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已经收尾,我们作为普通人,只有在2022年底的时候,才能带着三年以来积攒的足不出户来一场远行。
旅游的时候必然面临着消费,所谓“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难就难在到处都是消费陷阱。
从大年三十左右的“西安六根面要价二十元”开始,到广西北海的“出租车司机带客人去点菜,4个菜明码标价收了1600元”,再到“西安的清水炖菜一碗58元”,我一直没有吭声。
不是我不想吭声,是我心中五味杂陈:如果站在商家的角度来看,让利润最大化就是他们的座右铭,哪有什么道义良知。这不是一时一地的事情,而是“一直有、到处有”的一种现象。不过,如果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就是另外一番景象:出了门,到处都是“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陷阱,让人的感觉非常不适。
事情发生之后,一些地方的“六扇门”立刻站出来发声:不能让一碗面毁了一座城,这只是个别现象!
的确是个别现象吗?唉,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里,这种现象简直司空见惯。整体而言,这不是一个“老实人走遍天下”的时代。
直到这两天出现的“重庆糖果刺客”:一名游客在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的商家处买了六块牛轧糖,竟然被收496元再次登上热搜,我很想说一点自己的旅游感受。
这个春节,我沿着“重庆——丽江”的旅游路线走了一圈,正好也到过重庆。
人们戏称这个城市是8D魔幻城市,我初来乍到也确实不太熟悉。在洪崖洞,本来以为自己在一楼,但搭乘电梯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在11楼。
这部电梯停在四楼的时候,我们走出去发现这里仍旧是露天的小吃一条街。我们以为这里就是重庆人常吃的那种小吃街,也不觉得有什么异样,在那里吃了不少小吃。
这个时候,我感觉出重庆物价的贵了:一张烤豆皮要价8元,如果裹上肥肠等食材,价格就会飙涨到三十多元。
一碗墙面上标价九元的炒河粉,实际售价28元。当我问及原因的时候,商家的解释是:9元的炒河粉是素的,什么材料都不加,28元的炒河粉会加上肉。
一碗分量非常小的重庆小面,价位在28元左右。一碗大概二两到三两的样子,这种分量,我一个人大概能吃三碗以上。
当然,这是我在解放碑、洪崖洞的消费,事实上,在重庆动物园附近,有那种时刻躲避城管的小推车,那里的烤苕皮一张只有三元钱,并不算贵。
说到了这里,我还想起了和重庆差不太远的成都。
在成都宽窄巷子的一头(旁边是美术馆),有一些画素描的摊位,本来讲好价格:160元一张,但在画完之后,貌似高雅的画师就会以“不加塑封不好保存”等为理由让你加上档次不等的塑封,最后的价格通常在五六百元左右,我曾经中过招。
唉,我们这个时代进步了吗?我不这样认为,为了几两碎银,人们的贪念一直在作祟。
往前想一想,2008年的时候,北京房价不过每平方1.2万左右,人们还觉得是天价;那个时候,在郑州,讲好的“38元一位”的理发价格,最后竟然变成了1.2万元,可以类比成今天的十个w左右。
这一类事情很多很多,后来还有青岛的虾:按只收费,一只38元。
为此,人们一度调侃道:“到了青岛别吃虾,到了郑州别理发”等等等等,让人们在苦难中找回一点笑意。
西安方面的“六扇门”说:不要为了一碗面而毁了一座城;怎么说呢,这只是一种不希望事态扩大化的鸡汤,如果风气不加以改变,天价消费恐怕只多不少吧?#女子遇糖果刺客6块糖卖46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