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年刘备入主益州,只有4人获得黄金500斤、白银1000斤、钱5000万、锦1000匹的重赏。其中3人是关羽、张飞、诸葛亮,还有一人就是法正!
法正,字孝直,右扶风郿人,出身世家。其先祖是战国时期齐国君主齐襄公田法章,秦国灭齐后,田氏子孙改为法姓,于西汉时期迁至三辅地区。
法氏世代多出品秩2000石的大官:法正的曾祖父法雄官至南郡太守、青州刺史,法正的祖父法真精研诸子百家及谶纬之学、清高未仕,法正的父亲则官至司徒掾、廷尉左监。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三辅一带屡遭兵戈,到了公元196年,三辅更是爆发了饥荒。为了生存,法正和同郡好友孟达一同入蜀,依附益州牧刘璋。
刘璋生性暗弱,不辨人才,所以法正过了很久才得以出任新都县令,后来又被任命为军议校尉。
刘璋对于这些逃难至此的士族子弟已算仁至义尽了,但法正仍觉得不受重用。而且法正素来放荡不羁、不循礼法,因而其他人都诽谤他举止不检、品德低下,法正更是郁闷不已。
与法正一般忧愁的,还有孟达以及益州别驾张松。三人皆知刘璋不能成就大业,自己难有出头之日,常常嗟叹怀才不遇、未逢明主。
法正待在刘璋这碌碌无为了十多年后,天下局势已然大变。
公元208年,曹操准备南下荆州。刘璋先后派阴溥、张肃作为使者向曹操致意示好,曹操本着“远交近攻”的原则,也投桃报李,给予刘璋及两位使者职位。
但刘璋第3次派使者见曹操时,曹操已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荆州,与益州接壤。曹操对这次的使者张松并没有过分热情,只给张松一个县令之职。张松大感受辱,回来就劝刘璋要与曹操断交,并派法正作为使者去结好刘备。
刘璋对张松还是很信任的,立刻派法正出使荆州。法正对刘备并不看好,请辞不愿意去,奈何刘璋任命已下,法正不得已只能硬着头皮上。
没想到,刘备礼贤下士,对法正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这是法正在益州从未得到的待遇;而且刘备雄才大略、志在天下,更是令法正大为心折。
法正回来后,与张松和孟达盛赞刘备。三人暗中规划,密谋拥戴刘备为益州之主,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
直到公元211年,刘璋听闻曹操意欲征讨张鲁,心中大惧,张松趁机献计邀请刘备入蜀、抵御张鲁。刘璋不疑有他,命令法正和孟达各率2000士卒迎奉刘备。
此时,刘备已有荆南5郡,然而依旧内忧外患:北有曹操虎视眈眈、东有孙权摩擦不断,自己身边又有孙夫人带着亲兵违法乱纪。刘备每日担惊受怕、心常凛凛,却又无可奈何。
法正的再次出现,给刘备带来了转机。
法正开门见山,向刘备挑明了自己与张松的计划。刘备虽然觊觎益州,但担心有损自己的仁义之名,一直犹豫不决。庞统和法正多次劝说,刘备终于同意领兵入川一试。
