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唐太宗时期敢于直谏的大臣,唐太宗的谋士:犯颜直谏的魏征

关于【唐太宗时期敢于直谏的大臣】,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唐太宗时期敢于直谏的大臣:唐太宗的谋士:犯颜直谏的魏征
  • 2、唐太宗时期敢于直谏的大臣,说说历史上那些舌灿莲花

1、唐太宗时期敢于直谏的大臣:唐太宗的谋士:犯颜直谏的魏征

(读史明智)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生杀予夺,随心所欲,就君臣之间的关系而言,必须恪守“君为臣纲”的信条。大臣,对皇帝要言听计从,事事遵旨;皇帝想杀大臣可以随意罗织罪名,譬如“犯颜”、“欺君”、“君前失礼”等等。一杯鸩酒、一把御剑便可以“赐死”,大臣临死前还要跪地“谢恩”。因而,自古留下一句俗语,叫做“伴君如伴虎”。

当然,历史上也有畏惧大臣的皇帝。像秦二世胡亥慑服于丞相赵高的淫威,那是因为赵高专擅朝政,而皇帝昏庸无能。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畏惧大臣魏征,不过唐太宗绝非秦二世,却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一代明君。那么,唐太宗“怕”从何来呢?我们从两件事说起。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的一天,魏征启程回家乡扫墓,唐太宗想趁魏征不在朝之机出去游玩,可一切都准备停当了,却又决定不去了。魏征回朝后知道了这件事,便问唐太宗:“人们都说陛下准备巡幸南山,车驾都准备好了,为什么突然不去了?”唐太宗笑道:“怕你嗔怪我游玩荒废朝政,所以停止了。”

唐太宗很喜欢鹞子。有一次得到一只佳鹞,放在臂上逗着玩,不料魏征忽然来了。唐太宗急忙把鹞子藏在怀中,倾听魏征奏事。由于时间很长,那只心爱的鹞子竟闷死在唐太宗的怀里。

不难看出,唐太宗真的有点畏惧魏征。

唐太宗时期敢于直谏的大臣,唐太宗的谋士:犯颜直谏的魏征

魏征

魏征(公元580年—公元643年),字玄成,钜鹿郡(今河北省巨鹿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唐太宗即位以后,当时大唐的国运并不令人乐观。当时,统一战争刚结束不久,社会矛盾还没有完全缓和,民心还不十分安定。而且全国各地的自然灾害也不断发生,社会经济仍然凋敝不堪。如何治理国家,成为唐太宗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经历了隋朝盛世、隋末动乱和灭亡,给他留下最深的印象是隋朝灭亡的教训。唐太宗决定以大治天下作为自己的施政方针。但是,大乱之后能否大治,使他缺乏信心。为此,他召集群臣进行讨论,从而坚定了信心。最终确立大治天下的治国决策,其中任贤和纳谏是两条主要措施。

唐太宗说:“君主不能一人 独断,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使是一国之君也不能遍及天下事,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虚怀纳谏,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他曾经问魏征:“皇帝怎样做才能明智?怎样做就会昏庸?”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并且列举了历史上的一些例子作了论证,指出皇帝能够倾听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使奸邪的人无法匿迹,下情能够上达,这样做就能成为贤明君主。魏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告诫成为唐太宗虚怀纳谏的重要批导思想。

魏征原来是太子李建成的重要谋士。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诛杀了李建成,夺得太子之位,重用了魏征。这也说明唐太宗用人不计恩怨,唯才是举。魏征先后被任命为谏议大夫、给事中、尚书右丞、秘书监等职,位列宰相。他先后共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条意见,大多数都被唐太宗采纳。这对贞观前期的政治昌明起了重要的作用。最为著名的一篇是在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魏征对唐太宗上奏《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搜求珍玩、纵欲以劳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频事游猎、无事兴兵、使百姓疲于徭役等不克终十渐,对唐太宗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提醒唐太宗慎终如始。唐太宗看后心服口服,并将它贴在屏障上,朝夕观读,铭记于心。

魏征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凡是正确的意见,不但要说,而且要坚持到底。即使唐太宗大发雷霆,魏征也神色不改,毫不退缩。因此,唐太宗既欣赏他的才干又惧怕他的直言。有时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遇上魏征,不等他开口就马上停下来,或者连忙承认不该做。“中辍游历南山”、“鹞死怀中”就是两个例子。

唐太宗深知魏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敢于犯颜直谏,言辞辛辣,毫不顾及“天子”威严的品格。也深知魏征的良苦用心在于:向君主提出忠正的意见,纠正君主的过错,为国家的长远利益打算。为避免亡国之患,一国之君就必须兼听广纳,从谏如流。能保住天下,就是失掉“天子”的尊严也是小事一桩了。他曾对大臣说:“别人都说魏征言谈粗率傲慢,我却觉得他异常可爱!”

