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刚回家,就迫不及待的想对3件事情,进行回复,认知局限,是每个人的短板,谁都逃不掉……
第一件事情:村里的人,太聪明了!一亩是1000平米?大多数人都不认同,而且有些人还出言不雅,很奇怪吗?专家又不种地,告诉你是全都是666.66平米,不在农村,不知实际情况。
江汉平原,三大粮仓之一,两湖熟,天下足!我们方方正正的平地,硬要分成666.66平米吗?用1000平方,分地、施肥、收割、划行……都方便,你弄个小数点,你告诉如何分?还有很多人不理解的地方,我们这里,收割,播种现在都是收割机,直接长宽一量就行了,标准、对称的正方形,长方形,我们是沃野千里的平原。
第二件事情:别以为全世界都是山区。对,全世界确实多丘陵,山区。平原确实稀缺,所以大多数人没有印象,也能理解。18岁前,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山里还可以种地?石头能耕吗?石头缝里能长出什么庄稼?也不理解山上怎么可以建房子,直到我考上大学,去异地读书。
其实,东北的平原,很多也是1000平米,我们习惯叫大亩,相当于小亩666.66平米的一亩半。我们这里也有小亩,在农场,因为那个土地属于国有,不像我们公社,我们都是1000平米。
第三件事情:分田!对,30年的承包期,面积是固定的,但是大家再去看看细则,里面有一条,超过村里三分之二的人同意,可以再次分田。村里自己的地,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一亩2000平米都行,我们平原地区,分田不像山里那么复杂,分田只需要半天时间就完成了,这块地有多少米,都有标准的田梗,大家都清楚,除以户数,就找根这么长的绳,直接划过去就行了,尺没有绳子准。在那里打个桩,埋点石灰就算完成。所以,总在分田,我连自己的家的地都不清楚在哪里,因为3~5就换一次。
所以,每个地方就不一样。大家认为种田已经不挣钱,但是我们这里的情况,两老口在家种地的收入,不比年轻人在外打工的少,虾稻共作,自繁自养,一亩5000~10000元的利润,很正常。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局限,什么专家,其实都不如实践出真知。地产专家,股票专家,疾病专家,他们的理论,看似有理,实际并非如此,有些事情,不想多说。实践,才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见路不走,实事求是,做到了,无论是生活,还是炒股,投资,都不会太差了。每个人都有认知局限,小凡不懂的东西更多,但是自己会的,一定是常年累月在深耕,就像自己就会点药酒,不影响盈利,很多人参与几十行业,几十只股票,不一定比我的收益高。
换算常识:
1.1亩=667平米
2.1斤=500克
3.1尺=33厘米
4.1斗=12斤
5.1里=500米
6.1舍=30里
7.1丈=3.33米
8.1千克=1公斤
9.1公顷=15亩
10.1吨=1000千克
好吧,西方传教士带来先进科学。那我们看看他们有多科学。就金字塔呗
《职方外纪》金字塔是载“昔国王尝凿数石台如浮屠状,非以石砌,是择大石如陵阜者铲削成之大者。下趾阔三百二十四步,髙二百七十五级,级髙四尺。登台顶极力远射,箭不能越其台趾也。”按艾儒略说法,此石台高1000尺,按清朝1营造尺等于0.32米计,此石台将高320米。
南怀仁的《坤舆图说》金字塔是“利未亚洲厄日多国(即埃及)孟斐府尖形高台,多禄茂王建造。地基矩方,每方一里,周围四里。台高二百五十级,每级宽二丈八尺五寸,皆细白石头为之。自基至顶,计六十二丈五尺。顶上宽容五十人。造工者每日三十六万。”
高625尺,即合计200,就晚了几年,就给砍了三分一,靠谱吗?每方1里,清时1里约为今天的1.152里,即576米,也远超胡夫金字塔底边230米的长度。边长也一样是对不上的。
不过就在他的同一本书里面“昔国王尝凿数石台如浮屠状,非以石砌,是择大石如陵阜者铲削成之大者。下趾阔三百二十四步,髙二百七十五级,级髙四尺。”前后咋不一样呢?
