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阀的构成和工作原理,电磁阀图形符号的含义一般如下:用方框表示阀的工作位置,每个方块表示电磁阀的一种工作位置,即“位”。有几个方框就表示有几“位”。#电工大师#
电工大师软件在此下载
继电器
继电器是由线圈和触点组两部分组成的,继电器在电路图中的图形符号也包括两部分∶一个长方框表示线圈;一组触点符号表示触点组合。当触点不多电路比较简单时,往往把触点组直接画在线圈框的一侧,这种画法叫集中表示法,如图2-41(a)所示。当触点较多而且每对触点所控制的电路又各不相同时,为了方便,常采用分散表示法,就是把线圈画在控制电路中,把触点按各自的工作对象分别画在各个受控电路里。这种画法对简化和分析电路有利,但这种画法必须在每对触点旁注上继电器的编号和该触点的编号,并且规定所有的触点都应该按继电器不通电的原始状态画出。图2-41(b)所示是一个触摸开关,当人手触摸到金属片A时,555 时基电路输出(3端)高电位,使继电器KR通电,触点闭合使灯点亮使电铃发声。555时基电路是控制部分,使用的是6V低压电。电灯和电铃是受控部分,使用的是220V市电。
继电器的文字符号都是“K”。有时为了区别,交流继电器用“KA”表示,电磁继电器和舌簧继电器可以用“KR”表示,时间继电器可以用“KT”表示。
太阳能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施工与运维手册
出联:西窗夜雨声声慢
应对:东壁岁星步步高
东壁:天文现象,壁宿有两颗亮星为标志,因其在室宿的东边,与室宿一、室宿二,组成了一个四方形的方框,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在天成像,岁星入东壁三月,天下男子有庆贺,君受爵禄。
#还原历史真相# “零陵”永远是全州人的“全州梦”!因为广西历史上最早的县是洮阳县,洮阳即是现在的全州,零陵县并非是是全州的第一个县名。这是中国考古权威、广西考古泰斗、广西历史博物馆馆长蒋廷瑜先生考古研究广西郡县沿革的学术成果。
洮阳县作为全州第一个县名是什么时侯设县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三幅绘在帛上的地图,其中一幅是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的地形图,在图的西北角标有“桃阳”二字,外加方框。(《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地图的整理》,见《文物》1975年第2期)按这幅地图的图例,方框是县级单位的符号,说明“桃阳”是县名。其地理位置相当于今全州县西北,湘江西岸,恰好在《汉书·地理志》所载零陵郡范围之内。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奥纪要》中说“洮阳废县,(全)州北三十五里,汉置县,以洮水经其南而名。”《广西通志》也说:洮阳县古城址“在全州北三十五里,地名改州滩。”经实地调查,今全州县永岁公社大塘大队梅潭村背后,俗称“城墙上”,旧名“改州滩”,确有一处古城址,城墙基址尚存,城内地面可以看到许多绳纹板瓦和筒瓦,蓝纹、席纹、米字纹、方格纹等印纹陶片,都是汉代的遗物,城墙之外附近的山上有汉代墓葬群。这个城址应该就是顾祖禹说的洮阳县故城。核之马王堆帛书地图,即是“桃阳”县城,“桃”无疑是“洮”字的别体。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一件纪事木牍书写有“十二年二月乙已朔戊辰”等文,表明该墓下葬的时间是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8年)。(《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的主要收获》,见《考古》1975年第一期)这幅地图绘制的时间肯定比它埋葬的年代要早,可见在西汉初年广西就已有了洮阳县,比《汉书·王子侯表》记载又早四十四年。然而这已不是孤证。1960年在长沙的一座属于文景时期(公先前179一前141年)的汉墓中,出土过两枚滑石印章,一枚印文是“洮阳长印”,一枚印文是“逃阳令印”。(《长沙出土西汉印章及其有关问题研究》,见《考古》1978年第4期)两印相校,“逃”应当也是“洮”字的别体。同墓还有两枚私印:“苏将军印”铜印和“苏郢”玉印,“苏郢”应是墓主的姓名。令、长都是汉代一县的行政长官,“洮阳长印”“逃阳令印”就是苏郢任挑阳县长、县令时的官印明器。