刘备与刘璋于涪城相会,法正庞统等人劝刘备于酒席上杀掉刘璋,夺取益州。刘备还不能放下仁义的包袱,没有行动。
接着,刘璋又命法正协助刘备北上攻打张鲁。刘备依法正等人之计,从刘璋那骗来大量兵马钱粮,并在葭萌关驻军不前,只顾收买人心。
1年后,刘备以荆州告急、准备回师为借口,再次向刘璋要人要粮。刘璋心生疑虑,只给了一半的兵马钱粮。
而在成都作为内应的张松不知情况,写信让刘备不要离开,却不慎泄露机密,为刘璋所杀。
刘备接收刘璋送来的部队和军粮后,直接以“刘璋无礼”为由,与刘璋决裂,并诛杀刘璋的部将,强扣蜀中士卒的家属为质,逼迫他们随自己杀向成都。
刘璋的谋士郑度献策以坚壁清野来拖垮刘备。刘备闻讯大惊失色,焦急地询问法正如何是好。
法正哈哈大笑:“刘璋暗弱,但素来爱民如子,必不会采用此等伤民之策!”刘璋果然没有采纳郑度之计,还将他给罢免了。
在法正和庞统的谋划下,刘备顺利地攻至雒城,可惜庞统在攻城战中不幸中箭身亡。
刘备兵围雒城1年有余,又调遣诸葛亮、张飞、赵云从荆州来援。雒城即将攻破,法正写了一封信给据守成都的刘璋。
在信中,法正自认不忠不义,为刘璋分析当前形势,表明以雒城、成都互为掎角的防守策略已然落空,希望他能认清大局,尽早投降。
刘备攻破雒城后,收到法正来信的刘璋心中动摇不已。不久,刘备兵围成都,又有马超投奔,刘璋索性放弃抵抗,开城投降。
至此,刘备坐拥益州全境及荆州一半的领土,有了与曹操、孙权分庭抗礼、一争天下的资本。他大封群臣,特别赏赐关羽、张飞、诸葛亮及法正4人各黄金500斤、白银1000斤、铜钱5000万、蜀锦1000匹。
关羽、张飞、诸葛亮3人自不必说,为何刘备对法正格外青睐,让他与关张诸葛同列呢?
这是因为入蜀之功原本应由庞统、法正、张松三人平分。正是靠着张松的忽悠、法正和庞统的谋划劝谏,刘备才能咸鱼翻身、狠下心来强夺同宗刘璋的领土,打开局面。
但张松于成都遇害、庞统于雒城阵亡,仅存的法正自然而然独占了入蜀的首功,所以在刘备心中占据了极高的分量,能与关羽、张飞、诸葛亮并驾齐驱!#三国#
#水浒# (276)却说燕青进得屋内,见一桌一椅一榻,椅上端坐一老者,灰色长袍,面色红润,须发皆白,高挽发髻,上插一根玉簪,手中一卷书,瓦蓝色封皮,上有四个篆体字,燕青识得,正是太史公记。
燕青看罢,上前施礼道:老丈,适才在下多有得罪,敢问老丈尊姓大名?那老者听了,微微一笑,用手指了榻道:坐下说话。燕青道:在下鲁莽,怎敢讨座,还望老丈赐教。老者听罢,轻轻叹道:小乙,你此番来此,可是为取那东平府么?
燕青听了,又是一惊,量逃不出老者所料,不敢相瞒,当下抱拳道:小乙不敢相欺,正是为了此事。老者点点头道:人道浪子燕青天性聪明,为人忠厚,今日一见,果是如此。只可惜,误入歧途,怕是命不久矣!
燕青冷冷笑道:老丈所言,不敢苟同,男儿在世,当做一番大业,方不负父母养育之恩。老者仰头笑道:小乙,上敬天地,下孝父母,乃天经地义,只是你为一人之利,便置万千百姓性命于不顾,此便是你的伟业么?