利玛窦压根本就没有题金字塔,也没有埃及,只有孟菲斯,巴皮罗尼亚还末羅耶。这艾儒略就给加戏,多了个国王凿石台,哪个国王,没说,按照它的全文,埃及距今五百年前最为强盛,那也就是十一世纪前后的某个国王了。孟菲斯也改成开罗了。
再然后南怀仁就又给加戏,孟菲府的多禄茂王,得,又把开罗改回来了。而且请注意孟菲府,孟菲府,孟菲府,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是啥亚历山大城,说好的托勒密王朝定都在亚历山大城的呢?又露馅了吧?而且一张嘴就推前了一千年。公元前后了。
再后来,传教士白晋(1656-1730)也在《易引原稿》中说:“自今二千年前……厄日多国(即埃及)其贤士名多禄茂,好学重儒……其人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或曰:‘本中国人也’。不信鬼神,祀天而已,彼国日月星辰无异于中国”。
得,国王又成了贤士了,不过这个说不定就是天文学大成的托勒密的原型呢[捂脸]。然后又推前五百年。
白晋100多年之后,普鲁士传教士郭实猎(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 1803-1851)在广州办的杂志《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写道:“古王者建塔四方。高七十七丈,各方一百十丈,此巨塔御陵,莫敢相同。虽建之有三千余年,其塔还存也”,
哟,这塔又长高了,成了七十七丈了。大小也不同了,然后这次直接一千年。
祎理哲著的《地球说略》中则以插图的形式称之为“石塚”,并描述为:
又介尔阿城。相近处,有最奇之古迹。非亭、非塔,状如塚,皆石为之。基阔顶尖于峰。其最大者,即其下之一隅,量之长约计六十丈,顶之高亦约有六十丈。
得,又变矮了,缩小了。
最后,清末外使斌椿(1828~1897)的《乘槎笔记》(1866)中,:又十余里,至古王陵。相连三座。北一陵极大,志载基阔五里,顶高五十丈,信不诬也。方下锐上,皆白石垒成。”
不断缩水啊[捂脸],不过这时候现代金字塔已经成型了。
其他的比如,对于英国,几乎一问三不知,我就不引用了,但事实上,此时的英国,早已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名震欧洲,成为了“崛起的大国”。利玛窦、艾儒略之辈,竟然对英国一无所知!
就这,还能画地图,写地理书,当然,也有人说他们是故意藏拙。那么《职方外纪》中,大量的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非常相似。又该如何解释。
比如,中国唐宋以前的文献,一直在谈赴西天取“贝叶梵经”。《职方外纪》卷一谈及“印弟亚”时说:“中国之西南曰印弟亚,即天竺五印度也……无笔札,以锥画树叶为书。”
都17世纪20年代了,印度次大陆,还在用树叶写字?你说是不是抄的。
《职方外纪》卷二,介绍欧洲时:
“又闻北海滨有小人国,髙不二尺,须眉绝无,男女无辨,跨鹿而行,鹳鸟常欲食之,小人恒与鹳相战,或预破其卵以绝种类。”
《史记·大宛列传》正义引《括地志》云:
“ 小人国在大秦南,人才三尺。其耕稼之时,惧鹤所食,大秦卫助之。”
唐代杜佑的《通典》卷一九三引《突厥本末记》:
“突厥窟北马行一月,有短人国,长者不踰三尺,亦有二尺者。头少毛发,若羊胞之状,突厥呼为羊胞头国。其傍无他种类相侵,俗无寇盗。但有大鸟,高七八尺,常伺短人啄而食之。短人皆持弓矢,以为之备。”
《职方外纪》卷一介绍“鞑而靼”即西伯利亚时:
“有长人善跃,一跃三丈,履水如行陆者;有人死不葬,以铁索挂尸于树者”。
《通典》卷一九六:
“其人甚长而衣短…。人轻捷,一跳三丈余,又能立浮,卧浮,履水没腰,与陆走不别。”
“库莫奚,闻於后魏及后周。……其俗,死者以苇薄裹尸,悬之树上。”
此外还有高一志的古希腊三仙包括亚历山大,各个都是虔诚的基督徒,还都是官,阿波罗尼奥·迪·乔凡尼在15世纪中期绘制《爱的得胜》,亚历山大大帝的宠妃骑着亚里士多德。
这西方的历史,谁爱信谁信吧[捂脸]
#归零筑文# arel.ir m.o.r.e.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