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第七届中瑞经济论坛(SSEF)将于1月18日周三在北京举行,今年论坛将聚焦#职业教育#,主题为“人才促进创新:职业和专业教育与培训造就核心竞争力",将汇聚中瑞商界领袖及政府要员,共同探讨人才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和终身学习。SSEF每两年在京举办一次,是中瑞两国规模最大的经济峰会。更多信息:网页链接
2008年,北京一名老师凌晨5点去登山,没想到这一去再也没回来。当地出动上千人搜救,只找到一张纸条,内容很诡异。
2008年9月30日,北京五中的地理老师任铁生,凌晨五点离家,独自前往门头沟区爬野山。
61岁的任老师身强体健,热爱户外运动,拥有30多年的登山经验和丰富的知识,对门头沟周围的环境也十分熟悉。
原以为这会是一趟顺利的爬山之旅,然而任老师在这次出门之后,却再也没有回来。
按原计划,任老师早上五点离家,半夜回来,这样还能赶上第二天为母亲庆祝节日,没想到却了无音讯!
由于没有在野外过夜的打算,任老师出门时,只带了少量的食物和报纸。然而当天晚上,家人多次联系,他的手机却一直关机。
直到两天后的早上,家人担心任老师,于是拨打了110,并在北京户外论坛上,向户外专业组织“绿野救援队”求助。
然而,任老师具体去了哪座山,救援人员并没有明确目标。
此时突然传来一个好消息,警方发现任老师的手机曾在妙峰山的禅房村有过信号。于是,救援队员信心大增,决定以禅房村为中心进行搜救行动。
10月2日一大早,“绿野救援队”的20多名志愿者来到妙峰山,分别向任老师可能出现的三个方向搜索,每个人都希望快点找到任老师。
然而,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过去了,依然没有发现任何线索,大家不由得担心起来。
直到4日下午,前方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有队员发现了半个鞋印,经过仔细对比,确定是任老师的鞋印。
所有人眼前一亮,感觉任老师应该就在附近。然而,当救援队根据鞋印的方向继续搜索时,却始终一无所获。
不久后,警方那边又传来消息,任老师的手机10月7日在北京西站附近,有开机信号。
一个在妙峰山失踪的人,怎么会出现在50公里以外的北京西站呢?正当救援队感到疑惑时,王平镇村民张玉海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他在妙峰山脚下曾见过任老师,亲眼看着任老师上了铁驼山。
于是,搜救队立马派出一队人,前往铁驼山。很快,在铁驼山下的山楂林里,队员们发现了用报纸做成的新路标。
随后,在跟任老师的家人核实之后,确定这些路标所用的报纸,都是任老师从家里带出来的。
队员们一共找到20来个路标,把它们串联起来,便是一条清晰的上山路。大家按照路标的指引,最终止步于距离铁坨山顶50米的地方。
按照路标所标识的方向,任老师当天下午三点左右,就应该登到了山顶,然后开始下山。
于是,搜救队又开始顺着可能的下山路线继续寻找。直到2008年10月9日下午两点,搜救队终于有了新的发现,有队员在铁陀山峰顶附近找到了任老师留下的露营点。
更让大家兴奋的是,他们还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留给大家的消息:“五中退休教师任铁生,9月30日登上铁驼山,归程中迷路,在此处山上住一夜,10月1日12点开始顺山梁向东北方向十字道村移动,以备万一留此条,爱给路过的一切人。”
文字写在北京市五中机读答题卡的背面,在外面还罩上了一个塑料保护套。
整整10天了!第一次看到任老师亲笔留下的字条,搜救行动终于有了一线曙光,大家都认为,任老师一定不会有危险。
然而事与愿违,露营点和字条的发现,竟然是整个救援行动中,最令人振奋的高光时刻,之后的发现,令所有人的心都跟着揪了起来。
因为很快,救援人员在沟底搜索时,居然发现了一具白骨。两天后,救援人员又在露营点不远处,发现了一具年轻姑娘的白骨!
