻,演绎了现实版“同命鸟”的凄美故事。
丈夫叫大明,今年40岁。妻子叫小丽,今年36岁。夫妻俩本是黑龙江佳木斯市人,现住在青岛平度市,靠打工为生。
2023年1月30日,是他们的女儿雯雯12岁的生日。然而,他们注定无法在一起给女儿过这个生日,因为这一天,是决定他们一家生死离别的日子!
妻子小丽患肝坏死,需要住院换肝。而丈夫大明,将把自己的一半肝脏,切下来给妻子换上!
懂事的女儿一大早就赶到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她依偎着爸爸妈妈,一家人紧紧抱在一起,泪如雨下。
这一家三口的命运之舟,将驶向何方?是灿烂阳光,还是无尽黑暗?
事情要从2021年10月说起。
小丽身体开始不适,食欲不振,胃里胀气,有时疼得厉害。短短几个月,体重由160斤猛跌到90斤!人消瘦得像纸片,走起路来直打晃。
小丽一直当胃病治,丈夫大明带她到医院,也是去消化科检查。直到小丽肚子鼓胀得像孕妇,腿脚也开始浮肿,夫妻俩才慌了手脚,再次到医院检查。
而诊断结果如晴天霹雳:小丽被确诊为“肝硬化、肝腹水、低蛋白血症”!
到了2022年7月,小丽病情急转直下,已经撑不下去了。青大附院专家会诊认为,要想救小丽的命,唯一的办法是肝移植。
而肝移植有两种途径:一是等待社会上合适的肝源出现,但这样的概率几乎可以用渺茫来形容,而且手术费高昂。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既负担不起;而小丽的生命,更等不起!
二是在直系亲属中寻找合适的肝源,但前提是血型要相符,还要有人愿意捐。和小丽有直系关系的,只有年幼的女儿,显然也不可能!
绝望中的大明,夜晚紧紧抱着疼得死去活来的妻子,他流着泪说:无论如何,我也要救活你!我和女儿,都不能没有你!
白天,大明就不停用手机搜索有关肝移植的信息,渐渐的,他已成了半个“专家”。他想,自己与妻子血型相同,两人平时脾气相合,那么夫妻俩的肝脏是不是也能互换呢?
“大夫,试试我的吧,用我的肝给她换上!”
也许上天真的有眼,化验结果显示,大明的肝脏真的与妻子小丽相合!这种概率,少之又少!这种事情,闻所未闻!
听到这个消息,夫妻俩抱头痛哭!小丽抽泣着说:我已经不行了,不能让女儿再没有爸爸。
她不同意丈夫给自己捐肝。
大明紧紧地搂着妻子,坚定地说:你一定要活下去,你在,家就在!
他宽慰妻子说:别担心,你要好好活着,将来要看外孙呢!
为了逗妻子开心,他说:我上网查了,肝移植后,夫妻俩的性格都会一样,那我们就真的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啦!
2023年1月31日,早上6点,夫妻俩同时被推进了手术室。
丈夫大明的手术率先开始,专家团队顺利完成供肝手术。大明的全肝约1700克,经过专家们精确计算,切下左半肝的800克,占全肝的48%。
另一台手术,是将妻子小丽硬化的肝脏切除,并将丈夫的肝脏移植上去。
小丽的手术异常艰难!
她的肝脏硬化非常严重,肝脏周围的很多静脉血管已经曲张,需要高超的外科手术技术,在保留下腔静脉的前提下,将肝脏完全切除。
而肝脏植入的难度更大!
手术的难点,是要保证血管完全吻合。正常人的肝动脉血管直径为四五毫米,然而,小丽的肝动脉血管只有二三毫米!用比头发丝还细若干倍的线,在无影灯下,一点一点缝合血管,对大夫的技术、毅志都是巨大的考验!
命运之神,才次垂青了这对患难夫妻——手术完美成功了!
夫妻两人都在术后恢复中,还无法相见。
妻子小丽,后续还有多道生死关要闯——肝脏移植后的排异、感染、术后出血、肝动脉栓塞、胆道等等。幸运的是,她毕竟已经闯过了最重要的一关!
她知道,丈夫和女儿正在等着她康复归来。
丈夫早就给一家人的未来做好了规划:给女儿补上生日;一家人已经去过厦门、北京,将来要一起去更多的地方旅游……
相信命运之神,决不会辜负这对同“肝”共苦的恩爱夫妻!
我们能做的,唯有为他们一家祈福!
你是2022年7月份退休,你当时退休时,社保是按照2021年省养老金计发基数计算的。因此你8月份发的退休工资是预发工资。我们退休要按当年省养老金计发基数计算。2022年养老金计发基数有所提高。所以你每个月只加了60元。我是九月份退休的,在江西省,加了140元。当年省养老金计发基数,一般要到年底才能出新的数据,所以,退休后,都要补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