按《汉书·百官公卿表》说“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看来,苏即在文景时期,先做了洮阳长,后又做洮阳令,在他的任期内这个县的人口有所增长。这就完全可以说明,洮阳县不但在汉初确已存在,而且已由不足万户的小县递升为万户以上的大县了。根据一些考古迹象,洮阳始设县的年代还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1957年安徽寿县发现一件“鄂君启金节”,记载了楚怀王时代楚国境内的水陆交通干线,其中由郢都(今湖北江陵)往南行的水路,有一段是“上江,内湘,庚碟,庚兆卜阳”。(《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见《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四期)“内湘”就是从长江进入湘江,“庚”表示经过某地的意思,“蝶”“兆卜阳”都是地名,皆为当时的城邑关成的所在地。由此可见,楚国的鄂君启的船只可以溯湘江而上经过兆卜阳南行,兆卜阳肯定是在楚国的管辖范围之内,并且一定设有城邑关成。“兆卜”与“挑”字也相通假,兆卜阳既在湘江上游,无疑也就是后来的洮阳。
近年来,广西考古队在洮阳以南的兴安界首和灌阳新街、黄关等地不断发现战国时代墓葬和零星遗物,其风格与湖南楚墓相近似,也可作为楚国势力到达的旁证。楚国平了“百越”以后如何处置呢?很可能是采取象“已破陈,即县之”的办法(《史记·楚世家》),在这些地方设县管理。因为县的最初设置主要是一种边防机构。春秋时代初期,秦、晋、楚等大国往往把新兼并的土地建设为县,这种县多设在边地,带有国防性质。到战国时代,县的设置已很普遍,大凡有城邑的地方都已建立为县,故史书上往往县、城互称。总之,洮阳设县不限于汉武帝元鼎六年,至迟应在西汉初年。因此,它是目前所知现今广西境内年代最早的一个县。
这里要说明的是: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三幅绘在帛上的地图,只标有“桃阳”二字,没有“零陵”二字,这充分说明汉初时还没有零陵县。所以说,全州最早置县是西汉之后的洮阳而不是零陵。很显然,零陵作为县名是在洮阳名之后。那么为什么全州人宁愿放弃是全州专利的“洮阳”之名不用,却与永州争抢“零陵”之名?其个中目的明眼人都心知肚明:争到零陵,就可以争到舜帝;争到舜帝,就可以争到九疑山;争到九疑山,就可以发展全州旅游。但“零陵”之名在今永州市已经有2330多年,“零陵”永远成为全州人的一个“全州梦”,天天想想味道罢了!
这种人才在我国不到200人,他们1天的薪水相当于普通人1个月的收入。同声传译简称同传,高级同声传译员时薪能达到1万元/小时。给重要领导人做翻译的人叫AIIC译员,全球仅2900多名,我国仅有30多名,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
同声传译简称同传,翻译人员在不打断讲话者讲话的情况下,不间断地将内容口译给听众。简单来说就是一边听一边翻译,最难的是中英文语序不一样,发生倒置的时候还要灵活调整句型结构。并且还要一心三用,一边听,一边写,一边翻译,这也是同传极难的原因。
图1和图2不是同传,因为不是同时进行的,是译者给大家演示英文同传笔记速写符号,也可以看成交替传译,简称交传,意思是口译员先听讲话者讲话,同时记笔记,发言结束或停下时,口译员准确的翻译发言者的全部信息内容。交传要比同传简单一些,但也不是普通人能干的。
交传和同传所需要的积累不是一个量级的,所以全球高级同传译员也就那么多,都是同行中的佼佼者。老手同传译员只能坚持2-3个小时连续工作,新手最多只能坚持1个小时。同传译员一般要为一场会议准备10-20天左右,要熟悉这个行业内所有术语,不能卡壳一旦卡了就再也跟不上了。
翻译界都知道外交词令、社交语言等都是一些套话,翻译起来非常轻松,比如共同发展、热爱和平这些词汇几乎天天说,而神经可塑性、乙酰胂胺、人择原理、卡西米尔效应、气溶胶抛射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这些词我就问你怎么翻译?很多学语言从事翻译的人士把同传认定为从事翻译的最高境界。
有个笑话讲的就是联合国有个同声传译员,联合国开会就是车轱辘话来回说,翻译员早就轻车熟路了,有个女翻译一边打毛衣,一边做翻译。比较难翻译的是一些双关语、暗语、讽语、笑话之类的,但翻译会一句话带过去,有次发言者讲了个有深度的笑话,有点难这名女译员直接说:刚才这位先生讲了个笑话,大家开始笑吧!
