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安居房“供大于求”?
海南省政协委员:“不能一窝蜂盖”
海南安居房真的“供大于求”?才30多万套而已!
应该是“供不应求”吧,如果非要说“供大于求”,那也只能说是“结构性供大于求”:即定价不合理造成的“供大于求”!
1、昨日海南省人大代表,才建议:解除限购,允许外地同胞、外籍人士购买海南房产!
2、今日海南省政协委员,又建言:海南安居房不能一窝蜂盖!
3、政协委员提交的提案,也谈及“海南安居房定价不合理”问题。
仔细一看,他所说的不合理,主要指“地段价格倒挂”,例如“(三亚)中心城区安居房价格反而低于位置相对偏僻的安居房200多元/平方米。”
这与常人理解的“定价不合理”相去甚远!
4、海南省安居房“定价不合理”的关键问题何在?
海南安居房的价格,形式上锚定“商品房价格”,实际上基本等同“商品房价格”,这是定价不合理的关键所在。
为何这么说?
安居房产权大多按:购买人70%政府30%分配,其价格为同地段商品房价格的60%左右。
把产权和交易价格综合折算下来,安居房“实际成交价格”大约是同地段商品房的90%左右?
考虑到转让的繁复手续、二次交易限制等因素带来的额外成本,几乎与商品房价格一致(甚或高于商品房价格都有可能)。
这与“安居”相去甚远!
5、为何海南安居房供大于求?海南安居房“形同鸡肋”!
“供大于求”是结构性,几乎与市场价相当的价格,加上海南工资水平低、物价水平高等因素,如何才能买得起安居房?
能买得起安居房的民众,难道不会选择商品房(价格相当)?
如此看来,“供大于求”的根源在于安居房“名不副实”、“形同鸡肋”!
需求被压制,“供大于求”是必然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安居房不仅不能一窝蜂建,更应该“停建”或“取消”。
这种“假性供大于求”,不利于“安居”
6、如何改变“假性供大于求”?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双轨制”!
安居房定价,与商品房价格“彻底脱钩”,只考虑土地出让金、地段等价格因素。
————————————————————————
以下摘自中国地产报报道
【“我省安居房建设应该建立在科学的调研基础上,有序推进,不能一窝蜂‘盯指标、赶进度、比数量’,从而形成安居房全省遍地开花。”今年海南两会前夕,海南省政协委员陈小萍提交了《关于有序推进我省安居型商品房建设的建议》提案,他建议当地应加大产业园区的招商力度,吸引更多人才落户海南安家兴业。】
【但该提案称,当前海南部分市县开始出现安居房“供大于求”的供需矛盾。陈小萍委员认为,这一矛盾的根源在于,当前购买人群的基数太少,配售机制不太科学,政府部门对市场的预估不足。】
【陈小萍对海南部分市县安居房当前存在的问题归纳为5点:对市场的预估不足,安居房供需失衡;各区域安居房定价不合理,没有科学的定价机制;前期未经充分的科学调研和研判,为追求安居房开工速度和数量,造成面市安居房积压数量过大;部分市县安居房开发陷入了困境;安居房产权份额比例有待优化。】
【他举例称,在重点城市三亚,目前共有18个安居房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27万平方米。但安居房在实际配售过程中,出现了申购人群基数过少,房源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比如崖州湾科技城园3个上市安居房项目,保利栖悦1374套、招商·海月花园2132套、万科金色里程1468套,可配售房源共计为4974套。但申报购买人群寥寥,企业不得不四处打广告促销。】
【“中心城区安居房价格反而低于位置相对偏僻的安居房200多元/平方米。”该提案认为这种“价格倒挂”现象,不仅是没有科学定价机制,也造成申购人群购买“较为偏僻地段”的安居房意愿不强。】
———————————————————————
2023年2月9日下午1点,公司昨天派单去厦门,(可能是8号也就是昨天让我跑了两趟厦门,来回接送客人共计里程700多公里,毛收入1100元,说实话真的不多,原因是宁阳去厦门人多,去厦门时都是满员,回时要么一个人或者空回)。今天派单6个人,4个地方接,到厦门3个地方下车,济齐路、凤凰路、万科龙湖之光。基本从大厦门西到东,还好不算堵车。万没想到回程没客人,公司下单只有一个件在颖秀路上,立马掉头取件准备回程,时间己是5点半了,看看吧,大厦门又是疫情之后恢复了开堵模式,不堵不正常,堵代表车来车往,人来人去,经济繁荣,市场景气,但愿今后你我腰包鼓鼓,底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