燕青微微一愣道:敢请老丈明示一二?老者不理他,一摆手,那少年转身出门。过不多时,端来两碟小菜,又两碗汤。老者叫燕青椅上坐了,自己坐在榻上道:乡野粗食,一起吃些吧。
燕青拿了筷子,双手递给老者,又夹了菜过去,然后垂手而立。老者笑道:小乙休要客气,我非是卢俊义,你来此是客,同食可矣。燕青称谢,方才坐了。吃了几口,但觉得味道鲜美,不由赞道:此等妙物,小乙却未吃得,敢问是何物?待他日寻些,叫我家员外尝尝。
老者闻听,点头道:小乙果是有心,只怕他日错付一腔热血。既是喜欢,可愿随我隐居于此,不闻世事,岂不乐哉?燕青道:多谢厚意,只是有恩未还,待心愿了时,再来相陪。
老者笑道:人各有志,不可强求。用完餐,你便去罢。燕青道:望老丈告之名姓,他日好来相寻。老者将筷子放了,端起汤碗,吹了几下,轻轻喝了,又放下,这才缓缓道:山野村夫,无有名姓,不说也罢。燕青道:阁下世外高人,小乙今日得见,三生有幸,还望告之。
原来老者姓徐,字本,名贯中,因仕不第,便进了山,熟读百家,深暗道术,能知阴阳,只在此著书立说,当日下山寻药,见一人悄然行踪,便留心跟随。那人正是燕青,待燕青进山,徐贯中方才先行一步,进了屋中,叫弟子做了吃食,自在屋中等候。
燕青听了,深为敬佩,躬身道:先生如此博学,可愿随俺上梁山,做个军师,相助卢员外成了大事,青史留名,岂不美也。徐贯中哈哈笑道:小乙,你我有缘,得此一见,本有几句话欲告知,奈何你凡心未了,须打磨时日,你只牢记,他年若有不测,便来此地寻我。
燕青知难说服,只得罢休。临别之时,徐贯中甚是不舍,看了燕青良久道:小乙,我年龄已大,只此弟子难舍,有心托付,你可愿么?说罢将那少年唤来道:快些拜过小乙,日后你二人好生过活。少年脸色一红,低了头不语。
徐贯中道:小乙,实不相瞒,此女唤做李灵儿,自幼无父无母,是我路边捡来,抚养成人,其天资聪慧,颇有计谋,他日或可助你。你休要负了她。燕青知那少年原是个女子,当下脸也红了道:先生托付,怎敢不从,只是征战杀场,却不知可得长久,恐有幸先生厚望。
徐贯中听了,点了点头,望着窗外,天色早黑,却有几团云,被繁星缀了,闪了光来。看了片刻,叹息一声,对燕青道:小乙,我本不欲问世事,奈何今日见你,难以自制,便告知你一件机密罢。说罢,转身掀开榻上垫子,从下面取出一张图来,拿在手中良久,方才递给燕青道:此是东平府地图,东平府甚是险固,易守难攻,若轻易攻之,恐损兵折将,老夫不愿见杀戮太重,你将此图拿去,照此捷径,便可轻取东平府。说罢,用手指了图上一处道:此处不为人知,无人把守,可叫梁山军马从此进去。
燕青看了图,跪地道:先生大恩,小乙铭记于胸。徐贯中道:只望少些杀戮,方慰我心。说罢又道:小乙,另有一事,你当知之。那程太守,却是个好官,深爱百姓,你等不可伤了他。燕青点头道:先生放心。
徐贯中又道:小乙,还有一事。那东平府守将秦用,却是大有来历,你等不可伤之。燕青不解道:先生,既是有来历,可否告之一二。徐贯中道:说来话长,这秦用原非姓秦,却也是名门之后,他父亲姓董,原是山西太原府董太守之子。董太守为人忠厚,晚年时,方得了一对双生子,董太守欢喜不已,便给二子取名董平董安。
燕青听了董平二字,忙道:先生,董平可是双枪将么?徐贯中点点头道:小乙果然聪慧过人。燕青忙道:那董平目今在梁山,如此说来,可叫他兄弟二人相见!徐贯中道:小乙休急,那董太守生了此二子,过得一月,辽军来犯,程太守奉命击杀,擒了辽国南院大王公子,当众砍了,南院大王甚怒,寻了刺客,进了太守府,将太守夫妇杀死,又抢了董安去。老家人董勇因带董平外出,逃过一难。南院大王将董安交给降将秦英养大,送回大宋,只待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好做内应。
燕青道:既是如此,我今夜便进城去,寻了那秦用,将此事说明。徐贯中摇头道:无有证据,恐其不信。燕青道:一见便知端地,先生休念,我去去便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