白骨的发现,预示着:铁驼山并非安全之地,似乎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这让救援队倍感压力,大家不禁怀疑任老师也遇到了危险。
截至2009年10月,已累计出动人员2800人次,支援车辆600俩,可惜仍然没有结果。
很多人猜测,任老师有可能是一脚踩空,掉下了悬崖或天坑。也有网友分析了任老师留下的字条,认为里面另有玄机。
任老师前面说迷路了,但却能指出自己将往东北方向的十字道村移动,那最有可能的是,任老师在进山后询问了某个人,这个人也许是解密的关键。
此外,最后一句话“爱给路过的一切人”,结合上文的“以防万一留此条”,总有一种交代后事的感觉,似乎是话里有话,想留下线索。
因此,网友认为:任老师在上山过程中,很可能遇到了某种危险,所以不打算原路返回,而是选择走另一条路,就是纸条上说的“顺山梁东北方向十字道村移动”;选择在中午下山,是期待中午与登山的人结伴,就可以安全回来。然而,那一天并没有登山队上山!
之后,再没有人知道任老师去了哪里,他又遭遇了什么……
就目前来看,依旧没有任老师的消息,我们还是要为任老师祈祷:希望他能早日离苦得乐,平安归来。
作者:心约
编辑:不器
参考资料:
1、CCTV《生活》2008-11-06期
2、 CCTV2专题节目《任老师,你在哪里?》2008-11-7
#头条创作挑战赛##人物#
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开幕,坚定文化自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创新未来,树立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北京文化论坛#
2022明文化论坛在十三陵召开!身为古泉爱好者,复制币欣赏一下吧!复制币应为真币花钱按比例复制,出自明万历棺椁内!
看北京今天街头多少人!不要造谣北京
#2022北京文化论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因其独特的文化而更具魅力。在7月25日至26日举行的北京文化论坛上,与会专家的智慧和观点在这里碰撞,思想和精神在这里交融,凝聚成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的广泛共识。论坛现场精彩观点频出,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文化论坛#
“传承、创新、互鉴”,2022北京文化论坛开幕。文化领域工作者汇聚一堂,探讨如何用文化拓展城市深度,塑造北京的文化气质,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
本次论坛可谓精英云集,有文学界的巨匠,有艺术界的名家,有学术界的名师,也有影视行业的实力领军人物。
一场场分享对话听下来,作为一名生活在北京的创作者,深觉受益。说说感受最深的几点吧。
首先是创作的思路。
铁凝女士在开幕式发言中提到“文艺创作者既要像翱翔的鹰,拥有大的世界观,又要像茂密的树,深入扎根于人民。”
可见作为创作者,向上要扩展格局,向下要精雕细节。
说到创作,《觉醒年代》的导演张永新表示,喜欢这部剧的大部分人是90后00后们,一开始这让主创们很意外,但身边的很多年轻朋友就是对这部剧超乎想象的热爱。这也让他们意识到:年轻一代并不是不喜欢有历史厚重感的作品的,他们只是不喜欢那种悬浮在半空不接地气的东西。
表演艺术家濮存昕老师也强调,在文化加持、师承先贤之余,文艺作品有趣、有亲和力的重要性。
大家有共同的认知:重大题材的创作,要有人民情怀。
借用博纳影业于冬的一句话:好作品就是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
既能拔升意义,同时还要接地气。优秀的文艺作品,这是基本准则了。
再聊到北京的变化。
随着《人世间》的大火,作家梁晓声也成了老中青三代人心中的文学男神。他在论坛中说,自己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还记得四十年前的北京胡同小道,泥泞中夹杂着油花,每到夏天穿凉鞋的季节,孩子们回家第一件事是得拿肥皂洗脚。梁晓声所说的这片胡同,位于北京的牡丹园附近,如今你再去看看,保准找不到一丁点儿他描述的影子了。
说到北京的变化,25日下午的现场观摩活动来到了通州正在建设中的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到2024年,这里会是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三大地标建筑伫立的文化中心。通州这个历史上的漕运仓储交通要塞,如今正一步步成长为北京的又一文化要塞。
在北京生活二十年了,尤其感受到#北京这十年#的变化,那是年年有惊喜!
