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情系三尺讲台 手拉三尺绳索

本报记者 周曼茹 见习记者 袁塔 文 通讯员 朱国祥 摄 她是一个渐冻人,患病身体渐不听使唤,连站立抬手都变得吃力,但她仍坚守三尺讲台。丈夫在黑板边装一根拉力绳,她每天拉绳坚持完成教学。学校劝她休息,待遇不变,她却婉言拒绝,我太爱我的孩子们了,我

本报记者  周曼茹 见习记者 袁塔 文  通讯员  朱国祥  摄

  她是一个“渐冻人”,患病身体渐不听使唤,连站立抬手都变得吃力,但她仍坚守三尺讲台。丈夫在黑板边装一根拉力绳,她每天拉绳坚持完成教学。学校劝她休息,待遇不变,她却婉言拒绝,“我太爱我的孩子们了,我要一直教书,直到我不能动为止。”
朱幼芳,一位普通的乡村女教师,大冶陈贵镇人。十几年前,她目睹身患同样绝症的父亲“为生命尊严”而坚持带病上课。如今,她秉承父志,用大爱行动诠释世界上较美的、较感人的“师魂”。
2015年3月26日,自本报率先报道《绝症女教师“挂绳”授课》后,朱幼芳老师的事迹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诸多国内媒体也纷纷关注和报道朱幼芳的感人事迹。
朱幼芳老师的生活情况如何?病体状况如何?她所感动的这座城市的市民,又是如何评价她的?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陈贵上罗学校采访,真实记录了朱幼芳老师生活工作的点滴。

百米远路程   她走了二十多分钟

4月8日,清晨,东边的地平线泛起的一丝丝亮光,小心翼翼地浸润着浅蓝色的天幕,新的一天伴随东方的晨曦冉冉升起。
当天是星期三,工作日,朱幼芳也开始了她平凡而又朴实的一天。
考虑到朱幼芳的身体情况,学校安排她连堂授课。日常教师教学课表上显示,朱幼芳上午没有课。
跟往常一样,6点刚过,朱幼芳的生物闹钟便响了。
穿好衣服,她的件事不是去洗漱,而是坐在床头,她的丈夫黄鹤鸣则把东南医院医生交给他的按摩操给她按摩,缓解“不听使唤的身体”带来的疼痛。
按摩十来分钟后,在丈夫的搀扶下,她才来到简陋的洗漱台刷牙洗脸,丈夫三两下洗完之后便拿着碗去学校食堂打早餐。
黄鹤鸣从食堂把早餐端回来放好后,就扶着朱幼芳进了另一间狭窄的宿舍,里面有些阴暗,只有蒙蒙阳光散落在房间内,角落处摆放着一台跑步机。
黄鹤鸣熟练地打开跑步机的开关,调整到较慢速度,搀扶着朱幼芳走上跑步机。
朱幼芳拖着缓慢的步伐在跑步机上走了5到7分钟,便关掉了开关。“别人在跑步机上是为了锻炼,我跑步的目的不是为了锻炼,而是减缓身体的痛苦”。
早餐也就在朱幼芳跑步之后进行着,很简单,她却小心翼翼,以防噎着,常人较基本的张口吃饭动作,对她来说都显得非常吃力。
吃完早饭,丈夫黄鹤鸣因事外出,朱幼芳拿着教案,锁好宿舍的门,便向教学楼走去。
宿舍距离教学楼不远,只有百余米,平常人花上一两分钟即可到达,由于腿脚不便,朱幼芳走得很慢,一步一步地挪着步子。
在记者的搀扶下,朱幼芳扶着路边几棵树蓬下的枝干,步履维艰,倚着教学楼的侧墙,吃力地上坡……
“平时老公抽不开身搀扶我,我都是扶着树,扶着墙走到教学楼的,偶尔碰到上学的学生会上来扶我一把。”朱幼芳说。
到达教学楼的时候,朱幼芳这段百余米的路已经走了二十多分钟。
记者看了下手里的表,上面正好显示7点30分,朱幼芳开始一天的教学工作。

