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临终前,为啥要让隆科多陪葬?雍正登基后才知父亲高明
清宫剧一直是历来大热的类型,尤其是2011年《甄嬛传》一经出播,就让人们津津乐道,直到现在2022年了还深受许多观众们喜欢。提到这部剧,用现代网络语言来说就是讲述了一个男人和许多女人的故事。在这里重点讲述一下里面关键的男人——皇帝。
没错,就是新觉罗·胤禛,他是奠定“康乾盛世”基础中康熙的儿子,也是九龙夺嫡最终胜利者,更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事情发生在皇位争夺战到了尾声的时候,康熙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他清楚的知道自己不行了,大清需要新的皇帝继位。
哪怕此时的康熙对胤禛是否能够撑起这个国家还存在疑虑,但情况已经刻不容缓。1722年深夜,康熙悄悄写下了遗嘱,并颁发了一道圣旨即让九门提督隆科多陪葬。
隆科多
这个男人是谁?按照一般流程不应该是妃子殉葬吗?
隆科多全名佟佳·隆科多,镶黄旗人。出生于1658年,一等公佟国维的三儿子,康熙第三任皇后——佟佳氏也就是孝懿皇后的弟弟。
身为皇亲国戚的隆科多的仕途走的是非常顺畅的,聪慧的他深受康熙的喜爱和重用。
1688年的时候,30岁的隆科多被康熙封为一等侍卫。到1711年,他被提拔为步军统领,此时京城的军队,全在他的掌控之中,这也代表了康熙对他的信任。
下旨殉葬,胤禛求情
康熙下旨让隆科多陪葬时,他出任九门提督,要知道凡是坐上这个位置的人都是皇帝的心腹之人,可见他的恩宠。
接到圣旨的隆科多如遭雷劈,他想不明白自己究竟哪里做错了招致康熙的厌恶落得于此?
慌不择路的他想到了当时还是四阿哥的胤禛,想要他在康熙面前为他求情。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彼时还是皇子的胤禛与隆科多的关系,胤禛是被孝懿皇后收养记录在案的,按照姻亲关系他需要称呼隆科多“舅舅”。
早些年他们就是同一个船上的人了,哪怕那些利益充满不确定性、不够稳固,但别无他法,他必须向康熙求情。况且为了获得隆科多的更多支持,加深彼此的联系,这个忙胤禛不帮也得帮。
一向谨慎的胤禛并没有立即答应,先是仔细询问隆科多事情的经过,再三确认他没有做什么错事,没犯康熙忌讳,才应承了下来。
他也表示,自己人微言轻,不能保证一定成功的让康熙收回命令,只能尝试一下,借此机会正好也试探一下康熙对他的态度。
到了康熙面前,胤禛打好腹稿,向康熙述说了,“舅舅”隆科多这些年来劳苦功高、尽心尽责的办事之类的话。
同时他也做好了挨训的心理准备,但康熙并没有训斥他,只是隐晦的问了一些对于隆科多的想法。
见胤禛如此坚持,康熙只好就此作罢。无奈收回了命令,重新下令,明确告诉了隆科多是四阿哥为他求情才放过他,后又召见隆科多为他加官进爵,任命为顾命大臣。
康熙的谋略
康熙这一手“打一棍子,给个甜枣。”运用的可谓炉火纯青。同时也一箭三雕,一来他想在弥留之际,为自己的儿子扫清障碍,除掉外戚隐患。
二来,就算不能除掉也要让隆科多时时刻刻记着,他的身家性命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间,只有老老实实地辅佐君王,才能荣华富贵无忧,若是起了二心,下场就不那么好了。
三来,为胤禛铺路。哪怕隆科多之前深得他的信任且忠心耿耿,但人心易变,只有让隆科多深刻的记住若没有他儿子胤禛的请求,他这条命就不保了,让他以后更加安心辅佐胤禛。
果不其然,康熙的这一番敲打,让隆科多对胤禛感激不已。在胤禛顺利继承大统上出力颇多。
雍正登基,隆科多的死亡