所以最难的还是科学技术领域的专业名词翻译,很多听都没听说过,就算汉字都有可能写错,硬要翻译成英文,难度可想而知,比如钍基熔盐堆这个词,你最起码要知道是用钍元素发电的核电站,并且还要理解整个核电站的原理和运行过程,科学家喜欢用简称,更加增加了难度。所以除非极少数的经常活跃在同一个行业的同传,一般干这行的都是吃青春饭。记忆力稍有下降就得改行了。
同声传译员在大型的研讨会和国际会议,通常由2-3名译员轮换进行,因为太费脑筋了,一个人根本扛不住,就算电脑运行主机还发热呢,大活人也得停下来休息会吧,最主要的是怕因为累引起翻译错误,比如把“导弹”翻译成“炸弹”、把“化石”翻译成“岩石”还算好的。如果把“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翻译成“穿甲弹”,这让双方价格根本谈不拢,甚至会发生械斗。
国内可以胜任高规格国际会议翻译工作的同声翻译员,不过300来人,且大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如果是国家间的国际会议,人数就更少了不过100多人。前面说的AIIC是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的英文缩写,并不是很多媒体说的是“最难考的资格证之一”,因为采用会员制,同时需要至少2-3名正式会员的推荐才能入会,全球有2900多名会员,我国有30多人,其中北京17名,上海11人,广州和常平各1人。
有人说同传是收入最高的“钟点工”,其实此言不假,他们的收入最低每天都是四五千。同声传译价目表中,英语类1.2-2.1万元/天,非英语类1.8万元/天。一般需要2-3位译员组成一个同声传译组,一些翻译公司报价甚至是以上价格的2-3倍。
所以同声传译员1天的薪水相当于一个白领30天的收入,并不是刻意夸张的,这真是知识就是财富。目前同传会议报价最低都是5000元/人,有的会议会更高比如那个钍核电站的,一大堆的专业术语得让一个同传译员准备20天左右。
一般在3-7月和9-12月是会议最多的时候,毕竟大过年的你开啥会?所以一些同传译员月收入4-5万元稀松平常,年入50万甚至会更多,这点收入可能在头条平均收入都“过亿”的一些人看来啥也不是,但人家真的是凭本事吃饭的。
同传或交传译员在现场翻译时都会做笔记,更重要的是记忆而不是笔记,笔记只是他们的辅助工具。并且要用大量的速记符号,比如一个方框代表国家,也就是countries的意思,方框右下角写个ed就是发达国家的意思,加上ing就是发展中国家的意思,左边加个箭头就是进口的意思,同理右边加个箭头就是出口的意思,那么进出口怎么表示很简单了吧。
人类第一次使用同声传译,是在德国的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在审判法西斯战犯时开始的,大家觉得好使就传开了。目前联合国官方语言只有6种,分别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所以6个语种配了6个“箱子”,每个“箱子”里通常坐着3位同传译员。#真知新坐标##打卡挑战局##话题大发明家#