手揉着病痛的腿   眼睛盯着作业本

  朱幼芳的办公室在二楼,楼梯又是摆在她面前的一道障碍。
一只手掌撑着楼梯护栏,身体向护栏的方向倾斜,重心压在手掌上,另一只手拿着书本,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爬。
到办公室的时候,已经是7点50分了。没有休息,她便进入批改作业、备课的工作状态中。
班上有38名学生,朱幼芳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都会用红笔将运算出错的地方圈出来,哪一处字迹不清晰,她都用笔加重标出。
虽然患病后视力逐渐下降,为了对学生负责,她总会逐字逐句地细看每一个学生的作业,用心去批改。
“眼睛不好使了,别的老师批改同样的作业量,花费的时间比我少几个小时。”朱幼芳边批改作业边说,眼睛累了、花了,眯上几分钟,接着批改,“不然下午的活动课,学生就不能做课堂作业了。”
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朱幼芳的左手始终在揉她那疼痛、麻木的双腿,但这过程中,她的眼睛则紧盯着作业本,不曾离开。
9点45分,38本作业本全部批改完,她才放下手中的笔,揉了揉自己那干涉的眼睛,缓解下疲劳的双眼。
休息了3分钟左右,朱幼芳又沉浸在备课环节里。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道难题,很多学生容易在这其中弄混淆,在这方面学生犯错比较多。
根据这种情况,朱幼芳备课更加仔细,既要照顾到成绩好的学生,同时也要顾及到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
在平常人看来,二年级的备课很简单,但是如果要兼顾到成绩好的和成绩一般的学生,那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备课的过程中,朱幼芳经常跟同事沟通课程的问题,交流各自的备课心得,找出学生的问题所在,对症备课。
数字、运算符号,这些枯燥无味的代码在她的备课本中,变得没有那么死板了,反而多了几丝趣味。
11点20分,备课完毕。朱幼芳接了一杯水,轻轻抿一小口,润了润喉咙。话匣似乎也润开了,跟旁边的老师聊起学生的情况、学校的琐事、家长里短。
上午没有课程安排,对朱幼芳来说是难得的休息时间,但她依旧不让自己停下来。

黑板上方的拉力绳   支撑着她讲完课

    将近11点50分的时候,黄鹤鸣径直走到宿舍,拿着一大一小的两个碗到食堂打中饭。
朱幼芳腿脚不便,等放学学生散去之后,才在丈夫的搀扶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回宿舍就餐。
午餐很简单,两道青菜。朱幼芳的碗格外小,但她却用筷子夹了好多下,每次都是一丁点米粒,细细嚼着。
“以前吃饭要吃上一大碗,现在只能吃一小碗;以前吃饭只需要几分钟,现在吃饭要花上二十多分钟。只能慢慢地吃,怕呛着。”朱幼芳抿了一口清汤说道。
刚吃完饭,一位学生家长手里提着一些蔬菜来看望朱幼芳,并咨询下孩子学习情况。朱幼芳细心地给学生家长讲解了学生在学校的相关情况。
待家长走后,黄鹤鸣扶着她,缓慢地向办公室走去。没有休息,朱幼芳拿起数学课本看了起来,眼睛深深陷了进去,疲惫布满了整个脸庞。
不一会儿,中午写字课的铃声响起。拿着课本,推着虚弱的身子,朱幼芳走上讲台,吩咐着学生做课本上的练习,自己坐在讲台旁边的凳子上。
不到十分钟的时候,就有几位同学拿着课本,走到她的旁边,询问不懂的地方,她耐心地为学生们讲解。
当看到第三排第三组的学生陈雷东张西望时,朱幼芳一只手扶着腰,一只手撑着桌子,吃力地站了起来,慢慢挪到陈雷的身边,弯下腰,指着练习册上的习题,轻声细语地为他讲解。
这样来来回回,她的身影缓慢地穿行在教室过道间,直到写字课结束。
课间10分钟,朱幼芳没有回办公室,而是一直坐在讲台边的座位上,利用这短暂的时间不停地揉着自己的双脚。
下午的课堂上,朱幼芳左手拉着绳子,右手拿着粉笔,背倚在黑板上,面对着学生。
安排好学生复习后,她转过身,在黑板的一端缓慢地写下两道题,没劲了,放下右手,甩了甩,不一会儿拖着脚靠近黑板中央,接着写剩下的的题目,整个板书都是一笔一划地书写清楚。
一块小黑板,正常教师顶多花几分钟时间便能书写完毕,而她至少需要十几分钟。朱幼芳写完后让学生上台做,结果不理想,于是她又重新出了几道题。
因身体行动能力的逐渐丧失,朱幼芳在课堂上是根本无法板书的,为了满足小学生必不可少的直观教育,她让丈夫将家里窗户的一根钢筋锯下来,钉在二年级教室的黑板左上方,末端挂上一根白色塑料绳。从此,这根绳子便成了这间教室的一部分,也成了朱幼芳生命的一部分。

丈夫炒菜   她在一旁传授“秘方”

