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夫出身的开国少将,一生战功赫赫,毛主席还特批他享受中将待遇!
1955年,开国授衔仪式上,我军一共授出了798位开国少将,这些开国少将无一不是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功勋,他们都是为中国革命、民族自由独立和全国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骁勇善战的战将。但是在这798位开国少将中,却又一人非常特殊。
他是马夫出身,但却在开国授衔时被授予少将军衔,还是唯一一个被毛主席特批享受中将行政待遇的开国少将,这是怎么回事呢?他是谁?到底做了什么,能从这几百人中脱颖而出获此殊荣?
鲁瑞林(1912-1999),祖籍甘肃临夏,早年曾在西北军阀冯玉祥麾下当兵,因为他的出身不好,又没有读过几天书,所以只被安排当了一名马夫。
1931年,冯玉祥在中原大战失败后被迫下野,所部势力全被蒋介石接收。到江西接受整编改组期间,该部积极响应我党我军的革命号召,在宁都发动起义,时年19岁的鲁瑞林正式参加红军闹革命,并被上级推荐加入共产党。第一次接触到我党我军先进的革命爱国思想和理念后,鲁瑞林内心受到很大的冲击,在思想上慢慢发生蜕变,懂得了革命、懂得了追求和理想。为他后来坚定跟党走,坚持革命立场不动摇的正确路线打下了坚实基础。
“宁都起义”虽然成功了,可很多战士依然保留了顽固的守旧封建思想,整编改组工作很难进行。一天深夜,鲁瑞林在站岗放哨的时候,偶然听到一群人正在商量哗变,鲁瑞林的脸色猛地一变,因为他发现这些人全部有军职在身,一旦有变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鲁瑞林脸上不动声色没有打草惊蛇,而是悄悄将这个情况上报给了组织。最后在我党我军的严防死守联合防控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粉碎了这批顽军的反动阴谋。而鲁瑞林也因为举报有功被提拔当上了连政治指导员,年纪轻轻就当上了连级干部,但鲁瑞林却没有半分“一朝得势,志高气昂”的坏习气,而是积极与连队里的所有人打成一片。
在保卫革命苏区总部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鲁瑞林经常执行以少敌多,策应主力军转移后撤的艰巨任务,逢战争先,誓死不退,勇猛顽强,哪怕中弹负伤也绝不后退。
先后转战赣州、巫廖、新桥、广昌和兴国等地,数次圆满完成上级交代的阻敌任务,连战连捷。鲁瑞林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不仅获得上级领导多次在全军的通令嘉奖,还光荣登上了《红星报》,在军区内部大篇幅地对他报道宣传。
1935年,鲁瑞林已经坐到了团总支委员的位子上,参加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时,在湘江、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三爬雪山四顾草地和娄山关阻击战中均有突出表现。身负三处枪伤仍坚持率部作战,为顺利掩护总部机关首长北撤转移立下赫赫战功,获得了军委领导的通令嘉奖。
抗日战争时期,鲁瑞林先后历任八路军386旅组织股长、科长和太行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参加过旧关、七亘村、神头岭、响堂铺、安阳、涉县和百团大战等战斗,率部在黄土高坡、河北平原和太行山区纵横驰骋,配合敌后武工队的同志运动游击作战,歼灭日军敌伪武装数万人,为民族独立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
解放战争时期,鲁瑞林从1947年起先后历任太行军区司令、野战军纵队副司令等职,配合徐向前和彭德怀转战解放山西上党、临汾、晋中、太原、陕西咸阳、扶眉等地后,奉命率部北上并入彭德怀的西北第一野战军,参与解放大西北的伟大历史史命,每次都能出人意料,抓住敌军弱点重点打击取得胜利,罕有败绩,所以鲁瑞林在我军中也得了一个雅号“不败将军”。
建国后,鲁瑞林接受军事改编,出任解放军62军的政委,奉命挺进大西南参加剿匪任务并立下大功,被选送解放军军事学院深造学习,毕业后改任西南军区公安司令和军区副参谋长等职,是真正的国家功臣和民族英雄。
本来按照他的革命资历和战功,在1955年授衔开国中将绝对绰绰有余,但因为鲁瑞林祖籍甘肃临夏受到影响,仅被授予开国少将,但鲁瑞林却胸怀坦荡欣然接受。接到命令后,鲁瑞林坦然南下到云南昆明赴任军区副司令员,他任劳任怨,从无半点怨言。在他看来,一个马夫能在建国后当上开国少将已经很满足了。
后来经国家查实,鲁瑞林历史问题得到正确对待,他高风亮节和忍辱负重的崇高革命情操也得到高层首长的肯定,虽然少将军衔已经授出不能更改,但毛主席还是亲笔特批给予鲁瑞林中将待遇,而他也成为了我军唯一一位享受中将待遇的开国少将。
1999年7月中旬,精忠报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生的鲁瑞林少将,因病在广州医院去世,享年88岁。
【回忆历史,缅怀革命先辈!励志豪哥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