前期,雍正继位时,由于隆科多是除了年羹尧外唯二支持胤禛的心腹大臣之一,又有“舅舅”这一层身份在,雍正对他信任颇多,使其的地位越来越高。
后期,地位变高的隆科多野心也随之变多了,欲望愈发的膨胀起来。他忘了当初康熙的敲打“谨言慎行,行为端正”。
1726年,雍正查出隆科多拉帮结派和年羹尧结党营私的罪证,哪怕他可能没有谋反之意,却行谋反之举。正所谓“伴君如伴虎”,犯了皇帝忌讳的隆科多的下场是可以预料到的。
随后雍正先处死了年羹尧并看在隆科多有功的份上,没有重罚,只是警告了一番,但已被皇帝的偏宠和权利的力量迷失了自己的隆科多没有将警告放在心上,依旧在挑战雍正的底线。
直到1727年,他迎来了雍正的彻底清算,一供有四十一条大罪,且每条都是掉脑袋的重罪。最终,雍正帝念在姻亲的关系,决定将其幽禁。
至此,雍正才愈发理解到当初父皇康熙登基时面对辅助大臣的心理路程,最初他的决策赐死隆科多是十分的明智,哪怕是后来的敲打虽然最后没得到隆科多一心一意的辅助,却也在最初帮助雍正登基时稳定了朝堂。
之后,被幽禁的第二年隆科多就去世了,一代权臣、两朝元老就这样死去了,死的一文不值。
由此可见,在古代皇权至上的时代,如果不能谨小慎微,稍有差池就会面临死亡的危险,而争权夺利的下场,隆科多就是前车之鉴。
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初心,更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和野心,疯狂的欲望只会让人自取灭亡。
#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清朝##康熙#
“军民皆屠,城墙斩头!”1649年,清兵开始了惨无人道的大规模屠戮,在1.8km见方的城内,尸体层层叠叠,所有的官吏军民都被杀害。这就是有名的“屠城斩墙”事件,发生在山西大同这座古城。
后来有史料记载,这次屠城共有近11万人被杀。城内所有的建筑几乎全部被毁坏,偌大的大同城内只有代王朱桂府前的九龙壁被保留了下来。所有的军事防御工事都被摧毁了,高四丈二尺的城墙被拆去了五尺。
时间回到1648年,当时已经归顺大清的大同总兵姜瓖,由于不满大清对他的歧视,以及更不满大清对他族人的压迫,就联合大同周边的11府县打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重投南明皇帝名下。
当时以英勇善战闻名的满清勇士多尔衮,亲临大同坐镇指挥,想尽快剿灭姜瓖叛乱。然而由于城内军民不满大清对汉人的杀戮,齐心协力抵御清兵,再加上大同城高池深,易守难攻。
所以九个月下来,多尔衮始终也没有攻破大同的城门,清兵还伤亡一万多人。直到最后城内物资耗尽,姜瓖的部下杨振威杀了姜瓖三兄弟,开城门投降了多尔衮。
多尔衮记恨城内军民的死守,也忌惮大同城内坚固的防御工事,所以,他进城后立即下令屠城斩墙。就这样,那一年的大同城内血流成河。
大同本是当时的九边重镇之首,在当时有金城汤池的美誉。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是曾作为北魏都城共96年,后来多年都是辽金时期的陪都。经过千百年发展的大同,在当时是最繁荣富庶的城镇之一,经过这次被屠城后,曾经的繁华化为乌有。
三年后,大同府迁回大同时,城内仍然荒废不堪,杂草丛生,人烟稀少。只能从附近府县迁过来一些人口,慢慢形成新的大同府,城内重新繁荣起来,但再也没有达到曾经的鼎盛时期。
1663年,屠城发生15年后,康熙皇帝为了表示对大同的同情,在大同城中修了一座坐南朝北的寺庙“圆通寺”。在大清此后的二百多年,每年七月十五都会大开庙门七天,焚香念经,超度在屠城中死去的亡魂。以平息戾气,祈求祥和!