我年轻的时候做过“验收员”,专门负责检查、验收一种现场实测的影像资料,这个活儿当然需要参照一套公认的、量化的标准才行。最开始的时候,虽然我严格执行标准,但是工作效率低下就不说了,还总是出现失误,甲乙方的关系也很冰冷。一两年之后,我早已把那些标准框框演变成了自己脑袋里面的一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且行之有效的东西,大胆游走在“标准”与“废次品”的临界边缘,一切都显得那么得心应手,甚至是游刃有余,最重要的是,我真正感受到了工作的快乐。
学习草书书法的过程非常类似验收资料。一开始应该严格遵循一套草书特有的写法、笔法、墨法及章法布局,但写着写着就会不自觉地偏离了法则,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用“点到为止”来描述草书实际书写与草书标准的关系更为恰当一些,这真是一件天马行空的神奇事情。请注意,我这里说的偏离,绝对不是随意造次,更不是肆意妄为。学习书法应该对这个古老的艺术本身,存有起码的敬畏之心。
我举几个例子说说看。比如“集”字的草书写法,上边究竟要写几个横?竖笔从哪个横上面开始写?答案是差不多就行了,这应该是取决于书者创作时的情绪渲染状态。
再比如“三点水”、“言字旁”、“双立人”的草书写法,尽管有很多版本的草书口诀歌专门用来限制和区别,但实际上书法家们也往往是差不多就行了,临时或偶然混用,或者写的对着呢,但看上去却像别的偏旁,这些也都很常见。
再比如,有些字古怪而又神秘的草书符号写法与隶书、楷书写法完全没有关系,除了死记硬背这些草书符号没有捷径可走。但实际上大书法家们也未必都记得住,简单改造一下隶书或行书写法,也不是不可以。
再比如草书重叠字、重复字的处理,现代书家通常都认为应力求写法不同,但实际上一个人哪儿记得住那么多不同写法,有本事就写一幅唐伯虎的《桃花庵》试试?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正是草书最难学的原因。因此我再说一遍我的观点:草书实际书写与所谓的草书标准的关系,最为恰当的描述是“点到为止”。附上一些图片,不是为证明什么,只是想说明一些。#书法##书法欣赏#
晚清越南地图。
图题《越南全境舆图》,图中座标上方为北,未标示图例与比例;全图主要描绘越南境内山川形胜、各省政区、城镇分布与境内及边界老挝、缅甸的主要河流。全图以淡彩描绘,图中布满山峰形象表示境内地貌,河流以绿色线条,刻画明显;各省城标志红色方框(图中最大红框系越南都城),其他城镇仅标注地名,而无符号。中国边境“镇南关”在图上方,特别醒目。
图中右下文字描述越南全境划分南圻、北圻区域、都城富春(顺化)的地理形势及各省的地理环境与越南对外的水路交通线的情形。文末特别提到“刘永福老营特用大红圈标明易于鉴别”,据此推测此图之绘制时间,或与光绪十一年(1885)刘永福(1837–1917,字渊亭)应越南政府的请求,率“黑旗军”援越抗法之际有关。
住劏房做兼职供自己读大学!自小失双亲的港女曾年赚170万,毅然选择创业:份工很辛苦,工作7x24,没有自己的空间、兴趣,每日生活就是返工、带客,放假都是机不离身!