魏征是忠臣,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魏征曾经向唐太宗表示过,他不愿做忠臣。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的周围亲信说魏征包庇亲戚做坏事。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彥博去查办。调查结果是诬告。温彥博对唐太宗说:“魏证作为大臣,不能检点自己的行为,远避嫌疑,以致受到这种没有根据的诽谤,就凭这点,也应该受到责备。”唐太宗觉得有道理,责备了魏征。可是魏征根本不理会,严肃地说:“我听说君主和臣子一条心,叫做一体。哪有抛开大公无私的精神,专门在检点行为上用功夫的!倘若上上下下都这么做,国家的兴亡就不能预料了。”唐太宗一听,顿时醒悟了,夸赞他是忠臣。魏征叩头道:“我希望陛下不要让我做忠臣,我要做良臣。”唐太宗很吃惊,忙问忠、良有什么区别。魏征说:“古代尧、舜的臣子稷、契和咎陶敢于进谏,是良臣;夏桀王和商纣王不肯纳谏,杀掉了谏臣龙逢和比干。龙逢、比干是忠臣。良臣本身享有盛名,君主也获得好声誉,子子孙孙传下去,国运无穷。忠臣遭难被杀,君主得到昏庸的恶名,国破家亡,只不过取得空名而已。这就是良臣和忠臣的区别。”唐太宗连连称是。

魏征不愿做忠臣的意思,并不是怕皇帝砍他的头。而是想使唐太宗成为兼听广纳、从谏如流的明君。良臣,实际上就是诤臣。

唐太宗把魏征看做是最好的诤臣,魏征也确实起到了重要的监督作用。魏征死后,唐太宗十分痛心,无限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历史为镜,可以知道国家兴衰的道理;以人为镜,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失。现在魏征逝世了,使我失去了一个面镜子啊!”

由于唐太宗善于纳谏用人,在他执政的年代,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唐太宗也总结出“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的名言。他之所以悟出这个道理,同魏征的敢于直言进谏不无关系。

2、唐太宗时期敢于直谏的大臣,说说历史上那些舌灿莲花

读一些正史、野史类的书籍,每每看到一些君与臣的那些精彩绝伦的进谏与对答,总是会心一笑,服膺于大臣们的机智巧妙,服膺于大臣们的舌粲莲花,也感叹那些臣子们的用心良苦。

伴君如伴虎。为人臣子的谁不知道。大臣向皇帝进谏可不是好玩的事,弄不好不仅自己的小命没了,可能会株连九族呢。历史上冒死进谏、因谏获罪的事例可谓比比皆是,有了这一个个前车之鉴,聪明的大臣们被逼得学得圆滑一点、机智一点、风趣一点,才能既进了谏,尽了人臣的职责,也保全了自己和全家乃至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

咱就说说记录在正史里野史里的那些精彩劝谏故事。

顺着皇帝的心意,给皇帝说漂亮话也是个技术活,忠正耿直的大臣不屑于也不愿意对皇帝阿谀奉承,一些英明的皇帝其实也不喜欢大臣们的油嘴滑舌。说起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就不能不提起他那佳名远扬的的“笔谏”。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柳体楷书被誉为四大楷书之一,后人经常和颜真卿的书法并提,有“颜筋柳骨”之美誉。我当初学习书法时就特别迷恋柳公权的楷书,觉得柳体那笔画、那间架结构、那骨力,真是精彩极了!柳公权的父亲在朝为官,兄长是唐朝名臣,柳公权自从三十一岁出仕,竟然历仕七朝: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可谓仕途通达。历仕七朝,仅仅这一点就很了不得。不是有一朝天子一朝臣之说吗,可见,人家柳公权是多么善于做官的人。不过,要说起来,柳公权还真不是那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政治手腕灵活、老奸巨猾的老滑头,他性情耿直,敢于直言进谏,是忠良臣子的典范,他能够历仕七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书法上的成就,而几朝皇帝,都还比较重视、喜欢书法。当然,他进谏也颇有一套。《旧唐书》上记载: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这段话啥意思呢?穆宗皇帝怠于朝政,有一天问柳公权书法用笔的事,柳公权可算逮住机会,于是,他以书喻政,由此及彼,巧妙地进谏。从此,这“心正则笔正”说就一直流传到现在,成为美谈。

唐太宗时期敢于直谏的大臣,唐太宗的谋士:犯颜直谏的魏征

读李白的诗,绝大多数人会喜爱李白诗歌中的那种瑰丽的想象,那种浪漫主义思想,那种五花马千金裘、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豪气,仿佛我们的李大诗人不食人间烟火似的。且来看看李大诗人的一件趣事。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里记载:“玄宗召诸学士宴于便殿,因酒酣顾谓李白曰:“我朝与天后任人何如?”白曰;“天后朝政出多门,国由奸幸,任人之道,如小儿市瓜,不择香味,唯拣肥大者;我朝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玉,皆得其精粹者。”明皇笑曰:“学士过有所饰。”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唐玄宗在便殿里设宴招待诸位学士,酒酣耳热,他看看李白,问道:“我与则天皇后相比,在用人上怎么样?”李白答道:“天后选用人,就像小孩买瓜,不择香味,只是捡个儿大的、长得肥的挑;陛下选用人,如同淘沙取金,剖石采玉,都是选择的精华。”玄宗笑着说:“学士把我说的太好了。”看看我们的李白大诗人,真是舌灿莲花哪,一番妙论,把个唐玄宗说得心花怒放,喜笑颜开,还忙不迭地自谦一句。就凭这绝妙的对话,谁好意思说我们的李白大诗人呆萌啊。