此后的岁月里,大同城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在塞北的寒风中坚强屹立。经年累月,曾经的北魏辉煌,辽金文化,明清重镇,都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了解大同也只限于煤炭,城市建设没有亮点,经济也没有特色。直到1982年2月,它成了我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才渐渐让它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大同形象的改变是从2008年开始的,时任大同市市长的耿彦波,对大同古城进行了修复和改造。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之前,耿市长已经给世人呈现了一个“王家大院”,还有一个晋中的“榆次老城”,那两次修复都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在大同古城的修复上,耿市长同样没让大同人民失望,经过几年的努力,一座全新的“大同古城”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2016年11月18日,用时8年的古城墙保护修复全面合龙,护城河全面贯通,全市人民载歌载舞庆祝这一盛事。巍峨壮观的古城墙,如画卷般美丽的护城河和城墙带状公园,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古城内,有代表着辽金文化的华严寺、善化寺、清真寺和法华寺,还有儒家文化代表的府文庙,道教代表帝君庙、纯阳宫、关帝庙等。
随着这些寺庙建筑的保护修复的逐渐完成,古都大同也极大地恢复了古城原本的历史文化风貌,复兴了几乎已经被断了好几个世纪的古城文脉,也焕发出了它独有的文化魅力。
更为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代王府的重建,曾经代王府的富丽堂皇,可以从仅存的九龙壁的精美绝伦上窥见一斑。而重建的代王府让我们看到了浓缩的南京故宫,雕刻的精美和外观的富贵更胜过南京故宫。
有人说,重建和修复的就不是古建筑,不是历史了,但如果没有重建和修复,又怎能看到一个地方已经消失的历史呢?千百年后现在又何尝不是历史,你觉得呢?
作者:blue sky
编辑:楚安森
参考资料:
《南明史》2011年7月 光明日报出版社
《大同城墙(下)》 2018年9月 大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历史#
#今天读书了吗#其实这才是雍乾盛世:1722年,九龙夺嫡落下帷幕,胜利者胤禛坐上了帝王的宝座。千古一帝康熙离开了,盛世并没有随他离开,而是延续了数十年,在雍正与乾隆的治下,历史继续精彩纷呈,成为中国古代*后的强音。这一场绚烂在乾隆登基后燃烧到顶点,却在乾隆退位后急转直下。在此之后,旧中国的历史再无辉煌。雍正与乾隆,这两个在中国历史上大大有名的皇帝,一个以勤政著称,一个成就了十全武功,为何偏偏在他们手里,大清朝从鼎盛走向了衰败?这长达数十年雍乾的盛世背后,到底有着多少被“盛世”二字掩藏的秘密?这是一个谜团众多的时代。是谁,帮助雍正登上宝座?是年羹尧的地方势力,或者是隆科多的京中兵力?得位后的雍正赐死年羹尧,囚禁隆科多,究竟是权臣震主,抑或是杀人灭口?乾隆的父亲到底是谁?乾隆妃子又是如何死的?香妃又是怎样一回事?和珅为何能够发迹,他与刘墉纪晓岚关系到底如何?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时代。雍正究竟是明君,还是暴君?乾隆是盛世的开创者,还是末世的开启者?和珅真有过无功?纪晓岚真是传说中的风流才子?
香港之旅
大几年前,当然是疫情之前了,我去了两次香港。去之前有些神秘感,毕竟是闻名世界的东方之珠啊。到了之后,确稍有些到了东南亚某些地方的感觉。港岛的大部分建筑由于都是7,80年代建造的,颇有些落伍于时代。中环最繁华地段居然有几段是50年代水泥铺设的马路,可能是怕影响交通吧就几十年如一日的过来了。香港不愧是顶级富豪的天下,马路上豪车如云,时不时跑车穿梭而过,太平山上豪宅云集,一片歌舞升平的国际大都会盛世景象。九龙大街小巷的霓虹灯堪称世界之冠,五彩缤纷眩人眼目。九龙还有一条印度街,基本上是印度裔族群的店铺,这些印度裔都生活了几代人了,年轻人都会讲流利的广东话,也把香港当故乡了吧。香港物价也不算贵,3,40元也能吃顿饭,物价和内地一线城市几乎差不了多少。每天早上街上年轻人都在急匆匆的赶路上班,而中老年人大多慢悠悠地过着慢半拍的生活,我看到一个临街店铺里一帮中老年男子干脆围一圈打起了扑克牌,真是乐在其中啊。