还有文化的多元要素。
提到北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它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别忘了,它还是双奥之城。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导演张艺谋、冬残奥会开幕式导演沈晨,分享了如何把国粹、文化、人文和冰雪进行融合的故事。24节气的仪式感是传统,冰雪大跳台是科技,但它们就这么毫不违和的在一起了。而且还令人窒息得美且有力量。
历史是行进的,因此我们不仅仅拥有历史,并且能使得传统历史与时尚文化进行一次次结合。观看“山河永定 共向未来”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曾经承载着工业文明辉煌的首钢三高炉,如今里面开着书画展、奏着音乐会。这就是文创的力量,经过文化的重塑,那些看似该被搁置在昨天的物件,也有了新的生机。历史来到今天,因文化和创新的加持,重燃了不一样的文明之光!
……
文化需要融合,就如同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体现在文字之美,更是音乐、美食、建筑、服饰等等方面文化的集中体现。这就是因融合而扩展出更高的维度。
在时间面前我们都渺小,但放之文化的土壤中,却可以生长为博大。文化是时间的符号,用以记录每一个有意义的节点,因此在万物的历程中才得以凝结成了最有价值的历史。从远古延续到现今。
若人生如旅,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身背文化行囊上路的旅人,如此,便可自信且坚定!
《刘澜极简管理学》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刘澜,从学习、问题、关系、要事4个主题上,帮助你建立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只有深刻,才能极简!
这本书分析了管理者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问题:
★如何思考管理问题?
★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管理者管理什么?
★管理者如何管理关系?
★最重要的管理原则有哪些?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帮助管理者形成更为有效的心智模式,更有效地思考管理,更有效地行动。
作者简介:刘澜,享有国际声誉的中国领导力专家,哈佛商学院领导力论坛邀请过的唯一的中国学者。领导力大师沃伦•本尼斯称赞他“为领导力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曾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di一位全职教学教授,为 MBA、EDP、MA 等项目用中英文讲授领导力与管理学课程;曾任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副主任、《世界经理人》杂志总编辑及企业高管。
北京大学今年最大丑闻,没有之一,但愿她是个临时工?
某某相亲论坛上41岁大龄剩女的择偶要求,看得我瑟瑟发抖……
通过女子的征婚信息,可以看到她的身高1.7米,体重125斤,东北辽宁人,在北京北漂了3年,目前无车房无户口,但想要找一个北京男士,要求对方42-55岁,净身高1.78米以上,此为硬性要求,且在北京有户口、有住房、有收入。
其次,男方还要收入中上,尽量是医生、教师、研究员等,还要会干家务能做饭,温柔体贴,风度翩翩。而且,不能秃、不能油腻,类似陈道明那种性格,还要未婚。如果已婚离异的,不能带孩子。光这些条件就不是一般人能满足的,其它我就不一一阐述了,我感觉能满足这条件的应该微乎其微吧!
对此有网友评论说人家男的有那条件,找年轻的姑娘不好吗?并做了一个推算,北京现在人口约2100万,男女比例1:1,那么男人1050万。其中,42-55岁的男人比例大约为15%,那么人数为157万。而其中178的男性大概是19%左右,也是还有29万符合初步要求。
北京成年男人未婚率大概是23.5%,还剩6.8万。而其中的教师1.3%,研究员0.12%,公务员8.2%....就算符合你要求的职业有15%,还也就1万人。这样的工作人员有车有房大概95%,那就还有9500人满足条件。
但是,不油腻,不胖,不抽烟喝酒,嗯,20%吧,还剩1900人。而且还要没有小孩,这能有5%满足就不错了,这样就只剩95个了。好吧,北京适合你要求的只有95人,还不到100!
可能这才是真正的四十不惑吧!看的通透,用极致的征婚宣言,来表达自己坚决单身的意愿。用自泼颜料的方式来表现自身的色彩,用佛头抹粪的行为,来体现修行的禅锋。可能我们是俗人,达不到人家的明镜亦非台的层次。对此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