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赏鸥、戏鸥、与鸥同乐,是这个冬天不可或缺的愉快行程。
红嘴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昆明越冬,至今已近四十年。这群可爱的小精灵一批又一批,一年又一年从不间断地飞抵昆明,给春城的人们带来了惊喜,带来了欢乐,给冬天的昆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在冬季里到翠湖、大观公园、盘龙江沿岸、大观河边、海埂公园、海埂大坝、滇池沿岸、环湖东路赏鸥、戏鸥、喂鸥、拍照,与鸥同乐,与鸥同影也成为昆明人每年冬天不可或缺的日常。近年来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海鸥爱好者慕名而来,一睹芳容,与鸥同乐。
看,成群的海鸥齐聚湖面,像一只只白色小船在水中漂浮。岸边,游人们凭栏而立,赏鸥、拍鸥、喂鸥,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一把鸥粮抛向湖面上空,一只只白色小船立刻腾飞,争相取食。有的则沿着堤岸一圈又一圈的翱翔,追寻着人们抛向空中的面包。
听,它们在欢快的歌唱,在向人民尽情展示着它们优美的舞姿,向人们表达着深切的谢意,给人们带来欢乐。
这是一群欢快的小精灵,是一群懂得感恩的小精灵。
今日报告社会面确诊病例的顺义路100弄是啥存在?一个病例改变周边
11月29日下午17:00,上海市卫健委通报了今日新增本土社会面病例的分布情况,位于普陀区顺义路100弄小区再次上榜。根据通报,该病例居住在小区37号,该栋楼已经被列为高风险区。由于该病例活动轨迹甚多,涉及除居住楼栋之外13个场所,其中3个都在小区附近,故此,曹杨路、顺义路交叉西侧影响不小,下午经过看到,顺义路店铺关门不少。
其居住地顺义路100弄,是绿地世纪城2期,世纪同乐小区。该小区西邻白玉路,北靠顺义路,东邻曹杨路,南为隆德路,整整一个街区。早起北门外,顺义路段曾经是步行街,很是闹猛,如今冷清了许多,小区南门外即是地铁13号线隆德路站,交通非常便利。步行到曹家渡商业中心、环球港和我格广场都很近,生活非常方便。
世纪同乐小区,规模很大。小区绿地集团开发,2003-2005年竣工,总计64幢,有2660来户。小区绿化46%,有车位计1200多个,比较短缺。小区品质上也比较一般,算是普通住宅小区。小区均价在10万左右,成交量还是比较高的。
该小区因为太大,物业管理也比较一般。由于车位短缺,人车不分流,小区里面感觉到处是车的感觉。在疫情严重的时期,小区也曾报告病例17次之多,本次报告病例,是小区第18次报告。天气变凉,疫情更容易传播,故此,周边居民务必要注意防治,坚决不能继续扩散。加油,为了更好的生活!