寺后村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驻地西北4公里处,东邻前古镇社区,西邻洼里社区,北邻张家庄社区,南频白沙河。银河路从村前穿过,西距流亭立交桥1公里,距流亭飞机场4公里,临近鑫江玫瑰园小区。2004年村改居,改称寺后社区,寺后老烧锅酒传统酿制技艺产生于寺后村。此地地下水丰沛,水质甘冽。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该技艺创始人于氏十六世祖手勤心灵,善于酿酒,配制地瓜酒,也开烧锅,后专营白酒酿制,形成独特技艺,年迈后将技艺经验传授给儿子于崇魁。于崇魁于1919年受聘赴山西汾酒发祥地义泉泳酒坊任掌锅,与当地酿酒名师切磋技艺,回乡后将汾酒酿制的部分技法融于祖传酿制技艺,世代延传。上世纪后期,第四代和第五代传承人于盛久、于宝功父子二人,受聘到流亭飞机场酒厂任技术指导,使祖传技艺有了用武之地,焕发青春,机场白酒逞一时之秀,被誉为“岛城小茅台”。2002年由第六代传承人于同刚传承掌握酿制技艺,形成了严谨规范的技艺流程,并推出“寺后老烧锅—于家酒“、“老机场白酒”、“盛世九龙醇”等品牌。
该传统酿造技艺流程分别是选料→粉碎→润料→蒸煮→出甑→摊凉→撒曲→入池发酵→出池→上锅→蒸馏→验收→老熟→勾兑→检验→包装→成品等17个环节。最重要的制曲、发酵、蒸馏等环节。丰富的经验和娴熟技艺,是该项目的核心所在,也是于氏百余年来几代人潜研探索的祖传技艺,其配方和温度、时间及随季节变化而灵活运用的方法技艺是各代传承人的口传身受。其中崂山天然泉水和优质高粱、玉米是形成技艺的原料基础。蒸馏接酒是根据家族传承经验采用“掐头去尾”方法,烧出的头锅酒、二锅酒、三锅酒分级入库老熟。老熟、勾兑是在酒窖中以特制陶缸储存,窖藏三年以上才能勾兑成品,以保证独有口味和品质。
该传统酿制技艺以身教心会,口耳相传,在制曲、发酵、蒸馏、接酒等诸多环节中,技巧、技能、经验和酿酒师的悟性起了关键作用。采用该技艺酿制的寺后老烧锅酒口感柔和细腻,颜色晶莹清澈,口感醇和爽净,清香四溢,回味绵长。2014年,扩大传承基地和酿造生产厂区5000平方米,并在胶州建立分厂,修筑规范的地下酒窖,恒温恒湿窖藏。
寺后老烧锅酒传统酿造技艺具有研究价值、科学养生价值、地域文化价值和传承谱系清晰,保护措施得力,其作品和制品在青岛乃至山东省内具有广泛影响,在北京、上海、河北、山西等省市具有一定影响。2014年2月,寺后老烧锅酒传统酿制技艺被城阳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列入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这才是清朝3:康熙大帝 推荐:【编辑推荐】智擒鳌拜、削平三藩、抗击沙俄、统一台湾再现文韬武略、鲜活生动的千古一帝因祸得福、少年天子、九龙夺嫡、文字狱案六十一载盛世的背后隐藏了多少帝王心术和寂寞悲凉【内容简介】康熙治国和外交不外是外用儒术内用黄老,所以他能神不知鬼不觉地除掉鳌拜,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荡平准噶尔,击退沙俄侵略……在整个清朝,帝王之术在康熙手中达到顶峰。作为一个皇帝,康熙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作为一个父亲和丈夫,他身上有着太多的悲剧。最后直到康熙逝世,都没有确立继承人。这对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来说,确实是一个大悲剧,然而人无完人,我们又怎么能苛求康熙呢?【作者简介】鹿鼎公子,畅销书作者、编剧,擅长历史小说等。代表作《赵氏孤儿》《太平公主秘史》《刘邦发迹史》《朱元璋发迹史》《袁世凯发迹史》《图解世界史》《图解美国史》等数十部。其中,《赵氏孤儿》是畅销书,电子版权由盛大购买,移动阅读基地点击量600多万。中文线上已经将作品统一纳入名家系列推广。
你还记得99年的怀化吗?还记得舞水路九龙蛇城吗?还记得师专(现在的怀化学院)破烂不堪的校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