现在每个人都说「成功需父干」,但却有一位自小失去爸爸妈妈的女孩,可以靠自己双手闯出事业。27岁的文慧诗(Manci)在儿童之家长大,从小没有父母爱惜,曾经在家舍中感迷失、沮丧,但很快自知活下去要靠自己努力,离开家舍后住劏房、半工读返足「7X24」,投身社会短短数年,在地产界创出事业年赚170万元。
近月Manci却毅然放弃一切转行「整饼」,只为一圆儿时的梦想,「我还后生(即北方话的年轻),今日试过不行,我还有时间站起来,我不惊跌、不惊输!」
Manci自小失去父母,大半童年在儿童之家度过。她表示,自己在小二、三入住家舍,初时很不习惯,甚至第一日已被宿友欺凌,「被人用被子卷着打,她们可能想给我一个教训,以示自己是房间的大家姐。」
未能感受家庭温暖的她,亦非常羡慕同学,「和同学谈电话时,他们会说不谈了,要跟家人吃团年饭」,普通一句话却刺穿了她的心,「每逢大时大节如中秋节、新年会特别难过,特别不喜欢,会觉得『做节有什么特别』。」
不过坚强的Manci很快适应家舍生活,与她们打成一片,从姑娘身上感受到「家人」的温暖,由最初讨厌到后来觉得住在儿童之家也不错,成为她人生中最珍贵的一段回忆, 「我人生有两班好朋友,一班是住儿童之家、睡在我上格床的女宿友,另一班是小学到中学、看着我在儿童之家成长的同学。」
Manci在儿童之家经历会考,却考试失利只有11分,未能原考升读中六,但深明只有继续读书才有出路,「我由中四开始在快餐店做兼职,当时我已明白只有知识才可以改变到命运。」故决定半工读酒店管理高级文凭课程。
不过人生却在18岁时再次迷失,因为已不再是儿童,「离开儿童之家时,好开心又好迷茫,开心在于不用再困于这个笼里,但走了看似自由,但自此变成一个人,要自己为自己负责。」初时她投靠亲戚家暂住,却在半年后被发逐客令,辗转下到深水埗唐楼租住劏房,「幸好邻居都是后生子女,无坏人。」
为了支付每月4,000元高昂租金及生活费,她只能用尽课余时间做兼职帮补,「当时师兄带我去酒店做炒散,$60一个钟,放学做6小时,傍晚6时至凌晨12时,有时更会到凌晨1、2时,星期六、日、圣诞假期更会搏尽,好天搵埋落雨柴,每月工作约25日,有时整星期返足7日,下星期才放一两日做功课。」
完成高级文凭课程后在五星级酒店工作,却再次发现自己学历不够,「知道要读多个学位,否则很难跳出这个框框,香港很现实。」她遂减薪一半转工,以便修读自资学位课程,此后曾经多次转工,从事Marketing、活动项目助理等。
其后她机缘巧合下投身海外房地产行业,一做便是3年多,负责推销英国及澳洲楼房,「本身进去做marketing,但老板说我有潜质,叫我试试做经纪,工作要推销海外楼,但我英文很差,幸老板及同事很好,愿意教我,令英文大跃进。」期间更再修述硕士课程增值自己,并迎来第一个事业高峰,「客介绍客,客人多到不睡觉也做不完」,更在行内打响名堂,获邀上电视节目做专家分析。这份工作为她赚了人生第一桶金,曾一年赚取170万元,于25岁已成功上车,以300多万在太子买下一个安乐窝。
虽然成为他人眼中的「人生胜利组」,但她却在这份工作中失去自我,「份工很辛苦,工作7x24,没有自己的空间、兴趣,每日生活就是返工、带客,放假都是机不离身。」当时Manci反问自己:「是否愿意做一世,一世人每日望电话、回复WhatsApp及电邮?」
最终她决定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勇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于今年3月辞去高薪厚职,重拾儿时的艺术梦,决定远赴俄罗斯学习制作艺术蛋糕,去年9月以约30至40万资金开创自己的事业,建立个人品牌「M Patisserie」,为了节省开支搬往与男友同住,将买下的单位放租。
「我本身由0开始,输只不过要再由0跑到去100,我曾经跑过,不惊跑不回。」虽然身边亲友大多反对,却未有动摇她的决心,「他们说我之前赚那么多钱,去做蛋糕如同『阿茂』,但我深信只要方向、品牌定位正确、符合社会需求,成功虽难但有可能。」Manci说。
Manci坦言没想过可以赚多少钱、可否超越从前,回本的路仍然漫长,但她的梦想是将品牌变成大企业,甚至成为香港的标志享。
《幸福是自己给的》
十天静养,在隔离中和外联而不联,仰望窗外世界,自己在不到二十平米的房子中,只有寻找自己的天地,还好在巴黎时我太太叫我带了半瓶墨水和一只钢笔,五张画布,在酒店房间里拿了一只棉花签做毛笔,用塑料喝汤盒做墨水盘。我尝试了自己曾经拥有的一点技术和技法的知识,也不分东方与西方的艺术理念和形式,就如像在生活中,各不到、不同、不一样的半桶水,在交叉感染中去探索。无知、无虑、无法、无框框也是一种幸福,幸福是沒有标准,幸福是自己给的。
离开雁荡山酒店隔离前,我把这五张(小品)有历史记录性的符号,发到微信的朋友圏一起分享……。
——叶星千YE XingQian
主席生前最后读的哪本书?1976年9月8日下午4时37分,主席最后一次看书,7个多小时后就与世长辞,他当日读书11次总共2小时50分。