#湛江头条# 湛江广州湾初期,文化市场十分萧条。至20世纪30年代初,西营只有巴黎戏院,赤坎只有同乐戏院,书店也只有一间正文书局。1938年后,当时我国三大出版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先后在广州湾开设支店,作为西南各省的图书中转站。因广州、香港等地沦陷而逃难的文化名人如马师曾、红线女、赵少昂、沈华山等和一批商人纷纷移居广州湾。几年间,广州湾的戏院、书局、照相馆等迅速增加,仅赤坎的今中山二路就有百乐殿、文化、平安、太平等多家戏院,西营也增加了群乐、世界、中国、新华等戏院,文化娱乐场所呈现一时的繁荣。
#春日里的城市#
儿时的记忆(6)
两次受伤
在上世纪七十年初叶,我和发小鑫平几乎是天天在一起学习和玩耍,还不时地邀来一帮小伙伴同乐。一个秋天的上午,我俩做完作业,就逗鑫平家的一条大黄狗“豆豆”玩耍。我和豆豆早就是老朋友了,它是我看着长大的,我每次到鑫平家去玩,我在老远的地方只要叫一声豆豆,它就会兴高彩烈地飞跑过来扑到我身上,点头晃尾地迎接我,真有一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亲切感。
那次我抱着它玩,不知它对我哪一个抚摸动作不满意,突然反过头就朝我的左手使劲地咬了一口,咬出了四个深深的小血洞。情急之下,鑫平操起棍子就揍它。我一把抱住豆豆保护它,对发小说:“鑫平,不要骂豆豆不要打豆豆,它不是固意的,它是想给我留一个它爱我的记忆。”豆豆好像听懂了我的话意,随即用舌头来舔我手指间的伤口。
那时候,哪有狂犬疫苗打哟,鑫平的母亲知道后,立即找来叔叔储存在家的瓶装白酒,给我把伤口清洗干净,然后又找来一小碗糟辣,严严实实地敷在伤口上,再用布条包扎好,婶婶说:“满伢子,冒得事了(没有事了),七天内莫下水。”人的生命力就是顽强,加上豆豆本身未带病毒,加上我一点都不紧张,所以十把天后,伤口竟然神奇地癒合了。豆豆虽已作古N多年了,可它善意赠给我的四个伤疤将伴我一生,我和它的友谊也将毕生难忘。
这是第一次受伤,第二次则是在山上放牛的时候被牛挑伤的。那是一个盛夏的大清早,山上弥漫着晨雾,我和鑫平各自赶着一头牛上山放牧。当时我们生产队就两头牯牛,社员们轮着照顾喂养,都把它们当宝贝。我放的这头牛性情暴燥,已经斗伤了两个大人了。但我胆大,发现它对我没有恶意,也听我的招呼。那时的山地都是划归到各个生产队的,放牧只能在本队地界内进行。若越界了,就会发生两队之间的不愉快。那天清晨,我和鑫平见两头牛都在老老实实地在本队一侧的山上吃草,我们就放心地在地上下起了“五子棋”。下着下着,只听有人在叫唤:“这是哪家的牛,怎么吃到我队的山上来了?”
原来是山脊另侧的嫩草比我队这边的丰茂,牛就吃着吃着吃过界了。我和鑫平闻声,立即去驱赶确实越界的牯牛,可它们就是不服从管教。鑫平把那头温驯一点的牛拉了回来,可我放的这头就是不愿意。可能是我的言行有点过激,它一时接受不了,顿生恼怒,就冷不丁给我的左屁股来了一家伙,牛角直接把我抛到高空,把我甩回到本队的山地。那牯牛好像在说:“请你先离开吧,别烦我,我还想吃几口呢。”
牯牛的这一举动,把近处的鑫平吓了一跳。他怕牯牛再次报复伤害我,他便奋不顾身地扯住它的鼻绳往远处拖去,他把牯牛鼻绳固定在一棵树上后,就来看我问我。我很镇静地告诉他:“没事的,只是左手腕断了,屁股上有点点痛。”鑫平一看,说我屁股上有一个大血洞。他要我坐着别动,他去叫我父兄来帮忙。
我父亲和两个哥哥抬着我在公社卫生院做了伤口处置,左手腕作了复位和固定,开了点膏药,就回家静养,半个月后,我又活崩乱跳了。因为左手腕不是骨折是脱臼。看来那头牯牛对我还是有感情的,如果它当时恶意对我实施反复攻击,那就没有我后面什么事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此话太贴近真实的生活了。谁能想到,狗老弟牛大哥会用这种激动的方式表达对我的关心和亲切呢!
昨天老公收到退休群通知:“老师们,中秋节教师节福利不再发放,等国庆节时再一起发放。”
今天是二十一世纪第一个中秋节与教师节重逢的美好节日,大家都沉浸在中秋团圆的幸福之中,尤其是当老师的,应当是喜上加喜,双节同乐。
但是作为退休老师一枚,中秋节福利本来是国家给老师们的福利待遇,而中秋节该发放的礼品没有兑现,总感觉缺少点什么似的,只有在中秋节前福利到位,才能让老师们感觉到党的温暖与关怀。
虽然说到国庆节一起发放,补齐,国庆节如果发放月饼总有点驴唇不对马嘴的感觉。
所以说到哪座山上就砍哪山柴,到哪座山上就唱那山的歌。
本来双节同庆,老师们就喜笑颜开,如果福利到位,岂不是画龙点睛锦上添花?
