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的飞翼设计来自苏联?可惜设计师不被重视,只能“擦肩而过”】说起隐身战略轰炸机,美国的B-2和B-21都是其中的经典代表。甚至从某种层面来说,这两款战机采用的飞翼设计几乎成了前沿标准,俄罗斯研制中的PAK-DA隐身轰炸机,同样也采用了这一设计。提到“飞翼战机”,很多军迷或许会联想到二战时期大名鼎鼎的德制霍顿HO229战机。事实上,“飞翼”流派的开山鼻祖另有他人,正是上世纪20年代的俄国设计师切拉诺夫斯基。#轰炸机#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上世纪20年代,所谓的战机隐身技术根本无从谈起,各国设计师在研发战机,考虑造型设计时更多的是考虑到动力层面。以切拉诺夫斯基来说,他所处的时代正值俄国大革命刚刚结束,航空工业刚刚兴起。在这个阶段,切拉诺夫斯基在设计战机时想到了飞翼布局,就是希望进一步增加战机的航程和升力。他所研制的全球首款飞翼战机BICh-1实际上就是一架采用无尾翼结构的飞翼滑翔机。在测试中,BICh-1展现出的动力性能让人眼前一亮。在此基础上,他又再度研发出另一款飞翼战机BICH-2,引发国际航空界的广泛关注。#飞翼设计#
苏联成立后,在此后的多年时间里,切拉诺夫斯基开始进一步探索飞翼战机的设计。特别是随着材料和构造方法的日新月异,他的飞翼战机性能也越来越出色。从早期的BICh-3、 BICh-14、BICh-7A,到后来的BOK-5和OKA-33,这些造型奇特的飞翼战机不断问世,也得到苏联政府与军方高层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他研发的单发飞翼战斗机BICh-17,堪称将飞翼设计与“暴力美学”完美结合。#武器装备#
这款战机配备了480马力活塞发动机,并且安装了两门80毫米口径无后坐力炮。毫不夸张地说,这款兼具动力性能和火力输出的超强战机如果正式量产列装,将让二战中的苏联空军如虎添翼。然而,就在BICh-17设计完成一大半之际,切拉诺夫斯基在苏联政治斗争中锒铛入狱,BICh-17计划也被迫取消。
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切拉诺夫斯基开始不再受到苏联军方的重视,他的一系列飞翼战机研究成果也没有实现量产列装。比如,在1947年,切拉诺夫斯基甚至开始探索设计超音速无尾翼飞机BICH-26,这项技术成果在苏联没有得到应用,但却被美国人充分借鉴。大名鼎鼎的B-2“幽灵”轰炸机就借鉴了其中的很多设计元素。从早期的X-216H和N-1M,再到后来的N-9M、XB35、YB49,多款实验机型的问世,让诺斯罗普不断积累技术经验。特别是在电传飞控、开裂式襟翼等前沿技术不断成熟后,诺斯罗普公司开始在飞翼隐身设计方面捷报频传,最终诞生了B-2隐身轰炸机。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切拉诺夫斯基于1960年去世,但他提出的飞翼设计理念还是得到一大批苏联设计师的传承。不过,受到财力方面的影响,此后苏联在研发投入方面开始倍感压力,研究成果也乏善可陈。随着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独立后的俄罗斯元气大伤,再也无力推进飞翼战机研发,美国也成为拥有现役飞翼隐身轰炸机的唯一国家。目前来说,尽管俄罗斯媒体对新一代PAK-DA隐身轰炸机充满期待,但这款战机是否能够如期问世,实战性能会不会达到预期标准,还需要打上问号。不得不说,作为飞翼战机的开山鼻祖,却与一系列研发成果擦肩而过,回想昔日的辉煌,战斗民族一定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