#p#分页标题#e#

16点15分,放学的钟声响起,朱幼芳结束了一天的课程。等学生走完之后,她在丈夫的搀扶下回到了宿舍。
打开电脑,点开音乐播放器,点播了一首邓丽君的《甜蜜蜜》,这是她较喜欢听的歌曲,电脑没有联网,这些歌曲是她下载好的。
伴着音乐,朱幼芳帮忙择一些丈夫从菜园里弄回来的蔬菜,把米淘到锅上,这也是她仅能干的一些家务活。
黄鹤鸣把择好的菜洗干净,便来到厨房炒菜。油烟很重,呛得他双眼泛红。锅上的菜也是横七竖八地散开着,发出阵阵糊焦味儿。
一旁的朱幼芳一边把碗筷摆放好,一边传授着丈夫炒菜的“秘方”。
晚饭过后,朱幼芳在丈夫的搀扶下来到学校的操场散步,200米的操场,他们走了30多分钟。
操场上只有零星的几人,黄鹤鸣挽着朱幼芳,两人聊着今天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儿,发生在学校周边的事。
夕阳的余晖洒在两人身上,拉长的双影在空旷的操场上特别显眼。
靠着丈夫,朱幼芳疲惫的脸上挂着难得的笑容,而丈夫则讲一些笑话逗她开心。
走累了,说够了,他们伴着晕红的晚霞,肩并肩走回宿舍。
回到宿舍,黄鹤鸣把她扶到床边,端来一盆温水,把毛巾拧干递在她手上,给朱幼芳擦脸,自己则半蹲着帮她揉脚按摩,房间里回荡的依然是那首《甜蜜蜜》。
按摩十来分钟后,朱幼芳便坐在书桌前,开始批改下午的课堂作业。
昏黄的灯光下,朱幼芳蜷缩成一团,右手不停地在作业本上修改着、批示着。
丈夫趁这个时候走到另一间房间铺好了床,然后,拿着一本书,坐在朱幼芳的身后安静地阅读着。
等朱幼芳批改完作业后,时间已溜到了20点40分。此时黄鹤鸣也合上手头的书籍,把朱幼芳扶到床上。
靠着床头,两人安安静静地观赏着电视中播放的内容,偶尔朱幼芳跟丈夫谈论几句,不一会儿又回到平静。
21点25分,夜深了,风嗖嗖地刮着窗外的叶子,几缕月光透过树叶斑斓地散落在房间地面上,朱幼芳伴随着沉沉的夜色,安静地睡了……

学生回忆:饿着肚子为学生补课

   33岁的罗丽芳在大冶城区开理发店,得知朱幼芳老师患病的消息后,她组织班里的同学上门去看望她。
罗丽芳回忆,年轻时的朱幼芳老师长得很漂亮,高高的个儿,一头乌黑发亮的秀发在脑后扎成一个马尾辫,显得格外的端庄秀丽。
在罗丽芳的记忆中,朱幼芳老师上课很有特点,善于引导学生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
“以前胆小不敢发言,每次提出问题时,都是她的鼓励下大胆尝试,而且每次发言后她总是温柔且肯定的称赞我。”罗丽芳说。
朱幼芳老师讲课风趣幽默,能使同学们主动学习,并鼓励大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就连“调皮大王”也不再调皮了。
罗丽芳告诉记者,下课时,朱幼芳老师会像同龄人一样与学生聊天,就连班上很内向的女生也露出了“百年不遇”的笑容。
“我的成绩不是很好,可她并没有嫌弃我,常常在放学以后给我单独补课。”罗丽芳说,有几次为她补课到6点多钟,就连老师的家人都一起饿着,这让她至今感到惭愧。
在罗丽芳的眼中,朱幼芳老师除了对她好,对所有的学生都是那么的负责。

家长印象:尽职尽责获家长“点赞”

    说起儿子的数学老师,小周的妈妈周霞不停为朱幼芳老师“点赞”。
周霞说,朱幼芳老师是家长们心中的好老师,是从幼儿园陪伴儿子到二年级的好老师。
在周霞的印象中,朱幼芳老师有一颗孩子的童心,平易近人,善于“寓教于乐”。她接纳学生的差异和不足,并经常鼓励学生,给他们提供充满爱的发展空间,而不是贬低他们的自信,伤害自尊心。
周霞告诉记者,儿子性格有些内向,上课时容易出现开小差的情况,也因上课不认真听讲,严重影响了学习,作为家长她为此烦透了心。
思前想后,周霞把这些烦恼告诉了朱幼芳老师,让她没想到的是,朱幼芳老师当时就很真诚地鼓励她,一定要有信心把孩子的成绩提升上来。
周霞说,中午自习课,朱幼芳老师总会拖着疼痛的身体,一步一步地挪到儿子桌前,俯下身子,主动为儿子讲解习题。
在朱幼芳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儿子的作业总能保质保量地完成。
“当家长们想偷懒,有些松懈的时候,朱幼芳老师反馈的信息总能及时警醒我们。”周霞说,作为学生的家长,她对朱幼芳老师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校长感言:一个学期没请过假