为什么要等到国庆节一起发放呢?说白了就是懒政的一种表现,能省一次事儿就省一次。
对于工会中或者办公室负责此事的工作人员,你们做的就是这份工作,挣得就是这份工资,到哪个节日就应当发哪个节日的福利,而不应该懒政图省事儿。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啊!
北海电影史话
走在北海老街中段,游人们都会在一处铜质雕塑前驻足,对这尊外国人和他身边的电影放映机仔细打量一下,总会唤起人们的思索和遐想。
北海市,有着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由于北海有优良的港口丰富的物产及宽阔的腹地,向来为帝国主义所垂诞。1876年,清政府和英帝国主义签订了《烟台条约》,北海便与宜昌、温州、芜湖、重庆同时辟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开埠之后,北海市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社会结构。
北海市的早期电影,与港口的发展及外国宗教的传人有着密切的联系。1895年前后,英、法、德等国已在北海设立领事馆、教堂、医院、商团等。1903年,英国传教士李惠莱(译音)医生夫妇来北海行医,带来当时世界最先进电影放映机,在北海放映无声电影。随后,在英国的基督教堂、法国的天主教堂亦相继放映电影,在宗教节日还对外放映电影。1917年以后,北海市开始有营业性质的影剧院。20世纪20年代末至抗战前,北海相继有"靖海戏院"、"明园电影院"、"明殊电影院"、"中山戏院"、"同乐戏院"、"娱乐戏院"等影剧院营业放映,电影市场较为活跃。
北海市的电影事业是广西电影事业之最:广西最早的营业性电影放映,是1918年北海靖海戏院的电影售票放映;广西第一家发行股票集资筹建的电影院,是建于1952年初的北海人民戏院(属专业电影院);50年代初,北海人民戏院从香港购进的一部英制 GK 一21型35mm座机,是当时中南区仅有的3部(北海、广州、武汉)。由此可以看出,北海在百余年前是多么的新潮和繁华。
你们知道今天是美国这的什么日子吗?今天是美国本地时间的11月24日"感恩节"在美国民众中的一个大节。
感恩节是美国民众全家欢聚的日子,围坐在一起吃着火鸡聊聊这一年过的怎么样,对于美国民众来说这样是幸福又温暖的。
作为美国人这个特殊的节日,美国的感恩节也有很多习俗,比如已经举办了近一个世纪的梅西感恩节大游行也伴随着美国人几代人的记忆。
美国本地时间的2022年11月24日,第96届梅西感恩节大游行”(Macy's Thanksgiving Day Parade)如约登场。
美国的今年不再有任何疫情限制,又加上天公作美(当日大晴天),有超过300万民众选择了现场观看,将游行队伍旁边的街道挤的水泄不通。
如今的美国已经告别疫情曾经带给美国民众的阴霾,美国梅西公司的游行再度全面开放民众到场同乐,体验这项美国人的感恩节传统活动。
今天在这里就跟大家来分享活动现场的多张画面,让大家感受一下这个美国民众非常重视的这个传统节日!大家好!我是在美国的林小鱼,定期为大家分享美国本土最新的资讯与美国生活感受见闻,欢迎大家关注、点赞、收藏!#海外奇遇见闻录第四期# #海外奇遇见闻录第三期# #美国# #美国见闻# #海外#
童年趣事看电影一
时间坐标:20世纪70年代
地点:山东省临沂城