唐太宗时期敢于直谏的大臣,唐太宗的谋士:犯颜直谏的魏征

除了那些极少数愚忠的、迂腐不堪的,在官场里摸爬滚打过多年,那些大臣们有几个不是人精?元朝的大臣耶律楚材可谓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精明强干,是杰出的政治家。元朝元太宗嗜好喝酒,到了晚年更加厉害,天天与大臣酣饮不已,是个不折不扣的酒鬼,作为忠良大臣的耶律楚材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他向皇帝说了好几次什么喝酒过量伤身的话,皇帝都当耳旁风了。于是有一天,这耶律楚材就拿着一个酒槽(盛酒的容器)的口子部分找皇帝去了,说,这酒槽的口子可是铁铸的啊,尚且被酒腐蚀成这样呢,人的五脏,是不是会被腐蚀得更厉害啊?这元太宗也算得上是明君,看到自己的大臣这样来劝谏自己,是为自己的龙体着想啊,更是为江山社稷着想啊,心里很感动,于是就节制了自己饮酒的量,并且还赏赐给了耶律楚材一些金银绸缎。耶律楚材这样进谏,也够机智巧妙了,当然,也是煞费苦心了。

皇帝当习惯了,命令大臣做事,即使是错误的、荒唐的,大臣也要听从。因为皇帝的话是圣旨啊,为人臣的如果不遵守那就是抗旨,是要治罪的,轻者会打进大牢,重者可能拉出去就被斩首了,可不是闹着玩的。且说元朝自忽必烈之后,君王及其家眷,须受戒皈依,成为佛弟子。尤其是皇帝本人,更是如此。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先便有受戒九次之说;不仅自己及其皇族受戒,还要颁布诏令,要求天下臣民们都受戒。有一天,这元世祖忽必烈就命令大臣廉希宪受戒于国师。作为身居高官显位的廉希宪该怎么应对呢?当然,这廉希宪不是等闲之辈啊,他是元代政治家,自幼熟读经书,通达儒家之道,有“廉孟子”之美誉。廉希宪自从十九岁时就入侍忽必烈王府,深得忽必烈赏识,身居高官显位,病逝后被元朝追封为魏国公,赠清忠粹德功臣、恒阳王等称号,谥号文正。面对皇上的诏令,廉希宪不慌不忙地对忽必烈说,为臣我已经受了孔子戒。元世祖有些吃惊,自己没听说有孔子戒啊,那好,就且听听这廉大臣怎么解释:“咦,还有孔子戒?”廉希宪接着就回答啦:“皇上啊,作为臣子,就要忠诚于皇上;做为儿子,就要孝敬父母。孔门的戒律,就是这样罢了。”廉希宪这么一解释,元世祖当然很开心啦!人家都把忠诚于皇上、尽孝于父母做为自己终生的戒律啦,这样的好臣子上哪里去找啊!

唐太宗时期敢于直谏的大臣,唐太宗的谋士:犯颜直谏的魏征

经常看古装剧的,都会很熟悉妃嫔们在皇帝面前的自我称呼:臣妾。从这种称呼来说,嫔妃们与皇帝的关系,多少还有点君与臣的关系,嫔妃们固然有时候可以恃宠而娇,但大多数还是需要巧言令色讨皇帝欢心的,尤其是在公众场合。在杨贵妃之前,唐明皇特别宠爱的一个妃子叫梅妃,《梅妃传》记载:唐明皇与梅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吾矣。”妃应声曰:“草工之戏,误胜陛下。设使调和四海,烹任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上大悦。斗茶赢了皇上,皇上把梅妃大夸了一阵,梅妃虽然受宠,此时赢了皇上也不敢张扬,赶紧说这不过是一个小游戏,误胜了皇上,皇上的心、皇上的本领可是在四海在江山上呢。梅妃这么一说,多给皇上面子啊,唐明皇自然是龙颜大悦、心里受用得很!

经常陪伴在“老虎”左右,能够不被老虎“咬着”甚至于“咬死”还真是大本事,那些大臣们、臣妾们活得也委实不易啊!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本文关键词:唐太宗时期敢于直谏的大臣有哪些,唐太宗时著名的谏官,唐太宗最有名的直谏大臣是谁,唐太宗时有名的谏臣,唐太宗时期敢于直谏的大臣是。这就是关于《唐太宗时期敢于直谏的大臣,唐太宗的谋士:犯颜直谏的魏征》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151925/
1
上一篇 养猫训猫技巧,如何正确训练猫咪
下一篇 上巳节是什么节日,上巳节是什么节(“上巳节”究竟是个什么节)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