   在上罗学校校长吴春海的印象中,朱幼芳老师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好老师,清瘦的脸庞上总是带着微笑。
吴春海告诉记者,朱幼芳老师非常钟爱自己的教学工作,每天她总是拖着疼痛的身体早早地到校,亲自到她任教的班级去收作业,每次的作业都会认真批改。
朱幼芳老师以校为家,总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给发展不平衡的学生补课。对待自己的每一堂课总是认认真真从不马虎。
办公室里,经常看到的是她和同事教研的身影。对学生的管理上,她对学生很有耐性,对朱幼芳老师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优秀的。
由于身体不适,前年学校安排她带学前班减少课程量,去年的时候朱老师又主动申请带二年级数学,一个学期都没有请过假。
看到朱幼芳“挂绳上课”的情形,学校领导心里也难受,多次建议她留在家中休养,她却舍不得离开班里的孩子。
当吴春海再次说起让他休息时,朱幼芳老师近乎恳求地说:“和孩子们在一起,我的心情是快乐的,身心是健康的,叫我离开他们,我的病情一定会比现在更加严重!”

家人见证:患病的她还是那么乐观

#p#分页标题#e#

     2014年后,朱幼芳老师开始无缘无故地摔跤。家人把她送到医院后,医院说这边查不出是啥病情。随后,家人又把她转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被确诊为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
突如其来的噩耗,是朱幼芳老师的婆婆但有莲始料不及的。
“这孩子身体一直挺好,得这个病之前也没有啥征兆,就是出事之前的一段时间总觉得浑身没力气,站不稳。”说起朱幼芳老师的病情,但有莲眼旁滑下两行泪。
但有莲说,儿媳师范毕业后先后到陈贵镇金庄小学、上罗学校当数学老师,一家人都为她感到自豪,从没想到她会遇上这样的绝症。
“查明病情后,全家陷入了绝望,只有她自己还是那么乐观。”但有莲说,这些天,儿媳一直安慰她,“她对我说,病痛算什么?周围有那么多关心我的人,我现在什么都不怕了。”
如今,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媳,但有莲一有时间就到学校陪伴朱幼芳,陪她听听音乐、看看电视、念叨念叨过往岁月。

 

给我一双清澈的眼眸
让我再看看
这小小的教室
给我有力的双腿
让我再量一量
这矮矮的讲台
给我健康的手臂
让我在黑板上再描画一回
乡村教育的春色

生命枯萎的声音
多么清晰
如渐渐燃烧的烛泪
如握不住的指间细沙
如掠过头顶的飞鸟
从不停下翅膀

既然,病魔像野兽扑来
那就与病魔赛跑
既然,厄运如影随形
那就与厄运赛跑
手系三尺绳索
把责任与担当——撑起

(市教育局 胡年旗)

 

记者手记

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症,是一种可怕的病。这种病会逐渐导致身体行动能力、说话能力甚至是识别能力的丧失。
面对生命的力量一点点地消失,朱幼芳老师和她的家人得知这个不幸的噩耗时,并没有长期沉溺于悲痛中。
家人、同事、朋友都围绕在她的身边,给她鼓励,给与支持。在采访朱老师前,记者曾想了N个问题。可见到本人,所有的问题被一扫而光。
这一切,缘于她那张灿烂的笑脸,那双充满坚强的眼睛。患病以来,同事、亲人心疼她,劝朱老师回家休息,她笑着拒绝:“我身体不行了,但脑子还好使,完全可以胜任教学工作。我爱我的学生。如果有一天真的挺不住了,我会主动离开讲台。”
“她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丈夫黄鹤鸣对她的评价。哪个孩子生病了,她倍加呵护;哪个孩子是单亲,她格外关心。校讯通、家访、打电话,只要能帮助孩子进步,该用的方法她统统用上了。
手系三尺绳索,把责任与担当——撑起。她用行动勉励了全体师生,感动了学生家长,也温暖了整个社会。
这就是“阳光下较崇高的职业”的较好阐释。

记者 周曼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1520/
1
上一篇学习“守纪律讲规矩”党课
下一篇 小区生活垃圾分类难在哪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