1孩提时代的娱乐最有吸引力、最有趣的事情莫过于看电影了,那个时代没有电视,收音机也少的可怜,娱乐活动实在太少了,大众娱乐也只有电影。那时放电影更多强调是教育作用,看电影就是接受教育,但由于资源匮乏,也不是每人都有被教育的资格。当年流行的顺口溜是: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苏联电影搂搂抱抱,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2上小学时,就杨子荣是右手持马鞭打虎上山,还是杨子荣左撇子一枪打灭座山雕两盏吊灯,小伙伴们分为两帮争得脸红脖子粗的。我怎么也弄不明白,家住东关同学冯二黑子,咋会把杨子荣是左撇子说得绘声绘色,栩栩如生。一直到1974年躲地震,父母把我送回农村老家呆了一个学期,亲身体验看乡村场院电影,去晚了只能在银幕后面看,终于明白《智取威虎山》中不光杨子荣是左撇子,少剑波 李勇奇 小常宝 包括栾平 八大金刚都是左手将。
3红卫兵广场(现在临沂展览馆路西)经常放映露天电影,这个类似现在人民广场的地方,当年是临沂城聚集开大会的首选场地,没有门槛,真真正正的官民同乐,平头百姓和机关干部都可以自由出入,记忆中地委领导也会卷着裤脚和街坊邻居席地而坐,边拉呱唠嗑边看电影,真看不出啥区别。差别是信息量不同,领导们对于晚上哪里演电影,放啥片子,几点开演,知道的多一些,早一些。
临沂展览馆(又称高展馆)一直是临沂人打卡地 多年成为集体合影的背景墙 居东与东方红影院隔空遥望 见证了沂蒙改革发展的历史
而这些放映信息,通过我们小伙伴的情报网,一般下午放学时都会得到。如遇放电影的傍晚,都是大人带着凳子提前占位子,小孩子哪里坐得住,都是三五成群,满场子疯玩。电影开场了,经常就没位置啦,人山人海的,前面的坐地上看,后面只好蹲着 站着看,有时前面站的人多了,挡得视线严实的,就只好蹦着跳着看一眼。那时候、来回就放那几部电影,都是老俗套子,所有跳着看也能看个大概,更有甚者还会相互骑在小伙伴的肩膀上看,所以那时看电影只是个形式,结果和过程不很重要,第二天有个吹牛炫耀的资本,就会很牛逼。《列宁在1918》、《列宁在十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
《我的童年》、《夏伯阳》、《解放》、《铁道卫士》、《打击侵略者》等电影就是在这里看的。电影里列宁警卫员瓦西里经典台词,风行一时:“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同伴们常常念叨的台词则是:“让列宁同志先走。”
4临沂军分区(现沂蒙路兵学公园)的露天电影印象比较深,它在一个篮球场上,荧幕是一座高大房子雪白的山墙,看电影的人们黑压压坐满了操场,由于有哨兵把门,所以观影以机关职工子弟居多。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朝鲜拍摄的一部悲壮的英雄主义电影《永生的战士》。故事讲述了在日本侵略占领朝鲜后,遭到叛徒出卖朝鲜爱国志士石哲,受伤被捕遭受敌人酷刑后,石哲为避免因梦话泄密,毅然决然地咬断舌头!这个画面相信看过该片的观众都会记忆犹新,这个异常惨烈镜头引起了轰动。街头巷尾都在谈论《永生的战士》,石哲慷慨赴死,英勇就义。因此也留下的朝鲜民族刚烈极端的印象,后来学历史,有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一节,也就一脉相承,顺理成章了。
在军分区看电影更多是《地雷战》、《地道战》、《铁道卫士》、《打击侵略者》、《奇袭》、《红色娘子军》等战争题材。在那个崇尚革命英雄主义的年代,大家受脸谱化的影响,小伙伴们对铁道卫士里公安高科长竟然打不过特务马小飞,一直耿耿于怀。
5地委党校会议堂(现兰山路 全民健身中心)是我们时常光顾的场所,因为是室内电影,条件相对好很多,有木质长条联椅,夏天还有吊扇可以扇风。但是他们传达室老张头很认真,没有大人领着,一般小孩根本进不去,正面不行,只好采取迂回战术。我们就从党校后面地委食堂的墙上做文章,翻墙头进去,我那时属于伙伴里面最小的,胆子也小,每每战战兢兢,落在后面,大黑天趴在墙头上的囧憬,至今历历在目,那时电力匮乏,照明灯光落后,夜晚更是黢黑一片。