青年时期,主席就嗜书如命。在学校路灯下看书,在公共场所排队时读书,在吃饭时也不忘读书。担任北大图书管理员期间,主席更是沉浸在书的海洋。红军到达陕北后,主席读了大量马列主义哲学原著。最喜欢的是《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哲学笔记》,并先后写下了《矛盾论》、《实践论》、《论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等名著。为创立毛泽东思想打下了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日理万机,主席总是挤出时间来读书,在他的办公桌上、休息间,甚至卧室床上都堆满各种线装书。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道,主席读书入神时常常废寝忘食,每次催他吃饭时,他就摆摆手笑着说“不着急,等看完再吃。”甚至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也从不浪费掉。大家知道主席喜欢游泳,其实他在下水之前热身的几分钟都要看几句名人的诗词。
去外地视察,主席也会带上一大堆书。有一年夏天,他到武汉出席会议。尽管天气炎热,他每晚仍坚持看书,汗流浃背也浑然不知。他幽默地对身边人员说:“读书学习也是不得不付出一定的代价,流下汗水后才能学到真知识!”
主席一次发烧到近40度,医生不让他看书。他遗憾地抱怨:“我一辈子离不开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有多么地难受!”工作人员没有办法,只好找来主席喜爱的几本书籍,他这才作罢。1975年,做了白内障手术后,主席的视力有所恢复,但他没有休息多久就立即开始了阅读,甚至躺在床上量血压时仍手不释卷。
毛主席读书的领域非常广,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文学、传记等都在他的书单里。他小时候就对《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精忠岳传》《隋唐演义》等书很着迷。后来他还爱阅读梁启超和鲁迅的书。
主席读书的一个特点是喜欢在书页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写下心得或评论。他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研读《伦理学原理》时,曾在书页上写有1.2万字的读书批注。在延安所读的哲学教材书页上留下了许多符号,如横线、竖线、波浪线、方框、圈、点、勾、叉及问号等。比如《共产党宣言》,他看了100多遍,他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就将此书翻阅了多次。
主席一生酷爱读书。从主席生前留下的书籍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大量的批注。如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翻读了不下10遍。对于《红楼梦》,他至少读过10种不同版本。他在读古代诗文集,每篇都要仔细琢磨,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认真体会意境。他一生翻阅二十四史十多遍。
主席到了晚年,病魔缠身、视力减退,每天仍以惊人的毅力看书。有时身边人员给他朗读唐诗、宋词等。护士孟锦云曾多次给毛泽东读书,包括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白居易《长恨歌》等。主席戏称孟锦云为“孟夫子”。“孟夫子”发现主席很喜欢听读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一诗。诗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主席曾反复阅读庾信的《枯树赋》。每每读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时,就禁不住老泪纵横。
主席表示:“读书治学没有什么捷径,就是一要珍惜时间,二要勤奋刻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主席一生读过多少书,我们已无从知晓。但是他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恐怕与其爱读书的习惯有莫大关系。
主席生前要看的最后一部书是《容斋随笔》。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先后失去了总理、朱老总等老战友,内心饱受忧虑,不安、痛楚、悲凉等情感,他老人家只能用“读书”这个办法来转移和摆脱内心深处的痛苦。
标志下面框框干嘛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