散场时这帮孩子大摇大摆的回家,俏皮的模仿那些经典台词:“我胡汉三又回来了!”,马上有人接腔:”高,高,实在是高!”“同志,不行啊!我们是小米加步枪,面对的可是美式装备的老蒋”,依稀记得老张头疑惑的表情,估计鼻子都有气歪,我们也是适可而止,要是把胖翻译官:“老子在城里下馆子都不要钱,别说吃你几个烂西瓜”说出来,他还不挺过去。党校的电影一般都是有培训活动时放映,放映情报也是来自家住党校的同学,《南征北战》、《党的儿女》、《小兵张嘎》、《艳阳天》、《青松岭》、《金光大道》都是在这里看的。
未完待续
童年趣事之一 :看电影(坐标20世纪六、七十年代 老临沂城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农业部副部长刘瑞龙回到南通县探亲。
他刚到县里,立即请县委派人下乡去寻找一位农民老奶奶徐如英,并把她接到招待所。
此时徐如英已是古稀老人了,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二人见面之后都感慨万千,话语伴着泪水流。
刘瑞龙握着老人的手,对徐如英说:“您的儿子为革命牺牲了,而您又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了我。您是位可亲可敬的革命老妈妈!几十年来我虽然时刻挂念在心,但戎马倥偬,没有时间来看望您老人家,今天特地前来感谢您对我的恩情。您是我的再生之母,让我叫您一声亲娘!”
徐如英老人特别不安,轻声说:“你是中央大干部,我是种田的老百姓,很不相称。”
刘瑞龙说:“过去革命环境非常艰险,没有您的掩护也没有我的今天,报答再生之恩理所当然。”从此彼此以母子相称。
当时已是农历十月,北风料峭,刘瑞龙为娘新制了一身棉衣以及全新的鞋袜内衣等,并留徐老太在县委招待所住了数日,以叙天伦之乐。
由于工作在身,刘瑞龙不便久留,只得与徐老太依依不舍地告别,以后他经常汇些钱来,补助老娘的生活费用。老人为此也得到极大的安慰,愉快地安度晚年。
这个不是母子胜似母子亲情的故事是从1929年秋季开始的。
当时刘瑞龙担任中共南通县委书记。他白天在徐如英家里白天看文件,写会议材料;晚上到乡村进行地下活动,召开党组织会议,传达上级指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党员,壮大革命力量,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
一天晚上,中共南通县金沙区党组织在同乐乡党员张有安家召开秘密会议,布置任务。会后区委党员刘金桥、张祖昌(徐如英次子)等一起到徐如英邻居家住宿,不料因走漏风声,被敌人发觉,次日拂晓被国民党第七区公所特务队抓去5人。当日下午刘金桥、张祖昌即惨遭敌人杀害。
刘瑞龙闻讯后带了一个同志赶来徐如英家里慰问。
徐如英强忍着丧子之痛,考虑到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处境恶劣,十分担心刘瑞龙的安危,便悄悄地对刘瑞龙说:“谢谢你们二位跑来看我,因近旁有敌人耳目,所以这里不能耽搁......”随即和大儿媳曹金秀商量了一下,把刘瑞龙等二人送到同乐乡的大女儿张爱贞家暂时躲避。徐如英随即把刘瑞龙留下的宣传标语等材料焚毁。
刚刚收拾好现场,突然闯进一伙国民党特务逼徐如英交出刘瑞龙来。徐如英急中生智,将计就计说:“好,他们刚走,让我去把他们骗回来。”于是她抄小路追上了刘瑞龙等二人,告诉他们敌人正在追捕的消息,并在当地找了共产党员陈福奎在前带路,徐如英在后护送,把刘瑞龙等二人交给另一名党员俞德茂,用小船把他们二人安全转移到河北,得以安全脱险。
徐如英将保护革命干部看的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当她完成任务后,才放心地跑到亲戚家躲了起来
向革命前辈致敬!
素材源自《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